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营销策略就是为顾客提供满意的商品和服务而实现企业目标的过程。下面我就为大家介绍打动消费者的6大营销策略,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权威原理
权威原理就是指深深植根于我们心中的对权威的敬重感、服从性。
在我们的文化道理体系中,尊重权威基本无处不在,学生遵从老师,士兵遵从上级,员工遵从领导,病人遵照医嘱……尊重权威的指令已经让我们潜意识中形成了服从权威是应该的,而违抗权威则是错误的这种意识。
头衔、衣着和外部标志是三种最典型的权威象征。
点评:权威毫无疑问在营销销售中一直非常奏效,我们看看电视中频繁出现的穿着白大褂的各种牙膏、保健药品广告就知道了。但是由于权威的造假,大众对待权威的态度更为谨慎,而市场营销者需要确保如何使消费者信服权威。
稀缺原理
稀缺原理是指让我们意识到可能会失去某种东西时,害怕失去某种东西比希望得到同等价值东西对人们的激励作用更大,更能使说服我们。就是所谓的“机会越少、价值就越高”。
点评:我们对稀缺原理最直接的应用也许是“限时、限量”策略了,如果在营销销售的过程中,可以巧妙地让消费者意识到不这么做将会失去什么,比告诉消费者这样做可以得到什么,营销效果可能会更好。
互惠原理
互惠这条原理说,要是人家给了我们什么好处,我们应当尽量回报。经常会在看到超市里提供免费试吃后,很多人买下以前从未尝试的食物,或者连基本的商品询问都免去。
在客户邀请函中主动在信中放一点小礼物,可能增加对方对自己品牌和个人的好感,增加到会率。马路边,手拿吉它演唱的流浪者比毫无付出的乞讨者获得更多捐款。这些都是互惠原理发挥得潜在影响力。
点评:中国有句俗话,吃了人家嘴软,拿了人家手短。我们从小被教育要懂得感恩,任何人都不希望别人说自己小气鬼。
所以互惠原理能用作获取他人顺从的有效策略,有些要求,要是没有亏欠感,本来是一定会遭到拒绝的可靠着互惠原理,你很容易让别人点头答应。
承诺和一致原理
承诺和一致就是一种要与我们过去的言行保持一致的愿望深藏在我们的心中,一旦我们做出了某个决定,或确立了某个立场,就会面对来自个人和外部的压力,迫使我们相应地改变以前的一些行为,以证明此前的决策是正确的。
在生活中,这种例子数不胜数,如我们在向朋友介绍一个自己感觉不错的品牌之后,可能变得更加忠于这个品牌对于自己选择要嫁的老公后,尽管吵架后友人训斥其不好,老婆还是会不自觉地去维护对于选秀明星,我们经常在选定一位投票之后,会一如既往的支持它等等。
点评:在我们的道德文化意识里,保持一致都是一种最具适应性、最受尊重的行为。前后不一通常被认为是一种不良的品行。
所以,尽管有时候虽然心里知道不对,但是在这种保持承诺与一致的力量的驱动下, 还是会坚持到底。市场营销者可以恰当利用这种心理,获得消费者的认可。
社会认同原理
沃尔特·李普曼说,当大家都以相同的方式去思考时,没有谁会想得太认真。社会认同原理指出,我们进行是非判断的标准之一就是看别人是怎么想的,尤其是我们要决定什么是正确的行为的时候,我们会把多数人都去做的事情看成是正确做法。
点评:我们都知道,在一般情况下,根据大众的经验去做的确可以使我们少犯很多错误,这为我们决策提供了方便及捷径,所以,对于市场营销者来说,提供了一个完成营销任务的契机。
如大众在购买书籍前,经常希望看专家的推荐列表购买衣服时,喜欢看有关的评论出门旅行时,经常会咨询身边朋友推荐酒店。在营销过程中,市场营销者需要想办法使消费者的社会认同感得到满足。
喜好原理
人们总是愿意答应自己认识和喜爱的人提出的要求,这就是喜好的.原理。也就是中国古语所说的“投其所好”。
一些相当可靠的、能令人产生喜爱之情的因素有:
1)漂亮的外表。我们经常会下意识地把一些好的品质加到外表漂亮的人头上,像聪明、善良、诚实、机智等等
2)相似性。我们喜欢那些与我们相似的人。不管他们是在观点上、个性上、背景上,还是生活方式上与我们相似,都会使我们对他们产生好感。
3) 称赞。当别人有求于我们时,他们奉承我们或是声称与我们相似,我们就会对这些人做出正面的评价。
4)接触与合作。我们对接触过的事物、熟悉的东西往往会更有好感,如此下意识地对它产生喜爱之情。
5)关联。人们对相互关联的事物有相似反应。如天气预报不准确时,我们往往会埋怨播报员大众对那些一直表现出美好事物的品牌,容易产生美好的联想等。
点评:尽管我们不太承认,但是不管作为普通消费者,还是营销者,我们可能都曾应用过喜好原理或被喜好原理利用过。
在营销和销售的过程中,这些方法的效果屡试不爽,但是也越来越容易引起反感, 想想我们对身边做销售保险业务的熟人往往敬而远之,就知道负面的作用有多大了,所以如何寻找能够暴露顾客背景和兴趣的蛛丝马迹,并很好的运用喜好原理,真的是一门-的课程。
传统广告始祖“今年过节不收礼,收礼只收脑白金”。因其内容单一、播放密集,它并不受好评,甚至连连获得“十差广告”。但当年脑白金的销售名列保健类单品第一。何解?
因为在传统的营销世界,砸广告不仅是可行的,甚至还被视为“营销三宝”之一。除了砸广告外,另两宝分别是:一、价格战,通过价廉物美占领主要市场份额;二、在中国市场构建一个渠道金字塔,通过三至五个层级将营销渠道延伸至疆土任意一隅。举个例子,1995年秦池CCTV标王的姬长孔,凭借央视广告投标,使得秦池的业绩翻了数十倍,在旧的广告世界,他无疑是赢家,同样的企业有爱多、彩虹电视等。但是今天,旧有的“营销三宝”已然失效,营销市场出现了六个新的特征。
品牌返祖 前工业时代,产品是与生产者紧密相联的,而如今的商业世界似出现这一“品牌返祖”的现象。当人格开始产生价值,产品自身的成本与其售价便开始脱钩。
以褚时健售卖的褚橙为例,冠他之名的冰糖脐橙比原价翻了几番。当然,在这样的条件下,不是对人格魅力有绝对的自信,是万不能尝试的。
渠道扁平化 互联网的发展及其独有的便利性,使消费者们更倾向于网上购物。因此,未来所有的营销都将城乡一体化。销售的渠道日趋扁平,不呈金字塔状,不呈几何状,垂直抵达潜在受众。
硬广开始失效 80后、90后已不再专注于电视、报纸、杂志等无法交互的媒介,他们忠于PC以及移动终端。于是,如何让广告被这一消费主力群体接收,变成了一个大问号。因为所有的年轻人对商品的认知,不再是通过传统的单向广告,而是通过社区化环境中的口碑传播。
快乐营销 由于科技不断地发展,未来商品必然趋于同质化且品牌过剩,消费者消费都是“凭任性、看心情”。因此,娱乐将成为商品营销的重要因素之一。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品牌都具有娱乐因素,所以那些冰冷的品牌都会失去新一代消费中坚的青睐。
定制至上 互联网时代下,随着互动技术逐渐发达,未来市场将会产销合一,消费者将参与商品的生产过程始终,工厂根据你的需求进行定制。
这将造成两个重要结果——首先,所有的商品在生产之前已经完成销售;其次,工厂的效率大大提高,商品制造生产的流程和理念发生巨变,而这个变化是受营销所驱动的。
粉丝经济 传统年代下,商家将消费者视为上帝,因此必须提供给消费者标准件,并且具有十分高的性价比。但是在互联网年代下,商品被赋予了人格,因此商品的缺陷是可以被容忍的。
沟通可以了解需求,根据需求重塑产品,弥补缺陷。在互动环节中,商品的性价比被模糊了,消费者与商家之间已经不是简单的买卖关系,更期冀的是能够彼此促进。
事实上,说互联网下的社会是一个冷漠的社会,极大程度上是成见。哈佛大学经济学教授爱德华·格雷瑟表示,互联网一方面降低了人与人见面交谈的必要性,另一方面增加了人与人见面交谈的欲望。
这句话也十分适用于今天的营销市场——互联网一方面降低了广告的功效性,另一方面,增加了广告的新方向。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