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5避坑攻略:手机厂商套路深,这些营销噱头你中过几条

3·15避坑攻略:手机厂商套路深,这些营销噱头你中过几条,第1张

很多朋友购买手机的时候,面对琳琅满目的产品,天花乱坠的营销概念将信将疑,想要购买到心仪的好手机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而且许多宣传都有利用消费者片面认知进行夸大的成分。今年315就给大家总结一下,购买手机时最容易进入的误区。

误区1:E5屏幕一定好于E4

从E3开始,三星似乎特别重视宣传E系列发光材料的OLED屏,我们经常能在旗舰手机发布会上看到它的身影,这几年来也历经了E3、E4到E5的迭代更新。但正是基于这种命名上的熟悉,很多人都会先入为主地误认为采用了越新的发光材料,就代表屏幕素质越好。

首先,屏幕的参数是包括很多方面的,E5只能代表其采用的发光材质,主要决定屏幕的亮度和功耗表现;

其次,采用E4基材的屏幕也划分为许多个档次,除了刚性和柔性、1080P和2K分辨率外,峰值亮度也有1200nit~1500nit不等,也就是说相对高档的E4在亮度方面基本可以和E5持平;

功耗方面,综合目前各家媒体的续航测试数据,我们也很难得出采用E5屏幕的机型会比E4省电很多的结论;

再者,目前的E5屏幕的可视角度对比E4是普遍有所下降的,斜看的时候颜色容易偏冷,这可能与其采用的微棱镜结构有关;

另外,目前2K规格的E5屏幕都采用了LTPO背板,这意味着全亮度的低频PWM调光,对部分频闪敏感的用户并不友好;而E4屏幕2K和1080P都有LTPS背板的选择,其在高亮度下为类DC调光,部分机型低亮度下也支持防闪烁保护,这样频闪问题就相对缓解一些。

同理,E4材质有相当多是刚性的面板,大角度下会有明显的偏色和彩虹纹,整体显示效果也不如柔性E3。

总的来说,一方面我们不能完全从发光基材去判断屏幕的素质高低,要综合多方面因素去看;另一方面E4和E5的区别本身也不大,不需要过分纠结于一定得买所谓最新的E5屏幕。

误区2:散热VC面积越大,手机性能越好

由于旗舰芯片的功耗连年居高不下,手机经常发热、 游戏 卡顿掉帧问题时有发生,于是手机散热成为大家近期热议的话题,各家厂商也不断标榜着自己豪华的散热规格,其中最核心的一项指标就是VC液冷的材质和面积。但千万别以为,VC散热面积越大,这个手机就能有更强的性能释放了。

首先,更高的散热规格确实有助于手机的热量布局更加均匀,提升持续的性能释放表现。但毕竟是小体积内且无风扇的散热,效率始终很有限,热量还是会传导到手机表面,让用户觉得烫手。

而为了规避这个问题,大多数厂商都会选择更加严格的温控,限制处理器的性能释放,以达到降温的效果。诚然,对大多数用户来说,对温度的感知远远比对帧率来的敏感。

散热堆料足的手机,比较容易在《王者荣耀》《英雄联盟》《和平精英》等中低负载的 游戏 中跑到满帧,但面对《原神》《崩坏3》这种高负载 游戏 来说,仍然普遍会采用降频锁帧的调度。

所以,如果追求极致的性能发挥,还是要以评测结果为准,留意哪款机型的实际调度更加积极。当然,要达到这样的性能,还保证不烫手,在当前的条件下,散热背夹就是不可或缺的配件了。

误区3:内存扩展越高后台能力越强

随着手机性能的提升,我们使用的APP也越来越多样和复杂化,应用的后台驻留能力非常影响多任务,谁都不希望打开另外三两个软件后,再切回原来的应用就要重新加载。

提到后台能力相关的参数,很多人第一个会想到内存,毕竟大家都习惯称之为运行内存,容量越高,就意味着理论能运行的软件数量越多。

虽然手机内存最大已经做到16GB甚至18GB了,但那还只是小众 游戏 手机的专属,主流产品还是以8GB和12GB为主。而近两年,各家手机厂商都推出了一个叫内存融合(内存扩展)的概念,有些厂商甚至直接喊出了「12G秒变20G」的口号。给人一种有了「内存融合」,似乎就可匹敌原生超大 RAM 的效果,实际中是真的如此吗?

其实所谓的内存扩展并不神秘,它就是安卓系统中内置的虚拟内存功能。在酷安上,有个叫做Scene的软件,里面就提供了Swapfile与ZRAM两个功能,只要手机在ROOT的状态下用户自己也能任意设置虚拟内存。

其中ZRAM是将物理内存中的一部分划分出来,将后台应用和前台应用的不活跃代码部分进行压缩,需要的时候将数据解压出来,通过降低数据规模的方式变相增大内存,代价是需要CPU计算、甄别APP中的哪些代码不活跃,增加CPU的占用和耗电。

Swap则是将ROM中划分出一小部分作为RAM使用,可以让系统同时运行更多的程序,或是对内存有更大需求的程序,这种实现方式虽然较为省电,不过闪存的读写速度远低于内存,所以在虚拟内存中打开的应用读取效率会下降,流畅度不如物理内存。

目前各家安卓厂商的内存扩展大多是采用以ZRAM为主,SWAP为辅的方式,在省电和流畅之间尽可能寻求平衡。

但是,真正影响后台驻留能力的因素不止有内存,大部分手机为了保证前台程序的流畅度以及控制整机的耗电,还是会采用严格的后台管理策略。这种情况下别说是虚拟内存了,就算是真正有更大的物理内存,后台存活率恐怕也很难提高。所以,许多人开了虚拟内存之后会发现,体验几乎没有太多提升。

误区4:主摄像素越高拍照越清晰

不少消费者对像素这个概念的误解都来自功能机时代,比如100万像素普遍比30万像素好,这在当时确实是这样。但智能手机发展到今天,手机镜头设计方案的丰富程度已经远非当年可比,标榜一亿像素的手机层出不穷,但论成像效果却几乎没有几款能令人印象深刻,可见高像素和高画质之间并不能划等号。

这是因为相机成像画质既取决于像素的数量,也取决于单位像素的进光量。手机的相机传感器本身体积就有限,如果像素数量过多,在光线不那么充足的环境下,每个像素的曝光就容易不充分,反而产生更多的噪点,画面更模糊。

手机厂商也深知这一点,所以那些所谓的一亿像素,大多还是提供了多像素合一的方式,用户默认用自动模式拍,得到的仍然是1200万像素左右的照片,真正想用一亿像素都得手动找开关。

而且一亿像素还有一些弊端,比如拍摄时手机的运算量更大,成片速度可能会变慢;像素过多导致传感器无法支持全像素双核对焦等技术,在激光对焦模块也缺失的情况下,对焦能力将变得非常差,尤其是暗光环境。可见,这个技术总体来说还是噱头大于实际的,真正主打影像的高端旗舰除了三星自家的S Ultra,基本都不会采用。

误区5:混合光学变焦

许多厂商都标注X倍变焦来吸引注重变焦能力的消费者,但稍微了解一些的用户可能都知道,手机变焦分为数码变焦和光学变焦两种,数码变焦只是对图像进行单纯的放大裁切,画质损失严重,而光学变焦倍数才是实打实的物理焦距的体现。

所以厂商又推出了一个新的概念,叫混合光学变焦。所谓的混合光学变焦,指的是在数码变焦后通过另一个镜头来补充丢失的细节,尽可能降低数码变焦的画质损失,但它本质上仍然是基于数码变焦,并非名字听上去的“光变”。

另外,经常使用超长焦拍摄的用户还要注意长焦镜头有没有OIS光学防抖,在无防抖的情况下使用10倍以上的变焦,很容易手抖糊片的情况,可用度是比较差的。

酒香也怕巷子深,再好的产品也需要宣传,回顾2019年,对于大多数车企来说都是比较艰难的一年,很多品牌的销量持续下跌。

为了改变这种局面和吸引用户关注,很多车企除了在打造产品上下功夫外,在营销上也使出了浑身解数。今天,买车君给大家盘点一下2019年度比较经典的汽车品牌营销事件。

No.1

喜欢洗脑式营销的宝沃汽车

凡是在写字楼上班的人估计没有人不认识宝沃汽车,尤其是在电梯间常响起的“贵才能好,好才能贵,宝沃,好贵!”的广告词。虽然“洗脑式”的营销方式备受争议,但在一定程度来说是成功的,毕竟它让人记住了。

实际上,宝沃汽车在营销方面的实力还是很出众的,无论是从最初品牌诞生时宣称自己是和BBA并列的德系四大豪华品牌,还是后来易主神州之后的免费开1天、联合新代言人雷佳音/短视频网红手工耿/淘宝知名主播陈洁kiki直播卖车等,都在消费者心中留下了印记。

然而,宝沃汽车在营销方式上的成功并没有如愿换来可观的市场成绩,由于品牌认可度较低,加上产品没有明显优势,导致销量低迷。

No.2

宝马与奔驰相爱相杀

说到在营销上玩得溜的豪华品牌,宝马也是其中一位。

众所周知,在2019年5月份,戴姆勒前CEO迪特·蔡澈宣布退休,然而这时候宝马汽车送来了一个VCR,同时还在微博发布了一条视频,内容是“迪特·蔡澈”在戴姆勒任职的最后一天坐上奔驰S级依依不舍地跟员工道别。不曾想,到家后的“迪特·蔡澈”走进自己的车库,打开车门开出一辆宝马i8,并驾车而去。

当然,视频里的“迪特·蔡澈”仅是一位演员,但不得不说,宝马汽车的这波营销确实很有意思。而从宝马和奔驰汽车的竞争方式也可以看出,即便是竞争,也不一定要你死我活,伟大的竞争是充满阳光的,在各自的领域不断提升,不断以超越对手为目标,但同时又向对手致敬,这才是伟大的企业应该具备的格局与气量。

No.3

奥迪用202元获2020万回报

宝马和奔驰聊完,怎能少奥迪。

关于奥迪的营销,令人印象深刻的无疑是11月份在朋友圈的一条广告,标题为奥迪Q8,傲世驾临,内容却是英菲尼迪的宣传片。

虽然这并不是常规意义上的营销策划,但两个当事品牌的公关反应却赢得了一致好评,将一个乌龙事件转化成了一次正面的品牌营销,实现了用202元收获了2020万广告的效果。而对于英菲尼迪来说,似乎也有点否极泰来的味道,毕竟营销一直都是这个日系品牌的弱项。

No.4

特斯拉:过程“翻车”,结果喜人

Cyberturck是特斯拉旗下的首款纯电动皮卡。这款车有着非常前卫的设计,外观和内饰都很好地满足了很多人对汽车科幻造型的幻想。然而就在发布会当天,Cyberturck在现场“翻车”了。当时,马斯克称这款车采用了超强玻璃和聚合物层状复合材料,坚固程度达到防d级别。但在现场被邀请来到的嘉宾根据指示用钢球用力砸向前门玻璃,一下子就碎了!

虽然截至目前官方还没有说出玻璃破碎的具体原因,但不少人都认为这仅是特斯拉的营销噱头,并且还是一次成功的营销。因为在Cyberturck发布上线后两天,订单量就超14万辆,5天后就收到25万份销售订单。

No.5

WEY/奔腾/名爵,上天下地入海

如果你认为砸玻璃称不上壮观,那么上天应该能满足你。

在2019年6月份,WEY品牌与中国航天基金会、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正式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发射了联合命名的长征十一号运载火箭CZ-11 WEY号。这次火箭发射不仅意味着我国打破了中国民营运载火箭成功入轨零的历史,还实现了中国航天发射模式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及用户互动模式创新的三大突破。

随后到7月份,长安欧尚号运载火箭在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并将自家的欧尚X7车型送上太空。而被送上太空的欧尚X7在车漆和车身用料两个方面都与实车一样,会在强震动、超低温、强辐射的严苛太空条件下完成首个太空汽车试验,从而帮助长安汽车了解车身材料在极限工况下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加快对航天材料的应用,以便提升车辆的品质。无疑,长城汽车和长安欧尚的名字,也必将会被载入中国航空航天的发展史册。

既有上天,也有入地。在2019年5月份,奔腾X40进行了高空摔落测试,车辆以120km/h的时速被直升机拉着,然后空投下来。

而测试车辆由于“入地”失败,在地面了翻滚了一段距离后,车身并没有太大的变形,钢板的强度获得一致的好评。然而,车内乘客的安全气囊并没有正常打开,使得该测试的意义备受质疑。

有了上天和入地,下海自然成为了车企营销的另一条好出路。

在2019年10月,名爵ZS在航母上“飙车”的新闻在汽车圈一度热传。当时由MG XPOWER车队著名车手张臻东驾驶的改装版名爵ZS,成功在基辅号航母甲板上完成了全球首次0-100公里/时加减速挑战,百公里加速时间仅为3.6秒,接着又在33.1米的距离内将车辆刹停。完美秀出了车辆出众的性能。这相比空投车辆无疑更引人关注。

实际上,名爵汽车在营销上一直都有不错的表现,无论是12.98元买车的广告,还是结合名爵6追高铁事件推出名爵6高铁版车型,都获得很好的传播效果。

各大车企在2019年的营销方式可谓是各显神通,无论是宝沃的洗脑式宣传,还是WEY、奔腾和名爵的上天入地下海营销方法,都玩出了新高度。如今已进入2020年,期待这些品牌能给我们带来更多脑洞大开的营销作品。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zz/767362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4-08
下一篇 2023-04-0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