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讯云、阿里云竞相占位工业互联网 这真是一笔好买卖?

腾讯云、阿里云竞相占位工业互联网 这真是一笔好买卖?,第1张

腾讯云、阿里云竞相占位工业互联网这真是一笔好买卖?

近年来,物联网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美国有“工业互联网”,德国有“工业4.0”,中国也有“中国制造2025”,背后都是云计算和大数据。据波士顿咨询公司报告,仅中国制造业,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就能为其带来高达6万亿的附加价值。这也让国内外巨头止步不前,比如国外的亚马逊AWS、微软Azure,国内的三大电信运营商百度云、华为、金山云。其中最主要的是腾讯云和阿里云,也引入了传统制造业巨头,比如腾讯云和舒根互联网联合推出了“根云”,阿里云和徐工联合打造了“徐工工业云”。如此急于抢食,巨头们真的能创造一个新帝国吗?

不偏不倚,云计算为什么选择这个时间点来“革命”传统行业?

现在BAT无所不能,尤其是阿里和腾讯。他们一直在争夺云计算领域的头把交椅。这一次,他们聚在工业互联网,商议下来。主要有三个原因。

1。中国的工业参差不齐,但它渴望提高成本和效率

因为中国错过了第一次和第二次工业革命,第三次工业革命中国处于建国初期,所以中国的工业一直处于不均衡的状态。而且,正如舒根互联网CEO贺东东所说,“中国有30多万家制造企业,其中97.4%是中小型制造企业。他们都遇到同样的问题——缺乏信息技术和物联网技术。”最令人担忧的是,对于中小企业来说,他们并没有太多的资金、技术、人才等资源来完成升级,所以唯一的解决方案就是通过云计算和云的基础,与这些企业共享,从而消除门槛,实现即插即用。

根据GE的预测,到2020年,连接工业互联网的机器数量将达到500亿台。作为物联网在工业领域的核心应用,工业互联网效率提升1%,将帮助中国油气、航空空、能源等行业节省240亿美元成本空。

2。制造业服务成为趋势,云计算和数字化成为新的动力源

服务型制造的趋势使得传统制造业从设备优势走向交通优势。比如三一重工最早进入工业互联网平台的研究和应用,也开放了持续投入超过10亿元服务全社会的工业互联网平台。以前工业大数据入门级企业进步。

同时,融合云计算和数字化的工业互联网也在加速制造过程的智能化,能够满足制造业的定制化趋势。更重要的是可以帮助制造业出海,但是出海意味着新的游戏规则,新的市场环境,新的供应链体系。中国互联网云服务商的存在,可以为这些制造企业提供支持。

3。腾讯阿里等巨头的积累,发力正当其时

现在是传统企业向智能企业转型的红利十年。企业的转型升级需要大量的技术和人力支持。作为在互联网盘踞了十几年的阿里巴巴腾讯,刚好有足够的积累。两人都可以算是“干柴烈火”,一拍即合。

阿里云PK腾讯云,谁是半斤八两

相比百度云、网易云、金山云等,阿里云和腾讯云在工业制造方面都下了很大功夫,策略也不一样。

阿里云:鸡蛋放在篮子里,撒网抓鱼。

短短几年,阿里云在工业制造领域做了很多投资。

例如,2014年12月,中石化与阿里云展开云平台建设合作,2015年2月,其开放了基于阿里云构建的石化专有云,并开始承载电子商务等业务系统。

2016年1月开始,阿里云推出大数据平台“DigitalPlus”,并在广东云起大会上宣布将为制造业转型智能制造提供技术和人工智能支持。

2016年6月,阿里云和徐工集团共同成立了徐工-云。

同时,阿里云还参与了国家工程实验室的建设。此外,阿里云还与GCL光伏、比亚迪、中石化、12306、海关、国家电网等一系列工业制造企业和政府机构合作。

我不知道阿里云是在到处秀肌肉还是在“赶医院”,但我真的能看出阿里云对工业制造有多疯狂。看起来,这一切工作都是阿里云努力成为仅次于亚马逊AWS和微软Azure的全球第三大云计算服务商,形成“3A格局”(AWS、Azure、阿里云),但目前来看,两者在体量上仍有较大差距。而且阿里云一直在努力发挥自己在电商方面的优势,整合所有产业链。像阿里在其他领域的buybuy购买,单靠合作收购真的能得天下吗?

腾讯云:一个萝卜一个坑,步步为营

相比阿里云2009年进入云计算领域,腾讯云要慢一点。2013年全面开放,2015年决定全面发展云计算。

现在腾讯云在工业机械方面的努力,不太像腾讯的常规打法。这一次,腾讯云全力押注于舒根互联网联合打造的“根云”平台(也许未来还会继续开疆拓土)。舒根互联网由三一物联网团队创立,受托三一重工转型。“根云”被视为第一个纯本地化的中国工业互联网平台。目前,对外出口的产品分为几个层次:

底层,物联网的接入层,让大部分工业企业在没有联网设备的情况下,通过“根云”传感器采集数据,然后通过通信传输到云端。

第二层是大数据和云计算的管理公共服务平台。腾讯云在这里担当重任,充分发挥其公共IaaS层和PaaS层的能力。

第三层,行业专用的PaaS层,“根云”构建机器模型,基于机器数据模型优化机器全生命周期的运行。

第四层,基于工业互联网平台进行应用,“根云”提供整体智能服务解决方案和智能制造解决方案,包括智能机解决方案。

最上层,基于机器数据的UBI保险产品。

这个矩阵产品实际上是针对三类客户:工业企业、小型行业解决方案供应商和政府。现在政府在智能制造方面下大力气,他们希望有一个平台来支持本土制造企业的转型升级。

目前,腾讯云与舒根互联网联手打造“根云”平台。好处是:第一,国外云计算进入中国非常困难;第二,舒根互联网有三一重工的背景,在产品研发上应该更了解中国本土企业;第三,便宜。

与腾讯云根互联网的合作,看似一个有开放的平台和渠道,一个有过硬的技术,共同创造“端到端”的价值输出。只是一个过程。即使腾讯拥有最丰富的互联网用户服务资源和经验,拥有从PC到手机的完整业务线,传统的产业转型也不可能一蹴而就。

但腾讯云的云服务是从IaaS开始的,然后迅速扩展到更高层次的PaaS和SaaS,更贴近业务。同时引入了各行各业的服务商,为开发者和企业提供更完善的云服务。看来腾讯云已经准备好打一场硬仗,一场持久战了。

当然现在无论是阿里云还是腾讯云都不能说自己在工业制造领域有绝对的统治力。至少他们得问问那30万制造企业。

寡头时代之前,腾讯阿里都要回答这些问题。

就像吃瓜群众在讨论什么时候进入产业互联网寡头时代一样,钟声给出的答案是:等到互联网真正成为“传统产业”。因为目前工业互联网发展最关键的三个要素,即网络、数据和安全,都需要升级。这也是考验腾讯阿里的三个问题,即过往经验的有用性、数据能力和安全性。

1。工业云,巨人是新手还是“老司机”?

不可否认,在云计算大数据领域,阿里云和腾讯云算是“老司机”了,但当云计算作为不同领域的技术工具,就变得“隔行如隔山”了。

阿里云主要用于消费品电商和物流,腾讯云在社交、游戏、金融等领域也很强,但这些经验能帮助他们摆脱在产业互联网领域的“菜鸟”地位吗?

要知道“工业”远比“买卖”和游戏复杂,工业云需要和一般的云平台完全不同!

因为工业云通过云发现和聚合分散在各个企业中的工业设计、工艺规划、制造原材料、制造设备、销售物流等环节的需求,需要极其专业和全面的工业知识作为支撑,而这并不是云服务商等平台公司所擅长的。他们更擅长的是做标准化服务。

而工业互联网的特点是互联、数据、集成、创新、变革,其中的连接就是将设备、生产线、工厂、供应商、产品、客户紧密联系在一起。腾讯阿里好像很擅长连接。腾讯拉了根互联做“根云”,阿里带领徐工做“徐工工业云”就是例子。在此基础上,他们还在各地结盟。如腾讯云“云+计划”后,腾讯云已帮助近千家初创企业上云,并陆续为广州、深圳、上海、重庆、四川、河南等20多个省市政府提供云服务。

2、数据或数据

腾讯云和阿里云为工业制造带来的IT架构优化升级,本质上是为工业制造提供新的连接方式和新的生产力,而最重要的支撑因素就是数据。当然,数据也是腾讯云和阿里云平台最大的优势和核心资源。只是工业云和消费云明显不一样。a、数据的处理能力和复杂程度是人类消费数据的数倍;b.工业大数据要求精度高。比如在消费趋势分析上,成功率大概在70%到80%,但是在机器大数据上必须是99.99%。

这对腾讯云和阿里云的考验是能否将其消费数据服务的经验应用到工业制造领域。比如阿里云需要提供云计算和大数据支撑服务,分析设备的不良率、远程运维、智能诊断、设备寿命预测、质量改进分析等服务。

再说说腾讯云。2016年11月,腾讯云数字智能分布式计算平台在SortBenchmark全球排名赛GraySort和MinuteSort中获得两项冠军,并创造了四项世界纪录。背后是腾讯于2009年1月开始基于Hadoop开发的大数据平台。在腾讯云与Roots的互联合作中,还搭建了一个名为RootsCloud的工业互联网平台。底层使用腾讯云公共的IaaS层和PaaS层的能力,即大数据存储和计算能力,可以连接机器,即M2M。

但就数据而言,对腾讯云和阿里云的要求是既要懂人,又要懂机器,要把人和机器的数据有效结合起来。

3。约定的安全呢?

这是云领域最重要的环节。经过斯诺登时间和iCloud的曝光,云安全被提升到了更高的位置。一些企业拒绝使用云计算产品,出于安全考虑,他们更愿意自建服务器。

在工业互联网领域,信息安全最大的问题是厂商少,漏洞多,没人打补丁,涉及的环节越来越多。整个行业安全基础差,风险大。更重要的是,现有的大部分技术手段都会因为基础设施的不同而失效,更别说换一个行业了。

在安全方面,腾讯云目前采用统一的数据管控,向合作伙伴开放安全防护产品和能力,保障企业的数据安全。据说腾讯云服务器提供的服务可用性高达99.95%,数据可靠性的稳定服务高达99.999%。腾讯云在设备和网络容灾、安全攻击防护方面也领先业界。阿里云是中国首家通过ISO27001安全管理体系的企业。2014年,也是全球首家获得云安全国际认证金奖的云服务商。

腾讯云和阿里云真的能经受住工业制造领域的安全考验吗?

总之一切待定。

在“中国制造2015”全面到来之前,腾讯云和阿里云的战斗将会硝烟弥漫。除了数据能力、安全性能和体验可持续性,最终的决定性因素是时间窗口、资源投入、技术和产品开发以及商业模式。不管会不会是商业秀,一定是好戏。

曾贝尔,作家,资深评论人,2016年十大作者,TMT新媒体“铃声”创始人,【移动互联网+新常态下的商业机会】作者,钛媒体、虎嗅、I黑马、创业等近60家媒体专栏作家,《商业》等多家杂志撰稿人。微博账号:科技翔灵,微信号:xiangling0815。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zz/75217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04-30
下一篇 2022-04-3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