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谁知道台湾偶像剧的市场营销手段?市场收益和经济价值

有谁知道台湾偶像剧的市场营销手段?市场收益和经济价值,第1张

台湾偶像剧有别与其他剧中的只有观众人群,台湾偶像剧的观众人群一般是10-40岁,以20岁上下为主,观众人群年轻化,时尚化,市场面向当然就比较时尚,是流行趋势的代表,营销手段就是以偶像为主,走明星路线。

最大的原因在于没有新晋的偶像来接替她们,导致偶像剧逐渐没落了。台湾偶像剧之前流行本来就是台剧在新世纪衰退的前奏,由时装言情剧和琼瑶等剧变化过来的

缺乏创新性

台湾偶像剧“没落”的原因,有几方面的原因。一方面,台湾偶像剧近年制作成本低,导致作品不佳,观众群流失。根据数据调查,台湾乡土剧制作成本大约一集130万台币,偶像剧平均一集约200万台币,《我可能不会爱你》一集210万,台湾电视史上收视率最高的偶像剧《命中注定我爱你》一集300万,《拜金女王》一集600万已是高成本。而跟韩剧平均一集制作费1,738万台币、大陆古装剧制作费平均一集650万台币相比,台湾偶像剧的整体制作水平就显得相对低下

据尼尔森收视率调查报告,电视剧收视率排名前三的都是「乡土剧」,同时期播出的《后菜鸟的灿烂时代》、《爱上哥们》都挤不进前三。乡土剧用相对较低的成本就能达到较高的收视率,广告价码也能跟着上涨,电视台乐于买账,一部接一部上档乡土剧。

当地政策的影响

除了乡土剧大行其道,台湾电视台大举引进陆剧、港剧、韩剧、日剧等“外来剧”,播出比例近年来都超过50%,也就是台湾有超过一半的电视剧都是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作品。为什么台湾电视台减少自制剧的投入呢?因为不开戏就不怕亏本,于是台湾自产的偶像剧越来越少。鉴于这样的情况,2016年台湾公布修正的《广播电视法》中增订新规:“电视台必须维持台湾自制节目播送比率达70%,主要时段播送台湾自制戏剧节目应达同类型节目50%”。但业内人士表示,电视台没有严格坚守自制率

由于聘请台湾团队的成本相较大陆团队更为低廉,很多陆剧外包都找台湾团队,有台湾业内人士称:大约有七成在帮陆剧代工,台剧有时候找不到工作人员。许多优秀的台湾电视工作者也转移阵地,前往更大的市场。人力、财力等资源相继告急,观众流失,台湾影视制作面临低谷。

局限性太大

随着时代的发展,观众们开始不再满足于台湾偶像剧的局限性。毕竟,翻来覆去的王子与灰姑娘的故事终归是有不喜欢的那一天。特别是在我们本土电视剧或是韩剧开始崛起的时候,台湾偶像剧也逐渐归于沉寂,再也没有出现开播便能引起全民狂欢的剧情出现,偶尔有几部也只是反响平平,不会特别亮眼

毕竟在台湾偶像剧还停留在俊男靓女的爱情故事之时,本土的宫廷剧、青春剧、都市剧开始百花齐放,韩剧、日剧也在不断更新。观众们的选择变得更多了,剧情老套人物固化的台湾偶像剧自然而然开始不再受欢迎。

渐渐地,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我们对于台湾偶像剧的记忆也只剩下了那几部经典的“回忆杀”“童年记忆”了,曾经如日中天火遍全亚洲的台湾偶像剧像是突然之间销声匿迹了一般,也在内地电视台彻底消失了,唯一出现的时候也就是在电视综艺节目中回忆往昔的时候。

偶像剧需要创新

偶像剧的产生,本来就是台湾电视剧产业衰落大背景下从都市爱情片派生出来的一个剧种,它也是在吸收日本少女漫画和偶像剧的基础上,结合本土的新演员和现有的基建环境和题材推出面向青少年的剧种。到今天,这个剧类也已经运作了二十年,其内涵已经发掘殆尽衰落是必然的

而偶像剧的从兴起到今天需要自我革新,分析其衰落的原因,从产业的角度就是市场丢失创造力殆尽、演员发展到了瓶颈期大量出走等等。而如果从外部来看,台湾偶像剧围绕着霸道总裁和玛丽苏少女的核心展开故事已经不能给观众带来精神慰藉,因为台湾政治经济形势日益走低迫使很多年轻人出走内地寻找机会,甚至大量偶像剧演员也在做这件事。

它的衰落包含了太多的原因,想要再次回温,还是需要推陈出新。

现在的台湾节目,只一味追求降低成本粗制滥造,结果最终只能大败收场。

10年前,台湾的综艺节目还是大陆各大节目,争相模仿的对象,曾几何时,现在的台湾综艺节目,除了《康熙来了》还能保持收视率之外,已经没有其他可以称道的节目了,有点类似当年的香港电影,只一味追求降低成本粗制滥造,结果最终只能大败收场。

反观韩国综艺节目,可说是不惜工本,制作费之庞大令人难以想象,以超人气的《Running Man》为例,每集主持连嘉宾就有9到12人,每位主持至少有一位摄影师跟随,还有额外的摄影师负责拍摄环境,以及摇控直升机拍摄。

但最后剪辑出来的播放时间,却只有90分钟,换句话说,每位主持的平均镜头,其实只有10分钟左右,为了争取更多曝光率,主持之间便存在无形的竞争,各自必须竭尽所能搞笑搏出位,确保节目质量。

看看这些韩国或大陆受欢迎的综艺节目,如何用心制作,或许是台湾综艺节目,该好好反省检讨的时刻了。

一、偶像剧:从“类型”到“去类型”

在今天的文化语境中,偶像剧更近似于一种无关痛痒甚至是略带贬义的类型创作。电视剧首先是以群众性作为基础的,其后才有谈艺术标准的更多空间,这与电影自发轫之初便具有的多元化创作有本质不同。

尤其在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全面浸润于消费文明之中的国剧创作,也在全方位的解构中寻得了更丰富的阐释空间。

1998年,第一部国产偶像剧《将爱情进行到底》轰动一时,观众在其中看到了80年代末90年代初电视荧屏中少见的浪漫想象,“自由地接纳开在彼岸的爱情之花有否在现实土壤中扎根的希望”。从这里开始,国产偶像剧对传统严肃剧集的审美补完催生出了持续的生命力。

二、困境:偶像剧的“身份”焦虑

大多数流通甚至走热于市场的剧集作品,都呈现出高度偶像化的状态。这不仅全面侵占了其他类型剧的创作空间,也大量催生了有如《凤囚凰》、新版《流星花园》这样逐渐普遍化的“辣眼睛”神剧。

从个案中或许我们能找到千百种关于“糟糕”的具体解释,但回到本源,这其实是偶像剧的“身份”焦虑问题——电视剧当然可以是某种程度上的流行文化化身,但它绝不仅仅等同于某一种具体的、单一的流行文化结果。

17年前的《流星花园》缔造了那个年代的“F4”专属审美,因为独特才有了它的象征性意义;再看今天的“F4”,他们显然是今天的“偶像”在颜值和流量强相关的互动基础上所产出的“大多数”,或许再现了一种偶像审美的时代特质,但并没有形成更进一步的探索。

所以,当偶像化的叙事已经化作一种主导性的创作力量,这意味着观众所能开展的文化审美活动只能变得愈加匮乏、有限。

而这种主流的选择又是乏于现实意义的,与其他创作要素高度黏合在一起,于是我们更难以寻求到更多具有可能性的突破空间。

以上内容参考  中新网-偶像冗余的年代里 偶像剧衰落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zz/840530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4-16
下一篇 2023-04-1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