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你的攀比心和焦虑毁了孩子!(建议收藏)

别让你的攀比心和焦虑毁了孩子!(建议收藏),第1张

小卢的儿子下半年就要读一年级了。小卢对孩子的教育一向都很上心。在朋友的询问下,她跟大家分享了她给孩子的暑假安排。从早上80:30-晚上20:00,时间全被排得井井有条。仔细一看,一天至少有4个培训班,每个培训班至少1个半小时。

朋友不禁问小卢:“报这么多培训班孩子不累吗?”小卢说道:“我这还报得少的了,他们班还有人报了5个培训班呢!现在竞争这么激烈,不报班怎么行?”

如今这个时代,像小卢一样的家长大有人在。看到别人的孩子这也会、那也会,而自己的孩子这也不会,那也不会,即使本来比较佛系的家长,经这么一比较,往往也会开始焦虑起来。于是,便会跟风也给孩子报一堆班。 那么,家长的这种攀比、焦虑,真的会让孩子变得更优秀吗?

一、家长越攀比越焦虑,孩子越自卑

傅首尔在上《亲爱的小课桌》节目时,谈到了她最反对的事,就是在家庭聚会时,别人让她的儿子背个诗。为什么反对呢?她说,如果别的孩子一口气可以背五首,而自己的孩子却一首都背不出来时,就会感觉自己不行了。这种因攀比环境,会让孩子陷入了自我怀疑,从而让孩子感到自卑。

家长之所以喜欢拿孩子来攀比,大多数都是为了自己的面子。俗话说“山外有山,人外有人”,孩子不可能事事都比别人强。当家长听到别人家的孩子比自家孩子强时,大多数为数落孩子。比如:“你怎么这么笨,别人会你怎么就不会呢?”被家长这么一责备,孩子就更加确认自己真的不如别人了。

试问家长们,为了自己这一时的面子,就数落打击孩子,让孩子从此陷入自卑情节中,这值得吗?

二、家长盲目的攀比,也会引发孩子攀比心理

曾经看到过一则新闻,讲述了一名14岁的初三学生秦某某,虽然成绩挺优异的。但却一直无法超过班上的马某。接连几次考试,都是马某第一名,秦某第二名。为此,秦某警告马某,如果再考第一名,他就会杀了马某。然而,再次考试时,第一名还是马某。为了拿到第一名,秦某某居然认为:杀了第一名,自己就成为第一名了。

父母如果平时经常拿自己的孩子跟别人家的孩子比较,孩子就会倍感压力。孩子要么产生自卑心理,要么就会对这家长口中的那别人家的孩子心生恨意。

三、如何做到不攀比、不焦虑,理智 育儿

育儿 的路上,当父母的时常会陷入焦虑中。比如,当老师批评我们的孩子时;当别人家的孩子教出好成绩时,又或是看到孩子考试成绩不如意时,都会让我们倍感焦虑。如何才能让自己做到不攀比、不焦虑呢?

1.转变思维,把孩子每次错误看做孩子的成长

我们之所以会拿孩子去跟别人家的孩子攀比,很大一方面是因为我们不想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但是,亲子教育专家张敏,在《亲爱的小课桌》中讲道,人生本来就不是一场输赢的比赛。如果一定说是场比赛的话,那它应该是一场马拉松,所以我们不必在意那个起跑线。

下面我们来看看尹建莉老师是如何引导的。当尹老师的女儿圆圆,考了80分的试卷时,尹老师会肯定孩子的成绩。再引导圆圆,找找20分丢哪了?当圆圆经过自己思考、分析,改正失分的地方后,尹老师会用铅笔划去考卷原分数,然后写上改正后的分数。

尹老师的这种方法可以让孩子学会自我反思,把错误当做孩子成长的机会。

2.接纳孩子的缺点,寻找孩子的优势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每个人都是天才,但如果你用爬树的能力来断定一条鱼有多少才干,它整个人生都会相信自己是愚蠢不堪。”

身为父母,我们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出类拔萃,取得佳绩。但全方位出类拔萃的人毕竟是少数的。

教育心理学家李玫瑾老师,曾经分享过她女儿高中时的故事。她的女儿从小数学成绩就不好,经常考不及格。面对数学老师的批评,李玫瑾老师不仅不责怪孩子,还回应老师说,数学不及格并不影响她对 社会 做贡献。

后来,李玫瑾经与女儿商量后,帮女儿选择了音乐艺术专业。结果,她的女儿成为了当时她们中学唯一一个考上重点大学的学生。

正所谓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并不是只有学习成绩好的孩子才会取得成就。父母在接纳孩子的缺点的同时,要善于帮助孩子寻找他的优势,相信每个人的出生都有他的价值和意义。

写在最后

《如何做不焦虑的父母》中有写道:“焦虑的父母+压抑的孩子=两败俱伤的教育”。 育儿 的路上,很少有不焦虑的父母。但当我们意识到焦虑所带来的负面作用时,我们能做的,就是从现在开始,收起自己的攀比和焦虑之心,帮助孩子找到自己的优势,成为最好的自己。

幼儿园“去小学化” 家长们喜忧参半

去年以来,教育部印发《关于大力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指导意见的通知》,提出零起点教学、去小学化、 家校(园)共育等,新规落地,有不少家长担心幼儿园不教汉语拼音、识字、计算、英语,孩子上小学后会跟不上。“听说一年级的学习进度很快,如果孩子不提早接触,刚上学的孩子真的会非常吃力。”家长陈女士表示,“班里有接近一半的孩子都学了拼音,不知道我们该不该也给孩子报个班学习?”

据了解,幼小衔接是儿童成长过程的一个重大转折。此前,教育部发文就要求就幼儿园“小学化”情况开展专项治理,治理范围包括严禁教授小学课程内容、纠正“小学化”教育方式、以及小学坚持零起点教学等。

幼小衔接已贯穿于学前教育始末

其实,近些年来,很多幼儿园都在尊重幼儿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的基础上,有着或多或少幼小衔接的尝试和实践,并且取得了不错的成效,而小学也在同步开展双向的“小幼衔接”。

在该幼儿园,已经形成了幼小衔接制度、课程、环境、评价、共育五个方面的科学衔接幼小衔接生态,大班扎根,小学发芽、开花,在这个过程中,环境、教学和家长均是儿童成长的“养分”所在。

将幼小衔接贯穿于学前教育始末的,还有西安高新文理幼儿园。该园从小班起便开始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卫生及行为习惯,激发幼儿对周围环境及未知领域的探究兴趣,实施科学有效的教育方法,为其顺利步入小学做好准备。“多年教育实践证明,幼儿自主能力培养是无法一蹴而就的,必须从日常生活点滴着手,循序渐进缓缓而行。”西安高新文理幼儿园园长吴丽英表示,可喜的是,经过师幼的共同努力,中、大班时幼儿已形成了一定的秩序感,其自主能力也得到很大提升。

在高新区第二十四幼儿园,也把幼小衔接融入平时的课堂教学,在 游戏 中丰富幼儿有关小学和小学生生活的经验,为幼儿做好入学前的心理和物质准备。除了经常对老师进行培训外,该园还分期分批组织幼儿参观小学,参与小学升旗、入队仪式,熟悉学校环境,了解学校生活,请一年级的学生与大班孩子进行交流、 游戏 ,讲一讲自己入小学的感受。通过幼小互动,引起幼儿对升入小学的热切期待。

家长如何“去焦虑化”? 与您分享三个“与其”

面对幼升小,家长的焦虑如何缓解?如何恰当地幼小衔接?

在高新文理幼儿园园长吴丽英看来,幼儿教育尤其是幼小衔接教育,是一项复杂而又艰巨的任务,不仅需要多方明确分工、各司其职,更要求彼此密切配合、通力合作。“家长应理性看待孩子上小学的问题,做到多交流、多陪伴、多鼓励,因势利导地使其成为小学生活主动入学的准备者,积极愉快地做好入学准备。社区也应切实履行自身职能并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做好家、园、校三方的协调对接工作。任何一方的缺席,都可能导致事倍功半甚至前功尽弃。

西安高新第一小学校长刘英明与家长朋友分享了三个“与其”:与其焦虑不如反观、与其加码不如提质、与其要求孩子不如要求自己。在她看来,“当你转变了心态、更新了观念,相信‘幼小衔接’对家长、孩子而言都会是水到渠成、自然而然的事情。”首先,家长朋友要搞清楚幼小衔接“衔接”的是什么?深层次的理解是从思维方式、学习习惯、生活技能、心理准备等多方面来调试以适应小学生活,建议处于茫然和焦虑中的家长,静下心、好好反观孩子还欠缺哪些方面的能力,而后有针对性地加以弥补。

刘英明校长说:“很多家长在幼小衔接时都走入了误区,认为幼小衔接就是提前进行小学化教育,其实做好幼小衔接绝不是让知识储备越多越好,而是习惯越好越优秀、思维越强越出彩、方法越佳越顺利。这就要求在幼小衔接时,不是简单、疯狂地给孩子加码补课,而是要‘提’培养孩子好习惯、好思维、好方法的‘质’!尤其是身教的力量永远大于言传,家长与其要求孩子不如要求自己,做个学习型的父母,以身示范的榜样肯定会感染孩子,起到润物细无声的功效。”

玫丽娜

读了贵报6月22日评论版文章《孩子精神世界的发育同样需要给予重视》,深有感触。现在很多父母深处于教育焦虑中,而这些殷切盼望往往成为孩子“不能承受的生命之重”。有些孩子甚至因此出现了心理问题,反而严重影响了学习。

为了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让孩子承担本不属于他这个年龄段的学业压力,很有可能会导致欲速则不达的结果。学习成绩可以通过孩子分数来衡量,身体 健康 也能观察得到,但心理状态是无形的,需要依靠细微的体察感受。青少年儿童本来就处在身心快速成长期,孩子心理发展、心理 健康 同样不容忽视。如果给孩子过多的学习负担,轻则会让孩子滋生厌学情绪,重则会让孩子出现心理问题影响身体 健康 ,学业也难以取得进步。

孩子只有在轻松、愉悦的状态下学习,才能有更好的学习效率。学习是一场持久战,家长应以长远的眼光,妥善为孩子安排学习计划,不要将 育儿 焦虑转嫁到孩子身上,不能让家长的心病成为孩子的心病。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zz/836575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4-15
下一篇 2023-04-1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