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雪岩后来是怎么死的?

胡雪岩后来是怎么死的?,第1张

胡雪岩是因为被革职查抄家产郁郁而终。

胡雪岩(1823-1885),出生于安徽徽州绩溪,13岁起便移居浙江杭州。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太平军攻杭州时,胡雪岩从上海运军火、粮米接济清军而为左宗棠赏识,后来又帮助左宗棠组织“常捷军”、创办福州船政局。

胡雪岩凭借其卓越的商业才能,利用过手的官银在上海筹办私人钱庄,后在全国各地设立了“阜康”钱庄分号,被称为“活财神”。

清光绪九年(1883年),其产业受各地官僚竞相提款、敲诈勒索而引发资金周转失灵,受外商排挤,而被迫贱卖,资产去半。最终,胡雪岩被革职查抄家产,郁郁而终。

扩展资料

胡雪岩的思想主张:

清光绪四年(1878年),胡雪岩在亲笔跋文的“戒欺”一匾。它高悬于厅堂,被奉为店训。胡雪岩商道已经成为一种经营理念浸渍在胡庆余堂品牌内涵中形成一个完备的人文体系,核心就是“戒欺”。

胡雪岩“是乃仁术”、“真不二价”“顾客乃养命之源”等经营理念,已超越了中医药范畴,将为打造“诚信”社会作出最明确的历史诠释。

其实胡雪岩的手腕也很简单,胡雪岩会说话,更会听话,不管那人是如何言语无味,他能一本正经,两眼注视,仿佛听得极感兴味似的。同时,他也真的是在听,紧要关头补充一两语,引伸一两义,使得滔滔不绝者有莫逆于心之快,自然觉得投机而成至交。 胡雪岩,19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中国商界名人,他的经历充满了传奇色彩:他从钱庄一个小伙计开始,通过结交权贵显要,纳粟助赈,为朝廷效犬马之劳;洋务运动中,他聘洋匠、引设备,颇有劳绩;左宗棠出关西征,他筹粮械、借洋款,立下汗马功劳。几经折腾,他便由钱庄伙计一跃成为显赫一时的“红顶商人”。他构筑了以钱庄、当铺为依托的金融网,开了药店、丝栈,既与洋人做生意也与洋人打商战。 胡雪岩一生,是非功过褒贬不一,这里且只分析他的“人道”。胡雪岩的成功,很重要的一条原因就是他善于“用人”,以长取人,不求完人。他说“一个人最大的本事,就是用人的本事。”清人顾嗣协曾有诗:“骏马能历险,犁田不如牛。坚车能载重,渡河不如舟。舍长以取短,智高难为谋。生材贵适用,慎勿多苛求。” 拓展人脉——拉拢官僚 初开设钱庄,胡雪岩免费为巡抚布政使司的家眷开设户头,外人以为阜康钱庄有抚台、藩台撑腰。 胡雪岩的发迹在于他慧眼识珠,赌定当时穷困潦倒的书生王有龄能“咸鱼翻身”,于是他私下借用了钱庄的500两银子,送给王有龄做进京的盘缠和做官的“本钱”。胡雪岩因此失业赋闲,但却为自己铺就了锦绣前程。不能不说他眼光独到、识人有术。 不久,王有龄果真如愿以偿捐得道台职位,并扶持胡雪岩开了自己的钱庄。胡雪岩在创立了自己的钱庄“阜康”之后,第一个举措便是免费为一些特殊身份的太太小姐开设户头,这些特殊的客人就是巡抚布政使司的家眷。在阜康钱庄开业之初,胡雪岩曾专用一笔银两,分成若干份,每份20余两,分别开立存折,送给巡抚布政使司的家眷。官员家眷平白无故得了胡雪岩存折馈赠,一方面见情,以后有钱就存入阜康;另一方面这档事口耳相传,外面知道后,都晓得阜康钱庄有抚台、藩台内眷撑腰。招牌靠得住,口碑打响后,钱庄生意自然滚滚而来。 胡雪岩的这一招借了巡抚布政使司的势力,长了钱庄的人气。他对什么人能做什么事,看得很清楚。同时,“香饵诱鱼,引鱼上钩”,亦是现在商业营销中常用的手段。一位经济学家说过:“当一种新产品一时不能被认识时,诱导也是刺激消费者购买欲的一种促销良策。” 钱庄开业之初送存折,也是一种促销手段。 介入典当——听从下属 钱庄下属朱福年是典当行业熟手,与他一番交谈后,胡雪岩下定决心开当铺。 钱庄是胡雪岩的第一桩生意,之后他有了自己的第一家当铺“公济店”。事实上,胡雪岩本人是钱庄伙计出身,对典当行业并不熟悉,“不熟不入”是生意人的一般原则,他真正进入典当业的原因,是他与钱庄下属朱福年的交谈。朱福年是胡雪岩在联合丝业巨商销“洋庄”的过程中收服的“档手”,后来为胡雪岩服务。由于朱福年原籍徽州,徽州在中国历史上是典当业的管家,即旧时被称作“朝奉”,朱福年从小耳濡目染,自然熟悉典当业的行情。胡雪岩从朱福年那里知道了许多有关典当业的运作方式、行规等常识,了解了典当业利润丰厚,而且典当业无论时局好坏,都有生意可做,是一个比较稳定的行业。 当然,胡雪岩之所以要投资典当业与他对当时各种生意行当的了解有关。在战乱频繁,饥荒不断的年代,居于城市之中的人,不要说那些日入日食的穷家小户,即使稍有些积蓄的小康之家,也会不时陷入困窘之中。急难之时,常要借典当以度急难,以致当时典当行业遍布各地市镇乡埠。以胡雪岩眼界的开阔,他不会忽略这个可为的行当。 与朱福年的一番交谈更坚定了胡雪岩投资典当业的想法。胡雪岩让朱福年替自己留心典当业的方面的人才,而自己一回杭州,立刻就在杭州城了开设了自己的第一家当铺“公济店”,然后在朱福年等人的帮助下,他的典当行发展到二十余家,其范围包括浙江、江苏、湖北、湖南等华中、华南大部分省份,日后成为他仅次于钱庄的第二大经济来源。 胡雪岩曾说过:“做生意一定要做得活络。”做生意要活络,就是指不要死守一方天地,而能根据具体情况当机立断做出灵活反应。胡雪岩借助身边的专业人才为自己开拓财源,不死守自己熟悉的行当,说到底,也就是时刻想着寻找新的投资方向,不断扩大自己的投资经营范围。一个生意人如果只看到自己正在经营的熟悉的行当,最终只会是抱残守缺,连正在经营的行当都不一定经营得好,更不用说为自己广开财源了。 药店生意——收服亲戚 一个极尽挥霍还特别好赌的纨绔子弟亲戚,胡雪岩却让他为自己开了家响誉南北的大药店。 “胡庆余堂”是胡雪岩名下的另一个享有盛誉的老字号,还为他挣来了“胡大善人”的好名声。这家药店与他娶的一个妾有关。这个叫芙蓉的姑娘祖上开了一家很大的药店,后来父亲去世,家道中落。她的叔父外号“刘不才”,本来就是一个纨绔子弟,极尽挥霍还特别好赌,药店无法维继后,落得以告贷为生。不过这刘不才“瘦驴不倒架”,还有那么一点顾硬气,因为芙蓉做妾,不愿认胡雪岩这门亲戚,他手里握着几张祖上传下的秘方,心里还想着有一天要重振家业。 胡雪岩娶了芙蓉姑娘,对这门难缠的亲戚刘不才,胡雪岩可以有两个选择,一是送刘不才一笔银子打发了,不再与他发生任何关系;二是按芙蓉的想法,由芙蓉劝刘不才拿出那几张祖传秘方,胡雪岩帮忙卖它万把银子,让他自己去生活,由他去得了。但胡雪岩却不这样想。他一门心要认这门亲,他要借刘不才开一家自己的药店。他凭着自己的眼光,一下子就看出药店生意在此时也将是一个相当不错的财源。 乱世当口,其一,军队行军打仗,转战奔波,一定需要防疫药;其二,大兵过后定有大疫,逃难的人生病之后要救命。而且,开药店还有活人济世的行善积德的好名声,容易得到官府的支持,在为自己赚钱的同时,还能为自己挣得好名声,何乐不为?胡雪岩认为自己不懂药店生意不要紧,刘不才懂,只要能够将他收服,迫他改掉身上的毛病,他就可以当家,而且他手上的那几张祖传秘方也正好可以充分利用。于是胡雪岩摆了一桌“认亲宴”,给足了刘不才面子,就在这场宴席上谈妥了药店开办的地点、规模、资金等事项。 胡雪岩的“胡庆余堂”就这样立起来了。在其后的几十年中,“胡庆余堂”成为名闻天下的老字号药店,素有“北有同仁堂,南有胡庆余堂”之说。“胡庆余堂”不仅成为胡雪岩的一个稳定财源,也为他挣来了“胡大善人”的好名声,对他其它生意带来了极好的影响。 一个钱庄老板,娶了一个妾,就看到了一门新生意,胡雪岩四面出击,不断为自己广开财源,确实不能不让人叹服,尤其是他能利用一个挥霍还好赌的亲戚完成这一大业。胡雪岩说:“做生意做得活络,不死守一方,灵活出击的,而且想到就做,决不犹豫拖延。” 炒卖地皮——隔壁闲谈 一次休憩中,胡雪岩偶尔听到隔壁闲谈上海地皮规划炒作之事,说者无心,听者有意,胡雪岩又挣了一笔。 胡雪岩炒卖地皮,纯属偶然听到隔壁客人的闲谈,但偏偏他是个有心人,还真就去做了。 一次,胡雪岩为丝生意在上海逗留,在裕记客栈小歇时,无意中却听到了隔壁房中两个人的一段关于上海房地产的谈话。这两个人对于洋场情况及上海地产开发方式都非常熟悉,他们谈到洋人的城市开发、设计、建设与中国的差异,甚至中国人是常常先做好市面、住了人之后再修路,而这种修路,多半是自发的,顺其自然的,没有谁会特别重视修路这一事情。其中一个人说道:“照上海滩的情况看,大马路,二马路,这样开下去,南北方面热闹是看得到的,其实,向西一带,更有可为。眼光远的,趁这时候,不管它芦苇荡、水田,尽量买下来,等洋人的路一开到那里,坐在家里等发财。” 隔壁两人的一席谈话,引得胡雪岩躺不下去了。出于商人的神经敏感,他顿时觉得这又是一个机会,但苦于自己以前没有这方面的经验。他马上雇了一辆马车,由泥城墙往西,不择路去实地勘察,而且在勘察的路上,就拟出两个方案:第一,在资金允许的情况下,乘地价便宜,先买下一片,等地价上涨之后转手赚钱。第二,通过古应春(胡雪岩的朋友,身为洋买办)的关系,先摸清洋人开发市面的计划,抢先买下洋人准备修路的地界附近的地皮,转眼就可以发财。 不用说,胡雪岩靠这一偶然的机会,眼光就盯到了上海的地产生意上,为自己发现一个绝对可以大发其财的财源。事实上,到19世纪初期,上海每亩地价已由几十两涨至2700两,其后数年间,上海外滩的地价甚至一度高达每亩30万两白银之巨。这样一档子买卖,可不就是一本万利的大财源吗? 在这里,一个偶然的原因,胡雪岩找到了一条财路。也许有人认为胡雪岩此举全赖侥幸,但换个其他人,会有这种结果吗?其实,胡雪岩很多做生意的点子都是别人提到而未介意,但惟独胡雪岩留意到了,并马上付诸行动,一步步做出来的。 在各种传记中,都有说胡雪岩的处世哲学是“多个朋友多条路,多个仇人多堵墙”,与人交往,他处处为对方着想,胸襟宽阔,豁达大度,不计个人小怨。据说,当遇到十分棘手的“敌人”时,胡雪岩也是尽量“只拉弓,不放箭”;当“敌人”知难而退后,心里明白是胡雪岩手下留情,便会心存一份感激。一方面,胡雪岩擅长“化敌为友”,另一方面,胡雪岩却对“敌”估计不足。当英国瓦特发明蒸汽机导致工业革命后,手工业将没落是时间早晚的事。胡雪岩不是没看到这个问题,但为了维持广大江南农村养蚕人家的生计,他不愿改弦易辙,亦不甘心屈服于西洋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力量之下。他以一人之力,屯积生丝,垄断居奇,企图迫使外商高价收买。但胡雪岩过高估计了自己的力量,过低估计了对方的力量,外商联合拒买胡雪岩屯积之丝,逼得胡雪岩不得不贱售其丝,遂致破产。 作家高阳描述“红顶商人”胡雪岩时,曾经这样写:“其实胡雪岩的手腕也很简单,胡雪岩会说话,更会听话,不管那人是如何言语无味,他能一本正经,两眼注视,彷佛听得极感兴味似的。同时,他也真的是在听,紧要关头补充一、两语,引伸一、两义,使得滔滔不绝者,有莫逆于心之快,自然觉得投机而成至交”。

有关胡雪岩发迹史,说法并不都是一致的,不过都突出了他的一些个人品质,比如说有胆量且有眼光。

有一种说法,见于陈云笙《慎节斋文存》。里面记载的是胡雪岩十二岁的时候,在亲戚的介绍下,前往杭州信和钱庄当了一名学徒。期间认识了一个落魄公子王有龄,认为后者是怀才不遇的人才,所以就擅自把老板的钱拿出来做风险投资。虽然被钱庄老板赶走,但是之后当上了浙江粮台总办的王有龄却投桃报李,把川资路费连并利息还给了胡雪岩。后者拿着这笔钱开了“阜康钱庄”,空手套白狼赚到了人生第一桶金。

第二种说法则是来自于费行简的《近代名人小传》。胡雪岩在钱庄当伙计时,有一个湘军军官上门,说要借两千两银子暂充军饷。掌柜不在,胡雪岩就自作主张地答应了,约定第二天来拿钱。掌柜回来后大怒,赶走了胡雪岩,但是为了恪守商家信誉,最后还是借款给了那位湘军军官。没过几天,这军官连本带息地前来还款,胡雪岩已经不在。

结果军官出门恰好碰上落魄街头的胡雪岩,问明原委后,满心愧疚,于是把他接到自己的军营。将从太平军那里截获的财物有十万两拿出来作为胡雪岩开设钱庄的创业资本。其后湘军在各地势如破竹,士兵们掠夺的财物、发下的军饷,都成了胡雪岩吸纳的存款。

胡雪岩的曾孙、大画家胡亚光还有一种说法,他在《安定遗闻》中记述,其曾祖“少式微,不暇攻诗书,学贾于阜康钱肆,肆主于姓无子,爱公勤敏有胆略,颇器重之……即以全肆赠之,数不逾五千金。”也就是说,胡雪岩早年在阜康钱庄做学徒,掌柜膝下无子,因为看重胡雪岩的能力,所以在去世的时候,就把钱庄留给了他。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zz/767244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4-08
下一篇 2023-04-0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