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品牌如同异业合作,要从用户的五感着手

打造品牌如同异业合作,要从用户的五感着手,第1张

来看一张图,三个手机,作为消费者的你,一眼认出了谁?

相信第三款产品是首先能够迅速被人辨别出来的,任何一个品牌都会以某种产品或者某种服务为依托进行存在,苹果手机之所以能够迅速的被发现,一方面是因为苹果手机独特的 HOME 键设计,另一方面苹果和一些高端品牌 异业合作 借此扩展自己的品牌影响力,苹果手机圆形的单个“HOME”键已经深入人心,能够在一堆手机里迅速被找出。

一个成功的知名品牌对消费者有三重意识的调动, 被识别-被记住-成为深层本能 。

什么是深层本能?

打个比方,我们要在网上搜索一个东西或者问题,我们不会说“我去搜索一下”,而会说“我去百度一下”相当于在消费者的认知中,百度=搜索,百度这个品牌已经成为消费者对于“搜索”动作的本能词。

那么我们做品牌如何能够在万千品牌中,被消费者注意到,识别到并记住呢?

一方面公司的互联网BD所谈的高质量的异业合作会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看我们品牌对应的主体是人,人识别一个元素,通常会通过人的五种感觉器官: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 既然消费者在接纳一个元素的过程是通过这5种感官,那么,我们要给品牌建立五感的感官体系,脱离单一的视觉识别的单一维度的品牌印象,建立全方位,立体维度的品牌形象。

第一感:视觉

对于一个健全的人而言,约有80%的信息接收是通过视觉来实现的。消费者的视觉感知作用于品牌的LOGO,整套VI视觉体系等一切视觉识别元素上。标志色彩,产品外观、符号设计都是消费者识别的第一要素。

如:红色让人联想到中国

如:著名的Tiffany蓝

品牌视觉的打造有四大特色:

富有视觉冲击力

吻合目标顾客的审美偏好

具有显著记忆点与差异性

LOGO整体联想要具备包容性及相对清晰的边界,要为品牌外延提供延伸空间

停放在路边杂乱无章的共享单车群,哪个品牌最显眼,一定是小黄车ofo,整个车身只有两种颜色,车身黄色车胎黑色,简单极致,富有视觉冲击力,让人一下就被记住了。为什么要采用黄色,因为黄色是扩大色,在环境视野中很显眼。而共享单车就是随时停放在自然环境中的产品,显眼和识别度是共享单车第一要素。

我们再看小黄车“OFO”的LOGO设计,直接由自行车的形态演化而来,让人直接从LOGO的形状和线条直接联想到自行车,而且LOGO简单好记,采用最简单的英文单词组成,不会造成英文认知的障碍。

第二感:听觉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多媒体现代化的普及,在消费者身边充满着无数的触碰点,譬如广告、多媒体、网站、手机、场所、呼叫中心、公关活动等,都在通过声音去描述着品牌与我们的关系,比如许多一线品牌的 互联网BD 会谈一些广告大屏、电梯广告等媒体资源就是为了强化与用户的接触点。

通过音乐、声音、语音等表达形式与受众产生由听觉至意识感官上的共振与记忆,从而实现品牌理念的传播。

如果走在街上一听到这个曲子,脑海里一定会想起三个字:诺基亚,哪怕诺基亚已经退出舞台,已经变成历史,但是他的品牌声音一直存在80后,70后,60后甚至于50后的脑海里;

如:在聚会的时候,听到旁边桌的“刺啦”的一声,大家脑海里会出现喝“可乐”的开盖声,至于是联想到可口可乐还是百事可乐,这要看用户对品牌的本能化。

品牌听觉的打造4要素:

声音影响人的情绪和态度,制定品牌声音的时候需要考虑品牌整体形象

旋律简单,易于传唱或哼唱

如果产品不能自己发声或者经常与消费者接触,那就注重与消费场景的结合

根据周围环境选择差异化的元素

曾经一家二手汽车售卖平台,在全国各大分众电梯广告投放多媒体广告,广告的内容是用非常直白的普通话,经过市场数据反馈,此广告在四川和重庆地区反响最好,北方区域效果最差。大家试想一下在一个封闭的电梯空间里,充斥着四川和重庆方言,这时候广告播放的是响亮的普通话,会有一种“脱颖而出”的突显感,而北方人普遍都是普通话,广告语言被淹没在大家的交流中。

第三感:嗅觉

人的嗅觉和味觉是五感中最薄弱的,但消费者的嗅觉和味觉作为视觉的辅助,影响着消费体验的质量和对品牌的认识,嗅觉和味觉给人们留下的记忆是最长久的,在间隔一段时间后依然可以依靠气味和味道想起某种事物,有助于品牌的建立和强化。

选取某种特定的香味,将其纳入品牌假设的内容当中,成为品牌的“香味标签”。

有一个经典的案例:劳斯莱斯的“新车味”,在过去,新车内部空间会充斥着“木质、皮革、亚麻等”混合味道,消费者把这种气味当做是新车的标志之一,后来技术的进步让新材料取代了上诉的材料,独特的气味也继而消失。劳斯莱斯为此收到客户的抱怨,认为新系列不如上一代好,而实际唯一的区别就在于气味的不同。

劳斯莱斯随后对气味进行分析,制造出一种包含了红木,皮革,涂料等800多种不同元素的“新车味”,让客户熟悉的味道又回来了。

第四感:味觉

如:英国航空定期在航班头等舱喷洒独特的牧草芳香剂,英国高档衬衫零售商,托马斯彼克在店铺中放置传味器,当消费者经过时,会散发一种新鲜的,经过清洗的棉花味道。这种嗅觉享受让消费者迅速有了价值联想。

品牌嗅觉和味觉打造三个思考:

气味和味道是最难被标准化描述的,如何在实际运用中能够被更多人识别?

如何将品牌的“香味标签”传播给未体验过的消费者呢?

未体验过的消费者如何能够将“香味”和“味道”与品牌挂钩呢?

互联网BD如何将异业合作融入进去

第五感:触觉

影响消费者触觉感受的主要是材质和造型两个方面,材质作为皮肤的接触对象,对触觉有很大的影响,材质的质感直接影响消费者对品牌的感受。

就像深泽直人所设计的果汁包装(without thought),除了视觉上一目了然的包装以外,瓶身并非单单经由印刷制作,更是用了特殊材质制造出跟水果一般的触觉。

单是这个产品就能够让人经历五感-果汁的味道与香气、包装的外观与触摸的材质、饮用时所造成的声音...等感觉,简单、直觉与五感的搭配,成了最引人瞩目和使用的产品。

格式塔心理学认为选择性是人类的知觉规律,即在感知客体时,我们不能同等地接收来自客体的信息,而是有选择地把握其中某些信息。

如:在超市中消费者同时受到视觉上多种商品信息和宣传广告的刺激,听觉上超市背景音乐,周边聊天声的刺激,生鲜区和美妆区味道的刺激,还会拿不同的产品看,但是消费者还是能找打自己需要的产品进行判断和购买,这就是人类知觉选择性发生的作用。

值得注意的是:我们不能单一、片面的,仓促的建设品牌感官体系。需要挖掘消费者知觉的选择性,洞察目标消费者潜在心理需求,并且多触角的接触消费者满足潜在心理需求。并不是要促进所有信息被最大化的接收体验。

建立品牌五感体系的建议:

1、强大的“粉碎效应”

品牌做感官体系方面的联想和创新时候,想一想品牌从视觉上是什么样的,听觉上什么形象可以被代表,味觉和触觉上又是什么?在每一种感官感觉上,品牌该怎么来诠释,能引起消费者的联想。

2、重视细节是建立品牌感知的重要手段

在细微处为消费者着想的品牌往往能更全面、更深入地影响消费者的五感体验,因为品牌通常通过某种途径触接到消费者,而这些途径通常都有自己特性和环境,换而言之就是消费者通常会在一种场景里。

譬如说:消费者选择一家路边不知名的火锅店,首先吸引他的可能是火锅店里飘来的香味-嗅觉,也可能是之前有做过异业合作看到过这个牌子-视觉,也有可能是路边有试吃员给消费者进行试吃-味觉。这些促成他走进这家店面,当消费者就餐的时候,递上一个“就餐服务包”,解决客户“蒸汽糊眼睛,捞火锅头发扫碗里”等等的不便捷--这种服务可以理解为,品牌给消费者的触觉。总有一种知觉能被顾客记住,与品牌挂钩。引发消费者对品牌的感知。

3、坚持从量变到质变的规律

感官元素的形成需要大量的固定和重复,非短时可以形成 ,需要一个长期坚持和实践的过程,在实践中不断的根据变化调整和完善策略。

譬如:电梯分众广告播放的:“瓜子二手车”巡回播放三次,早期在电视渠道投放的广告:“400 820 8820 DHC” 相信还有很多女生还能哼唱出这个广告的旋律,我们需要利用高频的动作或者高频场景来不断加深品牌记忆。

【结 语】

参考资料:

李倩《36kr-300天品牌思维修炼专栏》

马丁·林斯特龙《感官品牌》

转自《营销航班》

作者|雅子

编排|圣超

       二流企业造产品,一流企业创品牌。在当前社会,消费者对产品越来越挑剔,可替代的产品也越来越多,那么一个企业要想脱颖而出,必须创建持久的品牌。我们都知道品牌这词语,但这个品牌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百度百科释义:品牌是一个汉语词语,是指消费者对产品及产品系列的认知程度。

                         品牌的本质是品牌拥有者的产品、服务或其它优于竞争对手的优势能为目标受众带去同等或高于竞争对手的价值。其中价值包括:功能性利益、情感性利益。

                        现代营销学之父 科特勒 在《 市场营销学 》中的定义,品牌是销售者向购买者长期 提供 的一组特定的特点、利益和服务。

                        品牌是一种拥有对内外两面性的标准或规则,是通过对理念、行为、视觉、听觉四方面进行标准化、规则化,使之具备特有性、价值性、长期性、认知性的一种识别系统总称。

品牌不只是一个logo,也不只是一句口号,如果想让大众都认识自己的品牌,就要增大自己品牌的辨识度。让大众在看到logo的某一角,或者听到某一段音乐,亦或者闻到某一种气味就立马知道这是什么。我们去商场,看到M就知道是麦当劳,看到白胡子老头就知道是肯德基。看广告,听到咕咚咕咚,然后哈的一声,就知道是雪碧。还有以前的windows开机声音,都能让我们一下子就能知道它是什么。这就像是视觉锤,定位是钉子,视觉是锤子,企业可以更快、更有力地建立定位并引起顾客共鸣。那么这些企业是怎样建立定位并引起与顾客共鸣的呢?

这里就说道了粉碎效应,一个品牌,如果除去商标,还剩下什么。就是消费者不去看这个商品的商标,消费者能从哪些方面知道这件商品是什么品牌的。书中讲到很多国外品牌粉碎的例子,我们都很认同。但是再想一下我们国内企业,能通过粉碎效应的真是少之又少。现在国产的这些手机,互相抄,最后做出的手机除去logo根本不知道是什么品牌的。那么粉碎效应,都能粉碎些什么呢?

粉碎效应可以粉碎

1.图像粉碎 ,图像是一种品牌风格,它完全可以脱离品牌商标而存在。

2.颜色粉碎,很多品牌都想把自己的主题眼色据为己有。这里有一个例子是让我很惊讶的。以前的圣诞老人并不是穿红衣服,是可口可乐花重金才让圣诞老人穿上了可口可乐红,让人们感觉圣诞节,圣诞老人和可口可乐更配哦。那么以后我们也要把我们的教育宝蓝打出去,让人们看到蓝色加一点红就知道是教育宝。

3.形状粉碎,突出形状作为品牌元素的意义,通过创造独特外观,把形状元素整合进产品整体设计。

4.名字粉碎,整合式的命名策略,能有效加强公众对品牌形象和意识。

5.语言粉碎,把语言和品牌结合起来。也许现在问什么让教育更美好,你不知道怎样回答,但是有一天你会知道:教育宝,让教育更美好。

6.惯例粉碎,惯例可以为品牌带来巨大效应。 很多品牌自定自己的一套惯性,让你跟着那么做就感觉是很高档、很有归属感或者仪式感。

7.服务粉碎,独特的差异化而一致性的服务。饭店、酒店等一些服务型行业,把服务做到极致,那么就能达到像半岛酒店一样的高档次。

8.声音粉碎,品牌是可以通过声音建立起来的。因特尔,当,当当当当。

9.导航方式粉碎,建立和维持一致性。以后我们教育宝也可以设计有自己特色的页面导航。

10.行为粉碎,企业人员的行为也有助于建立文化和商业价值。

将品牌粉碎,只要是能把其中一项或多项做到极致,那么我们就不难将我们自己的品牌创建好。

我们还需要重视自己的品牌建设,通过色、声、香、味、触来创建品牌建设,引导消费者记住美好的事情。

声-->用声音调动用户的情感,我们去买车,习惯把车门哐的关一下,听一听声音,根据声音判断车厚不厚实。车企早已知道我们的这点小心思,花重金去研究关车门的声音。这是我很震惊的(把时间和金钱放在研究车的质量和安全不好嘛)。还有ATM机取钱,哗哗的数钱声,也是放的录音,让我们知道它在里面正在努力的帮我们取钱。

视-->冲击消费者的视觉,因为视觉是品牌的第一印象。

嗅-->打造自己独特的气味,人们是对嗅觉很诚实的。新买的苹果电脑,打开盒子是一股独特的香气,新车也是有他们独特的香气,让消费者一闻到,感觉就是新的。

味-->打造自己的味道,让人们想到这个味道就能想到你的品牌。

触-->像家具、手机、衣服,触摸一下,就能记住你。

宗教就很很好的将这五感充分的结合在一起。五感齐发,让你不管是从哪方面都能知道这是宗教。

企业的三种境界是什么,第一是生产产品,第二是给别人解决方案,第三是创建品牌。所有我们要有创建品牌的意思,现在很多企业在介绍自己的时候,担心别人不知道,不敢说自己的品牌是什么,只说自己是干什么的,这样是不行的。需要有被不知道不了解的勇气。大胆的将自己的品牌告诉别人。好的企业做到极致,最后也能成为宗教,也会收获很多自己的信徒(消费者)。

最后书中还讲到未来品牌的发展趋势。

1.感官先驱者,包括汽车、制药

2.感官采纳者,包括电信和计算机、it

3.感官追随者,一大批其他行业(包括零售业和娱乐业)将紧随感官品牌趋势。

那么我们学习完这本书,我们应该想到什么?

1.品牌的建立,建立自己的品牌,确定产品定位,企业宗旨等,我们需要十年如一日的去维护和创建品牌。

2.品牌的粉碎,通过粉碎自己的品牌,去做好每一方面,这样会让更多消费者去记住你。

3.用五感去创建品牌。

如何把心理学知识,真正有效地运用在广告当中?

为了帮大家进一步看清广告中的消费心理学,并探讨如何在广告中运用心理学,我们首先需要来聊一下广告、广告的类型和广告的诉求本身。

广告,按最基础的理解,应该是一种通过信息传递,来影响目标受众选择、态度与认知的行为(让人购买、让人喜欢、让人记住)。

从这种基础理解出发,我们很容易联想到不同的广告诉求。比如,有一类广告是侧重于影响受众认知的,另一类是侧重于影响受众行为的;在营销中,大家常常会以“品”“效”二字来指代这两类诉求,这也就是今天行业中频繁讨论到的,品牌类广告和效果类广告。

再深入一层来探讨,正因为这两类广告的主要诉求不同,也就导致了在心理学的应用上,也必然会有所差异。

具体而言,比如,让我们结合SDi营销方法论的结构来看,由于效果类广告的侧重点是“交互”,其目标是促销、是增长、是用良好的沟通互动来影响用户行为,因此其借鉴的心理学知识,就应该侧重于研究人类行为模式的社会心理学;

而由于品牌类广告的侧重点是“植入”,其目的是把品牌的价值含义,inception(植入)到用户的心智当中去,因此其借鉴的心理学知识,就应该侧重于研究人们认知模式的认知心理学。

那么区分这样的逻辑,对我们的营销实践有什么好处呢?

我想最大的好处就在于简化 *** 作,在实际工作中,只要我们明确了广告的主要诉求,然后再从对应的“心理学工具箱”中思考对应的策略,往往就能让创意过程更有效率。

比如,当我们推出广告的主要目标是建立品牌认知,包括具体的产品功能认知时,我们就应该多去思考认知心理学领域的“五感效应”、“比喻效应”、“品类优先”、“依赖重复”、“熟悉扭曲”、“原型敏感”等策略。

而当我们推出广告,主要是为了追求销量时,又应该多去思考如何运用社会心理学当中的“他人之证”、“锚定效应”、“近因效应”、“确认偏见”、“承诺一致”、“稀缺效应”等等。

下面让我们结合案例,来对其中一些策略进行简单分析。

一、服务于“品”的认知心理学运用 

A.五感效应 

品牌是什么?答案有很多,答案取决于我们基于何种知识背景去定义。

从经济学角度,品牌是企业经营管理的结果;从文化学角度,品牌是人们生活中的文化意义承载;从信息学角度,品牌是被不同信息交互方式传递的同一则消息;而从心理学角度,品牌就是存在于消费者心智中的,通过“五感”(视听嗅味触)而建立起来的认知综合体。

品牌在消费者心中的认知丰富程度,是评价一个品牌的重要指标,这意味着优秀品牌总是会比普通品牌拥有更多记忆节点,正因为如此,这些品牌在平时被我们忆及、谈论并购买的可能性才会更大。

了解到记忆节点是品牌宝贵的认知优势,也就提示了我们做广告的重要逻辑之一,就是要不断地去创造消费者五感中的记忆节点,并强化这些记忆节点。

比如,可口可乐前段时间推出的“Try not to hear this”就跟我们玩了这样一个反转,广告明着说让你尝试别听到,其实恰恰凸显的是可口可乐独有的听觉愉悦。

又比如汉堡王和麦当劳的经典互怼:

可以说,这波 *** 作也是在借用对方品牌在顾客心智中的典型记忆节点,来达到强化自身品牌认知优势的目的。在广告中借用“五感效应”的案例,从麦当劳的金色拱门到英特尔的“等灯等灯”,应该说是极其普遍的。

B.比喻效应 

既然品牌类广告的主要目的是服务于构建认知,那么营销人就需要关注——什么样的方式和技巧,对降低受众的认知成本更加有效。在SDi方法论看来,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技巧是使用比喻。认知心理学的研究表明,比喻往往是最简单有效的认知建立方式。

一个明显的感悟是,今天,随着产品同质化程度的日益严重,各行各业都被拖入了一场“创意军备竞赛”,在这场竞技中,品牌成功越来越少依赖于开发出了新奇功能,反而越来越多依赖于通过某种新奇演绎,而将自己率先植入到消费者的心智中去。

“从q膛里射出来的食物!”大卫·奥格威推崇备至的广告大师霍普金斯,曾经用这样的比喻引发了我们的强烈好奇,从而让一款本来销售业绩平平的爆米花产品大卖。实际上在霍普金斯的《科学的广告》一书中,还有相当多类似的,通过在文案中使用比喻而收获奇效的案例。

无独有偶,在厨具品牌方太前两年推出的一支广告中,创意者脑洞大开地将油烟,比喻为想要到厨房之外旅行的人类游客,而将抽油烟机,比喻为能令他们一身轻松的“方太油烟航空”,虽然角度略显奇葩,但不可否认的是,它强化了我们对产品能剥离油烟中有害物质这一功效的理解。

C.品类优先 

依靠分门别类来了解事物,是人类根深蒂固的认知天性。我们会在脑海中将事物划分到许多不同类目,认知心理学中的一个有趣测试是,在每个不同类目中,人们往往只能记住少数几个代表性个体,但我们却能记住非常非常多不同的类。

依靠类别来认知事物,这或许与人类千百万年来的进化有关。比如在远古,人类祖先无需去费心记忆每一种动物的不同特性,而只需将其归入“食草”或者“食肉”的不同类目,就足以让我们基本把握与它们的相处之道了。

在今天的商业实践中,营销人能够习得的一条重要心理学技巧,就是依靠“品类概念”,通过将自己定义到一个与众不同的类目当中去,而更有效地被目标消费者所感知。

比如,网易严选通过在广告和公关传播中,反复强调自己是区别于淘宝、天猫的,以“从优到严”为典型特征的“第三类电商”,快速实现了品牌认知的差异化。而作为与“国宴用酒”、“高端白酒”有着显著区别的“青春小酒”,江小白的这个品类概念,也同样为目标消费者(年轻人)快速识别该品牌,增加了一个不错的“认知快捷键”。

二、服务于“效”的社会心理学运用 

谈了认知心理学的部分,我们再来聊几条效果类广告中的社会心理学策略。

a.他人之证 

作为一条最典型,同时在广告中被应用得最多的心理学常识,“他人之证”泛指我们的消费行为,严重地依赖于参考他人,寻求他人的证明。这意味着一个品牌被越多人选择,也就有可能被更多人选择。

在过去,我们经常会看到广告中的“销量遥遥领先”、“销量绕地球8圈”,就算在今天,也仍然会在各类海报、电商详情页里看到“已被多少多少用户选择”、“已有多少多少用户参与”、“多少多少用户实证有效”,万变不离其宗地看,这些都是运用“他人之证”的例子。

虽然将“他人之证”运用在广告中看似容易,但最近我也在琢磨这样一个问题,那就是如果一条心理学策略在行业中被应用得太广泛,其效果会否衰减?或者是否会引起用户觉得“品牌只是在吹牛”的警觉,而起到反效果?

我想这个问题是值得大家谨慎看待的,至少,我们决不应该在广告中弄虚作假,宣传那些并不存在的“领先”。

b.锚定效应 

在心理学中,锚定效应(Anchoring Effect)指的是,人们的行为总是容易受到在先信息(即锚定值)的影响。

过去,心理学家曾通过一系列测试来研究锚定效应,其中非常著名的一个是,让两组高中生在5秒内,分别估算一下下面两道算式的结果:

结果显示,高中生对算式A的平均估值为512,对算式B的平均估值为2250(正确答案应该是40320)。从这个实验中,我们不难看出前边的数字对于受试者整体计算的影响。

在广告中,锚定效应被普遍地运用于展现价格。比如,在当前价格旁边,贴上一个明显较高的“划线价格”,让顾客感觉“物超所值”(注意:和“他人之证”一样,在现实中我们同样需要斟酌此方案可能出现的反效果)。

另外,当我们谈论心理学对广告的影响时,也不能只停留在探讨它对广告内容的影响上,而忽视了它对广告策略的影响,这里刚好有一个应用锚定效应的案例:

曾经有一个咖啡机品牌,针对高端人群推出了一款售价昂贵的咖啡机,并启动了大规模广告传播,但销量却始终不理想。

直到有一天,管理者想到了一个更“极端”的点子——在这款咖啡机的基础上,推出一个功能与外观略有改进,但价格却要明显昂贵许多的“升级版”。当这个“升级版”被推向市场时,原先产品的销量就开始出现了显著增长。

c.相似优先 

提到通过心理学知识来优化效果类广告,今天重点想和大家聊聊的是“相似优先”的心智规律。

相似优先,简单来说,就是每个人都会对跟自己相似的人或事格外敏感。曾经有一个非常著名的“鸡尾酒会测试”,说的是在一个鸡尾酒会上,嘈杂的环境也许让你根本听不清别人都在说些什么,然而一旦有人叫你的名字,你总是会在第一时间敏锐地察觉到。

前几年我读马修·威尔科克斯的《畅销的原理》,发现在这本书里,也有一个“飓风营救”的案例向我们展现了“相似优先”的威力,书中写道:

“美国密歇根大学的研究团队利用美国中西部地区的捐款记录,调查了‘姓名字母效应’是否会影响对飓风的捐赠,结果发现确实如此。名字以字母K开头的人更愿意捐款给飓风卡特里娜(Katrina)引发的灾难,而名字以M开头的人则更愿意捐款给飓风米奇(Mitch)引发的灾难。”

在现实中,营销人如何将“相似优先”的策略应用到广告中呢?

方法有很多。

比如,“12星座最适合开的奔驰车”这类创意,其实就是一种典型的,先将人群细分,然后再通过内容来体现不同产品与不同顾客的相似性,进而让目标受众觉得产品跟自己“有缘”的策略。

又比如,一种更常见的方法是,通过在广告中刻画目标顾客的生活场景、生活方式,来体现品牌与他们的相似和有缘。

在这方面,NewBalance 的“返校喵”广告,就通过学生返校这一主题,用球场运动、食堂打饭过程中的很多生动(Qi Pa)场景,激活了目标受众对该品牌的亲切感,而这支广告背后的情感洞察,或许更是值得大家在当前来借鉴。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在广告中“听了很多道理,却仍然过不好人生”的现象比比皆是,这是因为我们虽然容易通晓心理学知识,但是想要有效地运用到广告中,却又是完全不同的另一件事。

还是拿“相似优先”来说,虽然我们知道在广告中体现品牌和顾客的相似性,会对顾客选择品牌带来帮助,但是假如我们体现的这些“相似”,在消费者看来根本就不相似,例如同样是拍了一个展现校园生活的广告,而我们所展现的内容,在顾客看来根本就是对她们生活的虚假刻画,那这样的广告显然就不会起到好的效果。

所以归根结底来看,无论是要做品牌类,还是效果类广告,也无论是想运用认知心理学,还是社会心理学的策略,我们的创意都免不了要以真实的消费者洞察为归依,如果脱离了对消费者生活的理解,能算能考100分的心理学成绩,恐怕也无助于你产出真正有效的广告。

最后还有一点想要说明的是,虽然本文的基本观点是用认知心理学与社会心理学,来分别对“品”与“效”这两类广告进行优化,但正如在现实中,能做到“品效合一”的广告很多,能将社会心理学与认知心理学交叉运用的案例也比比皆是。

举一个简单例子来说,在汽车品牌MINI的“来看看究竟是谁买了MINI Clubman”当中,通过展现一系列车主有趣有料的生活方式,这支广告巧妙地用到了“他人之证”,并且这种方式,应该说要比那种“销量绕地球8圈”的简单粗暴方式更能取信于人。

而同时,这支广告也运用到了“相似优先”(通过刻画不同职业的MINI车主的典型生活场景,拉近了品牌与有着相似生活方式的目标顾客的情感距离)。

另一方面,虽然这个广告看起来是为了推广“Clubman”这个具体车型(效果诉求),但通过表现不同车主具有一致性的生活观点,也间接映衬出了MINI一贯的价值主张——“Not Normal”,表现了该品牌所倡导的那种不拘一格的生活态度(品牌诉求),因此可以说是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品效结合。

该案例给我们带来的提示是,作为一种高度灵活的技艺,大家千万不能把广告创意的思路刻板化,如何在广告中运用心理学知识,或许永远也离不开创意者对生活本身的感悟,我想这也是营销这项工作,从目前来看还不太可能被人工智能取代的原因之一吧。

——————————

本回答来自宇见,媒体转载请取得作者同意。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zz/624312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3-19
下一篇 2023-03-1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