技术落地性成大数据竞争赛点,鲲鹏大数据解决方案凭何领先?

技术落地性成大数据竞争赛点,鲲鹏大数据解决方案凭何领先?,第1张

文 | 曾响铃

来源 | 科技 向令说(xiangling0815)

新基建浪潮下,作为底层支撑力量的数据与计算正变得越来越重要。

最近,由中国大数据与智能计算产业联盟主办,以“新算力 新基建 新经济”为主题的第二届中国超级算力大会ChinaSC在北京召开,包括国内外院士、知名学者和产业大咖在内的600多人参加,探讨了超级计算、新基建、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前沿技术进展。

这个奖项的颁出,官方给出的标准是,“能够把当前的各种技术有机的整合在一起,以满足不同应用场景下的各种综合的软硬件及系统方案,集科学性、先进性、稳定性、经济性等众多实际指标于一身,是技术转变为实际应用的关键环节。”

显然,这个权威奖项最关心的,是大数据解决方案在推动技术向实际应用转变的能力,而这也正是当下市场环境对大数据的核心需求。笔者尝试拆解鲲鹏大数据解决方案从宏观到 *** 作层面的布局,希望能给予相关从业者这方面的行业借鉴。

技术竞赛不停, 但大数据需求转向应用落地

数据的价值越来越明显,更好地释放数据价值的技术在不断演化,但是,随着更多政企组织开始着手利用大数据能力帮助现实业务提升,其需求也开始更多倾向于技术能否更好地实现应用落地,大数据解决方案正是为此而生。

以鲲鹏为案例,在推动技术落地的过程中,其大数据解决方案表现出符合时代需要的三大特征,让它在新趋势下占据领先优势,受到客户广泛欢迎并获得ChinaSC权威认可。

1、超高性能仍然是应用落地的最有力支撑

大数据解决方案要推动技术实现各种场景的落地,其前提和支撑,是底层软硬件性能本身要足够强悍,否则,再完善和深度的解决方案,没有性能支撑也只能是空中楼阁。

而也只有性能足够强悍,在应用落地阶段才能够尽可能去满足客户各类数据价值需求。

得益于底层软硬件能力的深度开发,鲲鹏大数据解决方案就拥有超高性能,为应用做好了充分的准备以及支撑。

例如,硬件方面,采用自主研发高性能鲲鹏920处理器,软件方面,则拥有在大数据场景下获得倍级性能提升的独创IO智能预取和Spark机器学习&图增强算法。

以鲲鹏与浙江移动的合作为例,2019年,浙江移动相继完成了IT云鲲鹏服务器测试,营业厅前台系统、CRM、计费、大数据、CDN等系统的验证及上线商用。这其中,浙江移动的CRM&BOSS系统在鲲鹏大数据方案支撑下,整体得到了较大提升,在规模承载网络运营支撑业务的情况下,该系统现在已经稳定运行一年。

目前,浙江移动围绕网络云,IT云和移动云,已经打造了全球首个运营商领域ICT全场景样板点。

2、全栈方案才能推动技术全面落地

解决方案本身并不是一种具体的技术,其价值在于各种技术的有效融汇,作为统一的输出方式面向政企客户。而在政企客户需求日益加深的情况下,尽可能满足多种场景、多种技术诉求的解决方案,就必须建立一套尽可能完善的全栈体系,将各种技术有机地、系统地、全面地整合在一起。

这正是华为鲲鹏大数据解决方案的体系构成,其基于鲲鹏处理器,构建了端到端打通硬件、 *** 作系统、中间件、大数据软件的全栈体系,并对应进行了全栈性能优化,推动各类技术汇聚成高性能解决方案:

可以看到,这套全栈体系,一方面通过有机整合,能够较为容易地同时满足科学性、先进性、稳定性、经济性等需求(例如,加速特性和大数据组件能够帮助方案更有效率同时成本更低);另一方面,作为全面、完整、一体化的信息化解决方案,也更容易去适应政府、金融、电信、互联网、大企业等不同行业应用需求。

从技术到应用落地,“全栈”成为重要的中间转换环节,不但“无损”,而且“增益”。

3、符合政企个性化需求让技术落地更具现实价值

在最终面向单个客户落地时,大数据解决方案还需要真正贴合这个客户的实际需要,这是从技术到应用落地的“临门一脚”,毕竟,不论性能如何强悍,全栈体系如何完善灵活,落实到客户头上,最终还是需要符合业务实际,产生现实价值。

既要有能力,更需要契合,鲲鹏大数据解决方案就是这么做的。

2019年,江苏省基于鲲鹏架构打造了全国首个省区市县三级政务大数据,未来将有越来越多的政务系统可以由自主可靠的鲲鹏计算平台来承载;

在广西,区内首个鲲鹏产业生态云项目——“壮美广西·玉林政务云(鲲鹏云)”已于不久前上线,这是该市全面推广应用广西数字政务一体化平台的体现,而其推出的广西首个市级公共数据开放管理办法,就与鲲鹏的大数据解决方案紧密相关;

目光转到浙江,在鲲鹏生态落子浙江的过程中,浙江推动形成“用鲲鹏”的共识,城市被当成鲲鹏生态的“试验场”,杭州市政务云已经选用鲲鹏作为算力底座,基于鲲鹏技术架构的解决方案和应用在政府服务场景中得到广泛应用。

总得看来,仅有高高在上的技术而无法产生实际价值的大数据玩法已经行不通,鲲鹏大数据解决方案跨越技术与应用的鸿沟,已经在众多行业、场景和企业中实现落地。

电信行业三巨头中,中国移动已实现鲲鹏大数据解决方案规模商用,中国电信则基于鲲鹏打造了天翼云,中国联通则基于鲲鹏构建了天宫IT系统;政务方面,北京、广东、江苏、浙江、广西等政务云都出现鲲鹏身影,当下其已经成为首选技术路线;在金融行业,鲲鹏正在帮助银行系统加速完成国产化。

可以说,鲲鹏大数据解决方案有力推动了中国数字经济发展,尤其是信息技术应用创新的落地。

领先优势下, 鲲鹏三个角度出发为大数据技术落地“铺路”

1、走得更稳——回应数字时代重要的安全关切

因此,鲲鹏大数据解决方案在安全方面一直加大投入,最典型的,是在底层硬件而非软件层面进行安全保障——鲲鹏920处理器内置硬件加速、业界首创支持国密算法加速,这种CPU内置加速模块的做法,被称作“内生安全”,配合国密算法在技术上更为安全。

而与通常的大数据解决方案为了保证安全不得不让渡较多的性能随时监控系统运行不同,华为鲲鹏大数据解决方案内生安全的做法,做到了加密对业务性能的损耗低于5%——既解决安全痛点问题,也解决“为了安全需要”本身导致的痛点问题。

2、走得更顺——用兼容性保护既有数据软硬件投资

前文提到政务云大数据解决方案中,与现有的服务器的混合部署,这其中有一个十分重要的兼容性做法——由于鲲鹏大数据解决方案建立在鲲鹏处理器基础之上,而很多政企组织原有的软硬件投资都基于X86架构,所以鲲鹏要让技术的应用落地走得更顺,还需要在技术上完成对X86在部署层面的兼容,这样还能保护政企客户现有的数字化投资。

可以看到,当下的鲲鹏方案已经支持大数据组件TaiShan服务器与其他架构服务器混合部署。

以江苏电信为例,去年7月,其宣布成功上线全球首个基于鲲鹏处理器的运营商大数据平台。作为核心的业务系统,该大数据平台基于鲲鹏处理器的华为TaiShan服务器和开源Hadoop软件构建,承载着江苏电信所有生产系统的运行数据、存储及分析:

在项目进行过程中,双方携手完成基于鲲鹏处理器的开源Hadoop源代码编译,让关键的大数据业务组件在华为TaiShan服务器上的成功部署和运行,在原有集群上实现了传统架构服务器和TaiShan服务器融合部署。

这种兼容的做法,有效结合了江苏电信大数据业务特点和未来演进趋势,且充分发挥鲲鹏处理器的性能,提高了数据存储、计算等资源的使用效率。

3、走得更宽——生态开放才能让大数据拥有内生动力

鲲鹏生态的主要推动者华为一直强调的理念是“硬件开放、软件开源、使能合作伙伴”,在大数据解决方案中,这种理念同样得到了应用。

例如,在鲲鹏全栈方案中,顶层大数据平台就支持华为自研的FusionInsight大数据平台以及开源Apache、开源HDP/CDH、星环大数据平台,可以有效对接各类场景需要。今年8月,星环 科技 就发布了基于鲲鹏的大数据平台软硬件联合解决方案,由星环 科技 的TDH大数据平台提供软件层面优异的功能,由鲲鹏芯片提供硬件层面强大的性能,拥有极致性能、平滑迁移、丰富的场景支持以及快速部署多重优势,为行业创造价值。

此外,鲲鹏主导的数据虚拟化引擎openLooKeng开源,就支持跨数据格式、跨数据源、跨数据中心的海量分析,最终帮助方案的性能大幅度提升,典型的如北明数据资产管理平台V40就基于openLooKeng技术,解决了数据资产管理数据冗杂、标准不一、难以管理等痛点问题,为企业守护和挖掘数据的价值。

开放的生态,将帮助更多合作伙伴发展服务器和PC等计算产品,帮助构建高质量的基础软件生态,也让更多生态伙伴获得端、边、云的全场景开发能力,最终促进鲲鹏计算生态的繁荣,也加速大数据行业应用创新。

打好基础、做好标杆, 鲲鹏进入“强者恒强”周期

弥合技术与应用落地的鸿沟后,鲲鹏大数据解决方案拥有越来越多的政企实践,它们中大多数都是行业典型客户,本身既是大数据发展过程中的优质案例。

拥有这些客户资源的鲲鹏,实际上已经进入了强者恒强的发展周期,这不仅仅是因为它获得了诸多标杆合作案例、领先于行业,更重要的还在于,技术到应用实践的通路打通后,实践也将不断反馈技术,不断帮助鲲鹏锤炼自身的技术能力,从而形成有效的正反馈循环。

一旦这种循环形成,大数据解决方案就会进入“飞轮”式发展进程,越转越快、越难以停下,也很难以被后进者追赶,逐步成为政企客户最有竞争优势的选择。

更进一步来看,大数据服务从来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在计算需求多样化的时代,鲲鹏计算产业生态的主要推动者华为在物联网、5G、AI等方面的能力和生态布局,无疑将帮助鲲鹏大数据解决方案有更多横向技术连接和融合的想象空间,满足更多政企客户潜在的创新业务需求。

总而言之,在以鲲鹏大数据解决方案为代表的优质案例引领下,数据与计算的时代正在加速到来,最终,“新算力”将推动“新基建”全面落地,带来“新经济”动能,更多政企客户将享受到技术带来的价值红利。

本文均来源于网络

曾响铃

1钛媒体、品途、人人都是产品经理等多家创投、 科技 网站年度十大作者;

2虎啸奖评委;

3作家:移动互联网+ 新常态下的商业机会等畅销书作者;

4《中国经营报》《商界》《商界评论》《销售与市场》等近十家报刊、杂志特约评论员;

5钛媒体、36kr、虎嗅、界面、澎湃新闻等近80家专栏作者;

6“脑艺人”(脑力手艺人)概念提出者,现演变为“自媒体”,成为一个行业;

7腾讯全媒派荣誉导师、多家 科技 智能公司传播顾问。

啥是手机,小明这样问妈妈。妈妈回答:那是一种远古时期人类使用的一种工具,具体功能是“此处省略两百字”

小明听后哈哈大笑,古人怎么会用那么蠢的玩意儿[捂脸]

当我看到这条问题时,吃了一惊,我在想为什么要把手机内存做到80G、存储2TB,像素10亿像呢?

要知道人类从电话发明人贝尔1876年2月14日在美国专利局申请电话专利权以来,就没有停止过对电话的研究及应用,人们远远也不满足于将这种能通话的东西固定在一个地方使用。


直到1973年4月3日,位于纽约曼哈顿的摩托罗拉实验室里传出了欢呼声,实验室领导者马丁·库帕(Martin Cooper)举着他们的研究成果向外拨打了第一个电话, 这是世界上发明的上第一部手机,手机名字为:MotorolaDyna-Tac,这部手机身躯巨大,重量达到惊人的113公斤,电路板数量:30个,通话时间仅有:35分钟,充电时间:10小时,功能:打电话,接听电话,卖价高达3500美元。


由于手机重量问题,携带性大打折扣,当时不少人都对这个新兴产物望而却步, 但是库帕(Martin Cooper)并没有放弃,在1973年到1983年的10年期间间,他带领了团队对手机进行了5次技术革新,每一次都成功都使手机变得更小更轻,直到1983年手机的重量才降到了450克了,然后无数科研人员在此基础上, 经过10几年的研究、发展才把手机重量控制在200克以内,既满足了人们对手机性能的追求有满足了人们便于携带的需求。


但是,这种高性能手机的效果,却一定可会通过其他的展现方式去实现的 ,比如说,在没有进入到机械时代时,人们用马车拉东西,刚开始人们用一匹马去拉东西,后来发现用2匹、3匹、4匹……拉东西,不但拉得快还拉的多,当人们在不断增加马匹的过程中发现,当马匹增加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东西却不一定拉的越多,反而还会影响速度,况且也没法造出那么大的车和修那么宽的路。

但是人们提高功效愿望和需求却是存在的,后来大家都知道了,英国的发明家、科学家在1776年制造出第一台有实用价值的蒸汽机,蒸汽机的发明促使了 蒸汽轮船和机车的出现,彻底的改变了人们以前依靠人力、马力的运输方式,这就是一种典型的动力需求由以前单纯的靠增加马匹的数量到改变获得动力方式的改变。


那么在手机上,有没有可能实现高性能、高配置的手机,通过其他的方式实现呢?

答案是有的,而且现在发展的势头非常迅猛,这种方式就叫“云手机”。


所谓的云手机,就是指一种搭建在云服务器上的虚拟手机,云手机服务平台可以让使用者通过电脑/手机 *** 作端来 *** 控在云服务器上的虚拟云手机,这些虚拟云手机的功能与真正的手机基本相同。


近日华为高调宣布,华为公司发布了2020“新旗舰”——鲲鹏云手机,并且表示,如果想同时使用几十、几百部手机执行各种任务,又不想添置大量真手机;如果需要24小时玩云手游,手机还想高配不发烫;如果想做直播互动、移动办公,不需要那么多实体机,那么可以选择鲲鹏云手机,这些手机功能都可以在云手机上实现。


云手机如果说的简单易懂一点,可以这么理解,你之前携带的手机里不必安装几十款各式各样的手机应用了,你的手机也不在需要过高的配置,因为你的手机仅是和外界连通的一个带屏幕的终端而已,更多的应用程序都搬到了云端。

这好比多年前电脑上的网址导航,我需要看什么网站,只需轻轻一点网址就可以直达这个网站了,云手机也是如此,你需要的各种应用服务不用下载到手机中了,只需在手机中找到这款应用的链接,轻轻的点一下,云端就能为你实现了,所以手机的高性能需求完全就转移到一个叫云手机的业务上了,我们只需要每月支付一定的费用就可以享受到高性能的手机应用服务。


所以说,我认为手机完全没有必要达到“内存80G,存储2TB,10亿像素”的必要 ,因为随着5G网络的普及,5G网络的高速度、低延迟的特性,会将这些所谓的高性能手机功能统统的以另一种方式所替代,比如说是云手机,将来我们手中所持的手机只是作为连接云手机的一个外在显示器而存在,剩下的高性能、高速度、高存储量的功能均在云手机端来完成。

如果我的回答对你有所帮助,请关注我的账号,并为我点赞、转发,谢谢支持!

80G运存,2TB内存,10亿像素,这样的手机存在吗?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当我们手机不断发展的今天,似乎消费者对于手机的需求也在不断的增大,而手机厂商更开始将手机的配置给无形中放大。

从很早之前的十万像素,后置单个摄像头,到现在一亿像素,后置四颗摄像头;从原来的128MB的内存,到现在的1TB的内存;从原来的128MB的运存,到如今的16GB的运存,手机已经到了一个高速发展的时期。

于是,我们猜测,手机的运存,内存以及像素会不会越来越大? 恰恰相反,我反而认为手机的运存和内存在未来的某个阶段,会越来越小,因为云端将成为主要的形式。

华为最近发布的鲲鹏云手机,是基于华为云鲲鹏裸金属服务器,虚拟出带有原生安卓 *** 作系统,云手机=云服务器+Android OS,将传统手机的应用转移到云端。

这必将是未来的趋势,那时候,内存和运存,根本不需要那么大,所有内容云端完成,手机只是一个载体,甚至于系统都更简约了!

手机存储和摄像头像素我觉得可以实现,技术上难度不大,只是时间问题。

目前市场上已有1亿像素的手机了,想达到10亿像素,多加些摄像头足矣。

如果真达到10亿像素,那拍出来的相片大小可能就相当于一部电视剧,甚至更大。

到那时候手机存储必然会更新扩大。

而手机内存能否发展到80G,需要各种外部因素的支持,值得探讨下!下面拿安卓手机举例。

手机内存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1想搞清楚内存的发展前景,那先得知道手机内存是什么!

手机内存,全称随机存取存储器(英文:random access memory,RAM)又称作“随机存储器”,是与CPU直接交换数据的内部存储器,也叫主存它可以随时读写,而且速度很快,通常作为 *** 作系统或其他正在运行中的程序的临时数据存储媒介

可以这样理解,RAM就是中介,服务于软件和CPU之间。 好比我们买房,需要将资料交给房地产经纪公司,而不是直接交给房地产商。同样我们的应用软件新增了一个任务,会将任务提交到RAM,在由RAM提交给CPU。当然你也可以直接将资料交给房地产商,但是太影响效率了。一般单一任务的设备才会省去RAM。

2对于手机来说,RAM不太单纯是个中介,他还包括GPU任务处理
现在的移动设备GPU都处于够用的状态,渲染帧数一般是60fps,完全满足需求,好像看不出GPU工作是在RAM里面进行的。

正常的听歌刷抖音,好像4G内存和8G内存手机,感觉不到差距。这是因为一般的软件渲染并不占用太多的内存,如果你玩 游戏 ,比如王者农药,你就会感觉到明显的差距了。

所以如果你买手机主玩 游戏 的话,手机内存越高越流畅。

CPU是限制手机内存发展的主要因素

这里先普及下CPU的缓存L1、L2、L3,他们比内存快,但是很昂贵,所以用作缓存,CPU查找数据的时候首先在L1,然后看L2,如果还没有,就到内存查找一些服务器还有L3 Cache,目的是为了提高速度。

而我们的手机一般是没有L3缓存的,因为它重要性最小,容量却是最大,对于手机来讲,没太大作用,去掉反而可以减少CPU成本和制作难度。

L1缓存是最为重要的,RAM提交的所有任务都会经过L1,在提交给CPU。所以如果L1缓存的发展受阻的话,在打的内存也是无用。这就好比我们排队买票,售票窗口只有一个,分成再多的排也是无用的。

在经过CPU三级缓存期间所有的 *** 作都是用的机器可以执行的低级代码指令,这也是指令集的重要原因之一。

所以真正制约RAM发展的是CPU的指令集!

目前华为麒麟芯片用的是ARMv8指令集,而ARMv8是2011年发布的。指令集迟迟未更新,而华为手机内存都支持12G了,这又是什么原因呢?

推动RAM发展的是国内厂商和软件开发商

虽然谷歌Android One系统的设备号称可以用512MB内存流畅运行,但这是基于所有运行的软件是按照Google应用规范规定下开发的。

而在国内一切都变了!

1国内的手机厂商为了差异化UI风格,魔改了原生安卓,而且习惯性通过增加通用功能和独占功能,看似花里胡哨的系统,实则变得非常臃肿,从而占用更多内存。

如果你感兴趣想看系统占用内存的大小,可以将手机开机,不运行任何软件,这时候的内存基本就是系统占用的,一般在任务界面可以看到,如果没有的话下个360手机卫士可以看到,记得减去360占用的内存。

所以手机厂商知道系统占用内存过大,必须增加内存,避免手机卡顿。

2国内的软件开发商不按规范开发,软件运行时占据大量内存。

由于国内没有统一的推送渠道,而软件开发商为了追求推送的及时性和准确性,使应用常驻后台,俗称应用保活。就是通过增加任务,一直占据内存。

一些应用为了收集信息,在后台运行服务,这些 *** 作在开发者眼中都是默认的,所以内存的占用呈指数级上升(好像夸张了点00)。

软件的更新速度远比硬件快,所以大概每两年手机内存会增加一倍,这也意味着一般情况下我们2年得换一次手机,以保证手机流畅性和使用心情!

3国内手机厂商为了噱头,提高手机销售量

手机内存在手机的组成中至关重要,手机跑了这么多年的分,消费者基本都知道手机内存的重要性了。为了这一噱头,厂商想尽办法提升内存大小,就是为了增加手机效率。

搞笑 的是,4G内存刚出来时,其实是两个2G内存叠加的,采用的是POP工艺。

毕竟对于企业来说,利益永远是第一位。

总结

内存能够发展到80G,主要看CPU指令集的支持,CPU指令集不更新,在大的内存对于手机运行效率并没有太大的提升。同样,国内的“歪风邪气”也加速了内存的发展,但这是恶性循环的。但随着云服务和5G的普及下,应用在手机上的计算或者任务会大大减少,也间接减少内存的占用。如果国内厂商能达成某种共识的话,手机内存不会发展到80G!

在恶性循环的竞争环境下,受伤的永远是消费者,而我们却只能选择接受!


个人感觉手机不可能达到内存80G,存储2TB,10亿像素。

为什么这么说呢,首先我们先分析一下手机的功能和存储方式,看一下手机内存需不需要达到80G,存储达到2TB。

手机最基本的功能就是打电话,发短信,方便人与人之间的联系,这个占用的内存非常小。但是随着 科技 的发展,手机的功能越来越多,把很多本来属于其他领域的功能都移植到了手机上。




比如拍照录像功能,听音乐看视频的功能,还有很多各种各样功能的app软件,这些软件在安装和使用时会占用一定的内存和存储空间,手机系统本身也会占用内存,这就是为什么现在手机内存越来越大的原因,需要足够的内存才能保证手机的运行速度。




但是这都是有限的,因为我们所使用的app软件,它的数据都是存放在服务器端,手机端只存很小一部分,所以不会占用太大的存储空间,而且现在网络越来越发达,基本都可以在线完成,我们的一些资料也可以上传到云端,进行存储,所以根不不需要那么大的内存和存储空间。




再说像素需不需要达到10亿,用手机拍照的目的肯定是给人看的,据研究人眼的像素为576亿,所以很明显不用达到10亿,因为根本没必要。

随着半导体技术的发展,手机达到这些参数应该是早晚的事,现在眼看着高端手机的内存已经逼近主流电脑的水平了,比如三星S20就达到了最高16G的运存,未来一年左右的时间里,应该会有更多的高端机达到这个内存标准,至于80G的内存容量我想可能还需要很长一段时间,毕竟手机的系统和APP远远达不到这么高的需求量,况且手机还不像电脑那样需要进行生产力创作。

至于存储,之前就有个别品牌的旗舰机达到了1T的存储容量,这一点只要看闪存颗粒的工艺和密度提升就可以了,现在主流手机的存储容量已经往256G迈进,不出意外,再过大约3年时间,1T容量存储的手机就会在中高端手机市场流行起来,2T容量的手机在那时候肯定也会出现,这些只是时间问题。

10亿像素摄像头未来几年出现也不难,毕竟小米10和三星S20U已经用上了1亿像素传感器,索尼如果想的话肯定也能做到,只是现阶段厂商还是主要优化单像素效果,一昧的堆像素数量意义不是太大,手机的存储容量和计算能力也跟不上,所以10亿像素摄像头未来可能会有,但是形成主力地位我认为遥遥无期。

能发展到,但实际没必要,或者说,在目前可预见的未来是不会出现这样的情况的;

手机性能的发展实际上是跟随着市场需求和脚步走的;

比如,明天如果真的需求80G内存 2TB储存的话,可以组装出来;

但以现在的技术,肯定这个手机差不多有电脑那么大了;

另外就是造价成本就高了,消费者是否能承受,我猜是承受不了;

手机作为一款消费产品,厂家其实第一考虑的不是性能,不是需求,而是是否能赚钱,

可以参考军工产品,不优先考虑价格,优先考虑战场使用,耐 *** 程度就相比日用型产品成倍提升;

所以,假设有一天,以上这些条件,都变成白菜价,然后配套的软件的确也需要那么大的性能的时候,这样的逆天产品自然就会出现,出现也就不会觉得逆天了;

但在现在 社会 的需求下,肯定是不会出现这样产品的,这些技术储备都有,但不会有人制作的。

按照 科技 发展的能力,如果一直向这方面发展(提高内存、增高像素),最后一定能实现的;但是事物发展到了一定的阶段肯定会产生质的飞跃,会产生新的东西,比如我们的手机可能会没有内存,没有硬盘,手机就象一个大屏幕的遥控器一样,只要一点一按,所有的东西都会从互联网云端调取,手机只要能联网就行了,我们拭目以待吧。

我认为是可以的,可能这个数值会更高,随着科学技术和、网络技术以及物联网技术的发展不断成熟,我们身边的像智慧城市智慧小区已经开始慢慢的出现了,手机作为一个智能终端,功能将越来越多,一部手机就将控制着很多的智能设备,生活也将越来越方便,那手机有这样强大的功能,那就必须有强大的硬件支持,所以你说的这个数值肯定会达到!或者我们用时间来推算,15年前手机是一个什么样子?那时候的像素还没过百万,运存和手机自带储存都小的可怜!现在呢?高配手机,内存10G,储存1TB,像素1亿!那15年后呢?所以我的看法是会达到甚至会超过这个数值!希望我的看法对你的疑虑有所帮助。谢谢!

拥有无限可能

IT之家9月25日消息 消息华为全联接 2020 大会正在举办中,今日华为云业务总裁郑叶来在会议上表示:伴随着计算基础软件 openEuler、openGauss、openLooKeng 以及 AI 框架 MindSpore 如期开源, 现在华为合作伙伴推出的鲲鹏服务器出货量市场占有率已超过 50% 。
此外,郑叶来还表示,当前华为云的年交易额已超过 10 亿元,订单数量超过 10 万,其中有 30 家华为合作伙伴的销售额已经超过 1000 万元。

IT之家了解到,2020 年 9 月 23-26 日 , 华为在上海举办第五届 HUAWEI CONNECT 全联接 2020 大会。

鲲鹏是华为去年推出的高性能数据中心处理器, 具有高性能,高带宽,高集成度,高效能等特点 ,旨在满足数据中心的多样性计算和绿色计算需求,目前已有大量厂商推出搭载该处理器的服务器系统。
此外,华为今日还在发布大会上推出了一站式 AI 开发平台 ModelArts30 和多样性计算系列开发套件,包括三个关键部件:集群加速库、统一调度器、分布式并行应用开发框架。

按理说所有兼容ARMv8指令集的软件都可以运营在服务器上,如果想让软件与鲲鹏兼容,需要考虑自编软件部分、来源软件部分、商用软件部分和鲲鹏的兼容性四方面,都符合条件即可兼容。而目前鲲鹏已经支持的语言包括编译型的c、c++、golang>=15和解释器jvm>=17(java语言)、perl、python2/3、shell、nodejs。感觉华为云发展得越来越好了,以后可以运营在鲲鹏上的软件肯定越来越多⌄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zz/1342086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02
下一篇 2023-08-02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