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的商业航天已经站在了行业发展的关键点,细分领域包括航天器制造业、地面站和终端设备制造、发射服务业、航天应用及服务、其他服务等。企查查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商业航天赛道的融资事件共35起,披露融资金额有64.5亿元。各地政府也是动作频频,竞争激烈。
一、2021年国内各地商业航天产业发展概况
北京:
2021年1月13日北京市发布《支持卫星网络产业发展的若干措施》,提出发挥“南箭北星”辐射引领作用:在大兴区、经开区建设商业航天产业基地以及商业火箭创新中心,做强“南箭”;在海淀区建设商业卫星产业基地等,做强“北星”。
2021年4月,北京商业航天产业基地正式揭牌。基地将围绕商业火箭研发、关键零部件、系统集成以及卫星互联网示范应用等领域,汇聚卫星应用、信息技术、航天材料和先进能源、航天特种技术应用等配套企业,形成全产业链布局发展。其中,16家商业航天企业集中签约。
2021年12月,瞄准北京经开区星箭网络产业,北京经开区发布了《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支持星箭网络产业发展的实施办法(试行)》并宣布成立北京亦庄星箭网络产业联盟,已有41家成员单位加盟。
武汉:
2021年4月,《湖北省制造业产业链链长制实施方案(2021-2023年)》正式印发,航空航天产业被列入16条重点产业链。
2021年5月,武汉市新洲区政府与北京遥感设备研究所、航天科工防御技术研究试验中心、北京新风航天装备公司等22家企业签约,将引进航天产业链上下游研发、制造、应用等领域项目22个,签约总额80余亿元。
2021年11月25日,快舟一号甲固体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升空,以“一箭一星”方式,将试验十一号卫星送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2021年11月第七届中国(国际)商业航天高峰论坛期间,武汉市新洲区对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进行专题推介,7家代表企业现场签约。目前中国首个商业航天基地——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核心区已完成基础设施建设。其中,火箭产业园已具备年产20发固体火箭的能力,卫星产业园建成了中国首条具有“柔性智能化、数字孪生、云制造”特征的小卫星生产线,具备年产百颗1吨级以下通用卫星能力。
2021年12月,湖北省委军民融合办联合省发改委正式印发《湖北省航空航天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明确到2025年,全省航空航天行业产值达到千亿级规模。
湖北省在2021年印发了《北斗卫星导航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提出“一主多辅”的北斗产业空间布局:“一主”是武汉,“多辅”则是指在襄阳、宜昌、黄石、荆州、荆门、十堰、随州、孝感等地打造北斗特色产业聚集区。
上海:
在上海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布局中,北斗西虹桥基地有近40多亿产值,每年近50%的增长率。此外还有以高精度位置服务为主的杨浦区湾谷北斗高精度产业园,以空间信息产业为主的闵行区闵行卫星导航应用产业园,以高精度北斗/GNSS板卡、北斗高精度应用模块研发为主的嘉定区司南北斗高新技术产业园。
2021年8月,“G60号”“松江号”两颗实验卫星成功发射。2021年11月,上海牵头的长三角G60科创走廊九城市“G60星链”计划发布,九城市将积极推动技术联合攻关,产业链上下游衔接,市场与应用开发创新协同,合力打造以“G60星链”为龙头的卫星互联网集群,下好“数字经济”领域先手棋,做优做强做大数字经济。
浙江:
2021年初,浙江省政府网站公示《浙江省重大建设项目“十四五”规划(征求意见稿)》,规划提到了宁波国际商业航天发射中心项目。据介绍,该项目位于宁波市象山县,包括航天发射场35平方公里、产业配套区32平方公里,建设年发射规模100发的商业航天发射基地和千亿元级的商业航天配套产业基地,计划总投资200亿元。其中,“十四五”期间投资120亿元。
2021年6月,位于嘉兴市港区航空航天产业园内的嘉兴蓝箭航天中心首期竣工并投入使用。嘉兴蓝箭航天中心,旨在打造集设计仿真、试验检测、智能制造于一体的全产业链顶尖航天产业基地。
2021年11月,嘉兴市委书记张兵会见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院长张宏俊一行,双方就航天平湖产业基地项目签约。该项目总投资150亿元,集中布局商业火箭、商业卫星、卫星应用及航天技术应用产业等,年产值超200亿元。
合肥:
2021年7月6日,安徽省政府与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在合肥签订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双方意在谋划国家重大 科技 项目、搭建 科技 创新平台、推进 科技 成果转化、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等方面开展深层次合作。2021年11月23日,中国空天院与合肥市政府签约落地“数字地球产业”。2021年12月27日下午,合肥高新区与银河航天签署投资合作协议,银河航天全球遥感卫星产业基地正式落户合肥。
中国电科38所与天仪研究院联合研制的国内首颗商业SAR卫星“海丝一号”卫星于北京时间2020年12月22日搭载长征八号运载火箭在文昌航天发射场成功发射,该卫星填补了我国商业SAR卫星空白,实现了商业SAR卫星数据的国产化,使天仪成为国内首家运营SAR遥感卫星的商业公司,也成为全球范围内继ICEYE和Capella之后的第三家商业SAR雷达遥感卫星运营公司。
“天仙 星座 ”计划由中国电子 科技 集团公司第三十八研究所(简称“中国电科38所”)牵头发起,中电博微天地信息网络研究院负责工程建设,天仪研究院是天仙 星座 重要战略合伙伙伴。该 星座 由96颗轻小型、高性能SAR雷达卫星构成,部署在多个轨道面,能够实现高分辨率、宽覆盖、持续监测、快速遥感信息处理能力。
四川:
2021年6月,星河动力“牵手”四川简阳市,标志着成都迎来首个民营航天商业运载火箭创新研发项目。在项目布局上,星河动力一期项目建筑面积达2万平米,就在一期项目附近,星河动力二期项目占地面积约100亩,未来将打造商业火箭中心及智能制造基地。
“星河工程”是成都卫星企业国星宇航发起的卫星互联网计划,该工程包括“星河”AI卫星互联网 星座 、AI卫星总装工厂、AI卫星运控网络、太空大数据中心以及卫星互联网应用服务平台等。
广东:
2021年3月初,中科空天飞行 科技 产业化基地项目在广州南沙正式动工,该项目拟作为集研制、生产、实验、总装及测试于一体的固体火箭生产基地,计划实现年产30发火箭产品。
2021年6月,深圳发布《关于支持卫星及应用产业发展的工作意见》,推出 16 条创新举措,计划将深圳打造成为全球卫星发射及应用产业创新高地。深圳多家机构还联合发起500亿规模的中安国通卫星产业基金,重点投资卫星通信、导航、遥感以及卫星技术应用领域相关产业。
海南:
2021年7月,海南公布《高新技术产业“十四五”发展规划》提出,逐步将文昌国际航天城打造成为国内有影响力的商业火箭研发基地,建设商业遥感卫星研制全链条。到2025年,海南航天产业产值突破100亿元人民币。
2021年8月,星通九恒 科技 有限公司的“36天罡星群”项目在在文昌国际航天城挂牌,这是我国首个将36颗遥感低轨小卫星用于自然灾害和城市应急监测预警服务的项目。该项目预计2023年5月底前完成全部36颗卫星的发射组网。
2021年11月初,星际荣耀全资子公司正式落地海南,推进中大型可重复使用运载火箭发射工位,以海上回收为目标,执行发射任务。同时组织和规划用于可回收火箭检测、处置、复用的复检中心的建设以及海上回收设施的论证和建设。
二、国外2021年商业航天发展情况
目前国外主要商业航天玩家是几家美国公司。
2021年,美国SpaceX公司快速推进“星舰”(Starship)系统的研制和试验工作,包括星舰SN9/10/11/15等,主要用于开展高空飞行试验。于2021年5月5日实现10km跳跃飞行,并获得NASA商业载人月球着陆器研制合同。尽管在蓝源公司等竞争对手的抗议下,NASA暂停了商业月球着陆器合同,但最终SpaceX公司于11月最终赢下了合同,成为中标载人月球着陆器研制与验证合同的唯一研制商。
2021年7月,美国维珍银河公司和蓝源公司分别利用太空船二号、“新谢泼德”系统成功完成载人亚轨道飞行;9月,SpaceX公司利用“载人龙”飞船成功开展首次无专业航天员参与的轨道 旅游 任务;12月,美国太空探险公司时隔12年再次利用“联盟”飞船将两名太空游客送达“国际空间站”。
三、商业航天未来发展趋势与风险
王建宇院士认为,商业航天的发展将会使互联网的数据传输从目前依赖海底电缆转向卫星通讯。这一根本性的改变下,卫星通信自身也在同步产业融合需求拓展边界。
李德仁院士认为,未来中国至少有5个万亿元产业和航天经济有关,其中包括“实景三维中国建设”“城市信息模型(CIM)平台建设”“城市运营大脑建设”“机器人、自动驾驶相关应用”“空天信息实时智能服务系统”。“当前,通信、导航和遥感卫星各成体系,导致信息分离、服务滞后,应建立一个通导遥一体化的空天信息实时智能服务系统,使天上的通信、导航和遥感卫星应连成一张‘互联网’,让系统联通、时空融合、服务畅通,服务要做到实时定位、导航、遥感和通信。”
王建宇院士表示,目前商业航天的发展和融资很火,但也存在四方面的风险。“第一,商业航天的资金来源、最终用户和盈利模式现在并不清晰,资金的重复投资比较大,可能最后真正留下20%-30%在商业上运行的卫星公司或者航天公司;第二个风险是,和现有系统竞争的风险非常大;第三个风险是空间固有资源的竞争风险,包括轨道资源、频率资源、太空垃圾等问题;第四个风险是,低成本、短周期和高且可靠的质量要求是矛盾的。”
商业航天的基础设施包括发射场、火箭试车和航天器测试设施、主力 星座 ,以及未来的空间交通管制体系等。这些大型设施需要占用相当规模的土地,所需要的投资数额巨大、回报周期长,并且在飞行安全、交通管制、无线电频率使用方面,涉及到非常复杂的国内国际法律政策问题。
文/苏舒
你要上天啊,终于不再是说说而已。
近日,英美富豪们争先恐后地向天空进军。按照计划,北京时间7月20日晚9点,世界首富杰夫·贝索斯跨越卡门线,圆梦太空。而就在9天前,71岁的英国亿万富翁维珍银河创始人理查德·布兰森乘坐维珍银河“团结”号太空船也成功到达太空边缘。在更早些时候,特斯拉创始人埃隆·马斯克则一直高调宣扬着其征服太空的愿望,并宣称将创造一种将人类带到月球和火星的宇宙飞船。
飞天,不再只是一个国家战略层面的专属。不只是国外,国内的民营航天企业也逐渐在航天领域崭露头角,火箭发射,运载商业卫星……原本神秘的航天产业,也逐渐以商业化形式走到大众面前。
国内民营航天发展到了什么程度?民营航天企业未来的商业化模式有哪些?未来国内是否也能将普通大众送上太空?
英美富豪纷纷“上太空”
太空旅行,要花多少钱?
6月12日,一位神秘买家以2800万美元的高价拍得“新谢泼德号”载人飞船的坐席。而与他竞争这一坐席的,是来自159个国家的近7600人,在不到十分钟的时间里,竞拍价格直接飙升至2800万美元。
新谢泼德号的背后,是由亚马逊创始人杰夫・贝索斯创办的一家商业太空公司——蓝色起源,而新谢泼德号的旅程也将是蓝色起源的首次载人飞行。这一次乘坐新谢泼德号的,还有杰夫・贝索斯和他的弟弟马克·贝索斯以及已82岁高龄的女乘客沃利·芬克。据蓝色起源公司称,这名神秘玩家因行程原因而无法搭乘这一次的新谢泼德号,但这一座席将会保留到未来。
有意思的是,在蓝色起源大张旗鼓竞拍新谢泼德号座席后没多久,另一家商业航天公司维珍银河于北京时间7月11日晚,抢飞成功。而71岁的英国亿万富翁维珍银河创始人理查德·布兰森也因本次随着“团结”号太空船升空,成为开启商业太空旅行的第一人。
除了蓝色起源和维珍银河,商业载人航天计划最为高调的,莫过于特斯拉创始人兼CEO埃隆·马斯克的SpaceX。
尽管这三家同处于商业航天赛道上,却也各有不同。据了解,维珍银河将乘客送上的是距离地球80km的边界线,而这条边界线目前只被部分人承认为太空边界线。
相反,此前一直异常低调的蓝色起源则坚持将乘客送上“卡门线”之上,即距离地面100km高度的太空边界线 。而SpaceX的龙飞船属于轨道飞行,龙飞船不仅会实现绕月飞行,同时还会在国际空间站停留一段时间,总计大约10天。此外,马斯克一直坚持的最终目标是将人送至火星。
太空 旅游 正越来越近。相关研究报告显示,到2025年,太空 旅游 市场预计将达到13亿美元,2020-2025年期间的复合年增长率为12.4%。
在维珍银河“团结”号试飞成功之前,维珍银河就已经卖出了700张票,每张售价介于20万美元到25万美元之间。此外,维珍银河得益于“天空概念第一股”的名号,在2019年上市之初的四个月内股价涨幅达400%。
卫星研发及应用服务商千乘 探索 CEO苗建全谈到,英美富豪纷纷“上天”的事件,对于国内外民营航天企业来说,是一件利好的事情,正因为这些事件的热度,向更多的人展示了民营航天目前的技术实力和商业化 探索 。
加速奔跑的国内民营航天产业
此前引发过一波商业航天企业热议的,还是在薇娅的直播间。
2020年4月1日,“带货女王”薇娅在淘宝直播间卖起了火箭,售价4000万元。据了解,当天在火箭链接上架后5分钟内就有800多人拍下定金。最终“长光卫星技术有限公司”与薇娅相关方联系,确定了购买意向。
薇娅此次带货的火箭,背后是一家成立于2016年2月的航天科工火箭技术有限公司。公开资料显示,航天科工火箭技术有限公司是由中国航天三江集团主导,并吸收了大量 社会 资本的一家混合所有制企业,同时也是国内首家“商业火箭公司”。据了解,航天科工火箭技术有限公司在成立的四年时间里已经成功完成了8次商业发射。
其实,早在薇娅卖火箭之前,国内航天企业也逐渐在专业领域崭露头角。
就运载火箭而言,2019年7月25日,商业火箭公司头部玩家、成立于2016年的星际荣耀成功发射了“双曲线一号遥一长安欧尚号”运载火箭,实现了中国民营运载火箭首次成功入轨。
2020年11月7日,成立不到三年时间的星河动力成功实现了固体运载火箭“谷神星一号”的首飞。据了解,近日星河动力“谷神星一号(遥二、遥三)”发射任务也被提上了日程。
我国航天产业在多个领域已步入商业化进程,航天市场规模在加速扩容。企查查数据显示,目前我国现存“航天”相关企业共8.9万家。2019年是企业注册量的高峰期,全年注册了4.40万家企业;2020年注册量为1.57万家,同比下跌了64.4%;今年前五月注册了0.68万家,同比增长了39.1%。此外,有近一半的企业注册资本超过100万。
商业运载火箭公司星河动力CEO刘百奇表示,“其实民营航天企业的发展对于国家航天战略来说,是一个有益的补充角色。而民营航天的商业化,目前呈现出来的态势,企业端、资本方都相对看好。”
“目前国内民营航天企业也需要资本的助力,毕竟这是一个烧钱的产业。”王新河谈到,对于资本来说,国内民营航天尽管处于起步阶段,但未来的市场体量却是非常大的。
如何商业化?
2015年,国家正式提出关于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中长期发展规划。在国家关于航天产业一系列白皮书的指导下,中国民营航天企业逐渐发展起来。
如何实现航天的商业化,成为了民营航天企业的突破口。
“2020年,国家首次将卫星互联网纳入“新基建”范畴,卫星互联网建设上升至国家战略性工程,融遥感工程、导航工程,成为我国天地一体化信息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预计到2030年,中国卫星互联网总体市场规模可达到千亿规模,商业航天将在卫星互联网建设中扮演至关重要的作用。”刘百奇谈到,星河动力的商业模式是为卫星提供发射服务,除此之外,星河动力公司还在积极拓展火箭箭体广告,火箭舱内广告载荷、教育科普、文创周边等多维度商业化领域。
刘百奇告诉中国新闻周刊,目前,“谷神星一号(遥一)”的箭体广告已经实现了商业化,这也是星河动力在商业化道路上 探索 突破之一。
对于商业卫星企业来说,其商业化道路也相对清晰。创立于2017年的千乘 探索 经过4 年时间的发展,目前主要有空间信息服务、产品交付和 星座 智能运营三条业务线。
“遥感卫星的应用其实很早就已经出现了,在遥感卫星的落地场景和应用上,都是清晰可见且相对成熟的。”苗建全谈到,目前千乘 探索 主要服务客户是政府和企业端,但主要客户群体还是政府部门,千乘 探索 依据其自研卫星可以为用户提供国土监测、农业监测、林业监测、城市管理等定制化服务。
此外,刘百奇表示,“太空旅行未来市场前景巨大,也是商业航天产业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目前,国际上开展亚轨道商业太空旅行的主要是维珍银河和蓝色起源两家公司,给出的价格在20-25万美元左右,未来随着技术和飞船的不断完善,有望降到3-5万美元,届时普通民众就有了到太空去旅行的机会。”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