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充分了解客户的第一步,就是制定客户画像。
完整的客户画像可以帮助我们更了解目标客户群体,只有从他们的角度去思考,才能真正了解和解决他们的问题和需求。
如何充分理解客户呢?可以从以下3个方面入手。
1.制定完整的客户画像。
1)人口统计信息
了解客户的性别、年龄、居住地、收入情况、所从事的行业、家庭结构、交通情况、教育背景等。
例:辉哥,男性,80后,已婚,现居广州,营销行业深耕16年,营销航班社群机长
2)客户的心理特征
客户群体的个性、偏好,生活方式,性格特征等
例:深入思考,终身学习者,经常加班,喜欢吃夜宵,热情奔放
3)客户的行为特征
购买动机,购买习惯,消费能力等
例:为家人选礼物,只买对的不选贵的,代表心意,以往买礼物1000元以内
2.了解客户的痛点
客户想解决什么问题,客户为什么想解决这个问题,你能提供什么样的解决方案
例:现在礼物很多,但却太同质化,想选择有特色不雷同;特别的日子需要仪式感,客户在追求一份爱,或是在挽留一份感情;量身定做的礼物方案。
3.和客户产生信任
客户愿意与你连接并交流,保有真诚的态度和耐心,运用同理心了解客户的情绪,与客户缔结伙伴关系
这些内容需要透过市场调查、研究以及与客户实际接触后,再来总结才会有最好的效果;销售产品最好的就是销售自己。
《影响力》一书,讲了社会影响力6个原则:互惠(人们认为有义务回报帮助过自己的人),承诺和一致(人们希望自己的行为与自己的承诺、价值观相一致),社会认同(人们会根据旁人的行为决定自己的行为),喜好(人们越喜欢的人,就越容易服从对方),权威(人们期待专家指引方向),短缺(资源越匮乏,人们越想要)。
《yes ! 说服》更加具象。可以配合阅读,加深理解。
当人们对某种行为摇摆不定时,他们往往倾向于关注其他人的做法,以引导自己的行为。这个“其他人”,可能是周围的人、以往做过选择的人、权威专家、陌生第三方等等。
虽然人们总是否认他人行为会影响自己,但这种影响是潜移默化、让人很难察觉的。比较一下:“接线员正在等候您的来电,请马上拨打热线电话”VS“接线员正在通话中,请您稍后再拨”;“保护环境,请重复使用毛巾”VS"85%的房客至少重复使用一次毛巾"。回忆一下:“一年销售超过10亿杯,杯子连起来可绕地球*圈”,“3亿人都在使用的购物APP”,“排队越长饭菜越好吃”的判断,电商购物“买了该产品的用户90%也买了某件其他产品”。
跟随他人行为,也需要结合具体的环境、情景或者当下的条件。如在图书馆就会自觉小声,在酒吧就会热闹喧哗。
人们更容易受到形似群体的观点影响,如领导想说服员工使用新系统,应该找一个使用老系统时间比较长的人去说服不愿意改变的人,说明自己是怎么从不想用到想用,用了新系统有哪些好处。
人们会不自觉地跟从大多数人的行为,包括不良行为。
石化林标语“随手带走一块木化石,意味着每年有14吨的木化石失窃,你眼前的历史遗迹正在遭破坏”,会让大家觉得每年14吨这么多被拿走,自己拿一块应该也没什么问题吧。如果改成“保护石化林原貌,请不要带走木化石”,加上禁止的标识,大家就会明确知道这种行为是不被允许的。
大部分人形成的行为水平会形成一个“磁力中间值”,偏离中间数的人会向中间靠拢。不论原来的自身行为好坏与否,人们都会改变自己的行为,向“常规人群”看齐。
如果人们原本的行为更有益于社会,那么在他们得知自己的行为偏离(不太好)的常规现象后,如何防止这种常规现象对他们的行为产生负面影响呢?可以增加一个代表社会认可的态度,肯定他们的积极行为,这样不仅表示出这类行为有益社会,也能通过提升个人自豪感去强化个人的积极行为。比如赞、笑脸、绿色环保标识等。
在影响他人决策时,既要提供选择余地,也要注意选择的数量。过多选择,可能会带来负面影响,甚至打消消费者选择的积极性。
退休金计划中每增加10个基金选择,参与率就会下滑2%。菜单上有太多菜,用户会不知道怎么选,加上“必点、招牌、热卖”等字样,能降低用户选择成本,促使他们尽快做出决策。捐款时如果说捐点钱吧,很多人会犹豫不知道捐多少钱,而最终不捐,如果直接说捐10元或50元钱吧,捐款率会变高。
对于公司而言,精简产品线,集中精力做出更有竞争力的产品,也是一件好事。如宝洁海飞丝系列产品从26种降低为15种,乔布斯删减业务线专心做手机和电脑,手机只有一个home键等。
有时候想说服他人、影响他人,只需增加一个“不作为”选项,就能更好的完成任务。
计入一个“不作为”选项,能够大大增强人们选择作为的意图。这个选项在不断提醒参与者,其所做选择是好的选择。营养专家在咨询过程中,增加“不作为”选项,客户就会觉得应该在健康饮食方面更加严格要求自己。
有些时候,产品的赠品可能让消费者转身购买其他公司的产品。
一方面消费者觉得商家不会白白送出有价值的东西(快过期、清库存),另一方面赠品的价值经常会被低估,“免费”掩盖了赠品本身的价值。试试将“免费获取安全软件”,改成“无须付款,您就可获取价值150英镑的安全软件”。如果学校为学生建立免费的课外活动社团,告诉家长在校外参加私立课外活动社团的费用,能够调动他们参与社团的积极性。
当消费者面临同类产品的一系列选择时,往往会喜好“折中之选”,选择最高价与最低价之间的产品。
当品优价更高的新面包机推出之后,之前的老款面包机销售额就增加了。洗发店一般有3-4种烫发价格,用户通常会选择中间价位的产品。酒吧一般都把最贵的产品放在首页,这样看到后面的价格时,会觉得还好还可接受。中介带人看房,一般先看非常差的,这样再看到后面的房子时,更容易满意。
人们通常对第一个、首次印象深刻。人们通常很健忘,对最近的事情记忆更深刻。
综艺选秀节目,后面表演的更容易得高分。除非第一个表现非常出色,明显比后面的人好,这样会产生后面的都不如第一个的感觉,将自己设置成一个比较基准。
得第二的人,会跟得第一的人比,觉得自己差一点就第一。得第三的人会觉得自己比较幸运,差一点就无缘前三。
无论排名与谁有关,人们总是喜欢排名数字较为熟悉的榜单。92强榜单,就不如100强。如果排名第二,就会说“三强之一”,排名16就会说“前20强”。
高度恐惧信息只有搭配具体的行动计划,才能促进用户行动,降低危险和恐惧。
如果仅描述危险状况,激发用户恐惧心理,但是不告知具体的应对方法,那么信息受众可能会“屏蔽”信息,逃避问题,以应对恐惧情绪。如只说糖尿病危害,不告知怎么应对。只汇报公司或项目存在的问题,不提出解决方案。
如果接受了他人的帮助,就会想办法回报对方。亏欠心理,会超过个人好恶。
将“谁能帮我”,改成“我能帮谁”。先一步提供帮助,对方会找机会回报这个恩惠。如先赠送小礼物,再提出回答问卷或试用产品的要求。
互惠互利是一种社交黏合剂,促使人们形成并维持一定的合作关系。请求的人性化越明显,回应的概率越高。
如淘宝的“亲”,三只松鼠“主人我已经在路上了”,手写感谢信,快递纸盒上印制的“快递员哥哥辛苦了”等。
给予用户额外的惊喜。
一颗糖果,比单独的送账单效果好(服务员表示感谢,顾客更有可能回报小费);两颗糖果比一颗糖果效果好(得到的越多,回报对方的感觉就越强烈);意外送糖果比常规送糖果效果好。
谈判中如果一方先提出让步,再提出让对方给自己一点恩惠,那么他往往就能让自己处于优势地位。
先给出价格让步,再提出让对方好评或推荐朋友购买,比直接折扣,更能促进交易。
激励能有效促进行动。奖励小朋友一只雪糕,他打扫房间的积极性就会提高。奖励狗狗食物,能培养他学会新技能。
当我们希望自己影响他人行为时,“我能帮谁”比“谁能帮我”更有效。如果房客能够重复使用毛巾,酒店会把部分节能资金捐给环境保护组织。不如换成,以房客的名义捐赠。比如微信运动,鼓励用户每天走1w步,走够就可以捐赠一定的金额。比如蚂蚁森林,鼓励节能环保,奖励的积分积累起来可以换一颗真正的树。(后面两个例子好像不是特别合适)
企业参与社会责任活动,提升企业形象,增强员工动力,赢得客户信任、好感和忠诚度。
一个组织的善行会影响他人对产品品质的评估。当企业的产品或服务相同时,担负社会责任的企业的产品往往会得到更好的评价。
比如淘宝店铺交易的0.2%会捐给公益基金,大家会潜意识觉得他更有信誉,更倾向于在他家买东西。综艺节目分组玩游戏,会以得分高组的名义进行捐赠,大家会觉得这个节目没那么无聊,会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
给予和接受恩惠的心理感知,会随着时间推移而变化。恩惠接受者,得到恩惠的当下感知价值较高,时间越长,感知价值越低。而恩惠赠与者,刚好相反,时间越长,感知价值越高。
最好的做法是,施恩之后尽快要求回报。你帮了消费者一个小忙,不能指望他10年以后还记得。
想要用户答应一件麻烦的事情,可以先从一件简单的事情开始。
全线产品的推销要从最小订单开始,当用户购买了一样产品,不管大小,他就不再是潜在消费人群,而是一个实实在在的客户。如果最小订单也很难达成,可以从免费试用、花5分钟了解产品详情开始。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如果你想实现一个大目标,比如健身,可以先从每天走30分钟开始,而不是一开始就要求自己运动量达到多少之类的。
将某一特质、态度、信念或者其他标签标记在一个人身上,然后对这个人提出与标签相符的请求。
老师、教练、家长和公司,都可以使用标签法,给出“心理暗示”。比如航空公司经常说,“感谢您选择乘坐**航班”,会提醒用户是在众多航空公司中选择了这家,强化用户的信心和意识。比如老师经常会说,某某小朋友特别听话有礼貌,喜欢帮助别人等等,然后再提出任务或要求。
人们对自己做出的承诺,履行动力更强。
比如一家餐厅,在客户打电话预订时,不说“需要取消预约时请致电说明”,而是”如果你要取消预约,能否致电说明”,所有人都会说“是”,做出承诺,他们会觉得有必要遵循约定,在无法赴约时打电话说明情况。
设定目标,写下目标。无论这个目标是什么,最重要的是设定一个目标,这样就有了努力的方向。写下来,笔下有神奇的力量。
当一个人主动承诺时,他倾向于认为是他本身的性格、爱好、理想等让自己做出了这个决定。从而为这个决定和承诺而努力,履行约定。如让用户自己填写预约信息,失约率下降18%。
如果希望人们履行承诺,尤其是在一段时间之后执行,就要让对方说出自己的具体计划,如履行承诺的时间、地点和方式等。以让对方产生“执行意愿”。
鼓励员工关注到更宏大的远景,而不是当前任务。或者提出多重目标时,凸显更棘手的问题,以弱化当前执行任务的难度。
人们一般会希望自己的行为与自己一直以来的人生态度、言谈举止及价值观相一致。比如一个讲卫生的人,一般会保持自己和家庭环境的整洁,会注意家人的卫生习惯。
一般情况下,如果一个人买了高端家具,那TA也会购买高端电器、家居用户等。一个人在朋友圈晒的图片和语句, 也会呈现出一定的一致性。
你想赢得一个讨厌你的人,除了卑躬屈膝和利益相诱,可以试下,请他帮忙。如果他帮助了你,为了保持他行为的一致性,他更有可能会减少对你的厌恶,而慢慢改观。
人们总是有强烈的动机去调整自己的态度,以保持与自身行为一致。营销里有一种做法:先改变用户行为,再改变用户想法。
已经给予你帮助的人,比你帮助过的人,更愿意帮助你。
因主动与人攀谈而被拒的情况少之又少,前提是在接触的前几分钟内,对话内容以相互了解为主。
在传统交际场合,如大型会议、销售会展等,如果员工因为害怕被拒,就等着潜在客户自己上门合作,那损失就大了。
如果你想得到他人的帮助,那么告诉对方,他出一点力也能起到作用,会有效提升对方帮忙的意愿。
比如捐款的时候,如果只说给需要帮助的人捐一些款吧,对方会因为不知道捐多少而放弃,怕捐的少了显得自己没有爱心,但如果加上一句,“一分钱也能帮大忙”或者“捐10块钱给这些人吧”,捐款行为发生的比率会大很多。
也可以应用在职场上,比如“一小时就能帮我很大忙呢”、“要是提前跟我约时间就好了”、“您只给我10分钟时间久好”,等等。
当商品起拍价高时,潜在买家会认为商品的价值更高。但起拍价低,更有可能带来更高的成交价格。
起拍价低意味着参与竞拍的人多,更多点击会让潜在竞争者有紧迫感,从低价就参加竞拍的人投入了时间和精力,会更执着/倾向于把东西买下来。
当观察他人行为时,大家往往不会充分考虑情境因素对行为的影响。付费邀请第三方公开肯定你的能力,这一做法仍然十分具有说服力。
比如书籍的序、推荐,第三方权威机构测评,国家著名商标,导师推荐信,品牌背书等等。自己夸自己,不如别人夸。就像辉哥说的,首先要你自己行,其次是有人说你行,关键是说你行的人行。
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能力再强的人,独立工作的效果也不如团队合作的成果。要善于倾听。
当你认为自己无人能敌,只有自己才能做出最为英明的决策时,那么你很可能会陷入最大的危险之中。
如果领导者不能从团队成员中吸取建议,团队成员也难以提出自己的见解,就会形成恶性循环,导致决策过程有误,酿成大错。
领导者时常无法意识到自己在他人眼中的地位与见识所带来的影响,比如机组成员对机长的一味服从(机长症候群),护士对医生的无质疑 *** 作。
团队做出不良决策的理论原因——团队迷思。指的是一种决策风格,即团队成员更看重和谐相处、意见统一,不会主动提出批评建议或者不同观点。
如果一支团队想要说服客户,得到肯定,那么在团队成员之中认真听取反对的声音,往往能够增加最后成功的概率。
团队中存在异议者,可以激发更具创新、更为缜密的思考。
“魔鬼代言人”和异议者,能够阻止团队走形“志同道合”的极端,提升团队解决问题的能力。领导者的最佳决策是创造并保持良好的工作环境,让所有同事和下属面对主流观点时能够直言不讳。
关注失败案例,比培训成功案例,更有效果。
企业培训、老师教练、父母给孩子讲道理,都可以讲解失败案例,指出错误之处,讨论如何避免错误,应该采取哪些措施避免失误。
指出产品的某个弱点会让人觉得这家企业的广告坦诚、可信,使得公司获得了有利条件,在宣传产品优势时就会更有说服力。
如甲壳虫,就是小。安飞士“我们排名第二,但我们更努力”。加多宝“对不起,我们只会卖凉茶,不会打官司”。面试时先提到自己的某些缺点或有待提升之处,再介绍个人优势。谈判技巧,如果自己有某个弱点,自己先提出来,不要等着谈判对手去揭发。
我们只需要袒露自己的一点不足,就能说服他人我们没有大的不是。
善用“两面性”信息。比如餐厅有点小,但是温馨惬意。产品比竞争对手的贵20%,但是质量更好,考虑使用年限、维护成本,20%的差价完全可以抵消。此外产品还更便捷、小巧、占地少。
当企业把失败原因归咎于内部因素,而非外因时,不仅有利于恢复企业的公众形象,也有利于增加企业的营业收入。
比如航空公司因天气原因导致大量旅客滞留,是归咎于天气,还是说因为自己没有提前告知,哪种情况会更容易得到旅客的包容和谅解?比如海底捞出现卫生问题,是说只是个别现象,还是承认错误,整改并接受监督?除了表示态度,更能说明企业的经营管理理念。
浪子回头金不换。人们对犯错之后改正的友好态度,可能高于那些直接做正确事情的人。
单位将事故主要原因认定为技术故障而不是人为错误的情况下,消费者等外界人员让其承担全责的可能性小。
如果你需要宣布事故或延误事件,而这些问题又确实是由技术故障引起,那么你应该尽可能将这一信息告知受影响的人。如飞机延误,是因为天气原因,为了保障飞行安全而不得不延迟起飞。
但需要注意反面影响,如现在很多政府机关或事业单位,一有问题就说是临时工干的,就很容易引起民众反感。
社会心理学家发现,对于某些与自身有微妙联系的事物,如名字、籍贯、学校、生日等,人们往往抱有积极的态度。
销售人员如果能够表明自己和潜在顾客之间的相似之处,那么后者可能更容易接受其推销的内容。两人出现了矛盾,如果能找到某些相似之处或共同经历,将更可能化解冲突。如果你有求于人,不妨先找到自己跟对方的相似之处,不妨先说出来。
很多营销也利用了这一点,通过构造一些场景,让用户有自己也是这样的感觉,从而促进销售。
人们喜欢跟自己相似的人。与他人行为保持一致,能够让人产生好感。
服务员重复客人的点单内容,使客人对其产生好感,因此获得更多小费。在销售或者客服领域工作,重复顾客的语言能够帮助你们建立更良好的关系。比如客人很生气,客服重复“是的,先生,我知道您现在非常生气,我也觉得某某行为/方式不太合适”。
人们常说,模仿是奉承的最高境界,这个策略告诉我们,模仿也是说服的基本功之一。
奢侈品品牌的销售人员有些时候非常傲慢,可以与消费者保持距离,反而能够增加产品的吸引力,促使销量攀升。
为什么人们喜欢那些拒人于千里之外的产品?零售业的“拒绝”也是一种“社会拒绝”,如果对方觉得你土气、不够档次,你反而越想要购买穿戴他们销售的产品。比如学校里,有些小孩因为“不够酷”被排斥在外,那他们会更渴望变得更酷,或者跟特别酷的人交朋友。
但是如果你的产品定位是亲民、平价,那么就不能采用傲慢冷淡的方式。
伸手不打笑脸人。人无笑脸休开店。真诚微笑在服务业中能发挥巨大作用。
人际交往中,很多人都喜欢找别人的茬,如果你能够主动寻找他人身上令你喜欢的品质,那么才更有可能喜欢上这个人,而对方也会更喜欢你。
稀有而独特的物件对人们来说价值更高,供应数量越是稀少,供应时间越是有限,人们就越是想要。
错版邮票,绝版球鞋,独家专访,最后一场演出,等等。
相比可能得到的东西,人们对与可能失去的原有的东西,更为敏感。
厌恶损失心理,损失更能激起人们的注意和行为。比较一下“把握机会,享受新品8折”,和“不要错过机会,享受新品8折”,“如果不进行节能改造,每天会多花50美分”和“进行节能改造,每天会节省50美分”。
潜在损失比潜在所得更具有影响力。
“因为”一词有神奇的力量。复印机的故事。在插队请求之前,加上“因为”,会大大提高成功概率。
另一个例子是,提醒用户是他的选择,比如航空公司会说“感谢您选择乘坐**航班,**航班将竭诚为您服务”。如果你的客户很久没有使用你的产品,可以给对方发送调查问卷,让对方描述为什么使用你的产品(也可能会带来反向作用)。
乔布斯“不要让用户思考”。思考过程越长,步骤越多,流失的可能性就越大。
当你希望受众提出支持你立场的各种理由时,一定要考虑他们实现这个目标的难易程度,如果这个任务有点难,那就要减少任务量。另一种 *** 作思路是,让你的目标用户说出支持你的竞争对手的大量理由,他们想出大量理由的过程越是费劲,他们越是容易选择你的产品。
信息呈现方式,陈述句比疑问句更有说服力,因为传达的信息充满坚定信念。
当消费者“唤醒水平”高时,即对产品十分关注、兴趣浓烈,陈述句式的宣传语说服力更强。当消费者对于改变的兴趣与意愿较弱时,将宣传信息设计为疑问句,更能激发他们的兴趣。
清晰的信息让人感觉踏实。当有具体场景发生时,会顺其自然的想到你的产品。比如,怕上火喝王老吉,支付就用支付宝,小饿小困香飘飘奶茶,等等。
人们往往更喜欢容易发音的词语和名字,即流畅性更高的词语和名字。人们对容易辨认、发音的文字,有更强烈的正面感受。
之前有篇文章说,名字好读的孩子,会更多的被老师点名回答问题,获得更多关注,从而表达能力和学习会更好。小马宋也讲过,好记的名字很重要,“熟悉+陌生”规则。
表达越简洁易辨,表意明确,读音流畅,你的信息越能得到充分理解,更具说服力。
押韵的句子信息流畅性更高,人们的接受度和理解度更高,更容易被人记住。
如拼多多,拼的多省的多。小葵花妈妈课堂开课了。京东的jingdong~,等等。
口碑传播,好的广告语,即利于记忆,又利于传播。
你之前的经历会影响你对下一次经历的感觉。对比的效果,可以用于增强影响力。
这个例子比较多了,比如中介带你看房时,会先让你看几个比较差的,这样后面的满意度就会提高。比如金融机构在提供贷款时,会说日息万五,一万块钱一天才五毛。比如罗永浩会说一块钱能买什么,一个鸡蛋,还是一节英语课?
如果企业能给消费者一点起步优势,那么甚至不需要减少消费次数,消费者在这些激励措施中就会坚持很久,也会获得消费奖励。
给用户提供两种积分卡,一种是满8次送1次免费服务,一种是10次盖章即可免费获得1次洗车服务,但上面已经盖过2次章。第二种的效果更显著。人们会觉得已经有了2次,暗中激励他去完成剩下的8次。而不是从0开始到8。
当你向他人展示出“事情已经有所进展,目标其实不遥远”,对方就更有可能坚持下去,完成任务。
在产品的某些特性上,企业不要害怕使用一些出其不意的名字。独特的名字会引起用户的注意和好奇。
比如科米蛙绿,飞猪,你说的都对公司,宫廷御宴鸡肉,等等。
人们总是喜欢,甚至渴求新鲜刺激、千变万化。或者说喜新厌旧。
新礼物或产品只能满足你一段时间,但是过段时间就会忘了。产品可以通过各种组合变化、口味、包装等,延长用户喜悦的时间。在完成某一重要目标时,也可以将目标拆解为一些小目标,以延长用户的关注度周期。
产品的标识越醒目,关联想越强越好。
消费者记忆力充斥着各种各样的信息,希望消费者在某个特定情景,马上联想到某种具体商品,是很苦难的事情。图片、形象、标语、包装等,都是有效的方式。
比如脑白金跳舞的老头老太太,机器猫,粉红色的小猪佩奇,中国好声音的话筒+手势,奥迪的四个圈,等等。
镜子会让人减少不良行为。
在仓库摆放一面镜子可以减少偷窃行为,让员工佩戴胸牌会让他们表现更好。公共区域喝咖啡,主动给钱,旁边贴一双眼睛比贴一个花朵,给钱率会高。
在重大决策或关键谈判之前,要辨识自己的情绪状态。
实验表明,悲伤的买家会给出更高的价格,而悲伤的卖家会给出更低的价格。如果我们希望影响别人的决策,那么也要注意别人的情绪。但不要将这个作为武器。
人们的判断力和决策力经常收到情绪波动的影响,不管这种情绪好坏。
当受到激动情绪影响时,人们对于数字的敏感性降低,而将注意力转移到了事件本身存在与否的判断上。比如我们去商店看到某款牙膏或食品的价格,比平常或同类低很多,我们很可能只关注到惊喜的价格,而忽视了它的重量规格等其他因素。
当人们充分休息之后,注意力会更集中,头脑更清醒,沟通更有感染力。而当我们感到疲惫时,更容易受到他人欺骗性信息的影响。
你可以在工作场所或家里设置一个“决策区域”,没有分心的因素,没有嘈杂的声音,让你可以专注于手头的任务。
咖啡因更容易让人们同意你的论述。
这意味着,如果你要给一名新客户做营销展示,最好不要挑他刚吃完午餐或者晚上的时段,最佳展示时间应该是一大早(他刚喝完早上拿杯咖啡的时候)。
如果你无法选择白天的时间,那么你可以为听众准备一杯咖啡,这也会让听众更容易接受你的信息。
多看效应和磨损效应。
既然大家都在网上做广告争取消费者的潜在注意力,你有怎么确保自己的广告比人家更有说服力?个性化,不侵扰,位置、渠道和方式。
《yes!说服》,是《影响力》作者的新作。跟影响力相比,说服这本书更加具体、细致,有很多新的思考和观点。
阅读指数:⭐️⭐️⭐️⭐️
推荐指数:⭐️⭐️⭐️⭐️⭐️
建议跟《影响力》搭配阅读。
最近,当你走进你小区电梯,可能会发现这样一条广告。广告的主角是三条内裤。极简的广告设计,震惊的国民良心价(三条仅售1199),赚足了大众眼球,颠覆了男士三观。
本文无心评价其惊悚的定价策略,广告背后商家的战略意图,亦或是别有用心的营销炒作,但有一件事却勾起了我的好奇心。
当我第一次看到这条广告时,其实跟大多数人是差不多的反应:天哪!疯了吧?!这么贵!
随后,就会把它当成一枚有趣的社交币放进自己的谈资库,一笑了之。
而当我的几位学霸校友也开始注意这件事时,他们的反应是这样的——
当看到这样的回应再对比自己当初的想法时,我就不禁在想:为什么同一个问题,有一些厉害的人能做出有洞察力的分析,而绝大多数人看了,只是觉得有点贵?
很多时候,我们会遇到类似的热点问题——
绝大多数人的回答可能是这样的——
而李叫兽(史上最年轻的百度副总裁)的回答却是这样的(节选)——
(具体可参看李叫兽公众号《用户讨厌你做营销,不如试试这4种方法》)
太多时候,我们面对一个问题所能想出的答案就那几条,而且极其平庸。为什么牛人却可以迅速对问题做出反应,且观点总是充满洞察力?
或者换个更接地气的问题: 牛逼与平庸的区别到底是什么?
当大家遇到这样的牛人时,往往觉得牛人大概天生逻辑思维就比较强,受的教育比较好吧,或者认为,人家经验丰富嘛,见多识广……
最后,要么就是膜拜牛人,嘴上说两句「一定好好跟你学习」的废话;要么就是觉得自己跟牛人差距太大,还是按自己的节奏走好了。因此,往往丧失了真正洞察牛人到底如何思考和学习的机会。
最近一年,我也一直在研究这个问题:到底牛人是如何思考和学习的?看了很多,深刻发现:牛人之所以厉害,并不是有多么高超的智商和技能,恰恰相反,厉害的人反倒没有什么花架子,说来说去也就那几招。关键的区别就在于,牛人可以把这有限的几招用的特别溜。
如果这么说的话,从平庸跨越到牛逼其实不需花费太多功夫在学习各种知识或招式上,只要聚焦到那些真正有用的招式就行了。这些有限的招式是什么呢?用李善友教授的话说是 「思维框架」 。
但是,需要强调的是,我们减少的只是输入冗余信息,这样做的目的是,省下来时间做更多输出端的成本投入。也就是要把有限的几招真正用好,甚至熟练到变成自己身体的一部分。
如果用一句话总结就是, 牛逼与平庸的差别在于有没有一套形成肌肉记忆的好的思维框架。
分解一下这句话,有两个概念对我们实现平庸到牛逼的跨越至关重要。一个是「思维框架」,这是通过输入、打磨,不断精简而形成的;而所谓的「肌肉记忆」,是通过「刻意练习」的方式不断进行输出,对输入端进行强化,最终把思维框架变成自己身体的一部分。
思维框架
李善友最近在混沌大学讲过一场「第一性原理」的大课,其中谈到自己的读书和学习方法时,他总结道,其实他并没有异于常人的能力,也不属于那种能一目十行、倒背如流的异类。真正决定自己看同样一本书比别人学的更好的关键是,有自己的一套读书的思维框架。
别人读书都喜欢看故事、例子、段子,好一点的呢会梳理出书里的观点和方法论,而他自己呢,看的是作者通过一本书呈现的思维框架。一般人看书是看表面的现象,而他是看现象后面的本质,不断把各个看似热闹的章节内容最后整合到一个点、一套框架中去。
我们举个栗子,来说明下思维框架的力量。
一般的营销人如何做广告呢?可能会想精妙的创意,搬出定位、4P、品牌战略等各种工具模型,再配合多渠道资源进行轰炸。营销对于他们来说,是各种复杂理论、工具和资源的整合。但是,以这样的方式,最后做出来的广告往往看似花哨,却难以真正引爆市场。
而华与华公司看待营销会集中到一个点上——营销的核心是降低企业的传播成本。因此,和绝大多数广告公司不同,华与华做广告会围绕「降低传播成本」这个点做出一系列营销决策。
比如,他们给公司、产品起名字往往会起那种特别简单甚至有点俗的名字,比如「篝火饭店」「小葵花」等。在写广告语时,会说「轰他一炮管半年」「晒足180天,厨邦酱油美味鲜」等近乎没有任何修饰的口头语。
这和我们认为的高大上营销好像格格不入,但是市场效果却出人意料的好。而这背后,都是华与华对「降低传播成本」这个思维框架做的应用。
不过,一说到「框架」,很多人会觉得这样学习会比较教条,限制人自由的思维。但事实真的如此吗?
如果现在给你一个问题:如何策划一场富有互动性的50人产品经理培训课?你和你的小伙伴可以尽情头脑风暴,自由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你能想到哪些方法呢?
三节课CEO黄有璨还真就给他的团队做过这样的实验。最后的结果,其实跟大家现在脑中模拟的差不多。大家普遍提出的方案是,要不就打个卡呗,要不再拉个群发个红包,要不让老师在课上做点小游戏,要不咱再准备点小礼物……
哪个想法看上去都是个不错的点子,可凑在一起又觉得面目全非。然后,老黄就忍不住了,抛出了下面一张图,按图索骥制定策略,大家立刻沉默、折服。
老黄按照一个活动的时间顺序分成不同的模块,针对每个模块定制不同的策略,然后通过整个体系又把各个不同的策略融为一个统一的整体。
其实,这就是框架式思维的魅力。框架并不是限制了人们思维的发散,恰恰相反,它拆分出不同的维度,反倒给人们提供思维的延展。要不然,所谓的发散性思维就成了上面那些热闹的想法,其实发散的却是一个维度上的事,思维并未真正打开。
刻意练习
有了好的思维框架并不代表就能立刻成为厉害的人。
思维框架看上去往往是很简单的,但这也是它最大的陷阱。一个好的思维框架要经过学习者的反复提炼才能最终形成。大众看到的可能就是一个简单的模型图,但它的形成可能却是几十本书的结晶。
拿李叫兽研发的经典营销文案课程「14天改变计划」来说,他几乎所有的功力都可以用下面这张图来概括,事实上学员掌握住这张图也就掌握了李叫兽的思维框架。
但是,真正的难度是,这张图其实是浓缩后的知识胶囊,吃下去,只能获得一场倍儿爽的头脑风暴。
如果想要真正掌握这套思维框架,形成肌肉记忆,就必须了解这里面每个小模块背后牵扯的若干原理、案例,并且每一部分都要做大量反复的练习,才有可能真正变成自己的。这样一计算,就不简单是听课+做作业的时间,还包括吃透背景知识的几十本书+几百小时刻意练习的时间。
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何很多学了李叫兽14天改变计划的学员,都普遍觉得听完课特别爽,超级有信心,但是一实战就歇菜,过不了两个月就全还给叫兽了。
所以,李叫兽在课程中才多次强调,听课和记忆知识不是最重要的,大家自己的练习才是最重要的。而在课程结束后很多校友组织的分会、社群,也是为了解决这个刻意练习、形成肌肉记忆的问题。
那么,我们到底如何打造自己的思维框架并形成肌肉记忆呢?我根据读《学习之道》获得的启发,给大家提供一个三个步骤的行动清单: 画小圈 → 建立联系 → 综合实战 。
画小圈
大家小时候都看过武打片,一个成功的武林高手最开始都是从最基础的扎马步开始的,枯燥的基本功可能一练就是好几年。可是,长大后,我们学本事、学技能往往忘记了这最基本的道理,总想着速成,所以,各种各样的速成班才如此具有市场。
《学习之道》的作者乔希·维茨金,作为国际象棋大师和一枚正宗的学霸,在谈到自己练国际象棋的方法时,让人大跌眼镜。他一开始并不是研究各种攻略、棋路,而是一上来只用一种棋子来走。
比如就是一个「马」,他会研究这一种棋子的各种走法,直到用烂,用到不能再挖掘出任何潜力,他才会接着研究新的棋子,看看单用「车」又该怎么走。
这和很多人练习下棋并不一样。大家会比较熟悉先记牢几个套路,然后开始大量的实战,在实战中不断总结经验,优化套路,打败各路高手,最后自成一派,称霸武林。
这也是绝大多数人成不了高手的根本原因。这就像中国篮球,总喜欢以赛代练,可是大量的实战造成的结果就是忽略对基本功的打磨。如果研究NBA的训练方法,你会发现,球员会把更多的时间用来训练力量、耐力、柔韧性上,真正练习投篮、扣篮的时间并没有那么多,而比赛式的训练会更少。
还是回到李叫兽14天改变计划的例子。一般的学员学完整套课程毕业后会如何使用这套方法呢?他们会迅速开始用这套体系分析新的案例,把其中的方法用在工作实践中,试图迅速转化为生产力,获得升职加薪。
可是结果呢?估计一次次的实践过,14天的学员也发现,好像这套打法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好用,自己用起来总是觉得怪怪的。因此,大部分人坚持两个月就不再用,彻底还给叫兽了。
这其实是低估了理解一套思维框架的难度。要知道,李叫兽可是把多年的功力、几十本经典书籍的干货浓缩成这样一张图呈现给大家的。想14天就获得叫兽好多年的功力,怎么可能!就算14天不吃不喝全用来学,也不可能完全吃透。
因此,正确的学习方法是,既然李叫兽是把知识掰开了、揉碎了给到大家,那大家也应该把这套体系掰开了、揉碎了还原回去,一个模块一个模块,像练习扎马步一样,扎扎实实地学起。
比如,对于十大需求清单,可以找到背后的理论,研究其解决的问题,适用的范围,这是解决输入端的问题。
然后,再找各种场景刻意使用这套方法,看到一个feed流,想想打了哪个需求,看到一个电梯广告,想想打了哪个需求,甚至超市买一件产品,也想想它的包装究竟想突出满足什么需求……把一个模块练到吐,再练下一个,例如梯子理论、自检清单……
建立联 系
画小圈主要是解决基本功的问题。但是光有基本功是不行的,马步毕竟不能用来直接格斗,想要实战还必须继续训练。第二步就有点像练习武功的基本招式,比如锁喉、左勾拳、右勾拳……
具体如何练习呢?要特别注意的是,到了这一步,并不需要创造新的知识、技巧,只要把第一步练习的基本功组合起来就可以了。
维茨金在掌握了车、马、炮等棋子的走法后,他会接下去训练车和马如果结合起来怎么打,车和炮结合起来又会有什么不一样的打法。只要在第一步训练的基本功之间建立一定的联系,就会发现棋盘的世界转眼又变得不一样。
同样,在训练李叫兽的14天套路每个模块的方法后,第二步就可以找一下各个模块之间的关系。
比如,十大需求和六大自检清单结合起来可以怎么用?梯子理论和十一大痛点文案结合起来该怎么用?甚至是六大自检清单和PMO模型结合起来又有什么好玩的结果?……
在学习的时候,大家一定会发现一个问题,单用一个工具都没问题,但如果要把几个工具结合起来用,就不知道该先用哪个后用哪个了。
其实,李叫兽自己也说过,这些工具本质上并没有强关联关系,可以分开用,也可以合起来用,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
而他没法说的是,这些工具按照数学的排列组合又有多少种组合啊,就算叫兽自己也未必把所有的组合拳都用熟,又如何给学员一个明确的答案呢。所以,14天的体系留给大家探索的空间是非常大的。
综合实战
仔细思考第二步,你可能会发现,不同的人可能会组合成不同的招式。因此,武林江湖往往就会有各门各派,不同门派的区别主要是练习的组合套路不一样。
那么,练完一套套组合拳后,是否就能成为高手了?
可能会,但也可能会有一个陷阱。往往到了这个时候,一般人会陷入一个巨大的妄念,期望掌握所有的套路,建立自己的知识帝国。所以,很多人会更多地听课、学习新知,试图掌握更多的套路,收集更多的笔记。
而到了这个阶段,真正决定牛逼与平庸的区别就不再是套路知道的多还是少了,而是有限的套路能否形成肌肉记忆。这个时候,针对套路的反复刻意练习才是最重要的。
就算强如李叫兽,也不是各门各派的营销套路都熟悉,也只是对其中一小块非常熟悉。但真正决定他的厉害之处的是,他把这有限的一小块刻意练习到形成了肌肉记忆,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再举个李叫兽得意门生辉哥的例子。他利用在14天改变计划中学到的基本功,组合成自己的一套打法,他习惯先从PMO入手分析,然后再具体到主打需求和文案。他的套路是这样的,可能和绝大多数的叫兽学员都不一样。
回到文章开头提到的1199内裤,我们看看辉哥利用他擅长的思维框架是如何分析的。
是不是感觉很不一般呢?这其中的关键就是,他把所学到的知识模块重新进行组合,形成自己的思维框架,并通过不断实战练习,形成了自己的肌肉记忆。
当我们面对一个问题想到的思路和方案都较为平庸、碎片化的时候,主要的原因是并没有清晰的思维框架。决定高手和业余选手的区别也在于,是不是有一套形成肌肉记忆的好的思维框架,能不能把一套拳打好,而不是只会各种花拳绣腿。
如果想练成这样的思维框架,可以分成三个步骤:
画小圈 ——分解知识体系,每个知识模块逐一训练。
建立联系 ——寻找知识模块间的关联,组合成基本招式。
综合实战 ——把自己熟练的招式通过多种场景进行刻意练习,形成具有肌肉记忆的思维框架。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