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者在感受了八款阅读app的分享功能后,分享了一些自己的思考,期待大家从中获得一些设计灵感。
现在的移动阅读产品很多,我们的手机大多都配备了一两种阅读类型,或者可以用网络小说来调节身心,或者空闲的时候充电。有意思的是,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有人在朋友圈分享自己喜欢的音乐,却很少有人分享电子书。
其实目前市面上流行的阅读产品都有自己的分享功能。用户可以把自己喜欢的句子分享到朋友圈,但是从具体情况来看,这个功能的使用率并不是很高。在感受了八款阅读app的分享功能后,大概有了一些自己的思考,希望大家能从中得到一些设计灵感。
分享该考虑哪些要求?虽然我们很少看到有人在朋友圈应用阅读分享功能,但最近还是能经常看到有人在阳光下看书——基础都是精美的实体书,连电子书都得在kindle上。随着智能时代的全面到来,电子书取代实体书成为文字媒体已经成为必然的发展趋势。在这种环境下,经常会出现上面提到的情况。我觉得最关键的原因是读书app没有考虑用户的潜在需求。
朋友圈里有些印书的人,正期待着向朋友展示自己的文化艺术品位——“你看,我看了这样的书!”。也有一些人在出版的书上印上一段话,是为了更好地从中找到归属感,在朋友圈里呈现自己的归属感。这就像马楠·波杰克的截屏,常常占据屏幕。每个人都期望依靠创作者的经典话语来表达自己此时的主题活动。
了解了这两种心理过程,大家就不难理解为什么阅读类app的分享功能很少被一些人使用了——坏蛋糕分享的实际效果并不会引起潜在用户的应用冲动。用户期待他们在朋友圈分享的书,不得不有点情绪化,但是巨大的二维码和难看的logo,完全破坏了本该很好的氛围。
为何我讲实际效果是槽糕的现在的阅读类app的分享功能都是一模一样的。用户选择分享后,app一般会形成一张图片发送到自己的朋友圈——图片通常有摘录的句子、新奇的名字,以及其明显的app下载通道——或二维码,或连接。自然,有些产品是独特的。比如豆瓣。com的阅读以文字的形式分享,然后附上一个连接。从实际效果来看,并不是很好——用户期望分享的语句并没有明显突出,下载地址倒放在舞台中央。
图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app把自己的二维码放的很大。看起来是一个非常非常好的产品运营总流量渠道。但事实真的是这样吗?用户真的欣赏图中巨大的黑白马赛克吗?一些讨厌小米手机的网友曾经调侃说,如果把额头上的logo擦掉,会更好卖红米手机。可见,如果一个商品的logo不是特别漂亮,放在醒目的地方并不是一个很好的选择。对于贴二维码的措施,更是雪上加霜——你能给用户带来的好处,抵消不了视觉效果和感受变质带来的伤害。毕竟不是扫二维码就能得到新手礼物的。类书阅读类app的特性与二维码的推广有着先天的不兼容。
实际上,清除二维码并不一定会减少总流量。用户分享行为的主体是书中的文字,而不是app。潜在用户不容易因为生活的箴言而选择ss="superseo">ss="superseo">免费下载这款app,但很可能因为精美的排版和意境而选择应用。一个显著的例子就是笔记app。现在的便签形图片,大部分里面都没有二维码,实际效果看起来很舒服。产品名称在下面但是看起来并不难,而且用户会因为精美的排版设计的危害而选择去应用商城快速下载。所以在我看来,一个优秀的产品不需要主动展示二维码来吸引用户,其潜在的优质用户会主动免费下载。
分享功能该怎样改善那么分享功能如何改进呢?在整个感受的过程中,我发现了几个我特别关注的地方。
首先,在当当阅读中,用户分享一段文字后,这段文字会被自动标注。其实这样就省去了用户重新标记的整个过程。自然也有一些情况,比如用户只想标记出来分享,在这样的情况下,全自动标记就成了负担。更好的方法应该是启用是否标记或者在共享时有一个“标记和共享”选项。
其次,在分享QQ阅读时,用户可以选择图片的背景颜色,这也算是一种定向的初级中级排版设计。事实上,商品可以给用户大量的选择,比如显示信息或者隐藏作品的封面图片(有些封面图片不好看),修剪书籍的名字(有些小说名字包含X版),或者选择不同的排版设计文件格式。
最后一点是关于标注问题。当用户明确同意或明显抵制书中的一段话时,他可以选择并标记它,并将其添加到图片中。可以考虑用户的竞争力,大大提高分享的丰富度。
总结其实你刷刷朋友圈就会发现,除了消息推送,分享最多的用户可能就是音乐了。但是,电影和书籍较少。虽然有评价壁垒,但也有分享效果不好的原因。未来如何完善商品的分享功能,不仅仅是阅读类app必须考虑的事情。
文章作者为@李侃山,未经批准严禁拦截。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