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还不懂「策展」,大可不必做新闻了

如果还不懂「策展」,大可不必做新闻了,第1张

本文系「致新闻业的五封信」第三篇。

「策展」的英文是「curation」,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外来语,已经在艺术展览领域使用多年,这个词的基本意思是:构思、策划、组织艺术展览活动,做策展的人就是「策展人」(curator)。

数字时代的「策展」最早应用于社交媒体。2012年,时任Twitter企业战略总监的埃拉德·吉尔(Elad Gil)撰文指出,图片分享社交类网站Pinterest将掀起新的社交网络潮流。简单来说,每个Pinterest用户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组成一个个「board」(版面),用户就是这些「board」的策展人,利用主动搜索、被动推荐等方式更新这些图片。

如果说Pinterest还停留在图片策展的单一领域,充其量不过是一个新闻行业的「图片编辑」。那么Storify的出现则让很多新闻人感到恐慌,Storify将搜索引擎、社交媒体整合在一起,绑定相关账号后,用户通过搜索框直接搜索关键词,再拖动搜索结果进入到编辑框,还可以添加自己的评论。编辑完成后直接发布,并可同步到Twitter或Facebook。

这是一种全新的新闻生产方式。而且借助于社会化的策展工具,很多网民的角色很容易从「人人都是记者」进化到「人人都是编辑」。科技评论人魏武挥曾提出「整理者」的概念:

这里的「整理者」其实就是策展人。当越来越多的新闻策展人将自己筛选编辑的内容推送到读者面前的时候,传统媒体所赖以生存的编辑整理力也面临极大的挑战。很多新闻媒体人看不起「整理者」,在所谓专业新闻人看来,这些整理出来的文章或专题的专业性和权威性根本无法与传统新闻的文章相媲美。

可事实并非如此。

首先,数字时代的内容策展人(整理者)往往基于社交平台,从兴趣出发,利用数字工具搜索、整合来自各方的观点和看法,并将这些内容统一呈现在某个平台上,比如Storify的「story」、知乎的「收藏夹」。策展人在社交媒体上公开展示自己整理的内容,同时也是一种社交行为。如果策展人是名人的话,其声誉就是内容的担保,像李开复、徐小平这样的大佬绝不会(gan)分享不和谐的内容。而那些草根策展人,只要不是营销号,他们的社交网络纪录也从某种程度上也为自己的内容做了背书。即便是由于策展人的癖好导致观点或立场的偏颇,但这也是新闻业的传统习惯。因此,如果仅仅因为策展人的个体身份而质疑其权威性未免有些武断。

其次,从内容的深度来说,很多内容策展人都是某个行业的从业人士,即便不是业界大牛,也是致力于成为大牛的有为青年。他们植根于各个细分领域,通过相对专业的视角搜索、分析、整合内容,其内容的深度并不比专业记者差,更何况现在传统媒体记者在深度报道方面能力严重不足。而这些策展人就成为深度报道的有力补充者。

事实上,传统媒体,尤其是中国传统媒体目前遇到的数字化挑战,按照资深媒体人吴伯凡的说法,其问题时:「不够旧」。换句话说,由于自身缺乏专业能力——从选题、写作、编辑等方面都不够优秀,才越来越感到来自所谓新媒体的冲击。

第三,内容策展是互联网内容平台发展的趋势必然:从UGC(用户生成内容)到UOC(用户整理内容)。互联网早年缺乏内容,需要用户贡献内容,而进入现在的富裕期后,内容的重新整理和重新传播显得极其重要。策展人尽管不直接生成内容,但从时间上(比如旧内容的重新梳理)、空间上(传播渠道的重新构建)都赋予新的属性。

那么,在数字时代的内容策展方面,传统媒体有哪些值得参考的方式呢?

第一,拥抱互联网,学会工具的使用。传统媒体早年也有类似「策展」的内容生产模式,比如各式各样的「文摘报」,但在互联网时代,策展的内容源更多,更丰富。除了门户网站、论坛,越来越多的社交媒体、垂直类社区都成为优质内容生产地和集散地。这对传统媒体记者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机遇,但同样,如何从浩瀚的互联网信息海洋里,搜索到自己想要的新闻源也是一种挑战,最起码,学会使用Google吧。

第二,在内容策展时,让最适合的人发声。「专业」或「不专业」从来都是一个伪命题。你能想像一个房地产微博大V在科技环保领域能有多大的专业见解?因此,让合适的人在合适的话题上发声,才能保证内容的权威性。值得高兴的时,这几年来大量垂直领域里的内容策展人日渐成为一些细分领域的「专家」。那么,找到某个行业里的优秀内容策展人,就能抓取到这个行业最具价值的信息。

如今,国内一些科技新闻网站直接以几条名人微博内容来制作新闻,这当然也是一种内容策展的短平快方式。不过很遗憾,由内容策展驱动的深度报道还未见到,试想一下,如果仅仅抓取几条微博就能写一篇新闻报道,那么机器人是不是比人的成本更低呢?如果真是这样,新闻机器人就不再仅仅是美联社一家媒体的「专利」了,下一篇我会谈到:新闻机器人如何代替记者?(iDonews专栏)

我的自出版作品 《颠覆者的生存逻辑》 已在百度阅读上架,复盘苹果、Google、亚马逊的颠覆与被颠覆。

一、健康的购物理念

1、减少不必要的浪费。

极简的生活首先要杜绝浪费。

1)如果对乐器、相机这种昂贵的物品感兴趣,先用最低的成本尝试一下,1个月后确定自己可以坚持,再入手更高配的设备。

2)购买一件物品之前先看看有没有替代品。比如电饼铛(可用平底锅代替)、闹钟(可用手机代替)。

3)旅游景点的纪念品尽量不要买,基本不是必需品,质量也一般。

2、控制购物欲

了解自己真实的需求,不要让欲望左右你的选择。

1)逛街之前先列好一个清单,然后直接去选择需要的目标,就不会看见什么都想买。

2)特别想要的物品,可以等一个星期再去看,这个星期内你可以想想是否真的需要。

3)永远不要为了赠品或者打折盲目购买物品,往往会因小失大。

4)删掉手机中的营销号,他们大部分都是在忽悠你买买买。

5)不要看见同事、舍友都买,你就要买,你不是需要那个物品,只是欲望作祟。

3、精选物品

购买物品时,要精选、严选,不能盲目选择。

1)只购买“活下去”的物品,衣食住行都满足即可。

2)重品质,轻数量。如果想要极简生活,购买的物品的品质很关键。因为如果品质不好,你只能用数量来凑,从服装到生活用品都是如此。

3)购买物品只选择“基本功能”。比如你刷牙的目的是为了刷干净,刷得舒服,那么选择牙刷时只需要满足这两点就可以了。极简生活宽头软毛牙刷就没有太多花里胡哨的包装以及鸡肋的功能,细软的刷毛不仅能深入牙缝中刷得干净,而且还刷得舒服,不会刺到牙龈。

二、控制家中物品的数量

极简的生活,当然是家中的物品数量越少越简单。

1、每个月重新审视自己家中的物品,重复功能的东西只留一件,其他的都处理掉。

2、如果有超过半年以上不用的物品,可以选择放到二手网站出售,但是不要花太多精力,因为与买家讨价还价也费时间。或者也可以直接捐赠掉。

3、卫生纸、洗发水这些生活用品,无需囤一大堆,去超市或者网购,很快可以买到。

三、绿色环保

社会一直提倡环保行为,因为不制造垃圾,也是极简生活的一种。

1、减少包装的浪费,去超市可以自带购物袋。

2、少吃外卖,尽量少用一次性餐具。

3、住酒店用分装瓶自带洗浴用品,少用酒店提供的用品。

4、出门尽量自带水杯,少买饮料和矿泉水。

四、信息极简

大量的网络信息,每天都在占据我们生活的时间,所以极简的生活,也要减少一些不必要看的信息。

1、关掉你从来不看的软件通知。

2、屏蔽朋友圈的微商、保险、广告。

3、取消订阅你从来不看的公众号。

4、退出你从来不看的微信群。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zz/747259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4-06
下一篇 2023-04-0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