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2020年3月26日 /美通社/ -- 2020年3月25日,全球半挂车行业领导者 -- 中集车辆(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中集车辆”,股票代号:1839.HK)公布2019年年度业绩报告。
3月26日上午,中集车辆通过线上直播召开2019年年度业绩发布会,中集车辆管理层代表出席,并回答投资者提问。
2019年7月11日,中集车辆成功在港交所主板上市,成为港股市场半挂车制造商第一股,这是中国半挂车行业崛起的里程碑。2019年,一直助推中集车辆全球半挂车业务强劲成长的全球化浪潮首次遭遇强劲逆风;中国专用车上装业务则受益于中国政府大力推动“环境保护”和“超限超载”治理,开始进入规范发展的新时期;中国生鲜食品物流进入长期增长周期,将从根本上提升了中国冷藏半挂车和冷藏厢式车的需求。
2019年,中集车辆抓住产业转型升级的纵深发展机会,整体业绩依然获得稳健发展,实现收益人民币232.2亿元。2019年,本公司净利润同比增长7.7%至人民币13.3亿元,拥有人应占利润同比增长5.9%至人民币12.1亿元。董事会建议派付截至2019年12月31日止年度的末期股息每股0.45人民币。
截至2019年12月31日止,中集车辆的财务状况稳健,总资产与净资产分别达人民币186.8亿元及102.2亿元,中集车辆的资产负债率降至45.3%。2019年剔除募集资金现金流入的净资产收益率为15.8%;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净额为人民币18.5亿元,较2018年同期劲增70.4%;当中,2019年扬州中集通华工厂的搬迁与补偿确认收益人民币2.0亿元。
回顾2019年,中集车辆在全球销售各类半挂车总计117,707辆,在中国销售城市渣土车和水泥搅拌车上装总计46,267台套,在中国销售冷藏厢式车4,455台套,在全球实现半挂车和专用车零部件销售人民币15.0亿元。
尽管全球经济形势错综复杂,中集车辆的全球半挂车业务仍然基本达成预期,实现营业收入135.5亿元,当中,中国半挂车业务因中国政府加快治理“超限超载”运输行为,推动第二代半挂车的市场需求增长,将中国半挂车业务毛利率提升了0.5个百分点。
2019年,中国专用车上装业务整体表现亮眼,实现全年收入人民币73.8亿元,较去年同比增长10.9%。中国专用车上装业务中,专用车上装生产与销售的毛利率达至20.1%。中集车辆抢占市场先机,率先推出轻量化、耐用型水泥搅拌车,2019年共销售20,980台水泥搅拌车,连续三年排名中国销量第一。受惠车辆更新换代需求,城市渣土车上装业务2019年营业收入达到人民币15.9亿元,位居行业前茅。
近几年,冷冻食品运输和生鲜食品冷链配送开始呈现快速增长势头,带动中国冷藏厢式车的厢体生产和整车销售业务表现。中集车辆旗下山东中集车辆是中国领先冷藏厢式车制造企业,引进了北美冷藏半挂车的先进制板技术,拥有中国唯一的厢板无缝隙湿法粘接工艺,推出的冷藏肉钩车、冷藏中置轴列车,在中国尚属首创。中集车辆位于江苏镇江市的冷藏厢式车工厂于2019年1月正式投产,其产品热销长江经济带及东南亚。
北美半挂车业务方面,因美国政府于2019年5月调高关税而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中集车辆2019年北美半挂车业务营业收入达到人民币51.5亿元,收入及毛利率亦达到预期,主要原因是由于中集车辆长期立足于北美当地生产的厢式半挂车业务稳中有升,实现营业收入人民币23.3亿元;冷藏半挂车业务严控关税激升冲击,贯彻当地制造当地营销策略,实现营业收入人民币13.4亿元,大幅胜于预期,创历史新高。欧洲半挂车业务总收入为人民币20.4亿元,同比略增1.9%。其中,经过数年有效整合生产的欧洲罐车LAG公司,则实现连续三年的盈利。其他市场半挂车业务亦成长稳健。
中集车辆管理层表示,未来将坚持“全球营运、地方智慧”经营理念,加强中国环保型城市渣土车的优势地位,扩大中国轻量化耐用型水泥搅拌车领先地位,继续扩大中国冷藏厢式车厢体生产工厂的布局,把握好中国半挂车升级换代的历史机会,推动北美和欧洲半挂车生产本地化,积极推动产品模块升级,启动营销变革,以巩固中集车辆在全球半挂车市场的领先地位。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作者|聂 一尧
出品|汽车大观
著名的美国哲学家爱默生曾说:“一个一心向着目标前进的人,全世界都会给他让路。”
这话用在中国重汽董事长谭旭光身上,无比贴切。
2018年9月1日,谭旭光挂帅中国重汽,他说:“要把中国重汽打造成世界一流的全系列商用车集团,用3至5年成为中国第一。”
4年后,谭旭光说到做到,他所带领的中国重汽用14个“行业第一”,成功登顶“中国第一”,中国重汽成为最耀眼的商用车企。
就在中国重汽成为“中国第一”不久,新征程在谭旭光的规划下有了明确目标:“再用3至5年,迈进世界一流梯队,成为世界顶级商用车品牌之一。”
2023年2月21日,借着中国重汽2023年合作伙伴大会,中国重汽再次释放挺进信号:“挑战全球第一,做世界做好的商用车。”
商用车行业的“黑色2022”
如果用一个词形容商用车行业刚刚经历的2022年,“黑色2022”想必没人反对。
2022年,在疫情反复、经济下行、原材料和油气价格持续攀升等多重因素导致的运费低迷、需求放缓压力下,商用车行业表现出艰难发展的态势。尤其是素有商用车行业“晴雨表”之称的重卡市场,2022年整体销量大幅下挫,行业承压十分突出。
中汽协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商用车销量330万辆,同比下降31.2%。其中,重卡销量67.2万辆,同比下降51.8%。
就在2020年,我国重卡销量突破了162万辆,同比增长37.9%。短短2年时间,重卡销量断崖式下挫,跌去近6成。
整体颓势下,2022年重卡销量超10万辆的车企仅有4家:中国重汽15.88万辆,东风(集团)12.68万辆,一汽解放12.56万辆,陕汽集团10.79万辆。
重卡市场进入“冰河期”,竞争和内卷也越发残酷和激烈,进一步考验车企包括产品体系、领先技术、创新营销、服务能力等在内的综合实力,综合实力优异的车企,才能在缠斗中胜出。
一个值得注意的细节,除了2022年重卡销量第一,2022年重卡市占率,中国重汽也已飙升至第一,达到24%,是不折不扣的2022年重卡销量和市占率的“双冠王”。
不仅如此,中国重汽2022年重卡出口达到8.9万辆,不仅行业领先,更为暗淡的2022年商用车行业增添了一抹亮色。
中国重汽摘得“中国第一”
尽管在行业飓风中逆风而行,中国重汽仍然在2022年以领先的经营业绩、14个“行业第一”,一举摘得“中国第一”桂冠,成功实现目标。
2022年,中国重汽实现整车销量24.9万辆,收入突破1214亿元,是行业销量最高、市场下滑最少、运行效益最好的企业。在市占率、先进技术、细分市场开发等方面,中国重汽拿下了14个“行业第一”。
其中,市占率和先进技术方面,中国重汽实现7个“第一”:
一、全年重卡销量15.88万辆,市场占有率达到24%,国内同行业企业重卡市占率第一;
二、全年重卡出口8.9万辆,国内重卡出口市占率超过50%,出口销量中国第一;
三、在新技术运用方面,是首家搭载热效率52.28%柴油机技术的商用车企业;
四、推出汕德卡LNG G7S,是首家搭载热效率54.16%燃气机技术商用车企业;
五、在产品序列上,500马力以上牵引车占有率28%,行业排名第一,高出第二名5个百分点;
六、发布国内首台商业化氢内燃机新能源重卡,实现零碳排放;
七、开发行业唯一双挡电驱集成桥,在新能源技术路线和动力链构建起了技术优势。
另外,细分市场开发方面,中国重汽也实现7个“第一”:
一、长途物流运输市场行业销量第一,这一项得益于WP14T发动机与MC13H发动机的组合优势,中国重汽牢牢占据了行业动力升级制高点;
二、凭借低油耗、高可靠性的口碑优势,在快递市场占有率超过30%,行业排名第一;
三、中国重汽危化品市场占有率29%,销量第一;
四、凭借在城建渣土市场持续突破,豪沃不断强化渣土车第一品牌优势,汕德卡成为渣土车高端首选,渣土车行业销量第一;
五、搅拌车市场占有率稳定在35%,连续22年行业第一;
六、在消防车、泵车、电视转播、油田作业等高端专用车市场,持续保持行业领先,高端专用车销量行业第一;
七、通过AMT产品技术迅速迭代,成功构建S-AMT差异化优势,AMT车型销量超越竞品,行业排名第一。
逆袭登顶的底层逻辑
没有无缘无故的成功,只有坚持不懈的努力。这几年,谭旭光和中国重汽给人以“牛人牛企、快马加鞭”的深刻印象。
取得的成绩也不断佐证着背后的努力,而背后的努力,正是中国重汽成功的底层逻辑:对市场的深耕、对领先技术的追求、对资源的整合、对产品体系和营销服务能力的加强。
卡车是生产工具,车好不好,用户会不会复购,取决于用户的用车体验。对于用户来说,只有那些让他们真正赚了钱、省了心的产品,才会被他们口口相传,成为市场的爆款。
而围绕一款好的卡车产品,产品力首先是最核心的竞争力,必须具备低能耗、高可靠性的明显优势。同时,完善的产品体系也是至关重要的一点,让用户的选择多样化、丰富化,也是捕捉用户的重要抓手。
其次,在产品全生命周期涵盖的“买、用、管、养”各个环节,好的产品所属的优秀车企,会让用户享受到更具优势的金融支持,带来更好的购买便利和成本降低;让用户享受到更具优势的节能降耗,带来更低的养车成本;让用户享受到更贴心的售后服务体验,增强用户群体归属感;让用户享受到更强大的品牌口碑,提高产品的二手残值。等等。
上述要求只有落到实处,企业才会真正获得进步。中国重汽在短短几年内市占率和口碑一路飞升至第一,也与之紧密相关。
比如,在产品力和产品体系层面,中国重汽形成了从快运利器黄河重卡、高效全能的汕德卡,到高性价比的豪沃等热销产品矩阵。这些拳头型产品,又分别集合了中国重汽的S-AMT技术、低风阻技术、与潍柴联手构建的出色的动力总成等优势,从产品层面就深深吸引了用户。
又比如,在服务层面,中国重汽率先提出“亲人”服务理念,这一理念在实践中不断获得用户认可,逐渐形成品牌。如今,中国重汽对“亲人”服务品牌进行了升级,全面挖掘服务链路上的深刻价值。除了发掘和引导客户需求、解决客户诉求,还通过备件、配件体系建设,服务站技术支持,强化服务政策引领,智慧服务终端上线等措施,打造产品全生命周期服务新形态,让用户获得更好的服务体验。
所有这些落到细节的付出和努力,总结为一句话就是,谭旭光一直在强调的——“客户满意是我们的宗旨”。
瞄准“全球第一”的实力
谭旭光是一位著名的实干家,在他的语言体系中有很多金句,句句都是围绕如何坚定不移地自我驱动去干好实业、做好企业。比如非常经典的:“不争第一就是在混”、“一天当两天半用”、“没有做不到、只有想不到”……
这是一位目标导向型的企业领导者,他所领导的企业同样也被要求以目标为导向。
4年前,谭旭光临危受命接管中国重汽,当他掷地有声地说出要带领中国重汽登上中国第一时,外界多是将信将疑。彼时,解放、东风长期碾压中国重汽,还有福田、陕汽的虎视眈眈和进犯。人们见识过谭旭光打造潍柴的成功,但不确定他带得动中国重汽。
但谭旭光不仅是一位实干家,还是一位谋略家,所有目标都不是凭空而来,背后都有过人的远见和布局,构建通往目标的金字塔。
其中最值得说道的一项,是谭旭光一手打造的中国重汽莱芜绿色智造产业基地。2020年2月12日,中国重汽莱芜绿色智造产业基地破土动工,280天后正式投产。
其投产意义远非“当年开工、当年投产”的建设速度,而是使中国重汽实现了新旧动能的转换。这是中国重汽两年后登顶“中国第一”,不可或缺的基石。
中国重汽莱芜绿色智造产业基地,如今被誉为商用车领域标杆式的数字化“灯塔工厂”,是国际一流、国内领先的高端、智能、绿色的重卡生产基地。
它占地3106亩,建筑面积100万平方米,总投资超过150亿元,根据产品高端、智造高端、配套高端和管理高端的思路要求,采用全球先进的智能制造生产线。一期产能10万辆,目前主要生产黄河X7系列、豪沃TH7/TX系列等重卡产品,与其他生产基地形成有力互补和支撑。
如果说“灯塔工厂”是谭旭光为中国重汽谋划布局争第一的“有形手段”,那么企业文化改革则是谭旭光带给中国重汽的“精神资产”。
一项事业,决定其成败的三方面关键因素是:市场因素、时间因素、人员团队因素。在目标导向型企业中,这三个因素最终都会落到“人”的因素上。
谭旭光非常明白,要改革,首先要改革“人”的精神面貌,激发团队的斗志,虎狼之师不是随随便便就能形成的,而是要从思想、目标和行动上,做到上下一致、全员统一,心无旁骛。
于是,中国重汽在“不争第一就是在混”、“一天当两天半用”、“没有做不到、只有想不到”等激励文化指引下,团队主观能动性不断被激发。
有目标坚定的领导者,有团结一致的虎狼之师,有世界一流的智造工厂,有从燃油到新能源的核心技术,有国内领先的市场份额,有强悍的出口和国际化运营能力,还有从“中国第一”到“全球第一”的目标和动力,中国重汽不缺乏问鼎“全球第一”的实力和底气。
在中国重汽“2023我们怎么干”的主题报告上,中国重汽集团党委书记、总经理王志坚说要“挑战全球第一”。可其实,他们已经调整准心,瞄准全球第一。
【本文来自易车号作者汽车大观,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与易车无关】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