丧文化是如何在年轻人当中流传开来的?

丧文化是如何在年轻人当中流传开来的?,第1张

前不久丧文化在年轻一代中盛行,似乎大家能够通过丧文字找到归属感,但是由于过多的丧文化以及毒鸡汤,导致现在很多人都开始抵制抨击这种文化,丧文化之所以能够盛行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01、葛优躺的突然爆火

葛优躺是演员葛优在一部电视剧的一个动作,其实在九十年代的时候就已经拍摄了,但是到近些年忽然开始爆火,契合了当代年轻人的心理,加上表情包的大量出现,也加速了葛优躺的传播,还有年轻人也愿意分享自己的生活,敢于承认自己的不足。

02、生活压力的增加

之所以能够注意到葛优躺根源就是现在生活成本很高,不管是什么行业受到的压力都很大,学习、婚恋、买车买房等等都是压在年轻人身上的大山。而且加上年轻一代的个性化更加突出,越彰显自己,也更加敢于面对真实的自己敢为自己声。葛优躺的形象就是瘫的状态,年轻人在他身上看到的是什么都可以不做的状态,因为现在工作学习霸占了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多的人想要休息和属于自己的时间,这也是它契合所在之处。

03、互联网的盛行

互联网的普及与盛行也为丧文化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各种软件不断被开发,年轻人能够通过网络认识彼此发表自己的心声和维护自己的权利。很多人内敛在现实里面有些话不知道该跟谁说,但是在网络平台哪怕没人看也可以相当于一个无声的朋友,他们可以随时随地在属于自己的账号里面分享生活,看到别人的生活,在网络上更多的时候是发泄自己的情绪,丧文化刚好在这个潮流中抓住了这个机会。

综上所述就是丧文化是如何在年轻人中流传的过程以及原因。

全网各种吹李诞,看多了以后,觉得挺悲凉的。

李诞的底色其实挺自卑的。

他自己在《十三邀》面对北大毕业的许知远时也承认:“自己最大的遗憾是没上过名校”。

在《奇葩说》上面对如陈铭一样同龄的知识分子,或是马晓康之类的老江湖。他的所有跳脱和随意,看似无拘性情,其实还是漏了怯。最新期在马东让他作为导师上场辩论的时候,他宁愿当个插科打诨的主持人也不愿做文人最爱的事情——输出。他自己说是因为“懦弱”。

懦弱,其实就是心里没底。

也许李诞也知道,获得这个导师位更多的是因为其蒸蒸日上的流量。要跟真正的知识精英竞技,他心里已然怂了。

面对名门正派,他带有野路子那种没有渊源和依靠的文化孤儿情结——用一种虚浮的天真去解释问题。这条路,牛逼的可以开宗立派,不行的就只能走火入魔。

在颜值时代,李诞的火,更多的是营销号和年轻人需要一个标新立异的新符号,李诞只是刚好被推到前台,这个人是王诞也好,张诞也好,大众不在意,苦闷的年轻人只是需要这么一个为我们说出“人间不值得”的代言人而已。

李诞察觉到自己成为了符号并以此扬名和赚钱,当然,他也陷入了身份错位的苦闷。我们因为一个不那么靠谱的人坐上了高位,而说他德不配位,李诞最尴尬的一点在于,他处于配和不配之间。他是很像一瓶水的半瓶水。营销号用女朋友漂亮来反证才华,恐怕李诞自己也不会很开心。有才华的人,不会用女朋友漂亮来反证才华,只用才华本身证明才华。

因为“人间不值得”这种SLOGAN而火,他身上开始出现小聪明带来的不安全感。他在微博上强调自己并没像人们说得这么好,反复放低姿态,还是因为被黑得不开心了,认为人间值得一个好名声呗。他在粉丝的吹捧和自己的心虚组成的夹缝中生存。用小聪明进行自我确认,却最终受到小聪明的反噬。

李诞的迎合大众和遗世独立,构成了他矛盾的人格。迎合大众不是看破红尘后的超然,他还这么年轻,迎合大众是才力不济的不得已而为之。真要爱文学的话,会去征战《收获》、《十月》,而不是上《奇葩说》。

客观来讲,他以名气出书,是曲线救国,不走老路子,想更快捷方便地散发自己独有的能量。但假如文学书的销量掺杂了粉丝滤镜,我担心李诞是否真的能抵抗粉丝狂热这一幻觉而达到理想的彼岸。这是他要警惕的地方。

李诞最成功的一点在于,他敢于主动“献丑”,长相不评论这个人没法选择,所以说起来很没有道理。他“献丑”的点在于他敢公开暴露自己的懒和丧。在我们习惯了公众人物“献美”的今天,在稍微批评偶像明星就要被律师函警告的今天。李诞的出现,揭去了公众人物那层虚伪的镀金,让我们看到了真实。不管这种真实是否“真实”,但也比明火执仗的虚伪好得太多了。人们喜欢的,正是他的立体和复杂。在我们审“虚伪之美”疲劳以后,李诞的真实,让我们看到公众人物的另一种可能性。

迎合大众也是生存和物质享受的需要——同时还不愿意放弃精神追求。遗世独立,是他在为自己寻求一个出口和退路,他同时受惠和烦恼于大众对他的误读,他似乎有着相当独立的自我,但这个自我,却是被好坏参半的舆论和期待裹挟并塑造出来的。人们说李诞既出世又入世,是年青一代的自由象征,但讽刺的是,这个形象本身,恰恰是被不那么自由的贴标签行为来定义的。

他所有看起来很酷的慵懒和丧,都是在试图掩盖自己的无力感和自卑感,是武装自己、刻意为之的皇帝的新衣。随遇而安,认为人间不值得,更多的是他只看到了不值得,这是一种狭隘的世界观。

消解人的固有定势,解构人的刻板形象,这正是《吐槽大会》的核心精神,所以,解构别人的李诞被解构,也是他的宿命。李诞是个优秀的年轻人,很多地方值得我学习。但他也一样是在理想和现实中盲目徘徊、在时代的迷宫里找不到北的可怜孩子。

如果说鸡汤是中老年朋友们的朋友圈的爆款,那么“丧”很可能正在刷屏年轻人的朋友圈。下面是我收集整理到的有关丧 文化 为什么这么流行的 文章 ,一起来看看吧!

▼“丧文化”是什么意思?

丧文化,指一些90后的年轻人,在现实生活中,失去目标和希望,陷入颓废和绝望的泥沼而难以自拔的活着,他们丧失心智,漫无目的,蹒跚而行,没有情感,没有意识,没有约束,只能像行尸走肉一样麻木地生存下去。

“丧文化”是指流行于青年群体当中的带有颓废、绝望、悲观等情绪和色彩的语言、文字或图画,它是青年亚文化的一种新形式。以“废柴”、“葛优躺”等为代表的“丧文化”的产生和流行,是青年亚文化在新媒体时代的一个缩影,它反映出当前青年的精神特质和集体焦虑,在一种程度上是新时期青年社会心态和社会心理的一个表征。

简单地说,“丧”指涉的是这样一种心态和生活方式:不想工作,漫无目的,情绪低迷,欲望低下,只想行尸走肉、麻木不仁地活下去。“我差不多是个废人了”“其实并不是很想活”“漫无目的的颓废”“什么都不想干”“颓废到忧伤”是他们的口头禅,“葛优瘫”、佩佩娃、懒蛋蛋表情包是他们热衷的配图,美剧《马男波杰克》以及日本的一系列“丧剧”中有他们推崇的人生观……

▼“丧文化”专业解释

专业解释是:丧文化”是指目前流行于青年群体当中的带有颓废 、绝望 、悲观等情绪和色彩的语言、文字或图画,它是青年亚文化的一种新形式。 这个解释有点专业了,其实就是带有负能量的文字或图画。

▼丧文化的出处背景

2016年7月,一张1993年的剧照不知为何突然刷了屏,“丧文化”这个词也成为了网络的热搜词。

丧文化是什么意思?为何会出现丧文化?丧文化为何会刷屏火起来?

2016年7月,葛优啥也没干就突然成了网红,一张来自1993年的照片,就这样毫无预警地在我们的社交网络上爆红。图片上的葛优还有头发,但和现在一样削瘦。他嘴边续着胡渣,穿着奶奶花衬衫,嘴角微张宛如灵魂出窍,一脸生无可恋,瘫躺在舒适松软的大沙发上。这张图出自情景喜剧《我爱我家》,这集说的是葛优所饰演的季春生,在贾家蹭吃蹭喝的 故事 。

季春生,这个男人不仅在个人仪表糟糕,而且行为举止也惹人鄙夷。这个角色的传递出来的形象,就是个每天无所事事游手好闲,不想自我奋斗,获不获得成功也没有关系,希望坐享其成的生活方式—— 一个90年代的社会废物。

这样的形象跟所有年代所提倡的积极、健康、向上主流精神相悖论,但却在此时此刻,恰好跟这个时代青年文化无缝切合。他的颓废、绝望、悲观、生无可恋,正是这批超时工作、超额吃饭、压力大、挣钱难的大众内心状态。

▼丧文化的词汇表达含义

“我差不多是个废人了”、“其实并不是很想活”、“漫无目的的颓废”、“什么都不想干”、“躺尸到死亡”、“颓废到忧伤”,这些搭配在葛优躺图片上的文字,也从来都没有掩饰过这批青年人想通过葛优来传到什么思想感情。简单说,就是想要躺着,不想思考,什么都不想干了。

▼丧文化的代表人物

除了葛优躺外,丧文化代表人物还有网红青蛙 PEPE,有四肢的咸鱼,还有舶来品懒蛋蛋诸如此类的形象。他们无不例外都是在传递一种“我已经是个废物”自嘲式的信息。

咸鱼

咸鱼是永远也翻不了身的。咸鱼努力了,也还是咸鱼,成不了生猛海鲜,所以,就干脆随随便便混日子了。

葛优躺

蓄着星星点点的胡渣,穿着花短袖,眼神迷离,嘴角微张仿佛灵魂出窍,“葛优躺”给人的感觉就是生无可恋。

佩佩蛙

这可能是世界上最悲伤的蛙了,永远眼含泪水,满脸淡淡的忧伤。

佛系青年

最后的重量级人物当然是网红“佛系青年”了。他泡杯加枸杞的菊花茶,一手一只热水袋,嘴上直说:fine,anyway.一脸云淡风轻,浑不着意。

▼丧文化的原因分析

网络媒体分析:

关于90后的研究我们也看过不少。他们所身处的成长环境,是中国社会和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他们经历了空气污染、数次地震、房价高企、就业困难等种.种压力,他们通过互联网得知全球范围的动态,他们在很早的时候就知道这是一个风险社会。跟其他年代寻求外部扩张不同,90后知道外部扩张是要承担风险的。并且,他们享有更好的物质条件,和更为扁平的家庭和就业关系,对他们来说外部扩张不是必须的。他们更经常谈论的是“我”,是“成为我自己,成为一个独立的个体。”

互联网工具成为他们情绪的宣泄口。有一部分人通过互联网释放自己的里人格(在这里,里人格指内心想法),他们把负面情绪、犬儒的理想释放在网上,而在日常生活的这个“我”,似乎跟互联网上的那个“我”没有半点关系,他们看起来就像是共用一具躯体的两个不同灵魂。但更多的是另一部分的人,他们是内外统一的青年人——我就是我,我是一个完整、独立,并勇于为自己发声的个体。

这批内外统一的年轻人乐于做自己,不需要扮演别人心目中三好青年的完美形象,所以承认自己是垃圾也不是什么困难的事。他们接受自己的不完美、接受自己的缺陷,并为自己而活,接受自己是一个这样的人,与自己和解。

像葛优躺这有带有负面情绪的形象在微博走红,是青年人勇于去转发、去分享、去倾述、去再创作,去告诉别人“我就是一个这样的人”,“我觉得躺着什么都不用做的状态挺棒的”。换个角度想想,如果在以前,内心迫切希望当一个不劳而获,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人,也会羞于开口吧。

先前我已经说了,葛优一躺表现出来的颓废、绝望、悲观、生无可恋,正是这批超时工作、超额吃饭、压力大、挣钱难的大众内心状态。压力大很容易理解,但为何压力大导致的不想努力会成为全民狂欢?是什么导致了他们选择了葛优躺来传递内心的渴望?

我认为,这是因为传统努力已经难以实现生活的质变和阶层的上升了。目前在这个国家,由于社会成本高居不下,下层通道往上的空间逐渐已经堵塞。我们都知道“不努力就去死”、“越努力越幸运”诸如此类的 励志 名言 ,但是更有把握的是“努力未必会成功,但不努力一定会很轻松。”

这样绝望特质的发言,是青年人洞悉并受困于自身无能的“丧(sàng)文化”的崛起。

学术界分析:

青年“丧文化”产生与流行的原因主要包括虚拟网络的现实“拟构性”、青年自我的“主动污名化”、集体和社会的“无意识”和“有意识”、“微时代”的情绪感染:从“微”到“大”等四点。应当采用“性与谨慎并行”的方式对待青年“丧文化”,应当运用优势视角对青年“丧文化”展开研究,应当引导青年树立正确价值观,促进青年积极社会心态的培育。

       ▼丧文化的表现

千百年来已经有无数人这样躺着了,葛优并不是第一个。但是“葛优躺”能够在此时此刻走红,跟它背后青年人息息相关。这批人转发带有“葛优躺”照片的微博,纷纷留言说自己每到周末就是这个样子,而且想要每天都是这个样子。他们大多数是90后,是目前微博上最活跃的用户年龄段。

与此同时一杯“丧茶”开始走红微博,想在“喜茶”对面开一家“丧茶”,菜单如下:一事无成奶绿、碌碌无为红茶、依旧单身绿茶、想死没勇气玛奇朵、没钱整容奶昔、瘦不下去果茶、前男友越活越好奶茶……总有一款适合你!

今天你小确“丧”了吗?就让我们躺一躺,躺尸到死亡……在 “正能量”与”小确幸”热潮退却后,自黑与负能量正以更迅猛之势在互联网喷泻而出,并形成了一股无法阻挡的文化现象——丧文化。很快,营销人与 广告 人接力而上,借此打破与年轻人之间的鸿沟与障碍。

(一)“丧”为何成为一种潮流?

想要了解“丧文化”,还得从年轻人群聊时的“斗图大战”说起。今年夏天,一张来自90年代情景喜剧《我爱我家》葛优瘫走红网络,图片中葛优饰演的季春生满脸胡渣,穿着奶奶花衬衫,灵魂出窍,一脸生无可恋。以此为起点, “懒蛋蛋”、“佩佩蛙”、“咸鱼”、“我可能遇到个假XX”等画风清奇的表情包先后出现在各种“斗图大战”中,无不例外都是在传递一种“我已经是个废物”的自嘲,这就是“丧文化”的体现——黑色幽默、悲观消极。

1、 丧是一种“反鸡汤”情绪的宣泄

高房价、高竞争、高压力……这些都无疑扮演着摧毁年轻人朝气的重要角色,你以为一枚“丧X”从来不努力,其实现实的情况是他们真的很忙啊,忙工作,挤地铁,正常的工作时间外还要疲于应付各种社交。忙得像只狗,却升职加薪无望,既然如此,就让我们躺一躺,躺尸到死亡。

2、 “丧”是年轻人自嘲的表达方式

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明天大后天的苟且啊,不难发现,这是典型的年轻人在互联网上的表达方式吐槽与自嘲,一群人围着热门电影、电视或者游戏角色吐槽一番再自嘲一番。甚至更多品牌为了满足年轻人的吐槽欲而主动制造“槽点”。 

(二)“丧文化”营销指南,真的够“丧”吗?

如今,“情绪消费”已演化成一股强大的消费动力,比如各种主打怀旧的电影,总能引发网友的集体回忆,同样的“丧”作为一种群体性情绪时,也就有了生存的土壤。

1、 利用“丧符号”

案例:淘宝表情包同款

以“葛优瘫”为代表的丧表情横扫网络,这些表情已不再是个具象的表情包,更是丧的表情符号。借此,某宝上也卖起了各种与“瘫”表情相关的周边产品,葛优瘫手机壳、葛优瘫T恤、葛优瘫抱枕等等。卖的不是价格,更是一种态度——“丧”,就连段子手大张伟的衣柜也必备了一件葛优瘫的T恤。

2、 打造“丧文化 IP”

案例:网易王三三丧茶代言

随着网友自制“丧茶”文案走红微博,网易新闻联盟手饿了么真的开启了一家““丧茶”快闪店”,尽管只为期了4天(4月28日-5月1日),然而却刷屏的整个五一。

当然,借势丧营销的网易不只是看到丧茶火爆,更是看重了“丧”与其品牌形象的契合,网易新闻羊驼主编王三三,人设就是一只很丧的羊,常年嘴角向下,这丧丧的表情,非常适合当做丧茶的代言人。丧营销的背后,更是网易新闻打造IP形象的野心,除此丧茶的营销之外,王三三还将以个人身份参与到网易新闻的多种营销活动中。

3、 寻找“丧”共鸣

案例:彩虹合唱团《感觉身体被掏空》

去年8月,一则《感觉身体被掏空》的神曲迅速席卷社交网络,歌曲发布后,在各大视频网站上获得千万点击,歌曲创作者正是以神曲著称的彩虹合唱团,网友又称其为《加班狗之歌》, 再看歌词,整个就是大写的“丧”,"感觉身体被掏空,我累的像只狗,十八天没有卸妆,月抛戴了两年半……" 继葛优瘫之后,《感觉身体被掏空》更以深深的“丧”感击中无数网友的内心。

(三)“丧营销”也许只是昙花一现?

随着“丧文化”的流行,丧营销正被越来越多地运用到品牌推广当中,这种契合年轻人的营销也让品牌形象更加丰满,拉近了与消费者的距离。

不过“丧”营销也并非万能,一方面,品牌如果在“丧”营销过了头,可能反而会给年轻人一种“长辈硬和我尬表情包”的笨拙感另一方面,诸如网易丧茶营销真的难以复制,谁知道这种突然流行起来丧风潮还能流行多久呢?说到底,丧营销到是否能给品牌带来效应,凭借的还是产品无可复制的核心。

(四)“丧文化”营销为何会突然火起来?

1、“丧文化”符合现在年轻人的心理

据统计,转发葛优躺、马男波杰克这些“丧文化”图片的大多数为90后,也是目前互联网最活跃的用户。而转发这些信息的背后,其实是一些80后、90后的年轻人,自己对生活失去了信心和希望,从而产生的集体焦虑现象。这其实是整个社会环境改变的结果,都说80后、90后这一代很幸福,又是独生子女,从小到大受到很多宠爱,但当这些人正在经历加班、买不起房、没时间谈恋爱、睡眠不足...而互联网就成为负面情绪的一个宣泄口,看到这些负能量就会产生共鸣。

来一首“丧文化”歌曲《感觉身体被掏空》

2、消费者对鸡汤文已经感到无聊了

从小到大,大多数人都会听到不少成功学鸡汤,但在不断成长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早已认清现实生活远比想象的要艰难这条真理,对那些“上帝为你关上了一个门,但却为你打开了一扇窗”的鸡汤文越来越没有耐心,反而更愿意相信“上帝为你关上了一个门,然后他就去洗洗睡了。”

所以再用这些鸡汤文刺激他们是很难的,相反,“丧文化”这样简单粗暴的营销反而能够引起他们共鸣,唤起他们的情感共振。而且,并不是“丧文化”的文字一定会带给人们负能量,大多数人只会以此来讽刺、吐槽一些现状,而这些“负能量”有时正是“正能量” 的来源,这也是为什么消费者不会对这些丧气的话感到反感。

3、 逆向思维 营销模式找到了市场的空缺。

除此之外,“丧文化”运用了商业界常见的逆向思维营销模式找到了市场的空缺。逆向思维营销模式很容易理解,最典型的案例就是大众的甲壳虫了。上世纪60年代,美国流行大汽车,宽敞、舒适,当然也耗油,大众甲壳虫凭借广告语“想想还是小的好”异军突起,吸引到了大批消费者。“负能量”营销也是如此,在鸡汤文满天飞的现在,来一点“毒鸡汤”调调味未必不是一件好事。

虽说“丧文化”在这两年发展极为迅速,从表情包到营销,连人民日报也发文章让大家不要被“丧文化”洗脑,但“丧文化”说到底其实更像是一种自嘲,就像之前的“屌丝”一词一样,很多人都会把自己比喻为“屌丝”,但其实很多人并不会真的给自己一个这样的定位。“丧文化”也是一样,那些说着“现在没钱算什么,以后没钱的日子还多着呢”的人大多并不会真的就此颓废,还是一样地努力赚钱,一样地买房还贷。所以说,对“丧文化”不要太认真,太认真你就输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zz/623073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3-18
下一篇 2023-03-1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