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人如果有个感冒发烧的小病,就随便找路边的药店买药。但是现在药房越来越多,药店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为了赚钱,一些药店会采用一些营销手段,比如给你推荐昂贵的药,或者不知道药物名称来哄骗顾客,下面我们来看看药店的潜规则。
1:显眼位置展示高利润药物。为了让人们购买药品,药店通常把高价高利润的药品放在柜台最显眼的位置,而把低利润的药品放在角落里。同时,销售人员将在销售清单上标记高利润药物,以方便向客户销售。2喜欢卖中药,中药价格往往高于西药.3.推荐的药物不是效果,而是利润。大多数时候我们去药店,不知道买什么药。店员会向你推荐一些东西。但是你必须小心,建议不是基于疗效,不是基于病人的症状,而是基于药物的利润大小。一些商店助理说,一些品牌利润较低,有时销售有限。销售人员不会推荐他们,除非他们是由消费者指定的。
4.通过不知道药物名称来欺骗消费者。我们去药店买药,药本身不是客户需要的,但是销售人员会用这个名字欺骗消费者购买药品,因为客户不了解这些知识。5.同一种药物首先推广你小品牌利润高的。
6.快要过期的药物首次销售。药物过期是要造成药店的损失。所以,快到期的药物首先由售货员出售给顾客。7.私人药店挂着国家品牌.8.规则制药厂销售员冒充药房人员。一些制药公司或代理商直接在商店雇佣人员,冒充药剂师。
最近股市涨跌无常,忽冷忽热,可怜的小王立马就中招感冒了。没想到去趟药店回来,发现钱包里两百大元阵亡!整个人顿时更不好了!!!
回到家,越想越奇怪,打电话去问曾经是药店店员的表姐:明明感冒不吃药也能好,但为什么我为了缓解症状而买个感冒药就得花掉一两百呢?
表姐高深莫测地说:小王,你还是太嫩了。其实,从你走进药店大门的一刻,便可能走进了店员布下的重重陷阱,他们对你说的第一句话,就暗藏“杀机”——
解读
店员在顾客进店之后,一般不会直接问买什么药,而是问顾客哪里不舒服。
一方面因为目前大部分药店都已配备执业药师,可以为患者提供建议;另一方面,了解顾客需求后可以有针对性的推荐药品。
当然,这也给“高毛利”药物的出现提供了机会。
解读
店员最先推荐的,大部分情况下都是药效还可以,但品牌一般、毛利率较高的药。这些药虽然和经典药很相似,但可不一定是名牌大厂出产的哦!说到底,还是“高毛利”惹的祸。
解读
很多药店总把中成药、复方制剂当西药卖,因为中成药的利润比西药高出30%~50%,而且由于添加了西药成分疗效也还不错。既能快速起效,又能满足国人“纯天然中药”的癖好,何乐而不为呢?
解读
如果患者点明要某品牌药品,店员拿药时,也会“热心”了解病情,并认真地继续宣扬推荐药品的好处,如毒副作用更小等,利用知识不对称达到产品推介的目的。
解读
“搭车销售”也是药店提高利润的重要途径。由于房租、人员工资、流通环节成本居高不下,单纯的药品销售已经让药店很难生存,而高毛利的维生素产品、保健品,或者各种中药衍生品往往成为店员重点推介的对象。
解读
一小部分唯利是图的店员,会把握现代人好面子的特点,极其热情推销让面子薄的客人不好拒绝购买。
解读
药店货柜上,顾客目视最容易看到的肯定都是高利润的产品,低毛利甚至赔钱的品类摆在患者很难发现的地方,甚至是不上柜。
想要买好药
不学点独家秘方怎么行?
第一招:蹲下来
面对越来越低的利润率,药店老板们都恨不得把高毛利的品种堆到您的眼前,怎么办?
蹲下来!
你没听错,是蹲下来,相当多又便宜又好用的经典老药被放在了药架的底层,价钱低,利润少,提成自然也少,谁愿意卖呢?但只要你肯蹲下来,多找找,药店里经济实惠的药其实很多哦。
第二招:做功课
太多进了药店的顾客好比无头苍蝇,进来就问“我头痛怎么办?”
你不吃亏谁吃亏?
不管有病没病,学点儿常用药名总没错儿,而家里有病号的,那更得好好学习了,常用药物各种知识一网打尽,进了药店直接报药名(化学名逼格更高)。
第三招:坚定立场
如果你能事先做好功课,能了解一些药品知识,自然是极好的。
但进了药店,店员必然会有推荐,这时候你可就得坚定立场了,尤其是遇到一些不知名厂家生产的,号称“中西合璧”的,号称“强化免疫力”的,而且价格高出同类经典老药数倍的,就得小心了,一定得时刻谨记——医生处方开什么药就吃什么药,哪种药物对症就买哪种药,“只买对的,不买贵的”。
说到底,还是得做功课!
最后绝招:大牌老字号真的有效
如果你真的不知道该怎么选,请记住:大品牌优先,经典老药优先。这些品种大多有良好的质量控制,经过市场多年检验,是无数人用身体“试”出来的名牌和经典,相比小厂家,自然更加放心。
据权威数据显示,近年来人们对药店的满意度不足50%;而买不到想要的药、可选品种少、店员专业指导差、药价过高和服务态度恶劣,成为消费者诟病大小药店的“五宗罪”。
药店之于百姓,是如同柴米油盐一般不可或缺的存在,是中国人遭遇疾病与苦痛时的第一选择。如果每家药店都能实实在在做好药事服务,明明白白为每一个进店的客人提供最合适的选择,何愁生意难做,利润太低。
是各种“专家”“神药”的宣传。2017年,一款我们几乎天天能在电视广告上看到的眼药水,被指涉及虚假宣传,走下“神坛”。
近些年夸大其词、虚假宣传的医药广告屡禁不止,一些中老年患者深受其害。
据中国消费者协会数据显示,2017年上半年全国受理“医药及医疗用品类”投诉共1954件,其中涉及虚假宣传占24.82%。
3•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之际,《生命时报》(微信内搜索“LT0385”即可关注)采访专家,总结出虚假医药广告的骗人招数,教你一眼识破它们。
受访专家
全国合理用药监测系统专家 孙忠实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临床药师 夏雨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药学部教授 刘世霆
虚假广告的7大陷阱
面对层出不穷、五花八门的虚假广告,消费者必须擦亮眼睛,以下这些花招往往是虚假广告的常用伎俩。
1
过分强调疗效
“3个月治愈”“一次性根治”“长期控制病情”等是典型用语。
随着医学的进步,一些疾病的确可以做到药到病除。但由于医学还具有很多局限性,许多疾病尚未找到根治方法,只能控制发展和恶化,过于强调“治愈”“根治”的,一般都是骗子。
2
用伪学术包装产品
关键词是“国家专利”“国际医学成果”等。很多广告明确指出“治愈率99%”,实则并无临床证据支持。
医学信息是不对称的,公众很难辨识不实表述,患者长期受到疾病困扰,面对这些说法更愿选择相信。
3
完全忽略不良反应
有些药宣称“数万名患者临床服用效果较好,且无任何毒副作用”。但“是药三分毒”,任何药都不可能做到无任何毒副作用。
4
过分夸大适宜人群
比如,有些抗骨质疏松药仅作用于特定人群,但虚假广告往往打着“有病治病,无病预防”的幌子,扩大销路。
5
滥用科技前沿,鼓吹神医神药
有些广告充斥着玄之又玄的词语,比如“纳米”“端粒酶”“远红外”等。很多词语只是药理学或生理学概念,并未实际用于临床。
更有甚者,自创一些伪科学词汇,让普通人感觉特别“高大上”,进而上当。中医药领域是虚假广告重灾区,“神丹”“神贴”“祖传秘方”等说法,常被用来鼓吹“神医神药”。
6
近似药名,“李鬼”冒充“李逵”
有些药品以其他知名常用药的商品名为基础,加上一个词或一个字,比如“新”“超”等,借用人家的名气。
比如,沐舒坦口服溶液是家庭常备药,用于儿童祛痰,但市场上还有一个药叫“新沐舒坦”,包装和广告设计都与前者极为相似,成分却不同,用法、用量差异较大。
很多人根本分不清,到药店可能稀里糊涂就买了后者,却习惯性地按前者的量给宝宝服用。新沐舒坦属于非处方药,虽不是假药,却可能影响治疗。
7
假专家“站台”
有些广告中的专家很不可信,身份往往造假,他们大多打着“协和”“北医”“解放军总医院”等旗号,骗取信任。
由于公众缺乏分辨能力,认为有名字、有单位就是专家,结果轻信其推荐的药品。
这位老太太被誉为“中国最忙碌的虚假广告表演艺术家”。出没于各大卫视,头衔众多身兼多职。
从“拔痰定喘绝技传承人”到“蒙医后人”,从北大专家,再到风湿分会委员。后经查证,一系列头衔全是伪造的。
严惩才能痛改前非
孙忠实认为,虚假药品广告屡禁不止,根源在于惩罚力度不够。
《广告法》对虚假广告的处理是暂时停止销售,“这个处罚太轻了”。他建议,加大监管、惩治力度,要暂时停止生产,才能让违法者有压力去痛改前非。
刘世霆表示,像“多少天就能治好”这样的虚假宣传内容,很容易查证,一旦认定责任就要严惩,让违法者的风险大于受益。
夏雨表示,还要宣传合理用药概念,提高公众、媒体和医务人员的安全用药意识和认知度。
建议大家认真阅读药品说明书,根据适应症和自身情况选药,不要相信广告中过分夸大的疗效,也不要盲目听信病友推荐的药品及其疗效。
购买药品3原则
专家们总结出消费者买药时需记住的3点原则:
1.《广告法》列出的禁用词要熟记:“最”,如最新科技;“一”,如全国第一;“级”,如世界级、国家级;“首/家/国”,如独家配方、世界领先、首款产品等;权威相关,如专供、专家推荐等。
2.虚假药品广告主要集中在难治、无特效药、有病耻感的疾病上,比如癫痫、阳痿、皮肤病、糖尿病、癌症等。
这些患者要了解健康常识,对所患疾病和治疗前沿有所了解,如有疑问应询问医师或药师。
3.国家食药监总局官网有专门的查询平台。如被药品广告说动心了,不妨先查一下,看有无药品批号,按药品说明书或在药师指导下购买和使用。处方药不允许在大众媒体上做广告,只能发布在专业杂志。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