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透营销背后的本质

如何看透营销背后的本质,第1张

1、热点类文章

热点类文章,历来受到大家的追捧和喜欢。我们之所以追热点,是为了有一天可以不追热点。不可否认,无论是从用户的反馈、被转载和抄袭的规模,还是公众号的吸粉效果来看,追热点的效果非常好,不仅可以让你流量猛增,还可以让你的文章刷爆朋友圈。

我们可以追的热点分为两种,一种是可预见性热点,另一种是突发性热点。

(1)可预见性热点即中外节日类热点、体育赛事类热点、行业类热点。

(2)突发性热点即娱乐八卦类热点、时事政治类热点、灾难类热点。

2、眼界大开类文章

眼界大开类文章,通常会给人非常震撼的感觉,让人发出原来事实的真相是这样的感悟。让读者觉得自己不仅聪明,而且消息灵通、见多识广。

可从两个方面进行写作,①打破人们以往的认知观念的内容,常见的比如一些谣言以及辟谣的文章,都可以起到类似的效果②深度剖析某一个现象和话题,最终得出一个结论的文章,也通常会让大家眼界大开。

3、需求帮助类文章

互联网圈里,流行这么一句话:“最热心的永远是网友,最冷漠的永远是路人!到底是网友不上街,还是路人不上网?”大量的网民,是非常有热心的,对于一些求助类的文章,他们纷纷原意伸手转发

从文章转发的角度而言,这类为他人提供帮助的文章,是很容易获得转发的,主要是利用了人们善良的本性,不过这种方法需要大家使用在正确的方向上。

4、争议类文章

争议类文章,就像一场辩论赛,能够迅速将用户分为两个主流派别,双方各持不同观点,从而引起广泛的讨论。

争议类文章有两种:第一种是伴随着一个争议事件写文章。如2014年的“少年不可欺”优酷抄袭事件,帖子称,优酷和陌陌涉嫌通过欺骗手段,抄袭其“拍摄地球”的创意。当时文章爆发出来后,引起了网名的广泛转发。在事情真相没有确定前,到底是作者炒作,还是平台抄袭的争论层出不穷。

第二种是,价值观差异导致的争议。最典型的案例就是“咪蒙”的文章,比他的一篇《致Low

逼》,传达的价值观就容易引起人们的争议,同时因为这种价值导向迎合一部分用户的心理需求,从而得到广泛传播。

5、利益类文章

利益类文章,也是朋友圈经常被转发的一类文章。利益类文章主要也分为两类:一种是送资料,包括各种学习资料、电子书、学习合辑等资料,一般都是转发文章,即可获得这些资料,因而促成了广大用户的转发,如之前领取广告文案的活动另一种是送福利,也就是大家常见的“有奖转发”,如转发送电影票,送爱奇艺会员等,一些吸引人的小礼物,也会是促发大家大量转发的动机。如:之前刷爆朋友圈的免费领取55℃恒温杯的活动。

6、服务类文章

服务类文章,主要是指的关注账号或者转发文章,能得到一种特定的服务。如目前非常火爆的微课活动,通常是用户将微课活动的报名信息,转发到朋友圈之后,即可获得一次免费学习大牛分享的机会。比如“UC订阅号“官方微信,曾经举办写作类微课分享活动,也就是用户通过转发,获得一个学习写作技巧的服务。

7、趣味整蛊类文章

趣味整蛊类文章,主要分为两种,一种就是非常具有趣味性的文章,另一种就是带有整蛊意味的文章。趣味性文章一般都是标题党的形式,吸引用户点击,然后征正文容让用户觉得十分有趣好玩,吸引用户转发。

整蛊意味的文章,大家转发这类文章,一般就是为了开玩笑和捉弄好友。最常见的如之前广泛传播的标题为“深入分析,你为什么买不起iphone6的原因!”的文章,点开正文则显示一个大大的“穷”字。又如支付宝前两天的推文,都是这种套路。

内容营销的背后是什么?

内容营销是“先提供解决方案,帮助用户解决实际问题,提供信息价值,而非直接销售产品”的思维方式与方法。 过去做电商,我们所用的方式只有一种,那就是直接将产品展示到消费者面前。这种方式到现在依然充斥着互联网,它也直接造成了消费者对广告的反感。

比如当一个消费者曾经在搜索引擎或某平台搜索过“馒头”两个字,那么接下来他就会开始被发起“馒头”攻击。一开始只是在他搜索的网页呈现,接着他搜到的d窗会出现“河南馒头”,再接着,他去别的网站的时候,也会看到各种“馒头”的广告。直到他搜索了一个新的词汇。而这就是过去直接展示产品型的广告所带来的信息“灾难”。

那么要解决这个问题应该怎么做呢,于时聪明的营销人发明了“内容”这个词,开始用内容来吸引消费者的注意,那么当你搜过“馒头”之后,你的电脑就会出来诸如:馒头应该怎么做?、如何蒸馒头?、什么馒头最好吃?等等词汇,而这些就是消费者所隐藏的需求,是通过大数据的大脑计算出的推荐结果。因此, 内容营销的背后是直接找准消费者需求捕捉式营销的方法,而非生硬令人反感的产品推荐式营销。

目前市面可见的大多数对内容营销的定义都在“内容”本身上,而非把“内容营销”四个字连在一起理解,这其实就像阳明心学所言“知行合一”,必须是连在一起才算是一回事,单独看只能得到某个结论而非一个可以采取行动的方案。

“卖惨营销”是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之前是弄个牌子,写上自己的不容易,以博得大家的同情来销售,这种情况还算不错,最起码能看到本人,可是现在网络时代,这种“卖惨营销”换了马甲呈现在人们的视野中,让消费者们无法辨认。消费同情心是对自己产品的不自信行为,更是对消费者的欺骗行为,这种行为不是长久之事,必定会被取缔“下架”。

现如今很多挂有“清仓大甩卖”的门店不多了,这样的店面基本“最后一天”永远都没有那一天的到来,不过,人们对这样的情况已经见怪不怪,也明白其中的销售方式,但是,其实,这种行为就是“卖惨”,让大家都以为要倒闭了,最后的货,都便宜出售,误导消费者博得大家的同情心和好奇心。实体销售,有店面,有人吆喝,对于消费者的“欺骗”算是实体的,能看到,能听到,大家也理智了很多,不再过分的相信。

到了网络时代,“卖惨营销”的花样层出不穷。某些销售平台,弄几张照片,写上“水果滞销,果农痛哭”、“大蒜滞销,帮帮我们”、“求求支持”等等宣传语,然后再配上老农一筹莫展“悲情”的表情,网友看到这种情一般都会动恻隐之心。刚开始,产品滞销情况基本属实,不少人出于同情之心会尽自己的微薄之力买一些,帮帮他们度过难关。可是,这种情况被不法商人看到好处后,开始打着“感情牌”来消费老农,同一个人,同样的表情,换换产品,换换宣传语,难道这位老农家有良田万顷,种这么多不同种类的水果还是每个季度换个作物?这难道不是在侮辱消费者的智商?这种行为,最终导致的后果就是真正有需要的老农们失去了帮助,断了客源,伤了人心。

没想到的是,短视频的兴起,也出现了“卖惨营销”的套路。更令人匪夷所思的是,竟然还有剧本,有演员,有曲折的故事,完全已经把这种方式做成了产业链,真是夸张呀!甚至很多坐拥几百万粉丝的主播,已经靠出轨、破产、家庭矛盾等故事来带货,甚至出现号称弄错价格大打出手的行为,误导消费者赶紧下单。“卖惨营销”不能没有底线,必须要合法合规,要满足消费者的知情权,如果最终真的成为了常态,成为了“欺骗”,那必然会没人关注,完全透支消费者的同情心。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zz/620604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3-18
下一篇 2023-03-1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