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蠡为什么会成功,他成功的背后有什么样的人生理念?

范蠡为什么会成功,他成功的背后有什么样的人生理念?,第1张

范蠡在历史文化中一直被人们认为是不可多得的全能型发展人才。范蠡自身不仅仅擅长政治,而且在经济上范蠡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虽然范蠡在帮助越王勾践后,范蠡主动提出放弃了政治地位,范蠡回归到平民身份的同时却又以商人的身份重新立足于世并取得一次又一次的成功。范蠡的成功之道依然值得我们现代人去学习和借鉴。

范蠡不仅是通才而且还是历史上有名的政治和经济名家。

历史上专才的科学家比比皆是,但能像范蠡这般将自己各方面的才能发挥到异于常人的通才却并不多见。范蠡身上文韬武略,几乎看似样样拿手,使得范蠡成为历史上出了名的全才。范蠡能成为被后世称颂的大名家,确实是件很不容易的事情,不仅是范蠡自幼时的努力,也得力于范蠡恩师的栽培。

范蠡有着想为社会做奉献的精神。

1.范蠡不是独善其身之辈。

虽然历史上对于范蠡的标签众多,大多都是在赞扬范蠡的政治和经济才能。但范蠡人为的品行却更像是一位伟大的慈善家。范蠡虽然帮助越王勾践打败了吴国夫差,但是范蠡却没有胜利者的洋洋得意和沾沾自喜,范蠡反而觉得伍子胥是间接的被自己所害的。在胜利后范蠡并没有留在越国享受荣华富贵,而是带着内疚之心弃官从商。范蠡对最初遇见的西施也是照顾有加,范蠡完成帮扶越王勾践打败吴王夫差的使命后,选择带着西施一起远走他乡。范蠡对朋友和对西施有情有义。在范蠡要离开越王临走前还劝告过文种要一起走,但当时的文种顾着享受胜利的果实,不听范蠡地旁劝。看到范蠡替朋友着想和替自己喜欢的人着想,从这些点也可以看出范蠡确实不是独善其身之辈。

2.范蠡认为钱财是身外之物。

范蠡在帮扶越王勾践打败吴王夫差后开始弃官从商,并且改名换姓过上了平民家的日子。范蠡用自身的才识经营商业发展,范蠡曾三次拥有丰厚的财产,但范蠡并没有将钱财牢牢的把握在自己手中。而是本着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态度,将自己的所得奉献给了社会大众。范蠡用以人为本的精神概念,把自己的金钱回馈给社会,回馈给人民,也把自己的功德扩散给世人,范蠡认为钱财要取之于民,而用之于民,而不应该将钱财独占其身。

范蠡在辞官后经过一段时间的考虑来到了齐国发展自己的经商贸易,大力开发了陶瓷业。在当时经济还算繁荣的齐国,陶朱公所选的地点之所以是在齐国,是因为当时齐国人口众多的同时经济比其他国家发达许多。作为经济的重要发展之地,范蠡利用自身的才能将货品做到品质上层从而引流导向促进百姓消费,让自己成为了当时的一代富商。当时的范蠡并没有用所得的钱财满足自己的私欲,而是选择将自己的心得告知于众,帮扶那些想要经商的人士。

结语:

范蠡的经商之道依然是我们现在商人和平民百姓需要学习和敬仰的榜样。范蠡的事迹之所以流传至今不仅在于范蠡过人的才识,还有范蠡乐于助人的公德心。范蠡用自身的仁爱之心将取之于社会的财物,用之于社会。让老百姓感念至今的同时,更佩服范蠡的品行。

第一次散财

范蠡和文种一起帮助越王勾践灭掉了吴国,并逐步称霸中原。

范蠡与文种自然成为越国最大的功臣,被尊为上将军,高官显位,荣华富贵,自不待言。就在这功成名就之时,范蠡却毅然向越王辞行,越王为了挽留范蠡,先是承诺富贵,继而威胁,然而范蠡最终还是辞掉了高官厚禄,将家产全部充公,离开了越国。这就是范蠡第一次散尽家财。

离开越国的范蠡,先是来到齐国,改名叫鸱(chī)夷(yí)子皮,他亲自率领家人在海边辛苦劳作,治理产业。他们垦荒种地生产粮食,还利用海边的渔业盐业资源,开展商业贸易。经过全家人辛勤劳作,只用了几年时间,就积累了数十万家产。

第二次散财                            

齐王听说了他的才干,便派人请他做齐国的宰相。而范蠡却喟然感叹道:“治家理财,有千金之富,又有宰相的官职找上门来,这些看似幸运的事情,对我这样的布衣百姓而言都是些不详的征兆啊”。

他归还了齐王的相印,邀来朋友乡人,把数十万的家财尽数分给他们,只留下些便于携带的珠玉,作为日后经商的资本。散尽家财后,他连夜走小道离开齐国。这是他第二次主动从事业的巅峰急流勇退。

第三次乃至多次散财                                  

古文中的数字“三”,本就有泛指“多”之意。

离开齐国后,范蠡迁居到陶,再次改名换姓,自称朱公,人称陶朱公,在陶地他率领家人重新创业,不久便再次成为当地首富,财产远远超过在齐国的时候。据史书记载,在他从商的十九年中,几次积攒了数以千计的黄金。“天下言富者,皆称陶朱公”,达到了富可敌国的程度,为当时天下首富。

司马迁曾评论他是“富好行德”。他富裕之后,没有象其他有钱人那样购田地,建城堡,而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当周围的民众遇到灾害的时候,他就把自己的钱财拿出来布施,亿万家产,一日荡尽。

但,这次散财之后不到几年光景,他再次积累起了万贯家产,速度之快,非世人所能及。而且,范蠡的善举并不止步,当灾害再出现的时候,他就再次把全部家产布施了,这样的布施一连有很多次。

为富且仁,所以被世人奉为财神!

Ps:

鸱夷子皮chī yí zǐ pí

所谓"鸱夷"者,盛酒之壶状器具也,是一种皮质的口袋,用时"尽日盛酒"不用时,可收起叠好,随身携带。是古代民间普遍使用的一种韧性很大的"酒囊"。直到宋代仍有此物,苏轼曾在诗中写道:"不持两鸱酒,肯借一车书?" 。"子皮"者,"皮子"也,"鸱夷子皮",用今天的话说,就是"酒囊皮子"。

范蠡为何会用这么一个看似粗俗的名字呢?

智者见智,仁者见仁。鸱夷子皮虽然原指古代牛皮做的酒器,伸缩自如,即酒囊皮子,看似粗俗,实则蕴含能屈能伸,包罗万象、吞吐天地之意。范蠡的境界达到了"空"和"忘我",挥洒自如,姓名更是如此,从这一点可以看出其胸襟之开阔,超凡脱俗!这是范蠡用此姓名的最重要原因。

第二层原因是便于在陌生之地生活、经商和发展,范蠡经营的主要是饲料、繁殖、销售牲畜的农牧业,雇用了大批劳动力,要和农夫、驭手、屠户、运夫等"下里巴人"打成一片,和当地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促进事业的发展,用范蠡的大名,显得冷僻严肃。而用通俗幽默的"酒囊皮子"介绍自己,恐怕话一出口,对方就乐了,雇主和雇工之间的隔膜也就会冲破。一个"外来客"想在陶地治产经商,不放下架子入乡随俗,不和当地人融在一起,是寸步难行的。

第三点是"鸱夷子皮" 具有营销思想,这个名字本身就具有广告、品牌效应。当人们对看起来很好听的名字感到麻木时,对这种反其道而行之的"俗名"更容易记住和关注,中国历代的商业名家,不少人采用了"王麻子"、"狗不理"等俗而又俗的"字号",如今"撒尿牛丸"、"傻子瓜子""酒鬼"也都是声名远播,他们是否受到"鸱夷子皮"的启发,在下不敢妄言。但只要想一想当今人们在开公司、办实体时总要起一个响亮的名字,设计醒目徽标,就会明白范老先生在两千多年前为何更名易姓了。

还有种说法,

“鸱夷子皮”是为了表达范蠡对伍子胥的歉意;又或说是为纪念西施

吴王夫差打败勾践后,伍子胥力谏夫差;指勾践不可信,应诛之免除后患。但夫差迷于西施美色;且见勾践尝粪示“忠”;加上太宰伯嚭受贿替勾践美言,遂不纳伍子胥之谏;更信谗言赐伍子胥属镂剑自杀。

伍子胥愤然对使者曰:“必取吾眼置吴东门以观越兵入也”。也就是说:将我双眼挖下来挂在城楼东门上,看着东边的越军攻进来。夫差得悉此事,勃然大怒,便用“鸱夷”载着伍子胥遗体弃钱塘江,令其无葬身之坟。所以范蠡为了表示对伍子胥的尊重和歉意,取名“鸱夷子皮”。

再说勾践打败夫差,得以复国后,当年奉命迷惑夫差的西施仍在。勾践迷于西施,欲纳为己有,但遭其妻反对。勾践妻心狠手辣,为免夜长梦多,也用“鸱夷”封裹西施,沉于钱塘江溺毙,范蠡哀伤之余,为悼念西施,取名“鸱夷子皮”。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zz/591708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3-08
下一篇 2023-03-0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