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桧作为奸臣,为什么会一直被人洗白,究竟是什么样的人?

秦桧作为奸臣,为什么会一直被人洗白,究竟是什么样的人?,第1张

当我们这个社会,小偷可以状告受害者,碰瓷者可以肆无忌惮污蔑好人,专家可以口无遮拦地胡扯时,秦桧的翻案不仅是必然会发生的,而且是一定能够成功的!说95%真的很谦虚。

那么,是什么让这些传统反面人物纷纷“脱胎换骨”,翻身做主人,将正面人物踩在脚下?静夜史认为主要有两个因素,分别是:

1、无处不在的历史虚无主义

虚无主义用最简单的说法就是将今天的眼光套用在古人头上,比如说在古代宋金两国属于水火不容的两个国家,而到今天,宋金两国都是我国的封建王朝。

如果按照今天的说法,宋金之间的战争和冲突就不是你死我活的民族存亡斗争,而是一个国家内部不同民族之间的矛盾,是内部问题。

既然民族不同,但都是同一个国家的同胞,所以岳飞这种抵抗其他民族侵略,屠杀其他民族的行为就是典型的刽子手和屠夫。

相反,卑躬屈膝委曲求全实现宋金和平的秦桧,不但不是奴颜媚骨的代表,反而是促进民族融合的大功臣。

所以在历史虚无主义的外皮下,秦桧不仅可以坐着,更可以站起来将岳飞等人踩在脚下。

2、无孔不入的泛和平主义

30多年的和平给我们带来的最大影响就是:泛和平主义逐渐泛滥起来。

人们无论是遭遇到什么问题,都喜欢用和平的方式。理由是战争会造成大量的人员伤亡,而且严重拖累国家经济的发展,所以和平才是解决问题,推动社会进步的良药。

而这种思潮也毫无例外的推衍到古人的身上,于是出现了澶渊之盟,促进了北宋经济的发展,宋金和议保全了南宋社稷等一系列言论。

因为将和平作为最高宗旨和最终目的。所以与之高度契合的投降派等如秦桧就成了国家和民族的正面人物,而与之背道而驰的抵抗派如岳飞就成为万恶不赦的反人类罪犯。

我觉得,最主要的问题是,现在的人们都不清楚这段历史过程。为了吸引眼球,故作惊人之语。

为了说明这个问题,我们必须要回到“历史现场”之中,看看秦桧为何要害死岳飞。

当然,正如某些历史学者,秉持“求真”的精神,岳飞不是神,他的死也有自己的性格原因。但看待事物要分主次,并不能因此就谋杀秦桧害死岳飞的性质!

秦桧最早也是抗金积极份子,可惜后来做了俘虏

那么,秦桧为什么要害岳飞呢?

其实,两个人之间并没有个人的恩怨,除了军事上的交集之外,两个人几乎没有什么私人往来。

秦桧,在北宋末年曾经也是一位读书人,靠科举考试成为进士及第,后来又考中词学兼茂科,成为太学学正。

开始的时候,秦桧也上书,认为北宋不能对金朝一味忍让,应该加强守备。

后来,靖康之变爆发。秦桧被金朝人掳到北国。在北国,秦桧最开始不归顺金朝。金高宗还对他青眼有加,认为他非常有气节。随后,让那个秦桧做了弟弟的监军(挞懒)。

结果,秦桧瞅准一次机会,就逃回了南宋。到了南宋之后,或许是由于他早年颇有气节,得到了很多将领的保举。

我们不知道秦桧内心的转变,或许是由于在金国受到的侮辱,再加上南宋根本不是金朝的对手,或者是他看清了高宗想要求和,为了保住自己的荣华富贵,主动站到高宗阵营,总之,秦桧由此变成了一名积极求和者。

由于秦桧了解金朝的虚实,高宗让他做了礼部尚书,负责与金人议和。随后,秦桧通过打压政敌,成为了宰相。

坚定的抗金主义者,高宗让他多次后撤遭拒绝

再来看岳飞,岳飞是一个坚定的抗金主义者。岳飞曾先是与当时金国人树立的伪齐作战,先后收复了郢州、襄阳和邓州等地。随后,又与中兴名将韩世忠、张俊等人进行北伐,兵分三路抵抗南下的金军。

三路军队中,就属岳飞的中路军最为英勇神武。

岳飞主要向中路进军,也就是进入河南等地,先后收复了西京洛阳、汝州、郑州等地。岳飞甚至还发动了地方武装,与很多抗金义军联系,共同制敌。

然而,岳飞没有意料到的是,高宗之所以同意他们北伐,是希望以战求和。当岳飞等人取得胜利之后,高宗马上命人进行和谈,让岳飞等人后撤。可是,岳飞没有后撤,仍旧与金军作战。

岳飞还亲自给高宗上书,说金军现在已经大败,继续进兵,“金贼必亡”,一同收复已经丢失的首都汴梁,以及燕云十六州等地。

老实说,岳飞有点夸下海口了。

当时,岳飞孤军深入河南,深入敌后,已经面临着失败的危机。历史记载,金军围困岳飞,“飞兵不能支,几败”。后来,在高宗的一再催促下,岳飞才回到了鄂州。

岳飞与秦桧的矛盾:淮西之战,不积极前往前线支援

随后,岳飞又参与了淮西之战,当时,淮西的守军招架不住,高宗和秦桧希望岳飞速去支援。但是,岳飞却行动迟缓。岳飞建议趁金军南下的机会,直捣洛阳等地,收复失地。高宗拒绝了这一建议。

随后,岳飞又建议,沿江而下,进入淮西。高宗同意了,

但是,由于书信传递需要时日,导致岳飞行动迟缓,让高宗和秦桧对他加以了怀疑。

后来,在第二次支援淮西的时候,岳飞害怕自己支援积极,会被削夺兵权,因此,故意行动迟缓。等到危机解除,岳飞军队才到。于是,“故张俊与秦桧皆恨之”。

由此,秦桧与岳飞开始出现了矛盾。

高宗为何害岳飞?两次兵变让他产生内心阴影

那么,高宗和秦桧为什么要害岳飞呢?

有宋一代,朝廷一直是“重文轻武”。究其原因,就是害怕武将坐大,手中有兵,从而威胁皇帝。

南宋建立之后,还发生了两次兵变,一次是“苗、刘兵变”,一次是“淮西兵变”。第一次,团练使苗傅和御营前军副都统制刘正彦借口宦官谋反,直接进入高宗行宫。

虽然当今的社会盛行历史再认识,以更加全面客观的角度对以往盖棺定论的人物进行剖析,得出秦始皇非暴君、隋炀帝有大功等结论,这无疑是历史学习的进步。

但是这些对秦桧而言并不适用,因为秦桧的“汉奸”定义,并不是今天才有的,他是一个从宋朝当代就板上钉钉的大奸臣,后世的明朝还给秦桧铸了跪像,对其罪恶的一生进行了更加全面的总结。

这样一个被亿万人民唾弃的人,一个连三岁小孩都知道的事实,还需要怎样的求证?

在我国数千年的历史中,“汉奸”是一个历史名词,现代汉奸概念形成于抗日战争时期,泛指背叛中华民族,投靠侵略者,充当其走狗,出卖中国的国家和民族利益的败类。

而在抗日战争之前,“汉奸”指的是居住在中原的汉族政权与边疆少数民族政权冲突时,汉族政权中出现的掌握一定权力却出卖汉族利益,为边疆少数民族政权服务的奸细行为。

这一定义,简直是为秦桧量身定做的。

今天的很多人,站在上帝视角,先入为主地认为南宋一定抗不过金国的打击,所以按照秦桧的投降妥协思路才能活下去,这一理论的最直接证据就是北宋末年的秦桧也曾刚直不阿、不卑不亢,但是从金国回来后就开始卑躬屈膝、奴颜媚骨了。既然秦桧在金国呆了好几年,对金国实力有了相当的了解,那么他的做法一定程度上就代表了宋朝士大夫的思想,那就是“和为贵”。

有人甚至据此得出结论:秦桧为南宋续命150多年。

在这里,静夜史先不说秦桧在金国的几年时间里,到底和金国进行了什么样的交易最后得以返回宋朝。单说向金国妥协这个事,宋朝何时有过议和的主动权?

国土被金国占据了大半,宋高宗被金军追到海上吓得失去生育能力,这样如丧家之犬的政权真的有能力让金国坐到谈判桌前和自己谈判?

别闹了,妥协从来都是势均力敌的结果。如果金国能秋风扫落叶般地消灭南宋,他们是不会傻到和南宋在谈判桌上磨叽的。正因为此时的南宋有一定实力,加上西夏在西北方向的牵制,金国才没有能力彻底消灭南宋。

而南宋的实力,不是来自于秦桧的谄媚,靠的是岳飞等南宋名将的拼死抵抗。

换句话说,正是因为岳飞等人的坚决抵抗,才给了秦桧向金国求和的资格。

而这个名将,被秦桧杀掉了,杀掉的原因,是那句老少咸宜、人畜无害的“莫须有”,这种自毁长城的做法不是汉奸是什么?

不过,有些人总能将杀害岳飞的罪责习惯性推给宋高宗,毕竟理论上是最后拍板的最高领导,没有高宗点头,岳飞是死不了的。

真的是这样吗?先不说理论和现实总有差距,单说岳飞的地位到底威胁了谁?作为武将,又做到了枢密使的高位,谁最害怕和眼红?是高高在上,乐意看手下斗来斗去的高宗吗?

在岳飞之前,北宋时期的名将狄青也做到了枢密使之职,然后就是包括大文豪欧阳修在内的文官集团拼命向皇帝上奏,又是功高盖主又是祖制不可违,直到狄青被罢官后郁郁而终才放手。

同样的事情发生在岳飞身上,然后岳飞就成了军阀,成了时刻准备篡位的逆臣贼子了?在静夜史看来,岳飞高升,最紧张的还是文官之首秦桧吧?如果他的地位不保,后面的卖国还怎么进行?所以找一堆理由,甚至是莫须有,只求把岳飞搞掉就行。

说岳飞功高盖主,威胁高宗地位的,首先应该明白的是:岳飞和唐朝时期的郭子仪一样,如果想要篡位早就窜了,不用等到秦桧陷害;而且,离开老巢的赵构,和南迁的东晋开国皇帝有什么两样?来到人生地不熟的江南,如果司马睿没有王导的支持,他还做个毛线的皇帝?所以当时的情况是“王马共天下”。

同样的例子发生在赵构身上,他就成了人心所向的真命天子了?如果没有这帮文官集团的支撑,他连半壁江山的皇帝都做不了。这样一个被文官集团“挟持”的皇帝,他的权力能有多大?威胁不威胁他的皇位有那么重要吗?重要个山药!

也正因为如此,才有了秦桧死后,赵构对亲信杨存中说:“朕今日始免靴中置刀矣。”

所以,赵构或许昏庸,但他的昏庸与否根本就不重要,因为他说了不算。大权独揽、把持朝政多年的秦桧,才是杀害岳飞的最大凶手。

而当岳飞被免职后,金国终于肯“放下身段”接受议和了。而当《绍兴和议》签订,秦桧卸磨杀驴,将精忠报国的岳飞杀害了。

所以,秦桧的“汉奸”之名,是人所共知、毋庸置疑的,谁为这个汉奸洗白,谁就是中华民族的罪人。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zz/833523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4-15
下一篇 2023-04-1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