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期间,我国持续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煤炭工业全面落实能源安全新战略,推进自身消费革命、供给革命、技术革命、体制革命、国际合作,全面实施煤炭绿色开采和清洁高效利用,支撑我国能源结构全面优化和多能互补的现代能源体系建设,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高质量发展。
面对“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目标,煤炭作为我国最重要的基础能源和能源安全的压舱石,必须走智能绿色低碳开发利用创新之路,以煤矿智能化为标志的煤炭技术革命和技术创新成为行业发展的核心驱动力,煤炭资源智能绿色开发与清洁低碳利用是发展主题,技术创新将支撑煤炭资源成为最有竞争力的能源和原材料资源。
“十四五”时期及未来一段时间内,同步推进“四化”——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依旧是我国发展的重要目标。在此背景下,能源消费—供给关系将更加合理,能源需求将稳步增长。
我国能源需求仍将保持增长。2019年,我国人均一次能源消费为3.47吨标准煤/年,居全球第48位,远低于发达国家。美国、加拿大等发达国家人均用电量超1000千瓦时,而我国人均用电量刚达到其一半水平。
中等收入群体在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势必出现消费变化,形成消费升级,而能源作为保障性支撑,其需求与碳达峰之间仍有很大发展空间。
但是,我国经济发展方式不断转型,从高速发展逐渐转变为健康持续发展,经济发展以人为本,以发展质量为核心,经济增速放缓带来节能减排技术不断进步将使能源利用效率显著提升,能源需求在未来的增速将缓慢下降。
煤炭在能源消费结构中的占比将持续下降。2017年以前,煤炭在我国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重一直在60%以上,2020年降至57%,在进一步发挥煤炭、煤电对能源稳定保障作用的同时,“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愿景将推动我国能源绿色、低碳、和谐发展,促进化石能源清洁高效利用。建立多能融合供应体系将是“十四五”时期及未来一段时间能源发展的重要任务,促进化石能源的清洁高效低碳利用,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安全有序发展核电。我国提出,到2030年非化石能源在能源供应中的比率将达到25%左右。到2030年煤炭占一次能源消费的比率有望降至50%以下。
各种能源
“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目标下,能源结构调整势在必行。作为中国长期以来的主体化石能源,煤炭将受到多大的影响?煤炭行业和企业将面临什么样的挑战?又该如何应对?对此,不仅煤炭行业上下极为关心,整个能源行业和全社会也相当关注。下面,我作为一位老煤炭人谈一谈对这个问题的一些思考。一、认清形势,“双碳”目标对煤炭行业是革命性要求 碳达峰和碳中和是党中央经过深思熟虑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也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高质量发展必然的选择。去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抓紧制定2030年前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支持有条件的地方率先达峰,要加快调整优化产业结构、能源结构,推动煤炭消费尽早达峰。这对煤炭的限制要求已经很具体了。今年3月,中央财经委第九次会议指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要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拿出抓铁有痕的劲头,如期实现“双碳”目标。“十四五”是碳达峰的关键期、窗口期,中央要求重点做好几项工作,首先就是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控制化石能源总量,着力提高利用效能,实施可再生能源替代行动,深化电力体制改革,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可见中央对实现“双碳”目标态度非常坚定。“十四五”规划也明确提出,未来5年内,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13.5%,二氧化碳排放降低18%。2020年我国能源消费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约为100亿吨,其中煤炭消费的排放占75%。由此可见,对于煤炭行业来说,形势确实逼人。这次是有史以来针对性最强、要求最具体的能源结构调整,时间上也有明确限定。我们要提高认识,认清形势,“双碳”目标对煤炭行业是个革命性的要求。煤炭行业和企业必须客观认识,积极应对,加快绿色低碳转型的步伐。现在煤炭行业内部,对“双碳”目标有两种认识倾向。乐观的人认为,反正国家每年还得让我们出40亿吨煤,尤其近期煤炭供应阶段性紧张,煤价上涨,更容易让人产生形势依然很好的错觉悲观的人就觉得,“双碳”目标的紧箍一戴上,煤炭这个行业不行了,完全没有发展前景了。这两种认识都不对。“双碳”目标下,形势确实严峻,煤炭行业和企业要积极作为、早作谋划。同时我们也要坚定信心,通过科学规划、科技创新,即使煤炭消费量逐渐减少,智能化绿色低碳的煤“双碳”下的焦炭产业链系列研究之一——焦炭产业链概述
焦炭是一种重要的工业原料,是煤焦钢黑色产业链的中间环节,在整个产业链条中处于承上启下的关键位置。在当前双碳政策下,焦炭行业正在加速进行供给侧改革,压缩产能淘汰落后、升级工艺成为了行业的主旋律。但经历此次全球性能源短缺危机和电力荒后,我们都发现能源的清洁化需要循序渐进、先立后破,运动式的减碳将动摇能源体系安全和经济发展根基。在这种情况下,以煤炭、焦炭、煤电等为重点的传统能源仍将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扮演重要角色,但是实施清洁化改造和先进产能置换仍然是不可逆转的趋势,优胜劣汰也将持续推进,优选优质龙头企业作业跟踪投资对象方为上策。
一、焦炭产业基本概述
焦炭是炼焦煤经过高温干馏获得的可燃固体产物,是一种质地坚硬、多孔、呈银灰色、有不同粗细裂纹的碳质固体块状材料。炼焦煤在焦炭化室中隔绝空气加热至950-1050 ,经过热解、熔融、黏结、固化和收缩等一系列过程而制得。一般来说,1吨焦炭需要1.3-1.4吨炼焦煤制备而成。同时,在生产焦炭时,还会产生煤焦油、粗笨、甲醇等副产品。
焦炭最主要的用途是作为钢铁冶炼的燃料和还原剂,主要用在高炉冶炼,起着热源、还原剂和支撑物三大作用,堪称钢铁的“基本粮食”。目前,钢铁企业高炉冶炼焦用量占焦炭总用量的90%以上,冶炼一顿钢大约需要0.5吨焦炭。此外,焦炭还用于铸造、化工、电石和铁合金等领域。
可以看出,焦炭与焦煤、钢铁是息息相关的黑色产业链三兄弟。焦煤作为最上游,是煤炭的重要一类品种,占据煤炭储存量的27%左右,(另外的煤炭主要为动力煤,占据70%左右),属于煤化度较高、结焦性好的烟煤。焦炭作为中间环节,是以焦煤为核心原材料制备而来,同时本身有作为炼钢的重要工业原料。钢铁也是这条产业链的下游,也是整条产业链的核心,其供需情况决定了了钢铁的价格,同时又向上牵引带动焦炭和焦煤的价格。
正是由于焦煤、焦炭、钢铁之间具有的紧密上下游关系,很多企业往往会介入其中两个甚至三个环节,成为一体化企业。以焦炭和钢铁的结合为例,目前我国焦炭产能三分之一来自于焦炭钢铁联合企业,三分之二来至于独立焦炭企业,可见钢铁与焦炭的联合是行业的一个重要形式。当然,焦煤和焦炭之间的一体化也很普遍,比如焦炭龙头之一山西焦化,就通过控股方式进入了焦煤产业,成为了煤焦一体化企业。
二、焦炭产业政策环境分析
焦炭行业属于高耗能产业和碳排放大户,在近年来我国环保要求日益提高特别是去年以来大力推动双碳政策的背景下,焦炭行业受到了产能置换压降、落后产能淘汰、双控、以钢定产等政策的深刻影响。
一是总体产能压降政策。在国家能源结构调整和环保政策驱动下,叠加焦炭产业前几年产能长期过剩、企业大面积亏损的内在要求,焦炭行业去产能是大势所趋。目前根据区域不同,焦炭行业去产能分为两大类型,
第一类是以山西为代表的主产省份,所进行的是淘汰 4.3 米焦炉和热回收焦炉,同时进行减量置换,如《山西省打赢蓝天保卫战 2020 年决战计划》要求 2020 年全省关停淘汰压减焦化产能 2000 万吨以上;内蒙古自治区《关于确 保“十四五”能耗双控目标任务若干保障措施(征求意见稿)》要求,从 2021 年 起严格控制焦炭新增产能,乌海市、鄂尔多斯市、阿拉善盟在不突破现有产能(含 2020 年底前已开工建设的项目)的基础上。按照“上大压小”的原则,实施产能等量置换,其他地区除 2020 年底前已开工建设利用外焦煤就地加工转化的,原则上不再审批新增焦炭产能项目,整体实现全省的焦炭产能下降;《河南省 2020 年利用综合标准依法依规推动落后产能退出工作方案》要求,河南省 2020 年将依法退出焦化产能 1150 万吨。
第二类是以江苏、山东为代表的东部省份,地域经济发达,对焦化行业依赖度低,同时面临排污指标、用煤指标不足的问题,关停当地焦炭企业、腾挪出排污和能耗指标给其他高附加值产业是更优选择。如江苏、山东等地区明确不批复新建产能,其辖内部分焦化企业需要将产能扩张转移至内蒙等地(如美锦能源、陕西黑猫等公司)。
综上可以看出,焦炭产业整体去产能是主旋律,如2020 年我国焦炭行业产能实现净退出。据 Mysteel 统计,2020 年全国净淘汰焦化产能 2984.6 万吨,占 5.41 亿吨总产能的 5.52%。
二是落后产能淘汰政策。“十四五”规划指出我国需要“能源资源配置更加合理、 利用效率大幅提高,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减少”,对于焦炭等传统能源产业,将维持产能升级、 落后产能压减的总基调。对于焦炭行业来说,落后产能主要指4.3 米及以下的焦炉,淘汰 4.3 米及以下焦炉是焦化行业去产能的主线之一,部分省市更是在淘汰6米及以下焦炉,如内蒙古《关于确保完成“十四五”能耗双控目标任务若干保障措施(征求意见稿)》中明确“炭化室高度小于6.0米顶装焦炉、炭化室高度小于5.5米捣固焦炉、100万吨/年以下焦化项目,原则上2022年底前全部退出”。在 2013 年发布的《产业结构调整 指导目录(2011 年本)》修正版中,发改委将顶装焦炉炭化室高度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