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的三株口服液和秦池酒,它们从兴起到没落,你怎么看?

曾经的三株口服液和秦池酒,它们从兴起到没落,你怎么看?,第1张

我对秦池酒不是很了解,所以不敢乱说。但是我对三株口服液了解那么一点点,我可以简单说一下我的感受。 三株口服液营销做的好,主要有以下几点: 1、电视广告打的响,电视广告主要打到了县城电视台,广告轰炸。那个时代人们的思想保守很信任广告。 2、推销人员渗透到村镇,听说那时候每家每户早上起来就能收到三株口服液的宣传单。 3、宣传功能主治。那个时候保健品广告太乱了,敢宣传功效,现在国家已经不允许保健品宣传治疗什么什么病了。 听说现在很多卖保健品的老板,有大部分就是三株口服液出来的。模式一直在变,但是本质不变,那就是骗人。 现在三株口服液这个公司还有,有一个医院,有药店连锁,在济南某县区有一个山庄,现在还研发保健品,竟然还有癌症病人用的药品。 现在三株口服液没有了,他们出了个五株王。我佩服他们的营销思路,但是我不认可他们的产品。 最后给大家说一下保健品不治病,保健品不能宣传治疗什么什么病,还有就是很大一部分保健品仅仅是吃不死人而已,所以大家有病找大夫,千万不要听信谣言,去服用保健品。我对三株口服液不太了解,不敢乱说。但关于秦池酒从兴起到没落有一定的了解,秦池模式的没落也带中国白酒界带来无尽的深思和教训。秦池曾推动整个鲁酒走向辉煌,但是他的没落也加速了整个鲁酒板块的衰退。从央视广告标王,到遭到世人摒弃,秦池究竟经历了什么? 以秦池为代表的鲁酒最辉煌的时期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那时广告酒刚开始兴起。1989年刚刚评完第五届名酒评选,十七大名酒鲁酒一个都没有,53优也只有两个。没有国家级名酒的光环,打广告成为了最快提升知名度的方法。那时电视广告刚刚兴起,还是比较新鲜的事物,于是鲁酒率先开始在央视上打广告。从1993年孔府家在央视打广告开始,到1994、1995和1996年连续三年的央视标王被鲁酒斩获,这一期间鲁酒广受追捧。其中1994年是孔府宴酒斩获央视标王。1995年11月8日秦池酒以竞价6666万元的巨额击败了多个竞争对手成为当年的样式标王。成为CCTV标王,为秦池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和声誉 知名度迅速提升。经新闻界的一再炒作,秦池在全国一夜之间由无名小辈变成公众明星,产品知名度,企业知名度大大提高,使秦池在白酒如林的中国市场成为名牌。 到了1996年,秦池酒更是以3.2亿元的天价击败五粮液再度蝉联央视标王。那个时候“永远的绿色,永远的秦池”这一口号瞬间火遍大江南北。关于秦池酒的广告铺天盖地,各种厂商、经销商纷纷找上门请求秦池展开合作。在这四年时间里以秦池为代表的鲁酒名声大噪,1995年孔府宴酒靠着标王效应取得了9.18亿的销售额;1996年鲁酒发展到了 历史 的顶峰,全国销售额前十的白酒企业鲁酒占了四个,分别是秦池、兰陵、景芝和孔府家。秦池在1995年的销售额达到1.8亿元,而到了1996年秦池靠着央视标王效应而广受人们的追捧,更是以9.5亿元的销售额打进了行业前三,销售额提升超过500%,利税增长600%,仅次于五粮液和泸州老窖。1996年之后由于秦池酒的丑闻被曝出导致鲁酒开始集体下滑。原因是1997年有媒体爆出秦池从四川酒厂收购原酒进行勾兑,这个丑闻不仅把秦池直接拉下马,还间接导致鲁酒整体都陷入了低迷,人们对鲁酒不信任感的提升导致曾经名噪一时的秦池酒的市场迅速萎缩。 再加上2001年国家对粮食白酒和薯类白酒在按出厂价25%和15%从价征收消费税的基础上,再对每斤白酒从量征收0.5元的消费税。对于主打中低端的鲁酒来说,本来利润就不高、资金周转就比较困难,国家征税这一措施无疑是雪上加霜。 秦池酒自1997年衰落以来,到现在都没有恢复,甚至在山东省都排不进前十,更不要说销售额进入全国前十了。现在的秦池酒销售额连五个亿都不到,近些年也没有听说过什么大的新闻,真的是没落了。 至于秦池酒的没落,大体分为三个原因需要我们思考。 第一、沉迷于广告酒: 在1995年年底,秦池斩获了当年的央视标王,由于标王效应秦池酒大火,直接导致了1996年销售额迅速提升。但是在1996年,秦池依然选择再度竞选标王。比起1995年的样式标王竞价的6666万,1996年标王高达3.2亿元,而且这还不包括秦池酒在其他渠道所支付的广告费用。巨额的广告费用必然要靠提高销售额来支撑,基本上1996年秦池酒大部分的利润都用来做了广告。而且要消化掉3.2亿的广告费用,这就意味着1997年秦池酒的销售额要在15亿元以上,产销量要在6.5万吨以上,这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秦池被广告带来的巨大利润冲昏了头脑,认为只要持续打广告销售额就会提升。所以两年来累计的资金并没有用来扩大产量或对工人进行技术培训来增强生产能力和生产质量,反而是都用来打了广告。 而到了1997年秦池仍然选择花巨额费用竞争央视标王,这一次秦池失败了,再加上秦池收购川酒勾兑的消息曝出,秦池酒的销售额迅速下滑。尽管那一年秦池酒的广告铺天盖地,但是1997年实际的销售额只有6亿多,之后几年又持续下滑。 第二、生产能力不足: 1997年初某报编发了一组三篇通讯,披露了秦池的实际生产能力以及收购川酒进行勾兑的事实。这组报道被广为转载,引起了舆论界与消费者的极大关注。由于秦池没有采取及时的公关措施,过分依赖于广告效应,因此该事件持续发酵。在新闻媒体的一片批评声中,消费者迅速表示出对秦池的不信任,秦池的市场形势开始全面恶化。其实早在1996年底秦池酒就已经表现出了生产能力的不足。面临着扩大生产规模、改进生产工艺,改善生产能力、提高酒质等方面问题。因此酒厂更需要资金来解决这些问题,但是秦池仍然选择竞争1997年央视标王,这些问题酒没有得到解决。 因为本身秦池酒在九十年代之前是没有多少名气的,他的生产能力和基酒储备与茅台、五粮液、泸州老窖、汾酒等老牌白酒企业相比要少的多。所以从四川收购原酒也是为了应付生产能力不足的局面,最终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酒。 第三、市场基础不强: 秦池酒在九十年代算是一批黑马,他的崛起也是靠着广告酒起家,他并不是国家名酒评选中的国家级名酒或是优质酒。而像茅台酒、五粮液、泸州老窖、汾酒、古井贡酒等等都是蝉联四、五届国家级名酒的老牌名酒。这些名酒靠着国家级名酒的光环,迅速的提高了知名度和抢占国内白酒市场,无论是从口碑上还是受众范围上都有着强大的群众基础。而以秦池为代表的广告酒此前并没有这么高的知名度和群众基础。因为那个时候广告刚刚兴起,人们对新鲜事物还比较感兴趣,容易受广告影响。所以当秦池斩获央视标王的时候,也不排除人们当时是图一时新鲜才和从众心理才购买秦池酒。强大的广告效应需要持续的广告维持,否则人们的新鲜感一过,销售额必然下降。或者是逐渐地减少广告投入,慢慢地渗透市场,改善酒质,来提高口碑并且形成消费者市场。 很显然秦池是来也匆匆、去也匆匆,靠着广告迅速掠夺市场。不仅是秦池当年靠着广告大火的白酒现在都陷入了困境。像河南的张弓、安徽的沙河王、山东的孔府家等等,都被短暂地暴利冲昏了头脑,满足现状不思进取,最后掉入深渊。强大的市场基础很重要,这就是为什么汾酒在经历过1998年假酒案的冲击后,现在还能再强势归来。因为以前的市场基础和口碑还在,即使经历了短暂的挫折人们还是会再相信他。显然秦池并没有这一有点,消费者对他并没有太多的感情,当秦池出事故的时候,消费者纷纷转向其他品牌。 现在的秦池早已不复当年勇,只能说秦池成也标王,败也标王。没有永远的标王,只有永远的超越,踏踏实实比什么都重要。秦池还会再崛起吗?三株的成功,更多意义上的是营销上的成功,其死也基于过渡营销。那个时候,三株的广告深入到了乡村田间,可以这么说,有人的地方就有三株的广告。刷墙、贴电线杆、传单……三株几乎无孔不入。以上讲到的是三株广告的传播范围,比传播范围更重要的是传播手段,远大的目标(号称3年内销售2000亿),天文般的纳税额,巨额的捐助,把自己打扮成救世主的形象,这些手段在那个年代是相当奏效的。当然,以身说法,名医研发,高 科技 制造这些肯定是要说的。那是一个特殊的年代,当年那些手段要是放在今天,相信的人不会有几个。另外,能够支撑三株几十万营销人员开支是基于三株口服液几乎零生产成本的暴利,据传一瓶卖60元的口服液成本不到3元,高额的提成又促使了营销人员更加卖力的工作。吴老板吃透了当年伟人在解放区所使用的宣传手段策略,后来传销时使用的很多手段也来源于三株的营销,并超越三株。至于秦池嘛,它低估了国民,特别是精英分子的智商,死得很惨。不过,三株口服液消失了,并不等于三株公司关门了,听说三株公司现在活得不错,其它牌子的保健品仍在卖,且销量和利润都不错,而且三株公司也多元化了。吴老板是个明事理的人,当年三株口服液使过的营销手段,他不敢再用了。 三株口服液和秦池酒都是从疯狂的发展顶峰一下子跌落到十八层地狱,到最后万劫不复。 这是他们的相同点,而事实上他们真正衰落的原因是不一样。巴尔扎克说,幸福的家庭个个相似,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这句话用到三株口服液和秦池酒上正好。秦池酒厂原本是一个很小的酒厂,因为孤注一致中标成了中央台黄金时间广告的标王,一下子声名鹊起,销量狂增,道家有德不配位一说,秦池特曲就是如此,它的生产水平,管理水平和营销水平,特别是公关水平,根本赶不上疯狂上涨的销量,快速暴增快速衰落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因此一旦媒体提出质疑,多米诺骨牌迅速倒塌。三株口服液在当年也盛极一时,鼎盛时期拥有15万名员工,每月销售额达数亿元。然而这是因为三株口服液的短期利益推动,刻意夸大功效宣传。一个缺少价值观和核心凝聚力的团队,是经不起狂风暴雨的,三株当年就是这样一支看似庞大实际不堪一击的团队,一场小小的官司就把这头巨象打倒了。现在回过头来看这两个企业,让 人感慨。马云所说的要办102年的企业,还是很有道理,企业无论在什么时候,都需要有愿景,需要有正确的价值观,需要有危机感,需要打造属于自己真正的核心竞争力,以免在威胁来临的时候不堪一击。这就是极致营销,对于做这些产品的团队,他们愿意以最快的速度推广,获得暴利,他们并不在乎产品品质,也不在乎市场的未来,当这个产品没有价值后就快速抛弃,寻找其他产品。包括现在的脑白金,黄金搭档,8848,小罐茶等等。 秦池是输在产能不足上,而三株口服液则是输在销售管理上。所以说做企业的人一定要稳扎稳打,步步为营,步子千万不能迈得太大,步子迈大了容易扯着蛋。 三株口服液,没有真的药效,秦池古酒就是普通的白酒,没有过人之处,都是靠广告维持,短时间可以,时间长了就支撑不住了。要想红火,必须有真正的过人之处。 当时不止一个秦池,白酒“五朵金花”。 秦池,一个沉封了近二十年的话题!本人作为曾经的秦池人,见证了秦池的兴衰。 笔者是九五年底,由物资处某处长引荐到成品库,见证了秦池辉煌的一年——九六年的超常规发展!的确,九三年以前,秦池只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县级小酒厂,在九三、四年,通过姬长孔等人灵活运作,50万打开沈阳市场,为秦池挣下第一桶金,为九五年夺标提供了强有力的信心和保障!简单的说,是眼光和胆识,成就了秦池!造就了"秦池现象″!为计划经济刚刚步入市场经济敲响了第一钟! 一个企业的兴是不懈努力的偶然,但一个企业的衰是必然的——花无百日红吗!无须指责,只留意其带给我们的反省和沉思,为了更好的走对下一步! 看了众网友的精彩评感,燃起了尘封了二十年前秦池美梦,一点感想共讨!说起这两个企业的兴衰,失败不相同,但初衷确是相同的。 这两个企业的品牌堪称当年的著名品牌,之所以没有像传统的百年企业那样长盛不衰,是因为其效果远远没有吹嘘的那样。 前者运用的是游击战术,从农村开始,逐步做到了遍地开花。 世界上没有一种药是可以既然治疗高血压而又治疗低血压的吧,可往往有人会做到,因为做到了就是笼统了百分之百的患者,如果只治疗一种,一下就失去了一半患者。商人之道吧! 后者其实是无辜的。当年的标王真的让秦池品牌做到了极致。 只是后来吃亏在了一些媒体的报道。其实我们想想难道真的是秦池一个做了那些吗?数不清的供应商即使不给了秦池,难道都停产了吗? 回答当然是不是。因为以前供应秦池的那些人只是换了客户!!! 但秦池却备受着“木秀于林风必摧之”的肆虐。 唉,本来以为这两个企业能够超越各自的行业,没想到,,,

重视完善的营销组织和网络。

三株公司有着先进的用人思想 “拔苗助长”的这种思想使销售人员的水平达到了一个顶峰。且三株公司的公司结构为哑铃型,不断扩大营销网络和方式,使公司在短时间内爆红,利润暴涨。

三株公司成立于1993年,坐落于历史悠久的山东省省会城市济南。但因为后期的营销不当,使公司的收入不断下滑,成也营销,败也营销。

一,三株营建了完善的营销组织和覆盖全国的营销网络,实施人海战术。

营销网络并不是三株公司的独创,只不过是三株公司把它做得非常出色优秀。

二,三株成功的采用了小报,电视专题,宣传画,横幅和义诊等低收入,高产出的广告宣传形式,以终端手段炸开市场。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zz/755933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4-07
下一篇 2023-04-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