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早期市场,缺乏竞争,传统的开发商认为营销简直就是“营风”。
在市场没有充分竞争,产品不愁卖的时代,很多开发商是不认知也不需要营销的,如果考虑卖产品的层面,小地方基本靠人脉,一个项目在筹备期也早已经消息和图纸满天飞,内部关系认定是开盘的基本模式,外围闻风而动的顾客,也总能找到三姑四婆左邻右里的关系。在这样的形势下,开盘前的广告,也只是做做样子,给市场一个信号:“各位想购房的朋友,我们的筹备工作基本告一段落,准备开门收钱啦!”至于产品销售物料什么的,也是为了使销售人员省事,有个统一的说辞,还有统一的办理手续规范,基本还是甲方思维,为了自己考虑的,不会太在意消费者。
至于在考虑品牌推广层面,除了那两三个比较有品牌意识的开发商,或许也是基于有后续的开发计划,他们愿意花更多的预算,来投入品牌的推广,积累起未来的品牌价值。到了今天,他们市场开发量也成规模,成绩斐然,同样这么多年的品牌投入也获得了丰厚的回报,这是那些不愿投入的开发商所没法体会的,或许也一直不会认同的。
二、中期市场,初级竞争,在懵懂中学会了营销。
受全国房产发烧的影响,汕头地产进入了提速发展阶段,竞争开始多元化,虽然与其他城市相比,我们一直还算比较冷静,但也算开启了汕头地产营销时代。
这个时期,开发商逐渐重视推广,但是很多还是以传统广告思维的去衡量市场,有一些先知先觉的 ,就在懵懂中逐步转变了观念,关键点就是从甲方思维开始转变乙方思维,开发商开始关注消费者,关注市场变化,基于这个转变,产品规划设计不再是老板个人意愿,而是更多的考虑消费者的需求,主要包括四个方面:
购房价格变化,房价涨高了以后,购买的总价限制了户型的面积,也即是说,户型变小是趋势;
购房群体变化,购房不再是60后70后,80后也 逐渐成为主体,他们的生活模式变化与户型功能的需求也产生变化;
家庭结构变化,更多的大家庭拆分小家庭,人生购房的时间提前了,新青年小户型需求大了;
购买用途变化,更多人不是为了居住而买房,购房已经成为投资的重要渠道,投资性购房的需求增加了;
在这样的市场态势下,产品的类别和创新更加丰富了,顾客的需求也更加复杂和细分了,地产推广再不是一声吆喝就开锣了,需要制造一个卖压,要形成开盘前的持币待购的紧张态势,为了这个态势,开发商需要展开一系列的动作:塑造产品概念,提炼价值卖点,制造炒作噱头,打造亮点户型,提升项目配套,持续不断的开展关怀顾客的公关活动。开始有了聘请国际知名建筑设计、园景规划设计、国内名牌销售代理、物业管理等等机构,整合资源强强联手,放大品牌附加值,这才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从最初产品规划到最终销售端的营销系统——营造一个有利于、服务于销售的生态环境,叫做营销。
三、近期市场,高级竞争,直面大品牌猛烈攻势,营销觉醒。
近些年来,随着各大全国性品牌的强势进驻,带来了碾压式的营销攻势,从高调拍地,品牌宣导、到各种广告渠道疯狂抢夺,营销中心的超强体验功能、样板房的精心打造、到地面推广的渗透,包括路演、扫街、派单、消费场所发放赠品、暖场活动、项目发布会、明星见面会、赞助全民参与的城市活动等等等等,让我们原本扮高冷或羞答答的开发商明白到,人家大品牌都要装孙子了,我们再不能自己把自己当大爷了,顾客需要争抢了,不是坐在销售厅里就等来的,终于亦步亦趋学会了“全程整合营销推广”,这个词,我们从2004年开始,用了十几年,现在才算是真正落地了。
四、新媒体的崛起,开创了整合营销的新局面。
如果说,网络媒体的兴起,是改变了营销信息的单向输出,有了跟消费互动的渠道,那么流媒体(移动端)时代的到来,是使营销互动有了及时性、即时性。
传统营销的最大障碍,就是我们不知道哪一点打动了消费者,只能靠扯开了嗓子喊,可是到底谁听到了,又听到了什么,我们不能确定。然后,想要知道消费者需求什么,我们基本靠蒙。
新媒体的功能,就是彻底的改变了这一个状况,我们在传统媒体的广告,是造势,在新媒体的广告,是圈人圈粉丝。所谓“粉丝经济”、“得粉丝者得天下”,说的就是这个巨大的变化。你想想,首先,粉丝不是一个固化的群体,他们是会互相传播的,而且,他们之间的互相传播,是可以被看见的,这样的传播过程不就是淘宝买家秀+大众点评+百度糯米?所以,互联网思维,是基于我们现在每一个人就是网民,而且我们都生活在手机上,我们每天大量的工作+社交+生活都在手机上完成的。
这样的一个时代,使得开发商与消费者的沟通互动,从未如此的高效和低成本,营销的第一次结果以及第二次传播,从未如此便捷。以前只有想买房的人跟买了房的人才知道行情,现在连不买房的人,都比买了房的人还了解行情。全民参与的营销模式已经颠覆旧时代。
所以,提升整合营销意识,创新营销思路,不只是在销售这个环节,而是在整个企业的战略高度来考虑,面对着的是国企央企、大型名企,他们的运作模式,是资本运作理念,本土开发商要从整个运营体系进行转型升级,不能停留于建筑商出身的惯性思维里。
开发商要升级旧版的 *** 作模式,以前靠的是信息不对称,奇货可居的单边优势,如今是信息透明公开化,流程规范化的 *** 作模式,更要用心研究产品发展趋势,在高科技、信息化的AI时代,未来生活模式的演变,将会产生更新的产品需求,房地产会迎来第四代、第五代的更新迭代,这是未来营销的核心关键。
一、服务品牌合理命名。从服务品牌名称来看,服务品牌命名经历了一个由同质到差异、由普通到个性、由直白到概念的过程。可以看到,科龙曾提出的“全程无忧服务”、方正科技也提出的“全程服务”,从品牌名称上有同质化之感,并且在房地产、咨询服务领域的很多企业都打出了类似的服务品牌,必然影响到品牌个性、传播力。优秀的服务品牌同样始于命名,既要容易识别,又要个性化,还要易于传播,这就是衡量服务品牌名称是否科学、合理的标准。曾经有业内专家提出过“连带品牌”命名模式,即“连带品牌=主品牌+服务品牌”,有一定指导意义,不过并不适合于企业把服务外包模式下的服务品牌运作。
二、专业服务运营机构。企业要想打造服务品牌,就必须建立专业品牌管理组织体系,包括组织机构和专业人员配置,负责品牌规划、管理、推广、传播等工作。创维集团在推广“顾客,您是总裁”这一服务理念时,就成立了“创维集团服务文化推广中心”,负责品牌全面推广与管理工作,遗憾的是创维在品牌名称上的作为不大;汕头PLUS(普乐士)有限公司副董事长兼总经理也表示,建立“贴心24”服务品牌体系并不是销售系统的补充,而是有独立机构、人员的专业服务中心。
三、专业服务形象体系。品牌识别系统(BIS)是形成品牌差异并塑造鲜明个性的基础,基本可以分为三个组成部分:理念识别(MI,包括服务宗旨、服务方针、服务哲学、传播定位等)、视觉识别(VI,包括标准色、标准字、LOGO、卡通形象、服务车辆、人员着装等基础要素、应用要素系统)、行为识别(BI,包括服务语言、服务动作规范等)。企业可以把服务品牌化理解为服务品牌营销上的一次变革,首先要“变”的就是理念(MI)部分,以及其他基础部分(如VI、BI),然后才是组织、流程的变革。很多企业在打造服务品牌时都意识到了这一“基础工程”,对服务品牌进行了较为完美的诠释。
四、专业服务渠道体系。企业欲打造服务品牌,把服务渠道、产品渠道复合化并非不可以,如联想的“阳光服务”,只不过这会给品牌管理带来了难度:企业、经销商同时管理产品品牌,无异于多品牌管理;企业、经销商都要“两手抓”,运作专业化程度恐怕不够。专业化服务渠道是一个体系,可以包括多个子渠道,如人员服务渠道(销售服务人员主动服务)、电话服务渠道(电话中心或呼叫中心)、网络服务渠道(专业服务网站)、渠道媒体服务(专业平面服务刊物、声光电媒介服务资料等)、店面服务渠道(如特许授权服务店)、会议服务渠道(组织客户俱乐部)等多方面。
五、建立快速反应机制。企业快速反应不仅代表诚信形象,更可把有损品牌形象的危机事件化解萌芽之中。企业在持续经营过程中难免遭遇危机,即使可口可乐(“二恶英事件”)、奔驰汽车(“砸大奔事件”)等国际性公司也不例外。有人认为,很多企业之所以平安地度过了危机,是因为巧妙地、成功地实施了危机公关,这只对了一半。企业优质高效的服务对化解危机亦有用武之处,因为很多危机事件甚至那些把企业搞垮的危机事件,是因为企业在客户投诉或索赔过程中没有端正服务态度或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结果产品的牌子“砸”了。产品品牌怕负面传播,服务品牌亦是如此,产品品牌倒了,服务品牌安在?
六、科学运作服务品牌传播。服务品牌塑造离不开传播,但在服务品牌传播过程中,仅凭“说”得好听还不行,在实际中“做”得好才行。确切地说,服务品牌是实实在在地“做”出来的,因此服务人员才是最实效、最权威的传播大使。世界品牌实验室还认为,在服务品牌在传播方面,公关传播的作用恐怕要优于广告传播,因为服务品牌更需要口碑。对于口碑的形成,双向沟通(公关传播)比单向沟通(广告传播)更有效。因此,企业要把活动传播、事件传播、新闻传播、人际传播等工作做好。当然,这并不是否定广告对于服务品牌建设的作用,在打造服务品牌的过程中,形象广告、信息告知广告(如服务产品信息、服务活动信息)也必不可少。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