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他奶曾推出过多个有特色之广告。1950年代,维他奶曾推出一系列的口号,以突出维他奶营养丰富的优点:
维他奶令你更高
维他奶令你更强
维他奶令你更健美
1970年代,广告人纪文凤为维他奶创作出另一深入民心的广告口号:“维他奶 点只汽水咁简单”,再突显其比汽水饮品更健康。维他产品亦善用电视广告等媒体作宣传,1993年,维他奶的电视广告《乡情》,由陈浩民主演,故事情节描写祖父横过铁路路轨为孙儿买维他奶,与朱自清的文学作品《背影》中父亲为儿子买橘子甚为相似,以人情味引起观众的注意。
维他奶广告的路线开始比较创新另类。1990年代后期,维他柠檬茶曾以维园阿伯作为电视广告的主角。在2000年的电视广告中,以复古的教育电视风格对一些上一代常用词例如“搭讪”、“冻柑”等的非正统字典解释,来吸引年青人注意。2002年,维他纯蒸馏水的广告,则以律师及“波士”(即老板)为主题。2003年,维他奶推出口号“维他奶至紧要得你开心”,而电视广告则以偷拍镜头的手法,当顾客拿起一包特制的道具维他奶时,便会发出笑声,表达出维他奶为顾客带来欢笑。
2008年1月,经王老吉公司总裁及利乐(Tetra . Pak)中国公司相关项目负责人推荐,香港维他奶国际集团有限公司委托国内知名咨询公司——成美营销顾问有限公司对其产品维他奶豆奶进行品牌定位战略研究。成美经50天的调研分析完成了《维他奶豆奶饮料品牌战略研究报告》。根据成美的重新定位,08年维他奶开始主打“低脂肪、低胆固醇,早餐喝维他豆奶”的健康概念,让大家关注早餐,关注营养,关注健康。
一个广告的创业,也当突兀有新意,出人意料,一下子就紧紧抓住消费者的心,很好地激发起消费者的消费欲望。新产品的广告设计,是随便不得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以注意规律为中心,以消费心理学和广告心理学为两个支撑点
大致有四种消费心理,分别是:从众,求异,攀比,求实。
根据消费者卷入程度(卷入程度是指消费者购买时的谨慎程度以及在购买过程中愿花费多少时间和精力去收集信息,选择判断,有多少人参与购买过程。)和商品差异的组合,主要有4种消费者购买类型:
(1)复杂型购买。发生在消费者初次购买那些卷入程度高、品牌差异大的商品的场合。多数消费者对这类商品知之甚少,但因其价格昂贵,属于耐用消费品,故购买前的选择决策非常谨慎,要花费时间大量收集信息,多方位挑选比较。这种购买决策最为复杂。
(2)和谐型购买。发生在消费者购买卷人程度高,但品牌差异较小的商品时。这种购买因不同品牌的商品只要价格在同一档次内,质量功能差别不大,故不需要收集很多的信息或进行评价,卷入程度高主要因商品价格较高或不经常购买引起。决策重点在买不买,买什么档次的,而不在乎买什么品牌的,且更关心能否得到价格优惠,购买时间和地点是否方便等问题。
(3)多变型购买。发生在品牌差别大,卷入程度低的商品上。消费者经常变换所购商品的品牌,主要是出于尝试一下新东西的随意性,避免单调乏味。消费者在这类商品购买前,一般并不主动收集有关信息,只是通过广告等宣传媒体被动接受信息,对商品的品评也是发生在购买之后,而且即便对所购买商品的感觉不错,下次购买时仍可能更换品牌。
(4)习惯型购买。发生在消费者购买卷人程度低,品牌差异小的商品时,是一种多次购买后形成的习惯性反应行为。消费者经常购买某种固定的品牌,并非出于忠诚,而是出于习惯,当货架上没有这种商品时,消费者会毫不犹豫地购买另一种看上去十分相似的产品。
显然对于不同的消费者购买行为类型,企业的机会不同,促销的重点也不同。同时,企业在设计和导入CIS,尤其是VIS时,必然也要以不同消费者购买行为的类型为基础,使VIS起到识别企业产品、诱导购买的作用。
分为七个阶段:产生需要、形成动机、搜集商品信息、做好购买准备、选择商品、使用商品、对商品使用的评价和反馈。
消费者心理受到消费环境、消费引导、消费者购物场所等多个方面因素的影响。企业往往通过对消费者心理的影响,制定相应的营销策略。
影响消费者购买决策的因素可以分为几大类:
(1)环境因素,如文化环境、社会环境、经济环境;
(2)刺激因素,如商品的价格、质量、性能、款式、服务、广告、购买方便与否等;
(3)消费者个人及心理因素。
个人因素包括:年龄、性别、职业、经济状况和个性等因素。其中消费者的心理因素,因为不能直接看到,又被称作黑箱。而刺激因素则由企业出发,然后被输入消费者黑箱,经过消费者的心理活动过程,变为有关购买的决策输出。
心理因素包括:
①动机。任何购买活动总是受着一定的动机所支配,这种来自于消费者内部的动力反应了消费者在生理上、心理上和感情上的需要。
②感觉与知觉。两个具有同样动机的消费者,会因为各自的感觉和知觉不同而作出不同的购买决策。
③学习。学习是一种由经验引起的个人行为相对持久变化的心理过程,是消费者通过使用、练习或观察等实践,逐步获得和积累经验,并根据经验调整购买行为的过程。企业应创造条件,帮助消费者完成学习过程。
④信念与态度。消费者在购买和使用商品的过程中形成了信念和态度,这些又反过来影响其未来的购买行为,企业最好改变自己的产品以迎合消费者已有的态度,而不是去试图改变消费者的态度。
一、 面子心理。在面子心理的驱动下,消费会超过甚至大大超过自己的购买或者支付能力。营销人员可以利用消费者的这种面子心理,找到市场、获取溢价、达成销售。
二、 从众心理 。从众指个人的观念与行为由于受群体的引导或压力,而趋向于与大多数人相一致的现象。消费者在很多购买决策上,会表现出从众倾向。比如,购物时喜欢到人多的商店;在品牌选择时,偏向那些市场占有率高的品牌;在选择旅游点时,偏向热点城市和热点线路。
三、 推崇权威。消费者推崇权威的心理,在消费形态上,多表现为决策的情感成分远远超过理智的成分。这种对权威的推崇往往导致消费者对权威所消费产品无理由的选用,并且进而把消费对象人格化,从而达成产品的畅销。
四、 爱占便宜。刘春雄先生说过:“便宜”与“占便宜”不一样。价值50元的东西,50元买回来,那叫便宜;价值100元的东西,50元买回来,那叫占便宜。中国人经常讲“物美价廉”,其实,真正的物美价廉几乎是不存在的,都是心理感觉的物美价廉。
五、 害怕后悔。每一个人在做决定的时候,都会有恐惧感,他生怕做错决定,生怕他花的钱是错误的。按照卢泰宏先生提到的就是购后冲突,所谓购后冲突是指:消费者购买之后出现的怀疑、不安、后悔等不和谐的负面心理情绪,并引发不满的行为。
六、 心理价位。任何一类产品都有一个“心理价格”,高于“心理价格”也就超出了大多数用户的预算范围,低于“心理价格”会让用户对产品的品质产生疑问。因此,了解消费者的心理价位,有助于市场人员为产品制定合适的价格,有助于销售人员达成产品的销售。
七、 炫耀心理。消费者炫耀心理,在消费商品上,多表现为产品带给消费者的心理成分远远超过实用的成分。正是这种炫耀心理,在中国目前并不富裕的情况下,创造了高端市场,同时利用炫耀心理,在国内企业普遍缺乏核心技术的情况下,有助于获取市场,这一点在时尚商品上表现得尤为明显。
八、 攀比心理。消费者的攀比心理是基于消费者对自己所处的阶层、身份以及地位的认同,从而选择所在的阶层人群为参照而表现出来的消费行为。相比炫耀心理,消费者的攀比心理更在乎“有”——你有我也有。
从豆浆到维他奶
一碗豆浆、两根炸油条,是三顿美餐中的第一餐这是长期以来许多中国人形成的饮食习惯。豆浆,以大豆为原料是豆腐作坊的副食品,在中国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它的形象与可乐、牛奶相比,浑身上下冒着土气。以前,喝它的人也多是老百姓。
但是现在,豆浆在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的超级市场上都能见到,与可乐、七喜、牛奶等国际饮品并列排放,且价高位重,有形有派。当然,它改了名,叫维他奶。
豆浆改名维他奶,是香港一家有50年历史的豆品公司为了将街坊饮品变成一种国际饮品,顺应不断变化的价值和现代人的生活形态,不断改善其产品形象而特意选择的。“维他”来自拉丁文Vita,英文Vitamin,其意为生命、营养、活力等,而舍“浆”取“奶”,则来自英语soybean milk(豆奶,即豆浆)的概念。
50年前,香港人的生活不富裕,营养不良,各种疾病很普通。当时生产维他奶的用意,就是要为营养不良的人们提供一种既便宜又有营养价值的牛奶代用品—一种穷人的牛奶。在以后的20年中,一直到70年代初期,维他奶都是以普通大众的营养饮品这个面貌出现的,是一个廉价饮品的形象。
可是到了70年代,香港人的生活水平大大提高,营养对一般人来说并不缺乏,人们反而担心营养过多的问题。如果此时还标榜“穷人的牛奶”,那么喝了不就掉价了吗?难怪豆品公司的职员发现,在马路边汽水摊前,喝汽水特别是外国汽水的人喝起来“大模大样”,显得十分“有派”,而喝维他奶的人,就大多站在一旁遮遮掩掩,惟恐人家看到似的,因而,豆品公司的业务陷入低潮。
70年代中期,豆品公司试图把维他奶树立为年轻人消费品的形象,使它能像其他汽水一样,与年轻人多姿多彩的生活息息相关。这时期的广告便摒除了“解渴、营养、充饥”或“令你更高、更强、更健美”等字眼,而以“岂止像汽水那么简单”为代表。1983年,又推出了一个电视广告,背景为现代化城市,一群年轻人拿着维他奶随着明快的音乐跳舞,可以说,这时期维他奶是一种“消闲饮品”的形象。
然而,到了80年代,香港的年轻人对维他奶怎么喝也喝不出“派”来了,于是,从1988年开始的广告便重点突出它亲切、温情的一面。对于很多香港人来说,维他奶是个人成长过程的一个组成部分,大多数人对维他奶有一种特殊的亲切感和认同感,它是香港本土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是香港饮食文化的代表作,维他奶对香港人如同可口可乐对美国一样。由此,维他奶又开始树立一个“经典饮品”的形象。
在同一时期,维他奶开始进入国际市场。这一时期,太多的脂肪成了美国等国公民的一大问题。在美国,维他奶标榜高档“天然饮品”。所谓天然饮品,就是没有加入人工的成份,如色素和添加剂等,可以使消费者避免吸收太多的脂肪,特别是动物脂肪。标榜天然饮品,当然受美国人的欢迎。
于是便出现了这样历史性的趣事:维他奶创始之初,标榜穷人的牛奶,强调它与牛奶的相似之处,并且价格比牛奶要低;今天在美国市场,维他奶强调的是与牛奶不同的地方(维他奶具有牛奶所有的养分,而没有牛奶那么多的动物脂肪),其价格也比牛奶高。
吸引注意
广告中成功的信息传递,往往是首先作用于消费者的视觉和听觉,继而激发其心理感应,促进一系列的心理活动,最后导致消费者的购买行为。广告对消费者的心理活动与行为的作用过程,可以概括为如下几个阶段:诉诸感觉,引起注意;赋予特色,激发兴趣;创造印象,诱导欲望;加强记忆,确立信念;坚定信心,促成行动。从中可以看出,商业广告在完成由诉求到购买行为的过程中,对消费者心理活动的诱导是十分明显的。实践证明,从事商业广告的设计,必须充分研究广告宣传过程中消费者心理活动的特点与规律,巧妙地应用心理学原理,增强广告的表现力、吸引力和诱导力,才能使广告具有冲击力,取得理想的效果。引起消费者的极大注意,是所有商业广告取得成功的基础。因此,在商业广告的设计中,有意识地加强广告吸引消费者的效果,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心理方法。
(一)注意及其特征
注意是心理或意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它是我们所熟悉的一种心理现象,明显地表示了人的主观意识对客观事物的警觉性和选择性。注意主要由两种因素引起:一是刺激的深刻性,如外界刺激的强烈程度以及刺激物的突变等;二是主体的意向性,如根据生理需要、生活需要、主体兴趣而自觉地促使感觉器官集中于某种事物。由于引起注意的因素不同,人的意识所起的作用的反应特点和反应时序也有所不同。
注意具有两大特点:指向性和集中性。所谓指向性,表明的是人的心理活动所具有的选择性,即在每一瞬间把心理活动有选择地指向某一目标,而同时离开其他对象。所谓集中性,是指人的心理活动只集中于少数事物上,对其他事物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并以全部精力来对付被注意的某一事物,使心理活动不断地深入下去。在广告活动中,充分地利用注意的这两个特点,可以使消费者专注于广告宣传对象,使之离开一切与广告宣传无关的其他事物,这样,就可以使广告宣传的内容在消费者的心理活动中得到清晰、鲜明的反映。
在人的活动中,注意具有一系列的重要功能。首先是选择的功能,即选择有意义的、符合需要的和与当前活动相一致的有关刺激或影响,避开或舍弃无关的、非本质的、附加的和与之竞争的各种刺激和影响,抑制对它们的反应。其次,注意具有保持的功能,即使注意的对象的印象或内容维持在意识中,一直保持到达到目的为止。具体地说,一直保持到得到清晰、准确的反应。第三,注意具有调节和监督的功能,即控制心理活动向着一定方向或目标进行。在注意的所有这些功能中,对活动进行调节和监督,是其最重要的功能。
注意对于人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使人的心理活动处于一种积极的状态之中,对心理活动的进行有组织和维持的作用。它保证人们能够及时地集中自己的心理活动,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使人能够更好地适应环境,从而改造坏境。只有集中注意力,才能保证人们感知的形象清晰完整,记忆牢固。所以,注意在人的心理活动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二)消费者注意广告的形式
根据产生和保持注意的有无目的和意志努力的程度不同,在心理学上把注意分为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两种形式。研究注意的这两种形式,对于广告人员来说,搞清楚人们如何注意,怎样引起人们的注意,有莫大的价值。
无意注意指事先没有预定的目的,也不须作任何意志努力的注意。无意注意是一种定向反射,是由于环境中的变化所引起的有机体的一种应答性反应。当外界环境发生的变化作用于有机体时,有机体把相应的感觉器官朝着变化的环境。借助于这种反射通常可以全面地了解刺激物的性质、意义和作用,使有机体适应新的环境变化,并确定活动的方向。
引起无意注意的原因,可分为客观刺激物的本身和人的主观状态。在设置广告时,这是必须考虑的两个因素。其中,刺激物的特点包含有几项内容:刺激物的绝对强度和相对强度,同时起作用的各种刺激物之间的对比关系,以及刺激物的活动、变化和新异性。人的内在主观状态,则包括人对事物的兴趣、需要和态度,人的精神状态和情绪状况,以及人的知识经验等。凡是能够使刺激物在这些方面迎合消费者的广告创意,几乎都能取得利用人们的无意注意的功效。
有意注意是一种自觉的、有预定目的的、在必要时还需要付出一定的意志努力的注意。有意注意是根据人的主观需要,把精力集中在某一事物上的特有的心理现象。其特点是,主体预先有内在的要求,并注意集中在已暴露的目标上。有意注意是一种主动服从于一定的活动任务的注意,它受人的主观意识的自觉调节和支配。相对而言,有意注意对于广告刺激的要求,没有无意注意要求的那么高。
(三)如何使广告受到人们的注意
广告界流行这样一句话:使人注意到你的广告,就等于你的产品推销出去了一半。可见在商业广告设计中,充分应用注意的心理功效,是提高广告效果的重要环节。根据注意产生的原因及特点,广告宣传与创作要吸引和维持消费者的注意,大多采用如下办法:
1.增大刺激物的强度
刺激达到一定的强度,会引起人们的注意。刺激物在一定的限度内的强度越大,人对这种刺激物的注意就愈强烈。不仅刺激物的绝对强度有这种作用,而且刺激物的相对强度也有这种作用。因此,在广告设计中,可以有意识地增大广告对消费者的刺激效果和明晰的识别性,使消费者在无意中引起强烈的注意。
2.增大刺激物之间的对比
刺激物中各元素的显著对比,往往也容易引起人们的注意。在一定限度内,这种对比度越大,人对这种刺激所形成的条件反射也愈显著。因此,在广告设计中,可以有意识地处置广告中各种刺激物之间的对比关系和差别,增大消费者对广告的注意程度。同时,除了强化在广告本身各元素之间他对比外,还可以强化广告与环境因素的对比。这些对比能增强广告的易读性、易视性和易记性,保证消费者的视觉、听觉和知觉的畅通和顺利,从而引起消费者的兴趣。
3.提高刺激物的感染力
刺激物的强度和对比度固然可以引起人们的注意,但倘若它反映的信息毫无意义,缺乏引起人们兴趣的感染力,引起的注意也是短暂的。在广告设计中,有意识地增大广告各组成部分的感染力,激发消费者对广告的各种信息的兴趣,是维持注意的一根支柱。在广告中,新奇的构思,艺术性的加工,诱人关心的题材,都能增强广告的感染力。
4.突出刺激目标
所谓突出刺激目标,首先是突出目标。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条件下,注意程度的强弱和被注意物体的多寡成反比,目标越多,注意力越分散,目标少则有利于集中注意力。突出目标的第二个问题是广告画面安排要恰当,要考虑怎么安排才能便于记忆。也就是说,要把所广告的商品、图画、照片和文字等放在视觉的中心上,并进行有序安排,使画面保持均衡、相称、统一和和谐。
5.利用刺激物动态
运动着的物体的惹人注意程度要比静止的大得多。霓虹灯之所以引人注目,就在于它的闪烁。另外,利用设计,使广告牵动观察者眼睛向设计者所期待的方向移动,增强广告的吸引力,也属于此类。
6.运用口号和警句
所谓要善于利用口号和警句,就是要用一段特别精美的文字,使之看来醒目,读之上口,听后耳目一新,并便于记忆,使人一想起这一句话,就联想到所广告的产品,以提高宣传效果。
7.出奇制胜
所谓出奇制胜,就是采用一些合理的、但却又是有违常规的广告设计。这样的广告设计,往往也能博取消费者的普遍注意。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