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冷静对待麦克卢汉热,从中吸取营养,又综合了美国著名社会学家戈夫曼的社会互动论,从而建立了一个有特色的媒介理论:媒介情境论。
他的观点集中反映在他在1985年出版的《空间感的失落》一书中。
他认为:1、媒介的变化必然导致社会环境的变化,而社会环境的变化又必然导致人类行为的变化;
2、情境就是信息系统,构成信息系统的是:谁处在著名地点,什么类型的行为可被谁观察到。即情境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们允许某些人听到或看到正在期间发生的交流活动,而不让其他人听到和看到这些传播活动。故媒介所造成的信息环境比通常意义上的物质场所重要,而在确定信息环境与物质场所的界限时,接触信息的机会则是判断和辨别的一个关键因素;
3、每一种独特的行为需要一种独特的情境,并且情境是动态的和可变的,而大众媒介的运用就会混淆了不同情境的界限,讲那些只适合某些人观看的演出原封不动地搬给了整个社会来观看;
4、电子媒介能促成原来不同情境的合并:不同类型受众群的合并、促成了原先接受情境、顺序和群体的改变、将原来的私人情境并入公共情境。
“社会是一个舞台,人生是一场表演。”戈夫曼认为社会就像一个舞台,每个人都是这个舞台上的演员,按照一定的剧本扮演着一定的角色。这就是著名的拟剧理论。而梅洛维茨在拟剧理论的基础上延伸,提出媒介情境论,并阐释了“前台”、“后台”的概念:前台是让观众看到并从中获得特定意义的表演场合,人们呈现的是能被他人和社会所接受的形象;而后台是相对于前台而言的,是为前台做准备、掩饰在前台不能表演的东西的场合,人们呈现的是他人和社会不能或者难以接受的形象。
媒介情境论认为,随着电子媒介的发展,演员原先属于后台的私密行为逐渐被搬上前台,这种带有半表演性质的行为既不属于前台,亦不属于后台,而是“中台”,“人设”即中台产生的形象。而人设一词是“人物形象设定的简称,最开始出现在动漫或游戏中,特指创造角色时作者给角色规定的人物综合特征;包括造型、性格、爱好、特长等,有时甚至细化到血型、星座这样的细节。艺术真实、特征鲜明、层次丰富的“人设”能让角色和作品拥有持久魅力。
人设也有种类之分。一是以性别、血缘关系为主的自然人设;二是以社会身份、社会地位为主的社会人设;三是由自身 *** 控的自由人设。在娱乐圈中常提到明星人设大多是自由人设,这些人设由明星或者经纪公司、粉丝所树立,比如说某些爱豆的男友人设或女友人设、某些中年明星的爱豆人设、某些演员的学霸人设。而在这些人设中,又有“熊猫人设”和高级人设之分。例如关晓彤的“吃货人设”,这类人设示敌以弱,像熊猫一样蠢萌蠢萌的,给人一种人畜无害的感觉。这类人设在崩塌后也不会给本人带来非常大的影响。而翟天临的“学霸人设”就属于一种高级人设,树立起一种让人敬佩的感觉。这类人设在崩塌后,在公众中的形象将受到巨大影响。
近年来,有关明星人设崩塌的新闻越来越多,且树立人设的明星也越来越多。用传媒情境论来看,这一现象与电子媒介的发展密切相关。
在电子媒介还不发达的年代,人们主要通过电视了解明星,看到的只有他们在节目或者电视剧中的表演。因为电视节目提供的信息有限,观众大多只关注剧中的角色,可以说是“角色大于演员本人”。然而随着电子媒介的发展,有关明星的更多信息曝光在大众面前,渐渐地形成“明星大于角色”的现象。影响明星知名度的不再限于影视作品,还有明星本人的性格等,甚至可以因为一个“吃货”或者“学霸”人设,就可以获得全网关注,占领社交媒体头条。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明星可以通过一个小小的人设大红大紫,小鲜肉、非科班出身的演员可以一夜跳到与那些经验丰富的圈内人差不多的地位,“台下十年功”不及“一夜爆红”,令人唏嘘。
人设的生成,本质上就是公众人物在自我主观包装与受众贴标签的前提下成为一种有意义的象征符的过程。为了迎合网络媒体的发展、在激烈的娱乐圈竞争中获得胜利,许多明星或经纪公司会采取营销手段,进行自我包装。例如女明星袁姗姗在出演于正导演的电视剧后遭到全网黑,她在大众面前的形象严重受损。然而不久后,她通过经常在社交媒体上分享健身日常,营造出一个“健身人设”,扭转了公众对她的评价,也获得一大批粉丝的喜爱。其中,袁姗姗社交媒体上呈现的爱健身的形象就像是她在“前台”的表演,她“前台”的表现使之在娱乐圈中有一定的辨识度,让人一提到娱乐圈健身达人就能联想到她,有助于得到大众的喜爱和认可。同时这也说明,一个准确、鲜明的“人设”是对外传播、树立形象的需要,也是汇聚正向力量的有效方式。除了明星自身和经纪公司自我营造人设,还有粉丝为其塑造人设。例如国内的一些养成系综艺:《青春有你》、《创造营》等,这类综艺被称为“养成系”综艺,观众参与到偶像打造过程中,换言之,观众参与到了偶像人设的树立过程。例如《青春有你2》中的虞书欣,因其在节目中表现做作,粉丝将其成为“作精”,久而久之,虞书欣就树立起了作精人设。
无论是自己打造的还是粉丝赋予的,从传媒情境论的角度来看,明星的人设都是明星在观众所看到的“前台”的表现,这一表演可能与明星“后台”的真实生活相统一,也有可能与之不统一。当明星的“前台”和“后台”不统一时,明星就得花费更多的精力去维护前台形象,也就是维护人设;在前台形象维护不当而暴露后,明星的人设也就崩塌了。例如翟天临树立“学霸”人设,并借助这一人设获得众多观众的喜爱,但事实上翟天临并无真才实学,学位也是通过造假毕业论文获得的,最终学霸人设崩塌,翟天临也遭到全网唾骂。
媒介与社会环境的有机结合,为明星设定好的人设传播给受众提供传播媒介,最终达到营销目的,获取热度与关注。但也正是因为情境与现实密切相关,当情境角色与现实脱离,也就是人设与现实脱离,受众感到欺骗,也就会产生的情绪和结果。同时如果过度注重媒介对人设的传播作用,在人设崩塌时媒介会使其陷入更恶劣的局面。并且,媒介情境中的公共经历和个人经历的界限难以确定,人设营销模糊了人物在公共场合与私人场合的经历界限,从而使受众产生对不同情境的混淆与不真实感,对受众的传播有一定的误导。
媒介环境学由尼尔·波兹曼创建。该理论学派从麦克卢汉的“媒介即讯息”出发,研究媒介在社会中的作用。媒介环境学(Media Ecology)是20世纪30年代在北美萌芽,在70年代形成发展起来的一个传播学派。经过三代学者的努力,它已成为与经验学派和批判学派鼎力的第三学派。探究媒介与人类社会文化的关系。作为媒介研究领域之一,媒介环境学的独特性表现在将研究重点放在研究传播技术本质或内在的符号和物质结构如何对文化导致深远的微观及宏观的影响。媒介环境学理论学派主要分为加拿大多伦多学派和纽约学派。(1)立论的中心和原点是媒介;(2)侧重研究的是媒介本身,而不是媒介传播的具体内容;(3)区别对待不同媒介的特性,反对泛论媒介;(4)注重考察媒介形态变化的动态历史;(5)研究的旨归是从媒介形态及其变化的角度来解读社会历史变迁。(6)考察的媒介效果和可能影响发生在长远的时期和广大的范围。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