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管理思想

佛教管理思想,第1张

佛教与企业管理:

佛教博大精深,佛教精神不是简单的佛教教义,而是佛教信仰者身上所具有的一种为人处世的态度,这种具有深厚东方文化传统的处世态度对于现代企业管理有许多积极意义。

持戒

 对佛门的弟子,坚持“众恶莫做,众善奉行”的思想,在日常的行为规范上有严格和详尽的规定。

作为现代企业,必须建立完善的规章制度和作业准则,来规范和指导员工的日常工作,要有‘规矩’,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只有这样才能使员工工作有章可寻、有的放矢,并以此建立责任心和自我反省能力,促进有质量的工作成果,这是企业良性发展的基础。

布施

布施要求人们有慈悲的胸怀,感恩的心态,奉献的精神。

做人如此,做企业依然。

企业的生存依靠市场,利润来源于消费者的回报,所以我们对客户和消费者应心存感激,失去了消费者,也就失去了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源泉,我们个人也失去就业机会和生存条件。

企业应占在客户的角度考虑问题,以优质的产品和服务回报消费者,满足其需求,为其创造的价值,并最大可能的回报社会。

用我们的心去奉献,以布施的心态去面对客户。

欲强之,必先与之;欲取之,必先与之。

销售人员的培训中,很强调一个观念:你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别人,别人会用什么样的态度对待你。

可口可乐提供了解渴消暑的饮料同时,也提供了尽情尽畅的感觉和活力。

人寿保险提供了一种对人类生命的关爱与保障。

中国移动提供了生活的便利和沟通的无极限。

宝马车,一种身份的象征和自尊的需要

佛曰:“诸行无常是一切有为法。”皆生灭变异,不可常住。“诸行”讲的是范围,意思是“一切”;“无常”才是这句话的 中心,“无常”的意思,讲的是世界万物(包括人的生命)每一刹那都处在生灭变异之中,没有什么东西是常存不变的,相反,它们都是瞬息化、流变无止境的。

对于企业来讲,要将这种“诸行无常”的发展变化观运用到企业的经营管理当中。我们所处的市场环境在时刻变化着,市场需求在变化、竞争对手在变化、经济环境在变化、宏观政策在变化、世界格局在变化。面对这纷繁复杂的变量,就要求我们的企业管理能够因时而变,因势而变,以变应变,以变制变,不能有一丝一毫的懈怠和放松。海尔总裁张瑞敏曾说过:‘每天我都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佛教讲“诸法无我”,“诸法”是指世间的一切物质和精神的内部,“无我”即是无自己的特征。佛教强调要达到“合于诸法”,就必须首先进入“无我”,因为“无我”而“法现”,因为“有我”则“蔽法”。“无我”是人生的一种大境界和大智慧,企业管理也应运用这种“无我”的大智慧、大境界。一方面从企业的营销管理看,现实的市场是客观存在的,并不以我们的意志为转移,所以我们应探究市场的发展规律和需求,从而设定我们的战略方法和战术手段,而不能主观地臆断和盲目决策。

另一方面,在企业外与客户和消费者的沟通、在企业内上级和下级、平级间的沟通中,同样应以对方为中心。放下“自我”,去掉“我执”,在沟通中体现众生平等,要以感恩的平等的心对待每一个消费者、每一个上级、下级或平级,体现“无我”的境界。

从企业管理的角度,从三个方面给予启迪:

1) 现实的市场是客观存在的,并不以我们的意志为转移,所以我们应探究市场的发展规律和需求,从而设定我们的战略方法和战术手段,而不能主观的臆断和盲目决策。 营销理念中4P向4C转变正是‘无我’思想的一种体现。

 2) 在与客户和消费者的各种形式的沟通中,应以对方为中心。在现实生活中,调查证明2/3的人在处理和判断问题时都是以自我为中心,所以我们只有“无我”的心态,才有‘利他’的结果,才能使客户接受我们产品的同时,接受我们和我们的公司。

3) 在企业内部,我们以‘无我’的精神,对待企业、工作和同仁,就能形成积极进取、团结敬业的氛围。

古人说“由无我,方能经世;由利生,方见无我”。这句话的前半句意思是,心中破了“我相”,方能治理国事、世事(世事中当然包着商务经营)。这句话的后半句意思是:怎样才知道已经“无我”了呢?看看他所作所为是否已经利益众生和他人(为客户和社会创造了价值)便知。

圆融

圆融是学佛人的一种境界----功德圆满,成就人生;一种处世态度-----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融合贯通。

圆融并非奸诈狡猾,而是提倡“方而不怪,圆而不滑”处世原则。

在企业运营中,圆融包含两个重要思想:

1) 在公司政策方针确定之后,重要的是我们的执行,但在实际运用中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我们需要创造性执行,不能僵化,需要适度的灵活。

2) 在团队内部建立一种团结合作的思想,一个圆融的团队才是真正有执行力又不乏温情的团队。

精进

不少人认为佛教提倡与世无争、不思进取思想,其实不然。学佛不是求神,是学一种思想和智慧,指导自己的行为,在有限的人生里使生命更有意义。

不懈精进,是佛教中对人们的一种要求,精进人生才是精彩人生。无论在企业的经营中,个人职业生涯的发展中,不懈精进永远是我们行动的动力,成功的保障、激情的源泉。

佛教的思想对企业的影响:

中国在几千年的发展进程中,佛教的一些思想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在当今市场环境中对组织和个人的行为有深远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而其思想的影响体现在以下几点

持戒

布施

无常

无我

圆融

精进

营销的工作内容如下:

1、协助总经理制定公司发展战略规划、经营计划及业务发展计划。

2、协助总经理完成董事会下达的经营指标。

3、组织、监督公司各项规划和计划的实施。

4、组织编制年度营销计划及营销费用、内部利润指标的计划。

如果不发生第一次世界大战,也许科学营销的理论体系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就可能初步建立起来。正当美国国内市场竞争如火如荼的时候,也是营销理论初步为工商业界所重视的时候,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极大地刺激了美国企业和经济的发展,并且由于经济上的惯性,一战结束后,美国经济还高度地繁荣了10年。一战的爆发,使得美国国内本来供求趋于平衡的市场又重新回到了需求大于供应状态。在此背景下,企业几乎不需要高深的营销理论,仅仅依赖于过往的经验也能实现有效营销。因此,在1914年至1930年的十几年间,美国并没有产生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营销思想。 新的营销思想是在1929年秋季美国经济危机爆发后才逐步产生的。比如,上述宝洁公司率先进行的品牌管理思想,就是经济危机到来以后的产物。克拉克和韦尔德合著的《农产品市场营销》一书也是在这一时期(1932年)问世的。因为,伴随着经济危机到来的,是企业生产能力的过剩、市场需求的萎缩。企业需要新的营销思想,理论家也就有机会发明新的营销思想。 如果后来不爆发第二次世界大战,也许科学营销的理论体系会在30年代末和40年代初建立起来,在正常情况下,美国的总体市场供求状态可能在这一时期趋于平衡,但偏偏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再一次给美国企业和经济带来了超速发展的机遇,产业供求关系再次回到需求大于供给阶段。于是,企业界再一次不需要理论家发明的营销理论,营销理论家也没有了创造新营销理论的机会。二战结束后,战后重建以及朝鲜战争爆发,使得美国企业和经济继续处于高速发展阶段。所以二战结束后的最初10年左右时间,面对需求大于供给的市场,美国企业也不要新的营销理论,营销理论家也没有机会创造新的营销理论。 到了50年代初,情况开始发生变化,由于美国企业的规模在战争期间得到了迅速膨胀,企业的生产效率在新技术和新管理方法的推动下迅速提高,二战结束以后“战后重建”的初见成效,社会主义国家阵营的产生和原来的殖民地国家纷纷独立,等等,美国企业开始面临前所未有的市场萎缩(相对而言)和营销压力,于是市场营销的思想迎来了一个真正的大发展时期。 ★中间市场营销思想产生的背景 有人曾指出,二战以前美国并无真正意义上的市场营销,营销是从二战结束以后的50年代开始的。如果刻意把“销售”和“营销”区别开来,这种说法是很有道理的。正如我们刚刚叙述过的那样,在20世纪50年代以前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由于美国市场在总体上处于卖方市场阶段,极端高深的市场营销理论并不为广大企业界所需要,企业只借助于一般意义上的销售经验和知识便能将产品卖出去,并且卖一个好价钱,所以那一时期只有推销没有营销。完全意义上的“营销”或营销作为一门科学,是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这段时间逐步形成的。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zz/709537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4-01
下一篇 2023-04-0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