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丑的定义是什么?

审丑的定义是什么?,第1张

审丑是对应审美而出现新词汇。有人把审丑看作是“审美疲劳”的产物,也有人认为审丑本身就是审美的一种表现形式。 以一部《丑的美学》而被奉为现代丑学开创人的罗森克兰兹说,“吸收丑是为了美而不是为了丑”。丑只能代表人性的负面,是与美相比较、相对立而存在的生活样态,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扭曲与异化。作家应当具有“精神的明辨力”,要担负起义务与责任,以审美态度去审视、选择、提炼“丑”。只有当丑与恶成为被人掌握的积极力量,即通过对丑恶事物的厌恶,唤起对美与善的渴望与追求的时候,丑才能有审美价值。但对于不少中国作家而言,他们常常局限于对审丑这一形式的借用,而诸如卡夫卡等西方文学作品中在审丑的背后所蕴涵的对人性的深刻批判、对小人物的关怀、对人类个体精神的反思在他们的作品里却很少。而审丑的泛滥,过分渲染人性的阴暗丑恶,颠覆了以往文学作品中对人性充满真、善、美,以及人际关系和谐的叙写。 总之,当今文学作品中的审丑应当与审美相结合,并且以审美为最终目的,只有这样,审丑才会走出欲望痛苦的泥淖,化丑为美,焕发出新的生机。

编辑本段大众审丑

大众审丑的心理动机

芙蓉、凤姐这些审丑的事件里面大多有三个主角,芙蓉、背后的推手和媒体、公众。这三方面在事件当中各自满足着自己的需求。对前两者来说,主要获得关注和经济利益。对公众来说,是满足了审丑的需求。 人们为什么会有审丑的需求,这和心理学里所说的自尊需要和自我服务的偏见有关。首都师范大学心理系讲师严霄霏认为,我们经常要通过同他人的比较来获得自尊,我们喜欢受到周围人的重视和认同。 但是对于自尊低的人来说,是需要更多的东西来支撑自己的自尊的,比如有比他们更不堪的可以评头品足的对象,这是一种维护自尊的自我防御机制。有研究表明,当自尊水平比较高的时候,我们不会那么脸皮薄,也不会那么多的去批评别人。

大众审丑的营销价值

丑星粉墨登场,明星丑闻也是好戏连台,在娱乐至死的精神下,中国的大众审丑行为的已经呈现愈演愈烈之势。 营销传播专家文武赵在《大众审丑:门背后的营销价值》中指出了丑星与丑闻明星的区别:丑星的是指那些以丑的形象、丑的行为博出位的明星,比如芙蓉姐姐、凤姐等等;丑闻明星是那些那些有着良好形象和知名度的明星,因为各种“门事件”,丑闻也随着门的打开月入公众视野,形象由正面转向负面,与此同时关注度也是在不断上升,比如老虎伍兹。总之,两者都是关注度在上升,只是说丑星本来就没有良好的形象,而丑闻明星的形象则是因为种种“门事件”导致形象下跌。但不管怎样,“门事件”的主角们已经显现出巨大的营销价值。 对企业来说,明星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之间不再是一种共存共荣的关系,而是可以分开利用的资源。对“兽兽们”这些丑闻明星还有“凤姐们”这些丑星来说,不管是骂名还是美名,只要被广泛关注就有了营销价值。虽然这里面还会有很多潜在的风险,但是如果 *** 作得当,也可以做到规避。比如企业可以借助明星丑闻或者丑星来进入大众视野,从而提升企业品牌的知名度,然后再“过河拆桥”,通过转移用户关注焦点、撇清双方关系或者引入正面形象等方式保证企业的口碑不受到危害。 可以看出,兽兽这样的丑闻明星,凤姐、芙蓉姐姐这样的丑星已经是成为一种新的力量,逐渐改变着明星商业化的传统路径,影响着企业营销的游戏规则

我这正好有一篇,应该很合适的!

浅析中西方审美差异

自从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以来,大

量的西方美术作品被介绍到了我国,使我

们终于可以足不出户就尽览中西美术的杰

作,由于视角的拓宽和切换,使我们可以

站在中西文化之外一个相对客观的立场上

来看待二者的不同,更重要的是对中国绘

画几千年的优秀成果可以有一个新的视角

来思考,这样的视角有很多,但我们着重

从审美方面来谈一些自己的感受。

通过中西绘画的比较发现中国传统绘

画里的优秀作品基本上都是审“美”的,关

乎“丑”与“痛”的作品非常少,而西方绘

画却恰恰相反,特别是关于“痛”的作品非

常多,包括古典油画时期很多与宗教题材

的作品都有着对人类命运之痛进行思考的

悲剧意味,到了近现代更是出现了许多在

这方面大师级的人物。如:蒙克,挪威画家,

被称为“近代人类心灵的肖像画家。”爱情

与死亡是他一生绘画的主题,他用炽热的

情感把死亡对人类生命的威胁真实的表现

在画布上,他自己称自己的画为“生命、爱

和死的诗歌。”《呐喊》《病中的孩子》《马拉

之死》等作品充满了世纪末的不安,颓唐甚

至悲观绝望,是那个时代所有人的心灵写

照,另一位来自英国的画家培根,专门喜欢把人画成半人半兽,奇丑无比的怪物,而

且还刻意的放在铁笼里让其徘徊呐喊,充

满了悲观与割裂的气氛。而在中国传统绘

画里,这样的作品似乎很少见,作为传统

国画三科之首的山水画,能画出痛感的恐

怕只有朱耷的山水,那种苦涩、孤独与无

奈的意境,着实令人感慨,但这只是个别

现象,大部分的中国画家则是站在一个中

立的立场上来对待艺术。那么何以会这样

大的差异的,画面背后一定还有着深刻的

文化原因。

一、善、恶观对艺术的影响

在西方的宗教里有一种“原罪”观

念,即人生来是恶的,虽然经过洗礼可以

洗掉“原罪”,但“本罪”却不能赦免,

所以要不断地向上帝忏悔并做善事,以减

轻罪恶。而西方的绘画似乎很像这样的一

种忏悔仪式,即说出人性的恶所导致的那

些丑与痛,这样就能不断的接近真善美,

只不过不是以宗教的形式,而是以绘画的

形式。而中国人则认为“人之初,性本

善,苟不教,性乃迁”,在中国看来人

性本是善良的,之所以变恶,是因为后天

的教育工作做得不够好,既然这样,那就

必须从一开始就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活与视

听环境,所以做人要有“礼法纲常”约

束,以免越轨变恶。因此只要从事艺术,就

要表现真善美,以便耳濡目染,陶冶心性,

按中国人的美好愿望,从没见过恶,怎么会

变恶呢?因此在中国,任何炉火纯青,登峰

造极的艺术都必是清新隽永,美好安详的,

而这样的一种氛围,又反而其实很像宗教。

试想一个基督徒或是一个穆斯林忙碌了一

天,到教堂里去做个祈祷,一个中国人忙碌

了一天拿出几个珍藏的扇面对着昏黄的油

灯细细品读,这两者在本质上是何其相像。

既然绘画无意中承担了这样的一种作用,

这就要求那些作品一定是安静的、祥和的、

美的,否则它将起不到这样的类似于宗教的作用。

二、中西方传统哲学对绘画观念形

成的影响

任何民族的绘画都有其特定的文化背

景,而文化背景里最根本的就是哲学。在

中国,人们对道家哲学的认同几千年来是

那样的虔诚和专一,而传统绘画就根植于

这样的哲学背景之上,虽然大师辈出,但

基本面貌却没有根本性的差异。

东西方哲学都认为宇宙的基本结构是

和谐的,但西方的毕达哥拉斯也好,柏拉

图也好,都认为那是一种数学比例上的和

谐,毕达哥拉斯的“数论派”认为“数”

是万物之内在的质,而柏拉图的“理念”

宇宙本体论,也是一种合乎数学形体的理

想图形,道家哲学当然也认为宇宙本体是

和谐的,但这是一种音乐般的和谐。所以

西方绘画重模仿、重形体、重比例、结

构。而东方绘画则重感觉,在道家哲学看

来所有物只有与宇宙的这种“和谐”保持

一致。才是美的,所以美好的绘画必是宇

宙本体,自然之道的体现,绘画无论所绘何

物,终极目的是要进于道,达于道,是要象

征宇宙洪荒中那种不可捉摸的和谐,西方

的赫伯特·里德就曾说:“中国艺术家试图

在他的作品中表现出宇宙的和谐,有些关

于宇宙的用词对描述中国艺术家的创作目

的是十分必要的”。《乐记·礼论篇》有云:

“大乐与天地同和”,即艺术的精神境界是

一种圆满具足而又与宇宙相感,相调和的

状态,在此状态中,艺术的精神是大超脱大

自由。宗白华也反复强调,中国艺术的境界

是求返于自己的心灵节奏以体会宇宙内部

的生命节奏,在这样一种思想指导下,纸面

上表现的不是别的,正是人类与大地和睦

与否,协调与否的关系,中国艺术家终生努

力的目标也是克服私欲的泛滥而达到与万

物本性的同一,而万物本性最终都统一于

道,艺术的终极目的,也便是达于道。既然艺术要达于道,而这个道又是永恒和谐的,

那么艺术也只能是和谐的。

三、中国艺术不干涉现实的哲学背

西方绘画中的审丑也好,审痛也好,

有一个共同点即艺术不是束之高阁的空中

之物,而是要与血肉人生、社会现实发生

关系。而中国艺术的审“美”则很少干

涉现实,这有其深刻的文化背景,即都与

老庄哲学的人生观有很大的关系。

老子最主要的思想就是“无为”,由此

以达到“无不为”。他认为,有一个“无为

而无不为”的大道,万事万物都有一个独立

不变,周行不殆的道理,用不着什么神道作

主宰,更用着人力去造作安排,扰乱自然的

秩序,自有“天然法”来处置他,不用政治

和社会的干涉。正因为对于“大道”的深信,

导出了老子的人生哲学,即胡适所说的“不

争主义”,老于说“夫惟不争,故天下莫能

与之争”,在老子看来对抗是没有用的,还

不如一切听信自然,相信“天网恢恢,疏而

不失”。

而庄子在人生哲学上,在老子的基础

上更进了一步,如果我们把老子称为“看淡

主义”的话,那庄子就是在看淡基础上的达

观了,即对于“是非”的达观。我们都知道

庄于妻子死了时,他“鼓盆而歌”的故事,

足见他对人生一切寿夭、生死、祸福都一概

达观,一概归到命定,其人生哲学也可以用

这四个字来概括,即乐天安命。这样的思想

一旦进入艺术家的思想里,肯定不会去过

多地关注现实世界的伤痛,怎样的天灾人

祸,怎样的打打杀杀,自有大道去处置,而

我本人画画悟道就是了。所以我们不会期

望中国传统艺术作品里会有多少审“丑”或

审“痛”的作品,在传统中国画家看来,这

是无用功,对此几千年来都是不屑一顾的,

即使有,也大多是文人士大夫的失意,不遇

之痛,是个人小痛,至于人类命运,在中国

人看来,是“大道”意志的必然。

另外,中国艺术里审美大于审丑和审

痛,我想还有其现实的原因,即与画家个

人的人生境遇有很大关系,翻开古代画家

的简历,可以看到,基本上都是达官显

贵:待诏、侍郎、尚书、丞相、大学

士,甚至还有皇帝,可想而知,这样的

一些人本身就是当时社会制度的受益者,

这样一种制度存在本身就是保证他们“衣食无忧”从而放心逃避到艺术世界里的前

提和现实基础,无论他们有多么大的社会

责任感,毕竟自己的生存状态不会给他们

带来“切肤之痛”。这样的一种状况,决

定了他们看不到现实世界的丑与痛,作品

自然就不会有太多的苦痛感。

从全球文化气候来看,西方文化现在

是强势文化,作为现代中国的年轻人,在没

有建立起对本民族传统文化坚定信仰的时

候,是很容易被西方文化影响的、况且西方

文化里确实也有很多优秀的思想,但在我

们的传统里却很少甚至找不到,可能我们

过于追求那种“天人合一”的高境界了,而

在对现实人生的关怀上是不及西方的,西

方艺术作品中那种对人类命运的关注意识,

悲剧感崇高感是我们文化的一个弱项。我

们的文化的确是高级,可正因为这样它往

往只是属于少数士大夫的一种个人奢侈品,

而有不适合现时代的发展需要的地方。在

今天这样一个提倡民主、自由平等的社会,

对人本身关注的文化,可能更容易被接受

和传播,也就自然会成为当代人文化构成

里的主要方面。正因为西方文化关注现实

人生本身而不是抽象了的生命,所以它们

不是单一站在审美的立场上来看待艺术,

艺术还要让大众活得深刻和明白。所以要

袒露出人类本性里的丑和痛给人看,但这

并不是为了丑而丑为了痛而痛,只不过他

们是用一种极端的方式来呼唤真、善、美,

这与东方艺术用真善美本身来传达真善美

是殊途同归的。

在此通过对中西方之审美差异的比

较,是因为笔者认为这样一个转型期过

后,其优秀合理的部分一定会被消化、吸

收后重新贴上中国的标签,真正的传统不

是单一的回归,而是不停的吸收,回归,

既有超越又有着天生的自律,从而永葆这

一文化血统的纯正和活力衍生金融工具——按照适用的会计准

则和相关会计制度的规定编制财务报表是

被审计单位管理层的责任。在编制财务

报表时,管理层需要作出与衍生金融工

具相关的认定(1 6 3 2号准则第八条)。

预测性财务信息——管理层负责编制

预测性财务信息(3 1 1 1号准则第四

条)。

代编财务信息——管理层应当对提供

给注册会计师的信息的真实性和完整性负

责(4 1 1 1号准则第七条)。

三、管理层的责任贯穿于注册会

计师业务工作的全过程

1、客户及业务承接与维持时

注册会计师承接与维持业务及客户的

第一关,首先是对客户单位及其环境进

行了解,在此过程中,注册会计师必须

明确提及客户单位管理层的责任问题。

2、签订业务约定书时

在业务约定书中,应明确管理层对

鉴证对象、鉴证对象信息及其他相关信

息的责任。

3、管理层提供书面声明时

注册会计师执行业务活动时,应获

取管理层声明,对管理层责任予以进一

步明确。

4、注册会计师出具业务报告时

注册会计师出具业务报告,对管理

层责任的说明是其中重要的内容。审计

报告,无论是标准审计报告、还是标准

审计报告加强调事项段的审计报告以及保

留意见、否定意见、无法表示意见的审

计报告,均应有关于管理层责任的专门

段落。验资报告的范围段、审阅报告的

引言段、历史财务信息审计审阅以外的

其他鉴证业务报告、预测性财务信息的

审核报告,代编财务信息报告中均应明

确提及管理层责任,通过这种明示,以

便业务报告的预期使用人正确区分管理层

责任和注册会计师责任,防止误解,防

止以注册会计师责任来减轻管理层责任。

1、

有网友讥讽曾轶可说:“连曾轶可那样的人都能站到快女十强的舞台上,21世纪还有什么事是不可能发生的啊!”我正想借他的话讲自己的理儿:“连曾轶可那样的人都能站到快女十强的舞台上,21世纪还有什么事是年轻人不能够做不出来的啊!”

韩寒能够代表整个80后,但是80后已经不能代表整个的中国年轻人。我不管你们当年是多么的叱咤风云,多么的大红大紫,但是在这个即将到来的崭新时代里,请你们出局!

在21世纪这个人的思想观念日益多元化的时代里,没有一颗开放的、包容的大脑该是多么可怕,该将如何生存。年轻人的眼里能够容得下老一辈,老一辈人的眼里却容不下年轻人,孰新孰旧、孰宽孰隘,已经不必再费心思去甄别。

曾轶可只是个19岁多的小女孩儿,真是让人心疼都来不及,你们怎么忍心把那么多沉甸甸的本不该属于她的东西强加于她的肩头。19岁啊,她未来的路还长着呢,她以后能走到哪一步、能取得什么样的成就,能是你们这些人一锤子敲定的吗?由年轻人创造、由年轻人引领、由年轻人推动的新事物的潮流,能是你们这些人一棍子打死的吗?几首质朴而动人的歌曲,所擦出的新一代年轻人创造力的火花,能是你们这些人一辈子做得到吗?

当年韩寒出道的时候,多少人站在所谓正统的主流的文化视角上对其冷嘲热讽,判定人家只是过眼烟云、昙花一现,推测人家顶多红不多两三年,结果呢,到现在十年过去了,2亿6千万的博客点击率,韩寒的影响力到现在仍然是大家有目共睹的,不知道当年在公共媒体上做出已经被事实验证是错误推断的人,现在心里会怎样想。但是一个明显的事实是:当年很多极力排斥韩寒的较老一代的文化人已经在心底接受了韩寒,默许了韩寒,承认了韩寒,并渐渐喜欢上了韩寒。

实力证明一切,实践检验真理,不管你是出于因力不如人而产生的嫉妒心、因排斥新潮而产生的守旧心、因捍卫利益而产生的忌恨心,不管你是出于什么心,不管你是成心为之还是只是凑凑热闹,一切嘲笑新人物的人物在N年之后都遭到后来出现的更多新人物的嘲笑,一切破坏新事物的事物在N年之后都受到后来产生的更多新事物的破坏。

你们大骂非主流领衔主流,非正统盖过正统,我倒是要问问:从中国几千年的文化历史来看,后来成为正统思想的的儒家学说在刚出现时是不是极不正统?后来占据主流文坛的诗词歌赋哪一个在刚出现时不是很不主流?……类似的例子太多,中国历史上有,西方历史上也有,古代历史上有,近代历史上也有,太多太多,我都不想多举了。

2、

有网友讥讽曾轶可说:“没有什么东西能像曾轶可一样挑战中国人的审丑极限的了。”不知这位到底懂不懂,在很多领域内,审美的实质本来就是审丑!这是所有美学理论中的被广泛承认的一个重要规律!

把这个世界看透了的人都知道:这个世界如果脱去人类为她编织的文化外衣,其实她是很脏很丑、大俗特俗的这么一块东西。所以把这个世界看得太透了的人,在这个世界上找不到一点能让自己灵魂得意的东西,他只有两个选择:不是自己把自己干掉了(川端康成、海明威),就是自己把自己逼疯了(梵高、尼采)。

所谓审美,就是欣赏某个事物能为自己带来某方面(视觉、听觉、味觉、触觉、嗅觉)刺激的外在形式而已。所谓创造美的东西,就是不断地为一个本来就有的事物更换各种能对人们带来不同的各方面刺激的外在形式而已。而这一点,正是曾轶可所做的,她的所作所为正是抓住了审美活动的最本质的东西。

你们说曾轶可长的丑,那么我告诉你,在这个化妆品、美容店到处泛滥的年代里,21世纪最不缺的就是美女。所以在这个可以营造美女的时代,我不认为曾轶可丑。如果她像你们形容的那样丑,我还是要说:曾轶可给我带来了视觉上的审美刺激。

你们说曾轶可唱的那叫“绵羊音”,我实在不明白这个词儿是褒义还是贬义。以前只知道张靓颖唱的是海豚音,那么就算你们是贬义吧,曾轶可这算不算是为世界乐坛又发明贡献了一个音种?跟周杰伦一样,曾轶可音乐的魅力在于她的个性,虽然她目前表现出来的音乐才华跟周董还远不能比,但他们的音乐之所以吸引人的内在原因是类似的,这一点是别人所无法取代的,既然是别人无法取代的东西,那么她的存在就是有价值的。讨厌曾轶可的人中一定会有周杰伦的粉丝,敢问你们:如果曾轶可唱的叫“母绵羊音”,那周董唱的能不能称得上是“公绵羊音”?不怕谁不服,曾轶可就是用她不太正点的声音打动了我,所以我还要说,曾轶可给我带来了听觉上的审美刺激。

人有五种感觉(暂且排除第六感的说法),曾轶可至少在两种感觉上给我带来了审美刺激,难道我对她的欣赏竟然只是“审丑”?有谁不服的,我不管你是翻遍世界历史上所有文献也好,自己胡编乱凑或是精心构思也罢,你最好先给出一个足以让大家信服的关于“美”与“丑”这两个概念的精确定义再说,否则不要发言!发言等于发屁!

3、

高晓松点评曾轶可说她的歌很有个性,后来那段话竟被网友恶搞为“曾轶可的屁虽然是野路子,虽然很臭,但是你可以从中听出一种用心挤出来的感觉,在夜空里,这一声屁声是那样的清澈,那样的令人心旷神怡,我喜欢。别人的屁里主要成分是硫化氢和氨,而曾轶可的屁显示了另一种韵味,如同珠穆朗玛山上的雪莲。放个屁很容易,放的好也很容易,但是放出自己的感觉、自己的特色,太难了!你今天做到了,而且做得很出色。恭喜你,曾轶可,你晋级了!”

先不管高老师说的是否正确,我倒是很想问问你,难道在你的意识里面,歌=屁?或许你会说:歌≠屁,But曾轶可的歌=屁!但是不管你怎么说,现在你主动来听曾轶可的歌,岂不是等于主动来嗅曾轶可的屁?

网上很多骂曾轶可的人,其实你们说话是很没有逻辑的。虽然你们的话从某些层次上看的确有一定道理,但是这些话就像是开在桃花枝头的腊梅花,初看时感觉很耐风雪,其实背后是没有坚固的理论基础的,“东风无力百花残”。有谁不服的可以过来单挑,很多人的“高论”,不出三句就能把你辩倒信不信?

蒋方舟是个很可爱、很谦虚、很真诚的小女孩儿,他在自己博客里面称自己对曾轶可的采访是“伪‘90后’对话真‘90后’”,还说曾轶可走了,自己再也不会看快乐女声了。网上有人说:“90后也绝不会容忍曾轶可作为他们的代表。”我想问这位仁兄,听你的口气这么肯定,莫非你对90后做过问卷调查不成?

我倒是想先反问一句:你们口口声声再说什么“90后的代表”,那么请问在你们心中80后的代表又都是谁呢?文坛上,韩寒、郭敬明、宋浩浩;乐坛上,许嵩、谢霆锋;商海里,戴志康、高燃、李想。请问这些人的成就就一定超得过钱钟书(韩寒喜欢的)、J.K.罗琳(小四喜欢的)、余秋雨(宋浩浩喜欢的)、周杰伦(许嵩喜欢的)、黄家驹(谢霆锋喜欢的)、马云(创业青年的奋斗偶像)、李嘉诚(中国式商人的代表)吗?

说某些人是哪个年代的代表,并不等同于说他就是这一代人中成就最高的人(这一点也是无法衡量的),而是说在他的身上更集中更鲜明地体现了这一年代人的精神。而要达到这一点,据我总结,一般要具备以下三点:一,确实在某个领域内取得了一定成就;二、以各种媒体形式广泛地走进了人们的视野;三、要有自己鲜明突出的个性,让别人只能欣赏、不能复制。

现在来看看曾轶可:第一,她在歌曲创作上确实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如果你在这个问题上跟我争论,那咱们就没什么可争论的了);第二,通过快女这个平台和网络、报刊、广播等媒介,很多人正在认识她、再认识她、重新认识她;三、她在所有快女中独树一帜,十分显眼(可爱多们的力挺、高晓松等评委的欣赏、包小柏的愤而离席、网上的一片热骂,使其成为无可争议的“争议可”)。

曾轶可完全具备了以上总结的“要想成为一个时代的代表的三点充要条件”,在是否应当作为90后的代表人物这个问题上,曾轶可没有任何理由成为“争议可”。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zz/760474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4-07
下一篇 2023-04-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