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教育“虚假”繁荣背后:跟谁学经营亏损1.6亿元

在线教育“虚假”繁荣背后:跟谁学经营亏损1.6亿元,第1张

上半年受疫情影响,在线教育行业发展迅速,跟谁学等在线教育平台通过地铁、综艺、电视剧植入等渠道疯狂收割流量。随着各地中小学生逐渐回归校园,在线教育平台激烈的暑期争夺战亦告一段落。

回顾上半年,在线教育平台虽然获得了无数的流量和资本加持,但从业绩上看,行业不乏存在“虚假”繁荣的现象。9月2日,跟谁学发布2020年第二季度财报,实现营业收入16.5亿元,同比增长366.6%,净利润1860万元,同比增长13.4%。但公司的营业利润为亏损1.61亿元,去年同期为1620万元,下滑较为明显。

与此同时,年初至今跟谁学多次被香橼资本、浑水、灰熊研究等机构做空,被指夸大营收、净利润数据,财务、证券造假等等。在线教育行业数据造假并不少见,2019年全国在校生2.82亿人,而一家在线教育机构则声称累计用户超8亿。

随着资本入局,在线教育行业大打营销“烧钱战”,成本居高不下,盈利风险加大。未来在线教育如何走出一条良性的发展之路?

2014年6月,新东方出身的陈向东创办了B2C在线教育机构跟谁学,团队成员主要来自新东方等著名教育机构及阿里、腾讯、百度等大厂。成立不到一年即2015年3月,公司就获得了高榕资本、中信锦绣、启赋资本等5000万美元A轮融资,彼时估值为2.5亿美金。

2019年5月,跟谁学向美国证监会递交招股说明书。根据招股书,公司自2017年开始聚焦在线直播大班课业务之后,营收持续增长,2018年实现收入3.97亿元,同比增长近3倍,2019年一季度收入为2.69亿元,同比增长近5倍。

同年6月6日,跟谁学在纽交所挂牌上市,然而上市首日破发,股价报收10.46美元/股,较发行价10.5美元/股下跌0.19%。

如今距离跟谁学上市已满一年,表面上看似业绩不错,2019年实现营业收入、净利润分别为21.15亿元、2.27亿元。9月2日,跟谁学发布的2020年第二季度未经审计的财报显示,上半年营业收入为29.48亿元,净利润为1.67亿元。

实际上,第二季度跟谁学的营业利润大幅下滑为-1.61亿元,导致上半年公司营业利润为-6884万元。而跟谁学营业利润出现亏损的原因主要在于营销费用、研发费用等营业费用的激增。

根据东方财富网数据,上半年跟谁学的营业费用同比增长逾5倍为23.73亿元,其中营销费用为19.62亿元,同比增长629.37%。

此前在业绩电话会中,跟谁学表示2020年是第一次大规模地进行品牌推广的一年,目前跟谁学旗下中小学在线网校品牌“高途课堂”已与东方卫视的《极限挑战》达成合作。

为了应对“暑期大战”,其他各大在线教育机构也是纷纷加码广告投入,线下广告、电视广告、新媒体平台等渠道轮番而上,包括邀请中国女排成为代言人,赞助《向往的生活》、《乘风破浪的姐姐》等综艺节目。

看懂研究院高级研究员程宇对中国新闻周刊表示,“教学真正重要的环节在于老师对课程如何设计,这也是最考验老师和学校教育机构教学水准的一个环节,同时也是在线教育平台的决定因素。互联网公司真正要解决的不是技术问题,更不是‘烧钱’做营销的问题,而是如何打造他们的教学产品的问题。”

他指出,搞在线教育一定要记住自己是在做教育,是要用互联网来解决教育上存在的问题。而不是把教育行业当成消费互联网来做,不能把 娱乐 行业或消费行业的互联网经验,直接嫁接到教育行业上。这样做的唯一结果就是,像当初的共享单车,烧了一堆钱,留下一地鸡毛。

多次被机构做空

在跟谁学披露第二季度财报的同时,公司还披露了被做空的后续情况,在一系列做空报告于2020年2月至7月之间发布之后,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执法部门请公司协助提供从2017年1月1日起的部分财务及运营数据。跟谁学表示,在上述问询之前,公司审计委员会已经聘请了第三方专业顾问对做空报告中的指控进行调查。

目前该两项调查均在进行中,公司无法预测调查工作的时间、结果及最终结论。

年初受疫情影响,在“停学不停课”政策引导下,在线教育迎来了发展契机,其用户规模及用户时长急剧攀升。

极光大数据发布的《2020年Q1移动互联网行业数据研究报告》显示,3月K12教育行业渗透率达37.4%,同比增长17.1个百分点,行业用户时长同比增长超4倍。企业应用和K12教育行业超过大热的短视频行业,成为用户规模增长最多的两个行业,同比增量分别达到2.4亿和1.97亿。

在此情况下,在线教育机构坐享流量红利。根据报道,疫情期间跟谁学通过免费课吸引了1500万名学生报名,是2019年总付费人次的5倍多。同时其二级市场股价表示亦十分亮眼,由2019年底21.86美元/股上涨至2020年2月24日46.4美元/股。

值得一提的是,跟谁学不仅没有获得机构青睐反而还遭到了机构的轮番做空。

2月25日,做空机构灰熊发布了跟谁学的做空报告,质疑其经营数据存在造假行为。4月14日,香橼发布跟谁学的做空报告,认为跟谁学的财务数据过于美观——不仅实现盈利,且毛利率在75%以上,同行新东方的毛利率则为50%左右,质疑其通过重复计算收入来虚增营收。

随后天蝎、浑水等机构上场,发布跟谁学的做空报告。自今年2月开始,跟谁学被上述机构做空的次数高达12次,做空原因包括质疑跟谁学夸大营收、净利润数据,财务、证券造假等等。

虽然多次被做空,跟谁学的股价却丝毫不受影响,反而一路上扬。8月7日,跟谁学股价曾一度达到141.78美元/股,为上市以来最高点。一面是机构“疯狂”围堵,一面是股价不降反升,跟谁学的上述反差也引起了市场侧目。

在线教育机构数据的真实性一直备受争议。一家在线教育机构称,全国累计用户超8亿。根据教育部发布的《2019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全国共有各级各类学校53.01万所,各级各类学历教育在校生2.82亿人,专任教师1732.03万人。

根据极光大数据发布的《2020年Q2移动互联网行业数据研究报告》,后疫情时期,一批互联网行业逐渐退潮,即时通讯、在线视频、手机 游戏 、综合新闻、企业应用、K12教育等行业用户时长较上季度明显下降,其中在线教育用户时长环比下降23.5%;说明与休闲 娱乐 、资讯类、在线学习工作等相关的行业在疫情高峰期间用户需求增长较快,疫情拐点过后,退潮效应也相对明显。

随着9月全国各地学校陆续开学,学生回归课堂,线下教育机构逐渐回暖,在线教育能否留住用户?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汉语学院潘先军教授对中国新闻周刊表示,线上教育并不是常态,完全是因为疫情防控需要而采取的应急措施,随着疫情得到控制,各类学生返校开始恢复常态教学,线上教育必然会“退潮”。“该怎样就怎么样,所以线上教育平台只把疫情看做商机想赚一把,甚至是发大财,这是打错了算盘。”

“教育与股市有很大的差别,不要一味拿它作为暴赚的工具”,潘先军教授认为,线上教育平台应该有正确的利益观和 社会 责任感,教育产业不同于其他商业领域,获利的同时要有 社会 担当,必须认清线上教育的本质,给自身教育内容与形式定好位,厚积薄发,突出特点,具有不可取代性,这样才能获得与 社会 效益相匹配的经济利益。

虽然与线下教育机构相比,线上教育机构具有不受时间空间限制、教学安排灵活等优势,但同时线上教育也存在“硬伤”。

潘先军教授指出,“线上教育没有课堂气氛,不利于合作学习和 社会 习惯的形成;需要必需的设备与网络,会限制一部分低收入阶层和偏远贫困地区的用户;相对线下教学,即时交流可能受限或滞后;不适合程序性(技能)知识课程学习,如语言学习、训练等。”

在程宇看来,教育实质上是一个沟通的场景,人们沟通73%的信息是通过非语言信号传递的,包括沟通的场景、沟通者所借助的表达辅助工具等等。而在线教育平台主要传递语言信号和一些二维平面的肢体语言信号,相比于线下,线上教育效率低下,学生的学习效率也较低,同时老师的教学负担还更重。

“互联网教育有其价值,但也有局限性,后疫情时代,行业大势面临一定的退潮,但众多机构却都争相涌入,未来部分企业势必面临更大的风险”,程宇说道。

文:陈茜

ID:BMR2004

继信息流广告中“老师”扮演者“撞脸”四家机构后,猿辅导再遇信任危机。

如果拿证只是时间问题,可以随着教师zgz考试恢复正常而获得,但是,从“广告乌龙”到资格证问题,是否暴露出在线教育平台扩张中,偏离教书育人本质,逐利性更强问题值得讨论。

在资本裹挟之下,在线教育机构到底是利用技术拓展了服务边界,满足了更多孩子的学习需求,还是更多在利益驱使下,不断贩卖焦虑,造成内卷,将缺乏价值观引导的教学知识抛售给孩子?

2021年1月18日,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发布名为《资本漩涡下的在线教育》的文章,直指在线教育过度资本化,营销泛滥,监管难问题,对头部在线教育平台的营销行为“点名”。

1月21日,《光明日报》一篇以《在线教育需要以人为本而非以资为本》为题的文章指出,过度融资的在线教育机构不得不先考虑资金的保值和增值,考虑运营过程中的盈利,教育与培训的内容、质量则变得越来越无关紧要。

资本是把双刃剑。已经完成10轮融资,累计融资额超53亿美元,估值达到170亿美元的猿辅导,在无法放慢脚步的情况下,能否结束“烧钱” 健康 发展,同时让平台上的学生也 健康 成长呢?

授课老师“无证上岗”?

近日,在猿辅导一则信息流视频广告中,一位自称“做了一辈子小学数学老师”的中年女性,在高途课堂的广告中,又成了一名“教了40年英语”的老师,在作业帮、清北网校广告视频中依然是这位“老师”。

如果将广告中的“老师”当成演员,一人身饰多角本无可厚非,但是由于教育机构中教师的资质和能力是树立品牌信任度的核心,如此“串场”,让品牌公信力打折。

张华所在的公司旗下有不少是儿童演员,正符合在线教育平台的营销需求。他感觉,在线教育在疫情之后猛然崛起,广告需求暴增,“之前根本就不大,儿童演员多是拍一些TVC广告” 。

小演员们拍摄的剧情类视频广告,基本上都投放在短视频平台,也有一些是平面广告。

张华曾经与为猿辅导拍摄广告的制片方合作过,当时他们要求提供的演员不能在同类教育平台拍,张华直言,“作为一个演员经纪公司,不可能只接你的活,不接别人的活,而且你的费用又不高,不只是我不同意,家长和孩子也不同意。”

在这种情况下,就容易发生同一演员在不同教育品牌出镜的现象。

直到目前,张华公司的小演员就参加多家教育机构平面广告的拍摄。

张华解释,每一个甲方有很多组,不同组都在去做这个事情,有的组可能会坚持独家,有的可能就妥协了。与猿辅导赞助冬奥会,以及在央视、卫视综艺、电梯、公交站牌等品牌广告投入相比,短视频类效果广告的投入可能是“小巫见大巫”。

据相关报道,2020年上半年,猿辅导在央视、卫视综艺、电梯等品牌类投放综合高达10亿元;暑期两个月,在抖音、微信等效果类投放25亿元;其旗下品牌斑马AI课投放十几亿元。

关于在线教育的广告营销乱象还不止于此。

根据《广告法》第三十八条规定,“不得利用不满十周岁的未成年人作为广告代言人。”但是不少在线教育平台围绕“代言人”定义的模糊地带,选择未成年人出演各类广告。

张华公司旗下的小演员大都在10岁以下,曾经给猿辅导拍摄视频广告的小演员只有6岁。关于《广告法》的这则规定,张华表示,我们专业是做选角演员,给制片方提供演员,至于制片方怎么去和甲方及媒体沟通,是制片方的事情。

这类用未成年人拍摄的广告是否违反《广告法》?

虽然有些教育品牌把“代言人”改名为“体验官”这类的说法,但是赵占领分析,实际上仍是广告代言人性质。

猿辅导虽然并未指定某一位童星是其品牌代言人,但是,大量广告内容都有儿童参与拍摄。

在这一“灰色地带”,在线教育的商业化运作,正在通过未成年小演员给更多小朋友和家长带来焦虑和攀比——“看别的小朋友都报名了,你也要给我报。”

俞勇指出,广告投入遵循边际效益递减规律。随着广告次数增加,影响减弱,甚至产生“负效用”,引发受众厌烦情绪。

在俞勇看来,猿辅导成为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官方在线教育服务赞助商更像是炒作。“教育行业要拿教学效果做背书,不能靠商业炒作,否则都是‘一地鸡毛’。”

大肆营销成为在线教育行业的常态,资本绑架下,对流量转化的高需求使得品牌竞争成为广告费的竞争。据统计,跟谁学、网易有道等上市公司2020年三季度销售和营销费用占总收入的100%以上,都是在大把“烧钱”。

此前猿辅导相关人士曾表示,融资主要还是用于打磨产品,提高服务、技术方面,这些都属于隐形成本,这部分的投入还要高出显性的广告成本。

在营销成本和教学成本都居高不下的情况下,“烧钱”不止的猿辅导想讲“流血上市”的资本故事?

“无证上岗”不是疫情的“锅”

近日有媒体披露,截至目前,猿辅导拥有教师资格证的老师共359名,多数老师长期“无证授课”,涉嫌违反教育部等部门发布的《关于规范校外线上培训的实施意见》中的相关规定。

从猿辅导APP可见,确实存在一些老师尚无资格证信息。也有些显示考试已通过,等待证书发放,有些则显示教师zgz考试中,并已通过笔试。

对于有些授课老师尚无资格证的情况,猿辅导客服表示,2020年因为疫情导致教师zgz考试取消,有些老师已经完成备案,在考试恢复后会及时更新。证件上传后后台需要审核,通过后会第一时间上传相关信息。

因为疫情影响,人社部等七部门在2020年出台了“先上岗,再考试”的政策,但此政策是针对高校毕业生的,且在未取得职业资格之前只能从事辅助性工作。

可见,因疫情原因没有拿到资格证的说法很难站住脚。

王兴表示,无证上岗此前在教育培训机构很普遍。很多教育机构的老师都是先上岗之后组团过来报名考证。但是从2019年下半年就开始严查无证上岗了。疫情已经过去,也不支持先上岗后取证了。

2019年7月,教育部等六部门印发《关于规范校外线上培训的实施意见》,明确规定所有教师需持教师资格证上岗,并且要在培训平台和课程界面的显著位置公示培训人员姓名、照片和教师资格证等信息。

俞勇表示,目前,国家对线上和线下教育的老师要求是一样的,必须有教育资格证才能上岗。这是国家规定的。

但猿辅导对外宣称,旗下产品猿辅导、猿题库、小猿搜题、小猿口算及斑马AI课5款APP用户加总去重后统计,全国累计用户突破4亿。其中,一个用户指一个设备唯一ID,并且拥有超400万正价课付费用户。

猿辅导的授课模式采用双师模式,“大班直播,小班辅导”,一名主讲老师直播授课,后续由辅导老师负责答疑讲解、批改作业等。

据了解,同为直播大班课赛道,跟谁学在披露的2020年第三季度时对外公开称,平均班容量从去年的1400人升至2800人。

虽然,直播大班课有其规模化优势,一次直播可上千名学员同时上课。但是,400万用户与三百多持证教师数量或仍难以匹配。

关于课后辅导的班级容量,猿辅导客服表示,目前特训班一班50人左右,系统班一班30人左右。

问及猿辅导目前在职授课老师数量,客服表示无法给出,并称老师都有扎实学科素养以及丰富教学经验,入职后有系统培训。

名校不等于名师

猿辅导的短视频广告中,经常以清华、北大名校毕业教师做背书。在对外宣传中,也称授课老师均是具有多年教学经验的精英老师或是毕业于985、211 等海内外名校的一线名师。

猿辅导客服表示,本科学历在教师中属于一般水平。从猿辅导的招聘授课老师信息上可以看到,“本科及以上学历,相关专业优先,双一流院校优先”,双一流并非强制条件。

俞勇认为,名校毕业的学生不等于名师。要成为名师,第一步是成为一个合格的老师,除了有证,还要经过系统培训,了解教学和学生心理特征需求。第二步,要成为优秀的老师,在耐心和精心辅导下,很多孩子取得不错的成绩和长足进步,这至少需要3到5年锤炼。第三步,要成为名师,不仅能自己代课,还能培训老师,在学术方面有贡献,这需要摸爬滚打10年以上。

资格证是门槛,名校是光环,这些并不代表真正的素质和能力。对于K12阶段的学生来说,授课老师并不仅仅要教知识,提分数,还应该承担价值观引导的责任。

在线平台对老师授课内容有规定,但是人民教师应具备的价值观则很难有约束。

在猿辅导平台上,一位初中语文老师是北大硕士,曾获得北大国家奖学金,北大优秀毕业生称号。

这样一位学霸在课堂上,一边让学生猜自己荣获的奖学金金额,一边称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有票子”。

毕业于名校的老师履历光鲜,虽然用这种方式是为了鼓励大家好好学习,但是,直接把学习目的引向“票子”不免显得过于功利,特别对刚上初一的孩子来说。

俞勇指出,每个行业都有每个行业的核心按钮,不是所有的人进了教培教育行业都能掌握按钮,这里跟情怀、基因和道德底线都有关系。

俞勇认为,进入教育赛道要像食品医药行业一样有准入制,这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事。未来中国需要有格局、有眼光、有国际视野和有参与国际事业能力的接班人来帮我们掌舵。“在资本驱动下能打造这样的学生吗?”

在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一文《资本漩涡下的在线教育》指出,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对校外培训机构提供的在线教育要加强引导和监管,督促校外线上培训机构更好落实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

俞勇认为,在K9阶段的学生需要的是个性化、针对性训练,大班课教学适合于成人教育和有自学能力的高中生。“从短线的角度看,是看到学生成绩的提升,从长远的角度,老师应该给孩子一把万能钥匙,启迪孩子的智慧,打开心门和视野,放大学生的格局,这才是优秀老师的引领作用。”

家长投诉退费难,资本看好独角兽

除了营销乱象、教师资质问题,在服务上,猿辅导也屡遭投诉。

在黑猫投诉平台,有不少消费者反映猿辅导课程资料发货难、退费难问题。其中,有学生家长反映,试课之前承诺不合适可退款或调班,但实际上要求退款后,无法退全款。

关于退款难问题,猿辅导客服表示,系统班第二天开课前支持退费,特训班开课后则无法退费。

猿辅导网课采用双师直播模式,每班配备一名讲师及多名辅导员,主讲老师讲课,辅导老师督促学习+批改作业等。

对于学生来说,只试听一节课,很难看出主讲老师是否适合自己。这也引发预付费制度带来的退费难问题。

面对同质化的辅导品牌,如果退费制度不够友好,也将影响家长的决策。

虽然已经位于头部,在激烈的竞争中,猿辅导还未真正上岸。

由于在线大班直播拥有较好的盈利模式和财务模型,毛利率可以达到50%-70%,所以备受资本追捧。但是这样的高毛利也架住获客成本。

新东方教育 科技 集团董事长俞敏洪在2020年11月时表示,现阶段获客成本几乎占到学生所缴学费的50%。在高成本背景下,“在线教育续班率达到80%是‘生死线’,低于这个比例活不了” 。

猿辅导在线教育公司联合创始人帅科曾透露,猿辅导中小学网课的续报率在75%左右,下一个目标是达到“安全线”80%。

2020年12月,猿辅导完成3亿美元F轮融资,投资方为云锋基金。这被认为是上市前的最后一轮融资。

《2020年中国在线教育网课市场白皮书暨2021年前瞻报告》显示,2020年猿辅导融资总额达到35亿美元,单笔融资之巨、融资总额之高均刷新了教育行业纪录,并以超400万正价课付费用户数领跑业内,位居行业第一梯队。

关于预计上市时间、获客成本,以及是否盈利等问题,猿辅导方面并未回应。

疫情余波又起,线下教育又转线上。当传统教育机构通过OMO平台转型线上,学而思、新东方凭借线下积累再战线上,对于纯线上教育平台来说,如何打造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俞勇表示,有优秀教师团队,有着良好的服务水平和教学内容,能给家长和学生带来满意度的机构将 健康 地生存下去,靠在资本驱动下的广告营销来维持的机构,生命周期不会太长。

正如上述《光明日报》文章所指出的,原来靠课程产品销售获得回报的机构,无法与靠大量融资获得回报的机构在同一个市场中竞争,于是越来越多的在线教育机构也被挤压着寻求投资。当越来越多的在线教育机构都有这种需求,在线教育机构的性质不得不发生变化:教育性越来越弱,资本性越来越强。

“过于以资为本,必然淡化自身的教育特性;离开或违背以人为本,包括在线教育机构在内的任何一家教育机构都不会走得长远。”该文指出。

很多职场文都建议,我们要向身边的人学习,把他们作为标杆,这句话没问题。问题是到底向谁学习呢?随便拉个人就能做为学习对象吗?很显然不是。

在解决这个问题前提是要找对人。人是关键。因为这个人是你的标杆,然后你要进行参照,反思和改进。

第一个参照物:领导

一个相对公正公平,健康的公司,你的领导之所以能成为领导,还是有两把刷子的,所以把他们作为标杆是最好不过的。

分享一个我订阅的知识星球,里边有个人提到,领导在沟通过程中,他们会基于他人访谈提出以下几个问题:

达成这件事情后,最理想的状态是什么?目标

要实现这件事,要花多长时间,多少钱,多少人手,目前的资源够了吗?资源

里边涉及到哪些关键节点,什么时候达成?里程碑事件

如果不做这件事,有没有其他路径?Plan B

这些点看起来很平常,我们所有人在正常情况下都应该可以想到,但只是应该。正式做的时候,你就容易出现丢三落四,而这些问题直接关系到最终效果的达成。

我刚开始采访还有参加活动的时候,事情一多,就很容易乱,不是忘记做这件事情,就是丢那件事情。

直到有一次跟领导一起采访,在出发之前,她先把我叫到办公室里,花了10分钟左右的时间,跟我这次采访的目的是什么,我们现在手头上有哪些内容了,如果基本内容有了,采访时常规性问题就不要问了,问他资料上没有的。其次, 控制在多少时间内,如果有个宏观点的问题,他一时间回答不出来,到时候要留下他的电话号码。最后,这次要带哪些东西过去采访。

这样1,2,3的讲清楚,是不是就很清楚了,自己心里也有底,做准备工作也不容易出错。

后来,我就自己尝试列清单。要某一件事情时,我先列出要做什么,有什么,目的是什么,截至时间是什么。如同上面的问题一样。然后在正式过程中,如果有出错,领导肯定会指出来,那你就可以根据所列的清单,想想哪一步没有考虑周全。

第二个参照物:同行

同行业里的同事、企业等,可以进行交流。

就比如以前我是做贸易的,同学有去货代公司、外贸公司、船公司。不同的公司,就可以进行交流。

寻找他们优秀的做法,看能都借鉴。

所面对的困难是什么,是如何做的?以防万一,万一有一天你也碰到呢?

他们做出的创新行为。

一旦深耕在一个行业,你就需要刻意关注同行的信息和行为。

曾将看到过一句话“我讨厌你,但我会从你身上学习”,这种做法看似人格分裂,实际上却是最狠的。

一旦对方比你强,我们总会莫名的对他有敌意,对他抱有偏见,觉得他没有任何优点,只有缺点。

但无论是个人还是企业,都不可能完美,总归有你看不顺眼的地方。如果你不喜欢,看不顺眼的都全部逃避,到最后看自己也不顺眼。

第三个参照物:专家

专家在看问题的角度上,更加宏观化,高度化。很多人都讨厌,我以前也很讨厌,但有一次我改变了想法。

以前我很不喜欢看论文,看专家的演讲,觉得他们好宏观后,没啥意思。后来我认真的读完他们的演讲,发现根据他们提出的点,我可以寻找大新的问题,学到新的知识点,甚至是学习他们写文章的手法。同样是一个主题,他的立意就比我高明,他的金句设计不仅高逼格还接地气。这完全可以学习消化后为自己所用。

当我不再排斥那些专家讲话,我发现有时候我从他们身上学到一些东西,在过年前曾采访过一个市主任,他在最后说了一段话,我印象很深刻,,他说:“我是一个理科生,做事讲话注重逻辑,但有一个缺陷,就是我的想象力不足,无法像文科生一样天马行空,有很多创意的想法,那就多听多看多文问,这样左手逻辑,右手观点。其次,我很喜欢看老照片,因为通过一个老照片,我可以听到很多的故事,即便我没有生活在那个年代,但我还是学到了一些,拓宽了我生命的边界,这样我生命的长度和宽度都有了提升。

你看问题的深度和广度,可以拓展你工作的边界,打开你的视野,这也就是现在新媒体文经常写的一个热词“格局”。

你自己还达不到这个高度,那就借助专家的肩膀打开。

第四个参照物:你自己

如果你自己不观察自己,不对自己进行迭代,即便有上面的榜样也没有什么卵用。

就像一台机器,你自身已经跑不动了,把周围的设备都换成最顶尖的,照样跑不动。

最近在看《曾国藩传》,书中反复提到曾国藩是一个善于总结的人。他会对每一次的行为,做全面的复盘,分析自己的问题,要吸取什么教训。正是这种习惯,他在后面遇到问题时,看问题的角度,还有做事的思路都非常老成,很有战略性目光。

昨天,我一直在关注和学习的一个运营社他们发布了一个运营地图,地图其中有一页类似清明上河图,密密麻麻的知识点。朋友圈里有个人就评论:这张营销界的清明河上图,更适合已经掌握这些技能的高阶段运营人,就好比一份思维导图就是一本书的导航目录,懂得人一眼尽收眼底,明白里边的逻辑,不懂的依旧不懂。套路差不多,重要的是过程。

凡事都需要消化,写文需要你一字字敲才能提高,做活动需要一场场做才能变得老练;一个知识点需要一次次练习巩固才能化为内力。而这一切源头都是你自己。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zz/753505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4-06
下一篇 2023-04-0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