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信部铁拳砸向假带宽 玩猫腻的运营商不改则亡!

工信部铁拳砸向假带宽 玩猫腻的运营商不改则亡!,第1张

向来是“业界良心”的工信部又双叒叕出手了!就在昨天,工信部在其官网上发了一份针对所有运营商的“整治”通知。通知名为《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开展宽带接入服务行为专项整治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开篇就把所有与宽带相关的部门和企业都点了一遍名。

工信部铁拳出击

这份通知表示,为进一步规范宽带接入服务行为,维护用户合法权益,工信部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宽带接入服务行为专项整治工作。重点整治三大问题,分别是:业务宣传不规范问题、协议内容不完善问题以及宽带接入速率不达标问题。通知中称,专项整治时间为自即日起至2017年11月30日,共分为三个阶段。

概括总结一下工信部的《通知》,对于我们消费者来说,值得关心的有两点:第一点,所有企业以后要明码标价,禁止误导用户;第二点,这次整改今年 11 月 30 日前要看到最终结果。

我们来仔细分析一下这份通知最干货的部分。《通知》中“重点整治问题”部分直接曝光了了某些运营商所使用的营销“猫腻”:比把如光纤到楼宣传为光纤到户,独享宽带实为共享宽带等等。整治具体应该怎么做呢?《通知》内也明确要求运营商以后宣传上要做到“真实、准确、通俗易懂;实行明码标价,标示醒目,价目齐全,确保用户明明白白消费”,也就是说,运营商必须明确告知消费者宽带是“共享”还是“独享”,服务协议上也必须以“显著的方式提醒用户注意“宽带上、下行速率”,“不得隐瞒或淡化限制条款”。

宽带藏猫腻

目前我国宽带业务大体上是四家基础宽带运营商在做,但是市面上还有许许多多鱼龙混杂的小宽带商,例如长城宽带、网博士、电信通等,网店遍布各个社区,广告宣传也是铺天盖地。不少消费者都发现,这些小宽带商的宽带业务宣传中不但价格便宜而且带宽超高,完爆各大运营商。但是当你成为他们的用户之后,才发现你的宽带在使用高峰期变得奇慢不比,还时不时掉线。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这些二三级小宽带商也是从大运营商购买了宽带服务,再经过包装转手卖给消费者。既然是做代理,那就没有亏钱做买卖的道理。为了和大运营商竞争,他们就把本来给一栋楼甚至一个小区的带宽写在宣传册上。在整栋楼就几个用户使用时可能还算流畅,但是一到网络使用高峰期,一栋楼上的所有用户共同占用这些带宽,那么分到个人的份额就小的可怜,而且很不稳定。

相比这些二三级小宽带运营商,四大基础宽带运营商的服务要正规很多。尤其是电信和联通,这两家老牌宽带运营商更是获得了广大用户的良好口碑。有一种说法是,“如果不想为上网揪心,电信是唯一正确的宽带服务商选择。”例如在安徽省,借助于全光网络,安徽电信在“提速降费”、“宽带中国”、“三网融合”等领域达到中部地区领先地位。截至目前,安徽电信通过多次免费提速,宽带用户平均上网带宽达到48M;宽带单位带宽资费水平从6.16元/兆,下降至0.87元/兆,下降幅度达85%。这些举措都让消费者切实获得了优惠。

其实是否选择四大运营商宽带还是二三级运营商宽带并不重要,用户真正在意的是消费之后能够享受到什么样的网络。存在欺瞒消费者的“猫腻宽带”,才是这一次工信部真正警告的对象。

整治要彻底

“假宽带”早就不是什么新鲜话题。媒体曾多次报道假宽带侵害消费者权益问题,更有第三方权威机构揭露了我国宽带数字上的猫腻,消费者高价购买的带宽实际上严重缺斤少两,可为什么这种戏法还一而再、再而三地重复上演?行业监管部门恐有失职之嫌。

近年来,随着“宽带中国”战略和网络提速降费工程的持续推进,中国宽带发展水平显著提升,宽带接入供给能力持续增强,宽带接入用户规模不断扩大。“假宽带”现象的存在,越来越严重地侵害了广大用户的合法权益。

此次工信部发布的《通知》,让我们广大消费者看到工信部重拳打击假宽带的决心,严肃整治宽带接入价格欺诈速率不达标等问题。通知的最后一部分表明,工信部要求这一次“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通信管理局”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并落实。对整改不力或拒不整改的企业和责任人,可综合运用通报批评、公开曝光、年检和列入企业不良信用记录等行政措施,依法予以严肃处理。

我们相信,在工信部的主导下,在各大运营商的协同配合下,“假宽带”很快就会从我们的公共生活中清除出去。

而那些还在玩猫腻的运营商在年底前只有两种结局——要么改,要么死。

价格战就是卖方为了挤占市场而采取的一种竞争手段,而今某些强势企业为了打击竞争对手而采取薄利多销的手段,甚至某些企业为了把对手彻底挤出竞争市场依靠自身的经济实力以低于成本的价格销售商品。从而达到垄断的地位或者是寡头市场。价格战,是一把锋利的“双刃剑”,既能伤别人,也能伤自己;不仅能直“刺”对手“要害”,让其“一剑见血”,而且还往往能“一剑封喉”,从而将对手逼向一隅,甚至直接将竞争对手置于死地。这,就是“杀人不见血”的价格战。 价格战作为一种最原始的营销策略,因其具有杀伤力强、短平快等诸多优点,因而被广大厂商所普遍看好和采用,综观中国消费品行业,尤其是方便食品产业,凡是目前较为知名的企业:从一线品牌康师傅到统一,二线品牌华龙到三太子等等,几乎无一不是靠价格战“跟进”或“打”出来的,它们在价格战的“刀光剑影”中,“打打杀杀”,共同走向行业和事业的巅峰。 价格战作为一种最为直接的攻击装备,关系到一个企业的整体战略规划、产品定价策略、销售渠道调整以及企业的销售与管理等等,因此,要想打赢价格战,就必须讲求天时、地利、人和,“该出手时就出手”,明晰价格战的定位与定性,从而更加灵活、准确地运用价格战。打价格战不仅仅是简单的降价行为,而是使用适当的策略--战略型价格战。对消费者,以及分销渠道要有不同的策略。对消费者--有价无货,有价少货。达到饥渴营销的目的。同时,可通过事件营销达到传染营销的结果。对分销渠道--助销为主,奖励为辅。助销就是投入行动,售前,售后指导。同时,以奖励行为为主。根据价格战的市场战略定位,价格战区分为以下三种类型,其特点、作用及 *** 作要点如下:(1)进攻型。快速占领市场,较大可能地抢占竞争对手市场份额。狠、准、稳,打击面大、一般较为主动。主要运用于战略区域市场,幅度及规模要充分结合当地市场实际情况。进攻型价格战从企业的角度来说,往往都是出于公司的战略考虑,比如,为迎合整个行业竞争的需要,或企业自身为实现快速增长,使企业达到规模效应,从而更好地参与市场竞争的需要,大多都可以采取此种战术。进攻型价格战是企业主动采取的一种市场攻击行为,这种价格战大多都是以策略性产品为“先锋”,及时跟进战略型产品,甚至有的厂家在实现了市场的规模覆盖后,实行捆绑式销售或限量发货,以实现企业的战略发展目标。(2)狙击型。细分市场,瞄准目标,有效打击竞争对手,瓜分对手市场份额。针对性比较强,打击面较窄,但较专注有力。攻击目标要明确,出手要快,速战速决,不给对手喘息机会。狙击型价格战是企业采取的介于进攻型与防御型之间的一种市场行为,它是企业为更好地进行市场细分与市场区隔而采取的一种“突击”行动。要打好狙击型价格战,要注意以下几点:一、要选准“靶子”,有目标才有行动,而“靶子”往往都是进入该市场的新品牌或当地主要竞争品牌。二、所打价格战要一打就准,不可蜻蜓点水,浅尝辄止,以致半途而废。三、切入市场的产品通过狙击,一定要占领对方的市场领域,抢得市场份额。(3)防御型。以牺牲战略性产品为代价,维护和巩固现有市场,并以此扩大销售额及市场占有率。较多都是防御与进攻相结合,以退为进,于防御中展露“杀机”。建立战略市场防御体系,以策略性产品“掩护”市场现有产品“突围”。防御型价格战一般都是企业迫不得已而采取的一种市场防御行为,当领地有“强敌”入侵,企业为保全市场,往往会采取这种防御型的价格战。采用防御型价格战要注意以下几点:一、参与价格战的产品一定要有侧重点,要针对竞品的主要规格选取相应的产品参与价格战,不可全线参与。二、“参战”产品尽量采用新产品,因为价格战过后,这种“炮灰”产品往往不再具有保留价值。三、防御与进攻尽量完美结合,于防御中体现进攻的成分,乘机扩大市场份额。以求“一箭多雕”。在实际的市场运做中,大多厂家有时还会遇到自己内部或企业经销商自己“开战”的现象,比如,遍布各地的分公司掀起的价格战,流通渠道的经销商挑起的价格战,以及零售商自己发动的价格战等等,对于这些既让厂家头痛但又不能不管的内部纷争,厂家必须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来处理这些稍不留心,就又可能招致后患的价格纷争。对于分公司挑起的价格战,作为厂家要硬起手腕,严肃纪律,以杀鸡敬猴的态势,果断处理,对相关当事人予以处罚,以扭转不利局面;对于渠道经销商掀起的价格战,厂家更要铁拳出击,以区域保护的有关规定,取消其返利、促销等相关政策扶持,直至取消其经销资格;对于零售商发起的价格战,由于其时间短,幅度小,因此,作为厂家要合理引导,晓以利害,使其向着有利于公司的方向发展。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zz/744015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4-05
下一篇 2023-04-0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