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群营销》——构成社群的五要素

《社群营销》——构成社群的五要素,第1张

同好

社群构成的第一要素——同好(Interest),它是社群的成立前提。

所谓“同好”,是对某种事物的共同认可或行为。一群人聚集起来可能是乌合之众,也可能成就一番雄图大业,最重要的是和什么人一起干什么。任何事物,没有价值就没有存

在的必要,社群同样如此,我们为了什么而聚到一起?

正如“趁早”社群活动中的那句话:为了找到同类,我们造了一个世界。

这些同类,可以因为什么聚到一起?

可以基于某一个产品,比如苹果手机、锤子手机、小米手机。

可以基于某一种行为,比如爱旅游的驴友群、爱阅读的读书交流会。

可以基于某一种标签,比如星座、某明星的粉丝、PPTer。

可以基于某一种空间,比如某生活小区的业主群。

可以基于某一种情感,比如老乡会、校友群、班级群。

可以基于某一类三观,比如“有种、有趣、有料”的罗辑思维。

结构

社群构成的第二要素——结构(Structure),它决定了社群的存活。

为什么很多社群很快走向沉寂,是因为最初就没有对社群的结构进行有效的规划,这个结构包括 组成成员、交流平台、加入原则、管理规范 。这四个组成结构做得越好,社群活得越长。

组成成员:发现、号召起同好抱团形成金字塔或者环形结构。最初的一批成员会对以后的社群产生巨大影响。

交流平台:找到人之后,要有一个聚集地作为日常交流的大本营,目前常见的有QQ、微信、YY等。

加入原则:有了元老成员,也建好了平台,慢慢会有更多的人慕名而来,那么就得设立一定的筛选机制作为门槛,一来保证质量,二来会让加入者由于加入不易而格外珍惜这个社群。

管理规范:人越来越多,就必须有管理,不然大量的广告与灌水会让很多人选择屏蔽。所以,一要设立管理员,二要不断完善群规。

输出

社群构成的第三要素——输出(Output),它决定了社群的价值。

持续输出有价值的东西是考验社群生命力的重要指标之一。

罗辑思维作为最大的互联网知识社群,深厚的知识积累和视频输出,便是其生命线;最开始做微营销的万能的大熊,曾持续产出大量高质量的文章和培训,在微信红利期迅速积累了海量的粉丝群。所以,你也看出来了,没有两把刷子,没有深厚的积淀,还真玩不起一个高质量的社群。

所有的社群在成立之初都有一定的活跃度,但若不能持续提供价值,慢慢地活跃度下降,便大多沦为广告群。没有足够价值的社群迟早会成为“鸡肋”,群主和群员就会选择退

群或者解散群。也有一些人会再去加入一个新的“好”群或选择创建一个新群。还有一种情况是群员并不退群,继续留在这个群里,他会看一看这个群能不能给他带来价值,如果观察一段时间以后,发现这个群完全不能给他带来想要的东西,他就会在里面捣乱(发一通广告信息),因为他已经不在乎会不会被踢出这个群,发些广告也许还能拿回一点沉没的时间成本。

为了防止以上情况出现,好的社群一定要能给群员提供稳定的服务输出,这才是群员加入该群、留在该群的价值。比如罗胖坚持每天一条语音、大熊坚持定期干货分享、秋叶

有课程&动手实践、某些行业群定期可以接单等。 另外,关于“输出”还要衡量群员的输出成果,全员开花才是社群,如果仅仅一枝独秀,那还是走的粉丝经济路线。

运营

社群构成的第四要素——运营(Operate),它决定了社群的寿命。

不经过运营管理的社群很难有比较长的生命周期,一般来说,运营要建立“四感”:

仪式感。比如,加入要通过申请、入群要接受群规、行为要接受奖惩等,以此保证社群规范。

参与感。比如,通过有组织的讨论、分享等,以此保证群内有话说、有事做、有收获的社群质量。

组织感。比如,通过对某主题事物的分工、协作、执行等,以此保证社群战斗力。

归属感。比如,通过线上线下的互助、活动等,以此保证社群凝聚力。

如果一个社群通过运营这“四感”有了规范、有了质量、有了战斗力、有了凝聚力,怎么可能短命?

复制

社群构成的第五要素——复制(Copy),决定了社群的规模。

由于社群的核心是情感归宿和价值认同,那么社群越大,情感分裂的可能性就越大,能够做到规模巨大还能情感趋同的,好像只有宗教了。

在“复制”这一层,有这样两个问题需要你自问一下:

1)是不是真的有必要通过复制扩大社群规模?

有时候会有一种误区:大家觉得,没个几万人都不好意思称为社群。

其实,经过前面四个维度考验的群,完全可以称为社群了,小而美也是一种存在方式,而且大多活得还比较久。

你可以自己思考一下,当你现在进入一个人很多的大群,第一件事是做什么?——是不是就是屏蔽消息?因为遴选信息的成本高,人员相互认知成本高。

相反,小圈子里,人员较少,大家相对话题集中,所以小圈子里人人都容易活跃起来。从微信群、QQ群等社群的大数据中发现,90%的用户在不足20个人的小群里活跃。

人人都想组建人多的大社群,但是许多大社群却非常不活跃,人人都在小圈子里活跃。

所以,发展社群规模要参考社群的成长阶段,每个社群都有一定的成长周期,不同的阶段用不同的节奏进行控制。

一般来说,规模越大的社群,越可能永远只是为新手及小白用户提供服务,在过滤优质信息上有很大的难度,这样的群如果不控制活跃度,看着每天的信息不少,但是信息价

值太低,社群很快就会沦陷为一个聊天灌水群。这也会加速使高价值成员沉默或者离开,社群价值就无法得到提高。

那么,你就要明确,扩大规模是为了什么?扩大规模之后能帮你解决什么瓶颈?自己的社群定位适合扩大规模吗?……这些问题都要好好想一想,不要盲目复制反而起到了副作用。

(2)是不是真的有能力维护大规模的社群?

复制不是一拍脑袋的事情,而是综合人力、财力、物力、精力等多角度综合考量之后的结果。

比如,伏牛堂霸蛮社是号称有20万年轻人的社群,曾尝试做一场50万人的线上发布会,微信群发布会最后只来了7万人,但仅仅是7万人就出现了失控的局面,微信群里骂人的、发广告的,什么都有,反而给品牌造成了很不好的影响,之后伏牛堂管理团队进行复盘,开始严格控制霸蛮社社群的规模和质量。

2016年4月底,微互动小黄人发出通告,主动删除自己建的全部几百个免费分享微信群,他们发现自己没有精力管理几百个群,很多微信群变成广告群,反而影响品牌形象。

删除全部微信群后,微互动计划只对付费用户提供社群服务。所以,规模的扩大意味着更多的投入,那么,相应的投入产出比能否支撑你将社群一直维护下去,这要打个问号。毕竟,情怀是很贵的。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视社群,尤其是付费社群可以给组织者带来不错的收益以及发展,那么今天就一起看看如何建立一个优质的社群。

社群真正价值在于实现连接。

行业里面真正的交流范围不能太大,在一个很小的范围内交流,才能真正了解到理论和实践的区别

首先讲到营销,很明显的“盈利组织”。

营销的前提是有人,有项目,有方法。

人从何而来,“裂变”最普遍也是最有效的方式。

比如:微商群,分享软件,有价值和实 *** 的加精准粉,如何打造好朋友圈和成交话术、策略的方法。

针对人群的需求来定礼品的种类,如果是宝妈群,就送育儿经,或者婴儿用品,现在很多90后的宝妈太多,宝妈小白挺多的。

讲到这里可能大多数人会考虑到几个问题,如果东西送出去了,人也退群了怎么办?

邀请进来的都是微商进来都是打广告的没质量又该怎么办?

一、社群类型组成

一个社群从无到有,一定是基于某种联系,按照联系的不同,社群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如逻辑思维,每天提供优秀的内容,即便在早期没有太多互动,依然形成了社群稳定的强关系。

很多知识型社群也是一样,从成立到今天,在非常长的一段时间之内就是在输出内容,通过内容把大家聚合到一起。

活动可以是线下的,例如跑步群,爬山群;也可以是线上的,比如游戏群,在线课程群等。

这类社群不需要太多内容输出,成员为了一个共同的兴趣爱好,或是想要共同做一件事情聚到一起,形成社群。

这类社群的特点是平时和有活动时的活跃度会有比较大的差别。

老乡群、校友群、粉丝群等等,这类群无需内容和活动作为必要条件,成员们有同样的身份,所以有不一样的情感连接。

一个人可以有N重身份,同时身份还可能增多或失效。

社群的定位不是一成不变的,有可能一个社群同时包括了其中的几种,但是基于的关系总体是以上三类。

二、社群的搭建

一个社群能否发展起第一批成员至关重要,而社群早期的成员需要由核心人物出面吸引或是拉动。

找准你想构建社群的方向,然后找到这类人中极致且有趣的人,定位越精准,成员之间越能形成凝聚力,从而为社群发展壮大打下基础。

同时,核心人物一定要作为社群的精神领袖多出心力去运营,保障社群早期的活跃性。

以STC为例,精准定位市场/品牌总监,其人群画像为:

男性占比高于女性,约占65%;

年龄主要分布在26-35岁,26-30占37%,31-35占39%;

在触媒习惯上,微信100%、微博90%、今日头条使用率占20%,其次为美拍、淘宝网等平台。

1)入群门槛

设置入群门槛,不但能保障社群的质量,还会使成员感受到能加入该社群来之不易,从而形成身份认同感,更加珍惜社群。

2)会员层级

一个社群,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一定要将社群的组员再来进行划分,设计会员层级。

这时候就会产生所谓的会员,或者非会员,这种身份感的认同会使一部分成员对社群更加有强烈的认同感,归属感。

让他们与另外更大一部分的旁观的、好奇的、投机者或随机性成员区分开来,最后形成社群真正的力量。

同时,需要一定的管理和奖惩机制,对灌水发广告等行为及时处理。

3)组织关系

成员之间的关系也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当下很多成功的社群,背后都有一个核心的组织者,如罗辑思维背后的罗振宇。这些社群会面临一个很大的问题,以某个人为中心的关系机制,到底能不能长久的运营和维持。

这方面做的较好的是秋叶PPT,它除了秋叶老师的单方面分享,还不断鼓励成员输出内容,从而摆脱了单方面的粉丝模式,社群得到了良性发展。

对于内容型社群来说,就是产生和分享内容,活动型社群就是设计和参与活动,这是成员们加入社区的核心目的,也是衡量一个社群质量高低的关键指标。

成员可以输入内容得到学习,娱乐等目的,或是输出内容寻求认同感。

社群特殊的地方在于,通过前期定位和结构的筛选,剩下的都是最核心、相似点最高的群体,他们可以实现输入和输出转化,活动的参与率和质量也有保障。

社群中,普通成员也能有输出,这也是社群与偶像模式的粉丝团的区别。

一个好的社群,如果没有商业模式最后很难坚持下去。现在经过几年互联网的发展,大家对商业化的接受程度已经有了一定的提高。

社群在有一定规模之后,组织者需要思考如何给你的会员带来更好的体验,如身份感、认同感、更优质的内容和活动等。社群本身有议价空间的是那一部分,怎么能够撬动更多资源加入到活动中,这都需要商业化的支持。

有了资本得到支持,才能有更好的运作空间,提供更优质的内容和服务,加深社群内成员的凝聚力和参与度,从而反哺品牌。

三、社群价值

互联网时代瞬息万变,营销人都在努力跟上时代的浪潮,但信息爆炸却让我们费神于甄别信息质量的优劣。

营销人需要有更多好的分享平台和内容获取平台,保持自己对行业的前沿知识有所了解。

市场上有很多很标题党的文章,当你点开之后发现,可能只是浪费了三分钟到五分钟的时间,却无所收获。

我们希望我们的社群能够不一样,我们的内容90%以上都是原创的,希望用这样的努力,帮助大家,在营销知识大爆炸中精准定位。

现有的营销活动很多,但是功利目的性却很明显,现场内容倾向于对自己的包装和宣传,整个行业交流的效率就变的很低。

社群的一个价值在于实现连接。我们认为,行业里面真正的交流范围不能太大,在一个很小的范围内交流,才能真正了解到理论和实践的区别,我们希望通过更加私密性的活动,保证交流的质量。

目前的商业竞争,营销层次上很大决定了竞争的成败。靠产品性价比、靠成本优势竞争的时代已经过去了,营销管理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但是,营销管理者的价值实际上还是被低估了,这要怎么才能改变呢?

靠我们大家不断地集思广益,拿出来真正有效的、能够说服人的、能够充分论证营销发挥作用的案例;

靠我们能一起,把更多的真真正正在第一线的营销管理者的事迹和故事,让更多人知道;

只有这么做,才能提升营销管理者的地位,这也是我们的一个美好愿景。

群人数宁缺毋滥,千万不要为了拿“500”充门面,而弄一些不相干的人进来,你需要明白有种职业叫“换群”,一旦滥邀请时,被你碰上一个"高玩",估计这群怎么死的你都不知道。

社群营销这么玩,执行了,相信再白的纸也会有满是精品内容的一天....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zz/745722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4-05
下一篇 2023-04-0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