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健产品骗局的惯常骗术有洗脑营销,亲情营销,体验营销,免费体检。
第一招,洗脑营销。打着免费健康讲座的旗号,向老年人灌输歪曲的健康理念,虚构夸大他们的病情,诱惑老人买保健品和治疗仪器。
第二招,亲情营销。营销人员一见面就喊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哄着老人高兴,其实看中的就是老人兜里的钱,让他们最后买了保健品。
第三招,体验营销。拉着老人体验各种医疗器械,吹嘘疗效,忽悠老年人花钱。
第四招,免费体检。打着免费体检的幌子,在体检报告上做手脚,吓唬老人赶紧掏钱治病。
扩展资料
避免老人盲目信任保健产品商家,子女或亲友可以这样做:
1、定期带老年人去正规的大医院进行体检,用“白大褂”的权威驳倒不明商家。
2、多与老年人进行情感交流,给他们安全稳定的情感联系,并支持和鼓励老年人在安全的人际范围内进行情感交流。有安全感的老人比较不容易在骗子身上花费感情。
3、让老年人适当劳动,适当做贡献,增加对自我价值认可,提升自尊水平。这有助于减轻焦虑。
4、尽可能保证老年人的控制感,即自主决定权。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315曝光老人被骗买买买 如何识别保健产品骗局?
据报道,近期,央视曝光了2020年保健品的新骗局,不法分子打着免费的旗号送给老人们保健品,但却要收取高昂的快递费和税。
事件要从最近家住贵州省赤水市的一位八旬老人谭阿姨说起,她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收到一个包裹,收到包裹以后谭阿姨需要把快递的费用和物品的费用一起交给快递小哥,在持续了几个月后的一天,当快递小哥再一次把包裹送到谭阿姨手里的时候,他却阻拦了谭阿姨的签收,不仅如此,他还向赤水市公安局报了警。
也幸好是这个快递小哥的警醒,在老人持续送了几个月的快递后,带着这位老人到派出所报警,这起保健品的骗局才得以被揭破。
扩展资料:
老年人易陷保健品骗局的原因:
1、与老人的健康期望有关
儿女两地分居,老人们认为“没病一身轻”,并抱有“少生病,就是给子女减轻负担”的想法,花钱买保健品也是身不由己。
2、老人们独居带来的亲情需求
在各类诈骗情节中,老年人几乎是最容易攻陷的群体。随着我国“空巢老人”数量的增多,老人精神孤独等问题日渐严重。一些不法分子看准了软肋,采取“跪地营销”“以情动人”,通过和老年人套近乎骗取信任的手法实施诈骗,越来越猖獗。
3、老年人对人的戒备心理差
很多老年人信息闭塞,缺乏判断能力,诈骗分子极易寻机得手,坑的老年人有苦无处诉。
参考资料来源:川北在线-央视曝光保健品新骗局 免费送却要收取高昂快递费
打开电视、翻开报纸,很容易看到各种“专家”“神药”的宣传。2017年,一款我们几乎天天能在电视广告上看到的眼药水,被指涉及虚假宣传,走下“神坛”。
近些年夸大其词、虚假宣传的医药广告屡禁不止,一些中老年患者深受其害。
据中国消费者协会数据显示,2017年上半年全国受理“医药及医疗用品类”投诉共1954件,其中涉及虚假宣传占24.82%。
3•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之际,《生命时报》(微信内搜索“LT0385”即可关注)采访专家,总结出虚假医药广告的骗人招数,教你一眼识破它们。
受访专家
全国合理用药监测系统专家 孙忠实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临床药师 夏雨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药学部教授 刘世霆
虚假广告的7大陷阱
面对层出不穷、五花八门的虚假广告,消费者必须擦亮眼睛,以下这些花招往往是虚假广告的常用伎俩。
1
过分强调疗效
“3个月治愈”“一次性根治”“长期控制病情”等是典型用语。
随着医学的进步,一些疾病的确可以做到药到病除。但由于医学还具有很多局限性,许多疾病尚未找到根治方法,只能控制发展和恶化,过于强调“治愈”“根治”的,一般都是骗子。
2
用伪学术包装产品
关键词是“国家专利”“国际医学成果”等。很多广告明确指出“治愈率99%”,实则并无临床证据支持。
医学信息是不对称的,公众很难辨识不实表述,患者长期受到疾病困扰,面对这些说法更愿选择相信。
3
完全忽略不良反应
有些药宣称“数万名患者临床服用效果较好,且无任何毒副作用”。但“是药三分毒”,任何药都不可能做到无任何毒副作用。
4
过分夸大适宜人群
比如,有些抗骨质疏松药仅作用于特定人群,但虚假广告往往打着“有病治病,无病预防”的幌子,扩大销路。
5
滥用科技前沿,鼓吹神医神药
有些广告充斥着玄之又玄的词语,比如“纳米”“端粒酶”“远红外”等。很多词语只是药理学或生理学概念,并未实际用于临床。
更有甚者,自创一些伪科学词汇,让普通人感觉特别“高大上”,进而上当。中医药领域是虚假广告重灾区,“神丹”“神贴”“祖传秘方”等说法,常被用来鼓吹“神医神药”。
6
近似药名,“李鬼”冒充“李逵”
有些药品以其他知名常用药的商品名为基础,加上一个词或一个字,比如“新”“超”等,借用人家的名气。
比如,沐舒坦口服溶液是家庭常备药,用于儿童祛痰,但市场上还有一个药叫“新沐舒坦”,包装和广告设计都与前者极为相似,成分却不同,用法、用量差异较大。
很多人根本分不清,到药店可能稀里糊涂就买了后者,却习惯性地按前者的量给宝宝服用。新沐舒坦属于非处方药,虽不是假药,却可能影响治疗。
7
假专家“站台”
有些广告中的专家很不可信,身份往往造假,他们大多打着“协和”“北医”“解放军总医院”等旗号,骗取信任。
由于公众缺乏分辨能力,认为有名字、有单位就是专家,结果轻信其推荐的药品。
这位老太太被誉为“中国最忙碌的虚假广告表演艺术家”。出没于各大卫视,头衔众多身兼多职。
从“拔痰定喘绝技传承人”到“蒙医后人”,从北大专家,再到风湿分会委员。后经查证,一系列头衔全是伪造的。
严惩才能痛改前非
孙忠实认为,虚假药品广告屡禁不止,根源在于惩罚力度不够。
《广告法》对虚假广告的处理是暂时停止销售,“这个处罚太轻了”。他建议,加大监管、惩治力度,要暂时停止生产,才能让违法者有压力去痛改前非。
刘世霆表示,像“多少天就能治好”这样的虚假宣传内容,很容易查证,一旦认定责任就要严惩,让违法者的风险大于受益。
夏雨表示,还要宣传合理用药概念,提高公众、媒体和医务人员的安全用药意识和认知度。
建议大家认真阅读药品说明书,根据适应症和自身情况选药,不要相信广告中过分夸大的疗效,也不要盲目听信病友推荐的药品及其疗效。
购买药品3原则
专家们总结出消费者买药时需记住的3点原则:
1.《广告法》列出的禁用词要熟记:“最”,如最新科技;“一”,如全国第一;“级”,如世界级、国家级;“首/家/国”,如独家配方、世界领先、首款产品等;权威相关,如专供、专家推荐等。
2.虚假药品广告主要集中在难治、无特效药、有病耻感的疾病上,比如癫痫、阳痿、皮肤病、糖尿病、癌症等。
这些患者要了解健康常识,对所患疾病和治疗前沿有所了解,如有疑问应询问医师或药师。
3.国家食药监总局官网有专门的查询平台。如被药品广告说动心了,不妨先查一下,看有无药品批号,按药品说明书或在药师指导下购买和使用。处方药不允许在大众媒体上做广告,只能发布在专业杂志。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