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上海莱士未来发展前景

2022年上海莱士未来发展前景,第1张

很可观。

1、产销量高,公司业务增长的主要原因是公司新建了一座血浆供应站,有效地刺激了原有的旧血浆站,从而增加了血浆的投入和产出。在增加血浆投入和产出的同时,公司不断提高血浆的综合利用率,以扩大上海来世的产销量。

2、拥有海外市场销售基础,上海莱世拥有良好的海外市场销售基础,继续发挥品牌和技术领先优势,扩大产品出口。

3、自身激励机制,上海莱世自身激励机制的完善更有利于公司业绩的增长。

上海莱士一般指上海莱士血液制品股份有限公司。上海莱士血液制品股份有限公司,源于1988年10月由美国稀有抗体抗原供应公司和上海市血液中心血制品输血器材经营公司合资成立的上海莱士血制品有限公司。

血制品龙头上海莱士,最近可谓吸尽了资本市场的眼球。

迎接拟343亿元收购外资GDS重大利好的,是连续十个跌停;相较于巅峰时期的逾1200亿元,上千亿市值已然灰飞烟灭。

个中缘由,还要从站在这家上市公司背后的男人们说起。

两位实控人

郑跃文,1962年1月出生,现任科瑞集团董事长,并任科瑞天诚董事局主席、上海莱士董事。

Kieu Hoang(黄凯),1944年7月出生,美国国籍,现任莱士中国有限公司董事。

自2008年上海莱士上市至今,公司控股股东从未发生过变更。而对于上述两个实控人,要说到真正的创始人,却是这位美籍越裔——黄凯。

早年在雅培(Abbott Laboratories)的相关血制品的工作经验,为黄凯以后的成就奠定了基础。

上世纪80年代,黄凯决定创建自己的血浆公司——稀有抗体抗原供应公司,并开始收购血浆中心。到1985年,他已经在美国各地拥有11个血浆中心。

资本的不断积累,黄凯开始了国际扩张。

1987年,受污染的蛤蜊致使中国甲肝疫情爆发。借此机会黄凯进入了中国,那时,外国公司不得持有中国公司50%的股份,于是黄凯在1987年与上海血液中心展开合作。后来,在1992年,黄凯准备创办上海莱士便引入了郑跃文的科瑞天诚。

经过几年的不断壮大,2008年上海莱士在深证交易所上市。

黄凯拥有血制品产业的先进技术,而另一位实控人郑跃文,乃是混迹在资本市场老手,也是上海莱士千亿市值缔造者。

相关人员透露,虽然表面上科瑞天诚与莱士中国股权上几乎势均力敌,然而掌握上市公司命运的却是郑跃文。

郑跃文在2013年引入了市值管理团队.

千亿市值的背后推手

“老板找了专门的团队做市值管理,从100亿的市值确实做到了1000多亿。”这是上海莱士内部员工的一句话。

而这些背后的推手,有三个不得不提的人——吴旭、林明樟、曾令山。

林明樟、曾令山于2012年12月入股科瑞集团,成为第二、三大股东(5个月后上海莱士便开始上演一些列并购)。

从工商信息进一步查证,林明樟、曾令山与吴旭三人关系密切,联合控制了多家企业。

根据天眼查信息,林明樟在海南新温泉宾馆有限公司出任监事,而该公司对外投资了一家名为“海口新温泉酒店管理有限公司”的企业,该企业的法人代表又是曾令山。再看海南新温泉宾馆的上层股东,分别是海南旭龙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和海南吴氏物业发展有限公司,而吴旭时为海南旭龙集团的董事长及法人代表。

在林、曾二人出现后,吴旭也空降“科瑞系”,并替代了郑跃文的管理层角色,成为了科瑞天诚法人代表兼董事长。

而说到这位“吴旭”,也是位有故事的人。

2000-2005年的A股市场,思达高科(现名“智度股份”)颇引人注目,此股先是在2000年4月快速从3元/股拉起至17元/股,后又在高位“横盘”了近5年之久,然后突然于2005年6月30日暴跌回3元/股,引发市场一片哗然。

据当年媒体报道,吴旭被认为是这只股票当时的幕后运作者,除了思达高科之外,其 *** 盘还包括佛山兴华(000658)、四环生物(000518)、九江化纤(000650)等。吴旭甚至曾经还一度控制了富成证券、泰阳证券等金融机构。

此后,吴旭因大熊市而隐退,在2012年年末再次踏入A股资本市场。

缔造千亿“莱士”

郑跃文为其搭台,吴旭唱戏,可以说“甚是精彩”。

上海莱士在登陆资本市场后的前5年,可谓“波澜不惊”,市值从2008年的48亿元爬升到2012年底的61亿元,这样的表现并不惊艳。

吴旭的出现,改变了这一切。

2013年7月,上海莱士发起了对邦和药业的收购。

邦和药业的体量相当于上海莱士的1/3左右。无疑,收购邦和药业对上海莱士的市场占有率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吴旭采用过桥收购的方式,先利用科瑞天诚用现金从标的控股股东(傅建平与肖湘阳)受让其持有的邦和药业31.17%的股权。接着,引入第三方——新疆华建,使其用现金从邦和的小股东处受让31.83%的股份。前两步交易完成后,邦和药业的股东结构从原来的“1大N小”(傅建平46.53%、肖湘阳21.64%、九鼎等其他小股东31.83%),变成了科瑞天诚、新疆华建、傅建平三人几乎并列的格局(各占31%左右)。最后,上海莱士以发行股份购买100%的邦和药业股份,将邦和药业“注入”上市公司。

采取过桥收购是因为当时上市公司账上现金不足,若采用大比例增发,无法满足邦和药业众多小股东们的套现诉求,而且势必对大股东科瑞天诚的股权造成稀释。

2013年12月,上海莱士股价在重组利好的刺激下,节节高升,冲上了7.8元/股(前复权)的 历史 性高位,较年初的1.9元/股的价格翻了4倍,市值也一举从2013年初的80亿元爬升到了200亿元的水平.

完成收购后,没等过几个月,吴旭又开始筹划吞并同路生物。而这一次,吴旭以上海莱士拟并购标的同路生物法人代表的身份浮出水面。

此次收购,上海莱士不再像上次那么拮据,之前收购的成功使上市公司的股票大涨,上海莱士的股东在股价高点进行质押套现,然后再投入到A股“血王”的制造中去。

2014年12月初,同路生物交易获得了证监会的批准,12月20日,双方完成了交割。上海莱士的股价在并购同路生物的利好刺激下再次发动,从2014年初的7元/股(前复权)左右的价格翻倍涨至年末的14元/股。这意味着其市值较完成邦和药业交易时又翻了一倍,达到400亿元。

血制品企业的稀缺性和产品的刚需属性,不断推高重组中的上海莱士的市值。

即使面对之后的2015年股灾,上海莱士的股价也依旧坚挺。

大致计算一下,上海莱士从2012年12月的60多亿市值,暴增到2015年5月高峰时的1200亿,暴增逾15倍。

吴旭与郑跃武

郑跃文有一个弟弟——郑跃武,网上对于其相关资料少之甚少,不过却在富春环保这只票上多次出现,当然,股神上海莱士也在其中。

此次投资富春环保虽然是高位接盘,然而吴旭团队上演了一场 *** 盘大戏。

2015年6月,正值大盘走高见顶之前,上市公司与郑跃武从二级市场入手富春环保,高位接盘。对于当时的股灾,任何人都无力回天,能做的也就是如何降低损失。

3个月后,吴旭等人预测大盘见底,于是再次出手富春环保,入手2000万股股票,将富春环保股票的平均成本大幅拉低,之后便在每次股价阶段性上涨时卖出。神奇的是,每次交易的点都卡的这么准,都是高位出货。这里或许就能联想到吴旭等人的团队的 *** 作。最终郑跃武也在2017年初股价处于高位的时候出逃。自此之后富春环保的股价一蹶不振,从2017年跌到现在。

值得一提的是,2015年3月4日,郑跃武突然入手300股上海莱士的股票,第二天,郑跃武又出售的这些股票。至于其中到底有什么故事,我们无从得知。

不过确定的是,4月份,上海莱士发布了重组的利好消息,从这个瞬间结束的内幕交易来看,或许郑跃武有一个不省心的弟弟吧。

怨谁?

无疑,主政的吴旭等人对上海莱士前期的市值管理堪称教科书级别,炒股的收益也确实拉动了公司业绩,不过这些来的太容易的利益,也造就了今天“跌跌不休”的恶果。

对标仅有180亿市值的天坛生物,2017年上海莱士血制品营收19.15亿,而天坛生物血制品营收15.13亿,这个曾超千亿市值的上海莱士的主营营收,在比较之下少的可怜,这也说明曾经辉煌的千亿市值,也只是虚的。

将重心放到炒股,忽略主业。

毫无疑问,股票玩的这么溜的推手们,也是将上市公司推向危机的手。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zz/747520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4-06
下一篇 2023-04-0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