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金纳的鸽子实验是什么?

斯金纳的鸽子实验是什么?,第1张

这是一个证实人类也常常犯的“迷信”错误,而我们生活中也经常扮演了鸽子的角色,尤其是在金融市场中。

1、实验 *** 作:著名的心理学家斯金纳曾经做过一个实验,他在一个笼子中喂养了8只鸽子,为了增强寻找食物的动机,在测试前连续几天让鸽子处于饥饿状态;

然后在笼子中用食物分发器喂养,并且分发器被设置为每隔5分钟分发一次食物,也就是说不管鸽子做了什么,每隔5分钟就将得到一份奖励。实验结果出人意料,8只鸽子中的6只产生了非常明显的反应:

一只鸽子不断地在笼子里转圈;另外一只反复将头撞向笼子的一个角落;第三只显现出一种上举反应,似乎把头放在一根看不见的杆下面并反复抬起它;

还有两只鸽子的头和身体呈现出一种摇摆似的动作;还有一只鸽子形成了不完整的啄击或轻触的条件反应,鸽子好像认为只要它们重复某个动作就能得到食物。

2、效果:这个例子简单概括了人类也常常犯的“迷信”错误:其实我们生活中也经常扮演了鸽子的角色,尤其是在金融市场。

为了寻找市场的规律,我们创造了各种理论,一旦成功了几次,我们受到了奖励,会使得我们更加坚信理论是正确的。但问题是我们不可能每次都得到奖励。

不再相信这个市场真的有所谓的“圣杯”了,其实市场很简单,只是人心很复杂,但是千万不要做一只“迷信的鸽子”。

扩展资料

创始人

斯金纳(Burrhus Frederic Skinner,1904—1990)是新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之一。他1904年3月20日生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州东北部的一个车站小镇,在那里他度过了他的童年和中学时代。出于对文学的兴趣,他进入了汉密尔顿学院,主修英国文学。

本来他想成为作家,毕业后从事写作,但两年后他便觉得“没有什么重要的事要说了”。于是他于1928年考入哈佛大学读研究生,改修学心理学。

1931年他获得哲学博士学位。此后他相继执教于明尼苏达大学和印第安纳大学。1947年他受聘重返哈佛大学,担任学校心理系终身教授。

实验意义

斯金纳通过实验发现,动物的学习行为是随着一个起强化作用的刺激而发生的。斯金纳把动物的学习行为推而广之到人类的学习行为上,他认为虽然人类学习行为的性质比动物复杂得多,但也要通过 *** 作性条件反射。

*** 作性条件反射的特点是:强化刺激既不与反应同时发生,也不先于反应,而是随着反应发生。有机体必须先作出所希望的反应,然后得到“报酬”,即强化刺激,使这种反应得到强化。

学习的本质不是刺激的替代,而是反应的改变。斯金纳认为,人的一切行为几乎都是 *** 作性强化的结果,人们有可能通过强化作用的影响去改变别人的反应。

在教学方面教师充当学生行为的设计师和建筑师,把学习目标分解成很多小任务并且一个一个地予以强化,学生通过 *** 作性条件反射逐步完成学习任务。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斯金纳箱

美国联合碳化钙公司一幢52层高的、新造的总部大楼竣工了,一大群鸽子竟全部飞进了一间房间,并把这个房间当作它们的栖息之处。不多久,鸽子粪、羽毛就把这个房间弄得很脏。有的管理人员建议将这个房间所有的窗子打开,把这一大群鸽子赶走算了。这件“奇怪”的事传到公司的公关顾问那里,公关顾问立刻敏锐地意识到:扩大公司影响的机会来了。他认为,举行一次记者招待会,设计一次专题性活动,散发介绍性的小册子等等,都可以把总部大楼竣工的信息传播给公众,这些自然也算是好方法,但仍是一般常规的方法。最佳的方法应做到使公众产生浓厚的兴趣,以至迫切想听、想看。现在一大群鸽子飞进了52层高的大楼内,这本身就是一件很吸引人的新奇事,如果再能够巧妙地在这件事上做点文章,则一定能产生更大的轰动效应。于是,在征得公司领导同意后,他立即下令关闭这个房间的所有窗门,不能让一只鸽子飞走。接着,他设计并导演了一场妙趣横生的公共关系传播活动。 首先,这位公关顾问别出心裁地用电话与动物保护委员会联系,告诉他们此间发生的事情,并且说,为了不伤害这些鸽子,使他们更好地生栖,请动物保护委员会能迅速派人前来处理这件有关保护动物的“大事”。动物保护委员会接到电话后居然十分重视,答应立即派人前往新落成的总部大楼处理此事,他们还郑重其事地带着网兜,因为要保护鸽子,必须小心翼翼地一只只地捉。 公关顾问紧接着就给新闻界打电话,不仅告诉他们一个很有新闻价值的一大群鸽子飞进大楼的奇景,而且还告诉他们在联合碳化钙公司总部大楼将发生一件既有趣而又有意义的动物保护委员会来捕捉鸽子的“事件”。 新闻界被这些消息惊动了。他们认为,如此多的鸽子飞入一幢大楼是极少见的,又加上动物保护委员会还将对它们采取“保护”措施,这的确是一条有价值的新闻,他们都急于想把这条信息告诉给更多的公众。于是,电视台、广播电台、报社等新闻传播媒介纷纷派出记者进行现场采访和报道。 动物保护委员会出于保护动物的目的,在捕捉鸽子时十分认真、仔细。他们从捕捉第一只鸽子起,到最后一只鸽子落网,前后共花了3天的时间。在这3天中,各新闻媒介对捕捉鸽子的行动进行了连续报道,使社会公众对此新闻产生浓厚的兴趣,很想了解全过程,而且消息、特写、专访、评论等体裁交替使用,既形象、又生动,更吸引了广大读者争相阅读和收看。这些新闻报道,把公众的注意力全吸引到联合碳化钙公司上来,吸引到公司刚竣工的总部大楼上来,结果,联合碳化钙公司总部大楼名声大振,而且公司首脑充分利用在荧屏上亮相的机会,向公众介绍公司的宗旨和情况,加深和扩大了公众对公司的了解,从而大大提高了公司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同时,借此机会,将联合碳化钙公司总部大楼竣工的消息巧妙地、顺利地告诉了社会,使公众全盘地接受了这一消息。通过公共关系传播活动,终于事半功倍地完成了向公众发布此消息的任务。这便是公共关系历史上的经典案例——“鸽子事件”给分吧,亲。

(1) 好。因为在此事件经媒体曝光以后,医院名声大震,被当地称为最有爱心的医院,提高了医院的声誉。

(2)对提高企业知名度,美誉度有很大的帮助。对医院的公共关系,社会关系都有好处。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zz/837232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4-15
下一篇 2023-04-1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