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正是攀枝花凯特芒果逐渐开始大量上市之际,8月4日,认证为浙江森清科技有限公司杭州分公司的“说声晚安”公众号,发布“数百万斤攀枝花凯特芒果滞销”的文章,“部分芒果烂在树上坏在家里,当地的果农十分着急”“今年行情不好,几万斤果子现在卖出去的没几颗”“8月正是凯特上市季节,一般这个时候就会有外地的商人来到当地收购芒果,可今年迟迟没有人来”等内容。
8月12日,攀枝花市市场监管局行政执法监督科副科长说,没有出现芒果滞销的情况,这种行为就是“卖惨营销”。攀枝花市市场监管局也通过微信公众号发出“小心攀枝花水果的网购消费陷阱”消息,内容包括“选择好商家、核对发货信息”“不迷信低价、甄别水果品质”“谨防缺斤短两、避免购买预售水果”等,最后还特别提醒,“拒绝为‘悲情营销’‘卖惨带货’买单”。 什么是“卖惨营销”?“卖惨营销”满目沧桑的老人、残疾人士手持低保证,年幼孩子手举苹果等形象已是屡见不鲜。早在2018年,就曾出现过,发布这样的视频只为博取网友同情、吸引眼球,因为直播时,有的网友看到视频后会因为同情进来下单,通过“卖惨”来博取公众同情,从而实现销售商品的目的。
“卖惨营销”受害者是谁?“卖惨营销”的过程中果农、经销商、消费者都是受害者。
“卖惨营销”将承担何法律责任? 如果跨越了相应边界,极有可能构成诈骗犯罪。”如果“卖惨”具有相应基础事实,还属于民事上的欺诈;如果“卖惨”本身就是虚构的事实,那么“卖惨”的实施者可能构成违法或犯罪。
总的来说,商家在进行相应营销时应实事求是,注重诚信,对购买水果的消费者来说,应在确实有需要时根据自身的能力和需求购买,尽量选择正规商店或渠道。
芒果我喜欢吃的水果有很多种,比如:又大又红的西瓜、黄黄的香蕉、又酸又甜的橘子、粉红爱心型的桃子、又红又甜的樱桃……但是我最喜欢的是那甜津津的芒果。芒果是世界上五大名果之一,是著名的热带水果,享有“热带果王”之美称,它在夏天成熟了。平时妈妈常常买芒果给我吃,我仔细地观察它,小小的芒果像一艘黄黄的小船,鲜黄的皮很光滑,没有地方凸出来。剥开皮后。里面是细滑的软软的黄澄澄的果肉,看起来很好吃的样子。记得我第一次看到芒果时,是在很小的时候,觉得很奇怪,心想:这个是什么果呀?奇奇怪怪的,金黄色的,摸起来滑滑的,好像摸了一层油。于是我拿来水果刀,在皮上划了一小点,然后用手剥开皮,只看见金灿灿的果肉在我眼前出现,一股香甜的果汁味扑鼻而来,看得口水都流出来了,恨不得要它一口,但是有不甘咬,因为我又不知道那是什么,可不可以吃,于是我跑过去问妈妈,才知道它是芒果。芒果不仅美,而且里面含有丰富的维生素,很有营养。它还可以清凉解渴。难怪它有“热带果王的”美称。然后,我就咬了一口,啊!好甜啊。那酸甜的汁水涌满口腔,连汁都掉出来了。吃完了芒果,嘴里还留着香甜的气味,回让你感到仿佛是在尝着天下最好的美食。各位同学们是不是听了我的介绍你们是不是更喜欢吃芒果了呢,但是也不能多吃,因为吃多了可是会上火哦!“卖惨营销”是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之前是弄个牌子,写上自己的不容易,以博得大家的同情来销售,这种情况还算不错,最起码能看到本人,可是现在网络时代,这种“卖惨营销”换了马甲呈现在人们的视野中,让消费者们无法辨认。消费同情心是对自己产品的不自信行为,更是对消费者的欺骗行为,这种行为不是长久之事,必定会被取缔“下架”。现如今很多挂有“清仓大甩卖”的门店不多了,这样的店面基本“最后一天”永远都没有那一天的到来,不过,人们对这样的情况已经见怪不怪,也明白其中的销售方式,但是,其实,这种行为就是“卖惨”,让大家都以为要倒闭了,最后的货,都便宜出售,误导消费者博得大家的同情心和好奇心。实体销售,有店面,有人吆喝,对于消费者的“欺骗”算是实体的,能看到,能听到,大家也理智了很多,不再过分的相信。
到了网络时代,“卖惨营销”的花样层出不穷。某些销售平台,弄几张照片,写上“水果滞销,果农痛哭”、“大蒜滞销,帮帮我们”、“求求支持”等等宣传语,然后再配上老农一筹莫展“悲情”的表情,网友看到这种情一般都会动恻隐之心。刚开始,产品滞销情况基本属实,不少人出于同情之心会尽自己的微薄之力买一些,帮帮他们度过难关。可是,这种情况被不法商人看到好处后,开始打着“感情牌”来消费老农,同一个人,同样的表情,换换产品,换换宣传语,难道这位老农家有良田万顷,种这么多不同种类的水果还是每个季度换个作物?这难道不是在侮辱消费者的智商?这种行为,最终导致的后果就是真正有需要的老农们失去了帮助,断了客源,伤了人心。
没想到的是,短视频的兴起,也出现了“卖惨营销”的套路。更令人匪夷所思的是,竟然还有剧本,有演员,有曲折的故事,完全已经把这种方式做成了产业链,真是夸张呀!甚至很多坐拥几百万粉丝的主播,已经靠出轨、破产、家庭矛盾等故事来带货,甚至出现号称弄错价格大打出手的行为,误导消费者赶紧下单。“卖惨营销”不能没有底线,必须要合法合规,要满足消费者的知情权,如果最终真的成为了常态,成为了“欺骗”,那必然会没人关注,完全透支消费者的同情心。
“卖惨营销”多源于自媒体或直播间,主要为了吸引关注和流量,但其本质属于虚假宣传,极易导致客户或消费者误解。
这种营销手段虽然短时间内能够增加流量或销量,但长此以往不仅自砸招牌、毁了商誉,对被“卖惨”的农产品来说也是巨大伤害。
一、四川攀枝花凯特芒果“大量滞销”,农民“亏得血本无归”。
据当地政府人士称,没有出现芒果滞销的情况,这种行为就是“卖惨营销”。
比如“痛心,几百万斤黑布林滞销,老农含泪……”、“上百万斤某某急盼销路,别让果农血本无归……”、“家里某某人绝症,靠种植某某为生……”等等。
这类文章中基本上都充斥着3个信息,“几百万斤某种农产品滞销”,“因卖不出去而血本无归”,“家里某人得了绝症,靠种植某种农作物为生”。
而一般稍微有点爱心的人,都看不得这种文章,因为会心痛,进而就会购买文章中所出现的农产品。
二、农产品抗风险能力相对较弱,受市场影响较大,关系农户切身利益。
“卖惨营销”制造的滞销假象,不仅影响当地农产品声誉,而且有可能拉低农产品价格,让农户的预期收入减少,一定程度上扰乱了农产品市场交易秩序。不管是无中生有,还是夸大事实,“卖惨营销”的伎俩损人不利己,欺骗消费者感情,透支公众信任。
三、除了多年的“老梗”——水果滞销,还有各种“滞销”、“破产”、“抗癌”、“家门不幸”等故事。
媒体曾报道过,一位长相容易博得同情的老大爷,频繁出现在各地各种水果滞销的网络营销之中,被网友戏称“老大爷都不够用了”。
四、此外,营造出来的“滞销”假象,可能会整体拉低农产品的销售价格,降低所有农户预期的利润收益。
从这个角度来说,“卖惨营销”违背了公平竞争原则,属恶意投机“抢跑”,是一种不正当的竞争方式。对此,有专业人士认为,不管是无中生有还是夸大事实,根本不能算是营销,而应该算作造谣。
总而言之,卖惨式营销不仅坑害了农民,也欺骗了消费者,该出手管管了,不然对于我国农产品的发展危害很大。
明明这些地方的水果很畅销却被一些网络账号扭曲为“大量滞销”,这真是咄咄怪事。这类几乎每年都会出现的“卖惨营销”,背后主要是“一些大型团购电商和个人带货在搞鬼”。其主要目的无非是两个方面:一些是纯粹博取流量,通过“卖惨”的方式来吸引眼球;另一些则是为了赚取舆论的同情心来带货。
很显然,无论是出于何种目的,这类建立在扭曲事实基础上的“卖惨营销”,都是百害而无一利。比如,它可能直接伤害一个地方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水果品牌形象。要知道,没有哪一个地方的水果产业,能够真正通过“卖惨”博取同情来获得长远发展。此外,“卖惨”“滞销”对应的就是“低价”,这实际也是对正常的水果市场价格机制的扰乱。
因此,对这样一种屡禁不止的不良营销风气,或者说“毒流量”,显然应该有更加有效的治理举措。
我们注意到,面对这种充斥在网络空间、跨地域的悲情营销、虚假营销,水果产地的市场监管部门以及果农,似乎都难以给予有力的“反击”。如此次事件发生后,当地市场监督管部门也只是“第一时间联系公众号运营方,责令其‘删除上述悲情营销内容’,并对其进行政策讲解、法律宣传”,这很难说能够真正让“卖惨营销”者长教训。这一现状,启示在对类似病态营销的治理上,还需要更多力量的协力合作。比如,相关行为是否已经构成造谣、欺诈,警方或可介入调查。此外,网络平台也应该对这类账号有更严格的惩处。唯有真正提高“卖惨营销”的成本,才能让参与者有所忌惮。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