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垃圾广告发送商会通过号码段大规模群发广告,凡是存在的号码就会收到短信。2,您是否在网络或公开场所填写您的手机号码或者曾将号码留给某单位,例如银行,有的单位可能将您的号码私自卖给广告商,以获得利益。
3,某些服务商会通过电话群拨的方式时常检验测试有效的号码段,电话拨通后只会响一声,随即挂断。广告商主要通过以上三种途径获得大量号码。
拓展资料:
信息泄露、贷款平台拓展业务、电话通讯公司管理不到位,这些都可能导致贷款信息增多,垃圾短信更多。
很多机构、平台或科技公司,为了能拓展市场,都会千方百计的套取用户信息,比如登录手机APP时必须同意所有“霸王条款”,否则就无法使用该软件;在办理会员业务时,也会被要求填很多个人信息,如果不照做自然不能完成业务办理。
一些贷款平台在收集用户信息方面更是无所不用其极,一方面会与巨大用户量的APP合作,合法合规地调取该APP后台用户信息,另一方面以实名制接待为借口,超额套取顾客信息,甚至包括顾客亲人的电话号码和身份z号等。
填写信息的事情经常遇到,这种本质是套取个人隐私的行为就被习惯化,即用户不认为对方套取隐私有任何问题。信息造成大范围泄露后,接受垃圾信息情有可原,有段时间笔者的手机一小时之内就接到超过八十个骚扰电话,几乎每分钟一个,苦不堪言。
一些借贷平台,有专门的电信业务,即聘请专门的电话专员,给老顾客电话信息回访,获得更好的改进数据;有的给目标客户群打电话、发信息,期望能拓宽用户范围,这种撒网式的信息轰炸,即使只有千分之一的“上钩”者,也能收获很高的广告宣传,毕竟能在观看信息后询问贷款信息的人,一定对贷款很热切,而且情况紧急;有的给潜在客户发信息,宣传第一、收网次之。
一般有三种可能:一是你本人曾经无意中注册过这个平台,曾输入过你的手机号,所以,他会不断的给你发有关借款的广告信息。二是别人曾把你的手机号用来注册这个贷款平台,或者曾把你的手机号作为联系人。三是这个就是一种营销策略,所谓的“广撒网 精钓鱼”。遇到这种情况,建议你尽快打这个平台的客服电话进行核实,如果是不小心注册的,就请他删除或是消除这种手机绑定,如果是营销策略,你没有贷款意向的话,也可说明情况,如果还是一直收到这种骚扰短信,可加入黑名单,举报为骚扰电话。在垃圾短信的治理中,三大运营商就曾多次被媒体发现靠垃圾短信获利,这种放任态度屡屡被批评。骚扰电话同样存在这种情形,比如央视财经《经济半小时》此前报道提到,对于群呼的骚扰电话,运营商根据一分钟之内呼出去多少个号码,可以判定是否是骚扰,监管和关停都不难,不过在群呼背后有一条利益链,每一分钟骚扰电话运营商收益5、6分钱。正是考虑到运营商角色的重要,以及骚扰电话利益链对运营商可能的干扰,此次的《方案》把严控骚扰电话传播渠道,放在了第一项,要求电信企业“谁接入谁负责”。说明个人信息被人为泄露了或者共享了,说明这家贷款公司有泄露个人信息的做法,不安全。
通过手机泄露的信息。主要有以下几条途径:
手机中了木马;
使用了黑客的钓鱼WiFi,或者是自家WiFi被蹭网;
手机云服务账号被盗(弱密码或撞库或服务商漏洞等各种方式);
拥有隐私权限的APP厂商服务器被黑客拖库;
通过伪基站短信等途径访问了钓鱼网站,导致重要的账号密码泄露;
使用了恶意充电宝等黑客攻击设备;
GSM制式网络被黑客监听短信。
扩展资料:
北京市律师协会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律事务专业委员会主任邱宝昌昨日表示,保护消费者的个人隐私(包括个人信息)是企业应尽的义务。
据他介绍,目前正在人大进行审议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修正案草案》,较此前的法律法规有一定的补充。
《草案》规定,“经营者及其工作人员对收集的消费者个人信息必须严格保密,不得泄露、篡改、毁损,不得出售或者非法向他人提供。
经营者应当采取技术措施和其他必要措施,确保信息安全,防止消费者个人信息泄露、毁损、丢失。
在发生或者可能发生信息泄露、毁损、丢失的情况时,应当立即采取补救措施。
同时,《草案》明确,“经营者侵害消费者的人格尊严、侵犯消费者人身自由或者侵害消费者姓名权、肖像权、隐私权等个人信息得到保护的权利的,应当停止侵害、恢复名誉、消除影响、赔礼道歉,并赔偿损失。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个人信息泄露路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