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报非法传销有两种途径:一是网络报警;二是直接报警。
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和公安机关是接受举报和投诉的主要部门,具体负责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查处非法传销行为。任何单位和个人均有权向这两个部门举报和投诉非法传销行为。在接到举报和投诉后,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公安机关应当立即调查核实,依法查处。
在处理举报和投诉涉嫌非法传销的工作中,还包括一些与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公安机关协作的部门和单位,主要有:政府的商务主管部门及教育、民政、财政、劳动保障、电信、税务等政府部门。这些部门应当依照各自职责和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配合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公安机关查处非法传销行为。
农村村民委员会、城市居民委员会等基层组织,应当在当地人民政府的指导下,协助有关部门查处非法传销行为。群众如果向协作单位举报和投诉涉嫌非法传销的行为,以上单位不能以“不在职责管辖范围”为由进行推脱,而应详细告知举报人或投诉人受理非法传销单位的联系方式或是直接与相关部门取得联系。
具体 *** 作如下:
一、网络报警。
1、网络报警链接:举报投诉
2、按下图要求如实填写,点击保存即可。
3、报警后多半不会有警察联系报警人,只要等待该组织被处理即可。
二、直接报警。
1、拨打110,详细说明地址、报警内容。
2、必要时需要带路告诉警方具体地址。
拓展资料
一、传销危害
扰乱社会经济秩序、影响社会安定团结、引发社会刑事案件上升、家破人亡等社会骚乱。传销的本质在于通过发展下线实现财务的非法转移与聚集,并未创造社会价值,这是它与正常营销的本质区别。
传销不是国家行为,也不可能是国家行为。虽然给当地带来经济刺激,促进了消费,但其本身组织行为对大多数参与者造成无法挽回的危害,违反了人类正常生活和活动。
二、对照识别
传销导致大多数消费者和投资者的最终权益得不到保障。传销与正常营销逐一对照,供大家辨别。
消费行为与经营行为模糊,传销者用一些“伎俩套路”。前期给你宣传的是投资经营行为,后来你不知不觉成为了消费者;或者宣传的是消费行为,后来让你变成了投资者;甚至引用“消费资本化”之类令人模糊的概念,令你迷失在投资与消费之间。这样给你在法律上的维权带来很多困难(注:消费行为与投资经营行为是两个不同的法律概念,适用法律分别是:《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和《合同法》)。
组织、领导以推销商品、提供服务、项目投资等经营活动为名,要求参加者以缴纳费用或者购买商品、服务、投资等方式获得加入资格。
在《禁止传销条例》 [8] 中,反复提到层级关系这个概念,一定规律组成层级关系只是众多传销中的一个现象,必须与非法占有他人财产的行为才有可能涉嫌传销。比如:村级社区商店商品,就有五六个级别并且层层加利,这是正常销售。所以说,传销侵犯的客体为复杂客体,传销常伴随偷税漏税、哄抬物价等现象。侵犯多个社会关系和法律客体;主要客体要件必须有二项:
1、欺诈性(侵犯公民财产所有权);
2、扰乱社会管理秩序与经济秩序。
三、特征识别
首先,天上不会掉馅饼,当把事业或者回报描述得天花乱坠的时候就应该警惕,高回报必然有高风险。
其次,无论传销的形式如何变化发展,其实质仍是以购买份额作为缴纳入门费,发展下线人员、拉人头组成层级,以下线人员“业绩”作为获利依据。
因此,识别传销,需要看三个特征:
1、入门费
是否需要认购商品或交纳费用取得加入资格或发展他人加入的资格,牟取非法利益;
2、拉人头
是否需要发展他人成为自己的下线,并对发展的人员以其直接或间接滚动发展的人员数量为依据给付报酬,牟取非法利益;
3、计酬方式
是否以直接或间接发展人员的销售业绩为依据计算报酬,牟取非法利益。
如果符合以上特征,就有可能涉嫌传销。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传销
建议用户寻找相关监管部门进行投诉,或是拨打12315热线电话进行投诉。
美团对老会员的差别对待:配送费更高、同一家店吃两三回就涨价、开通了会员反而满减金额减少,甚至续个会员费都感受到了美团的“喜新厌旧”。
此前,价格歧视现象更多的出现在旅游、电商等平台,如今外卖等平台也相继出现价格歧视现象。
此外,检索公开报道发现, 京东、携程、飞猪等平台都曾爆出过大数据杀熟事件。北京市消费者协会发布的调查结果显示, 88.32%的被调查者认为“大数据杀熟”现象普遍或很普遍, 56.92%的被调查者表示有过被“大数据杀熟”的经历。
“大数据杀熟”从结构上来说无法在根本上杜绝:
在数字经济发展过程中,数据已经成为核心生产要素,而对数字技术的开发利用则离不开对数据的分析。
互联网平台之所以有底气利用大数据杀熟,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实现了市场垄断,对用户数据形成垄断。
仅仅依靠法令无法在根源上杜绝杀熟情况再次出现,需要对平台数据进行监管。
目前大数据杀熟处于法律比较模糊的定位,是属于正常的区别化营销,还是故意侵害消费者权益,不容易判定。
如果还在犹豫期可以全额退保,过了犹豫期退保损失大,投诉你要有证据,比如说是不是投保人亲笔签名,有没有告知你犹豫期可以退保等等,还有保监会规定,保险公司必须在犹豫期内给投保1年以上产品的投保人拨打回访电话,电话必须录音,客服会核实我们是否知晓产品的基本情况,如缴费期、保障期、投/被保人信息、保障内容等,防止保险销售恶意误导,模糊营销,或夸大收益。但不少人为省事,不仔细听,一律回答“是的”“知道”。等到发现各种坑时,就算投诉到保监会,也比较吃亏了,除非你能证明电话回访不成功(未接到保险公司的回访电话,或非本人电话确认)。所以,保险合同要仔细看,回访电话也该认真对待。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