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梳子卖给和尚的市场营销案例分析如下。
一、成本分析
通过成本分析明白当前自身不足后,引入盈利新观念。如与寺院方丈沟通,方丈,您是否想过振兴佛门,让我们的寺院名声远播、香火更盛呢。
据在下调查,本地方圆百里以内共有五处寺庙,每处寺庙均有良好服务,竞争激烈啊!像前段时间所安排的香客梳洗服务,别的寺庙早在二个月前就有了,要想让香火更盛,名声更大,我们还要为香客多做一些别人没做的事情啊,从竞争角度入手,切入点升级,以求引起对方更高兴致。
方丈您可以在梳子上下点工夫,让您的梳子在价格上有了价值的区别。在下为贵院量身定做了精致工艺梳,每把梳子上均有贵院字号,并画可爱小和尚一位,拜佛香客中不乏达官显贵,豪绅名流,临别以梳子一把相赠,一来高僧赠梳,别有深意,二来他们获得此极具纪念价值的工艺梳,更感寺院服务之细微。
二、卖给不同的人
您再准备几把梳子,取名为开光梳,千金不卖,只赠送有缘人。然后把您的梳子在命名为智慧梳,姻缘梳,流年梳,功名梳。比起以前方丈所买的梳子,更显精致大方。
三、巧卖经营
推出组合优惠套餐:把自己热卖且关联度较大的产品组成优惠套餐低廉售卖。
一方面您的收入增加了,另一方面您的寺庙的档次也就体现出来了。如此口碑相传,很快可让贵院名声远播,更会有人慕名求梳,香火岂不愈来愈盛呢?方丈接纳意见后,遂以每把8元的价格卖给方丈10000把梳子。并签订长期供货协议,如此以来,寺院成了丁的超级专卖店。
四、市场活动
通过积极的市场宣传活动,吸引目标顾客。把产品打入市场,赢得更高的市场占有率。
如,请了几个记者来宣传了一下这家寺院。然后造了一批梳子。举行了一个盛大的“开光梳”仪式。邀请当地的政府要人、明星百姓参加仪式,极大提升寺院的名气与知名度。
再请人给这个寺院杜撰了一些历史故事。很快,这个寺院成了当地的历史文物。来的香客越来越多。梳子的销量越来越好。人们也不在乎掏钱买把梳子。丁又出了一个策略:有的梳子掏钱也不卖。有的梳子必须掏钱才卖。
五、引入CRM
1、对顾客进行分类细化,针对不同的顾客实行不同的营销活动。
2、挖掘客户价值,数据库营销,以更优质的服务赢得口碑。
3、与客户是伙伴型关系,公司不断与客户共同努力,帮助客户解决问题,支持客户的成功,实现共同发展。
佛教的功能=心灵游戏+生存方式+供养营销+第二俗世了解佛教,有两种视角:一是走进佛教看佛教,二是走出佛教看佛教。本文选择的是后者。佛教由内及外,有如下四大功能特征:
第一功能特征:佛教是心灵游戏。 1、佛教是宗教,具有与其他宗教一样的特征,同时,与其他宗教相比,佛教具有独特性:心灵游戏。正因如此,导致有的人一直不认为佛教是宗教。佛教是一种能让人入迷的心灵游戏,在这一点上佛教与其他娱乐性游戏并无本质区别。因而,有许多人为了佛教这款心灵游戏,舍弃了人世间的其他游戏玩法。这里,让人想起曾写过“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的弘一法师,在西湖边与追他至寺院门口的日本妻子道别的凄美故事。2、既然佛教是心灵游戏,那么它必然是一种个人爱好。所谓个人爱好,就是自己爱好、自己受益,当然也可拉人入伙、共同爱好,或许这就是人们所说的普渡众生吧。把佛教说得高大上,那是人类智慧与文化的功劳,但在形而上之下仍有真实的具象。
第二功能特征:佛教是生存方式。 佛教的第一功能特征是心灵游戏及个人爱好,它具有与其他娱乐游戏及个人爱好一样的特征;同时,佛教这种心灵游戏及个人爱好,与其他娱乐游戏及个人爱好相比,有其独特性:一是佛教可以作为职业及生存方式,其他娱乐游戏及个人爱好很难作为职业生存方式,可见佛教是能将个人爱好与职业生存完美结合的事物;二是佛教被赋予了高大上、真善美等独特的价值意义,具有其他娱乐游戏及个人爱好无法比拟的道德及智慧优势,其社会价值及意义更强,可见佛教是能将人的职业生存与高级需求完美结合的事物。总之,佛教不仅可以为人们提供职业生存方式,并且还能满足人的内在爱好需求及人的社会价值需求。
第三功能特征:佛教是供养营销。 佛教的第二功能特征是职业生存方式,其具有与其他商业行业相同的营销方式;同时,佛教有其独特的营销方式:供养营销。所谓供养,即对佛与僧的供养。这种供养营销的特点有三:1、回报机制。如果回报与投入等值,则是无效机制,因而,这里的回报必须远远大于投入,即以小投入换回大利益。这也是佛教遭世人诟病的贿赂机制。2、评判机制。佛教建立了与佛发生最大关联为价值追求的评判机制,与佛越近,其道德、智慧和福报就越大,反之则越小。并且,以与佛的关联关系为基础,建立了严格的尊卑等级制度。在这套评判机制中,必然追求与佛的关联,其中供养是主要的形式。3、惩诫机制。所有的宗教都有强大的惩诫机制,佛教也不例外。佛教有因果报应、来世彼岸、天堂地狱、轮回转世等等。佛教的惩诫机制还有一个特点,建立了谤佛制度。
第四功能特征:佛教是第二俗世。 逃离,是人类由动物进化而来就带有的原始情结,而宗教为我们提供了逃离的方式及指引。宗教构建的逃离是双重逃离:一是精神逃离,或者说心灵的逃离;二是现实逃离,即从生活方与社会群落逃离。前者,是可以实现的,因为精神具有虚拟性,可从此精神家园逃离到彼精神家园,其实这就是禅修悟道的过程;然而,后者则是,虽在形式上可以做到、但在实质上很难做到的。因为,逃离现实的结果,是堕入第二现实,即第二俗世。而第二俗世与原生世俗,并无本质区别。也就是说,山那边还是山,红尘之外还是红尘。但是,这不等于说第二俗世就无意义,或者说人们就必需返回原生俗世。这好比,人们讲“他人是地狱、宗教是枷锁”,不等说我们就要远离他人与宗教。原生俗世与第二俗世,都是人们构建与选择的生活方式,不存在高低贵贱之分,不能厚此薄彼。
本文,不是从内部来看佛教的内容形式,而是从外部来观察佛教的运行机制。对前者,只有内业人士才有相应能力释法弘法;对后者,我们这些局外人,反而可能具有独立的眼光,这叫第三方优势。因而,本文必有班门弄斧、贻笑大方之实。然而,佛是开放兼容的,讲佛言佛的多了,佛就更加真实而普及。所以,本文不端,也非坏事。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