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是一整套系统,不是一个个零散软件。
2、有更新升级记录,系统,软件都在不断的更新升级。
大数据智能营销系统正版
3、系统上可联系到售后,服务完善。
这是集成在微信客户端的支付功能,用户只需在微信中关联一张yhk,并完成身份认证,即可将装有微信app的智能手机变成一个全能钱包,之后即可购买合作商户的商品及服务,用户在支付时只需在自己的智能手机上输入密码,无需任何刷卡步骤即可完成支付,整个过程简便流畅。据悉,家乐福全国237家门店陆续接入完成,还有其它商家,美团、京东、商超、便利店、餐馆等等均可使用微信支付。该商家是否可以使用建议直接咨询此商家。
目前,微信支付已实现刷卡支付、扫码支付、公众号支付、APP支付,并提供企业红包、代金券、立减优惠等营销新工具,满足用户及商户的不同支付场景。
一是在美国加德纳公布的世界机床行业排行榜上,沈阳机床凭借27.83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80亿元)的销售收入,排名世界第一;
二是历经5年攻关,i5智能机床 *** 作系统研发成功,这是世界上首个全智能机床“大脑”。
后来证明,这两大里程碑事件标注的,不仅是沈阳机床发展的顶点,更是兴衰的拐点。接下来的时间里,沈阳机床业绩断崖式下跌,走上巨亏之路,资不抵债,最终于2019年被司法重组。
朝阳即落日的背后,是一个个巨大的疑问:是什么原因让业绩全球第一的机床一哥,突然之间走向衰落?技术领先的i5智能机床,为何未能挽救沈阳机床的颓势?
如今,距离沈阳机床司法重组正好过去整整两年。两年时间里,刻意低调的沈阳机床在困顿与变革中等待着破局和复苏。昔日高歌猛进的盛景,以及那些闪耀着中国机床荣光的回忆,亦不时唤醒人们对重振大国重器的希望与期待。
人们惊诧于机床巨星的陨落,更为沈阳机床的先锋改革未能走到最后而深感惋惜。尽管技术争议持久未消,但i5数控机床的研发仍不失为中国机床发展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作为中国机床产业的一面镜子,沈阳机床的成败兴衰,对今天机床行业的发展仍不乏深刻启示。
专家表示,从沈阳机床来看中国机床产业的发展,有两个核心问题值得整个产业界思考:一是敢于大冒险的为什么是沈阳机床?二是沈阳机床为什么最终没能成功?
沈阳机床成败教训,也给东北振兴带来两点启示:一是东北本土并非没有能够启发革命性技术创新的企业,为什么这类企业大多黯然落幕?二是当一项重大原创性技术出现时,政府的手应该如何与市场的手协调,才能避免陷入沈阳机床曾经面对的困境?
危机逼近:骆驼被一根稻草压死
2019年5月,一笔441万元的欠款,将沈阳机床的债务问题暴露出来,再之后,就是震惊行业内外的破产重组。此时,距沈阳机床问鼎机床行业世界第一,不过8年时间。
人们普遍不解:这么大一家公司,怎么突然就没钱了呢?
没钱是真的没钱,只是并不突然。
知情人士介绍,作为沈阳机床原董事长的关锡友,对此做过深刻反思,称“自己犯了错误”。“当时搞创新研发的时候没有钱,关锡友没有选择从商业银行借款,而是选择了发行企业债。发二期债时,上面都批完了,正准备要发,结果东北整个债务爆发,债就没发出去。”
“这期债没发出去,上期债还要还,造成债务集中偿还,后来沈阳机床勒着裤腰带偿还了,其中也包括政府的一些支持,但这时候从东北特钢开始,银行出现了集体抽贷。沈阳机床一年的利息就要还11个亿,自身根本无力解决,这才有后来通过司法重组的方法把债务给卸掉了。”知情人士解释说。
一头骆驼被一根稻草压死,当然并不是那么简单。一个广被认可的事实是,即使关锡友没有“犯错”,无法逃避的债务危机,也早已为沈阳机床埋下了一颗不定时大炸d。
事情的起源,要回到2007年。当时,关锡友找到远在上海的同系师兄朱志浩,请他担任上海研发团队负责人,在上海组建了一支智能数控系统研发团队。2012年,取名“i5”的智能数控系统研制成功,并于2014年开始生产销售。据朱志浩等人介绍,i5系统的研发投入,以及在沈阳、德国开发的各种新机型(机床)的试制生产和测试推广,总体费用达到十亿元的数量级。这远超出了沈阳机床当时的承受能力。
一方面,沈阳机床本身盈利能力非常有限。2007年,沈阳机床营收突破百亿,但净利润只有7525万元。即使是2011年沈阳机床以180亿元的销售额成为当年全球销冠,利润也不过一个亿左右。
另一方面,在i5智能数控系统研发大举投入的时候,正是沈阳机床“缺钱”的时候。2007年,沈阳机床整体搬迁至沈阳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厂房等总投资达18亿元。此外,对德国希斯、云南机床、昆明机床等企业的收购及改造,也是巨大的投入。
内部经营状况伴随着外部市场环境的变化,危机一步步逼近沈阳机床。
从2012年开始,沈阳机床业绩逐步下滑。2013年,出现了自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首次经营利润“由正转负”,且亏损逐年增加。2015和2016年,沈阳机床两年亏损总额超过20亿元,并被戴上了*ST的帽子。虽然2017年实现了暂时的扭亏为盈,但亏损加剧及债务风险已难以缝补。
2019年前后,在沈阳机床的多次公告中,“经营资金紧张”等字词频频出现。负责审理沈阳机床重整案的沈阳中院在相关材料中介绍,截至2019年3月末,沈阳机床合并口径的资产约200亿元、负债375亿元、资产负债率约190%,2019年全年预计有超过100亿短期借款到期,导致在手订单无法按期交付,资金链濒临断裂,债务风险一触即发。
在一些业内人士看来,导致沈阳机床走上重组“败局”,归咎于研发i5系统花光全部家底并为此背上沉重负债,这种说法并不全面。在沈阳机床堆积如山的债务中,相比i5系统研发投入带来的债务,沈阳机床自身经营的亏损才是债务的大头。数据显示,2012年至2018年,沈阳机床扣非净利润和经营性现金流连续7年为负,其中总计亏损逾50亿元。
盲目扩张:中国机床龙头集体困境
沈阳机床业绩巨大反转的外围,是中国机床行业周期出现了潮水般的转向。
机床作为通用设备,整个行业有很强的顺周期性。随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一路狂奔的中国经济,为中国机床注入了一针兴奋剂。
公开数据显示,2001-2011年,中国机床行业在这十年间产值增长了十倍,利润增长22倍,年均复合增长率分别为24.8%和33.2%。从2002年起,中国就成为全球第一大机床消费市场,到2009年,中国机床产值、产量已并居全球第一。而2011年,中国金属加工机床市场规模达到创纪录的390.9亿美元,为历年最高。
但从2012年开始,无论是机床行业还是中国经济,都迎来一个分水岭。被市场下行裹挟着的中国机床产业告别了黄金十年,陷入前所未有的困顿。
东北大学一位机床技术专家告诉记者:“国内机床产业发展与市场刺激息息相关,市场环境好的时候,水涨船高,但市场形势一变化,问题就显现出来了,就像一下子被打回原形。”
行业告别井喷式增长后,包括沈阳机床在内的曾经发展最好的几家领军企业,转眼成为衰落最快的反面典型。
之所以形成如此大的反差,与这些企业的快速扩张有着直接关系。早在2007年时,沈阳机床就定下“先做大、再做强”的战略,当时关锡友认为只有企业规模做大,有了钱,才能有机会做强。从2002年至2011年十年间,沈阳机床生产了将近70万台机床,推动了国内机床行业规模不断壮大,同时也将自己推上了一个刹不住车的快车道。
据知情人士介绍,对于沈阳机床的快速增长,关锡友本人曾“非常恐惧”。“因为关锡友很清楚,这种增长不可能持续,产量一直增加,这怎么可能呢?他说这是不可能的,就是一个幻觉,但是当时大家都有这样一个幻想。他当时就说,如果我们沈阳机床生产14亿台机床,全国人手一台,到那时我们企业就可以死掉了,但那是不可能的,这个假设不存在。”
更大的危机在于,沈阳机床虽然产量规模扩大,但企业增收却不增利,甚至赔本赚吆喝。公开资料显示,从2000年开始,沈机集团旗下一厂的机床产品形成了五大系列,300多个细分品种,但这300多个细分品种的功能差别不大,只是针对行业需求微调后就进行编号,实际上,300多种产品每月卖入市场的只有四五十种。而在生产环节,每增加一种产品,就意味着多出一条生产线,多一项投入。
“在中国,很多企业总是想做大,一做就恨不得一年做几万台,盲目扩大产能。一旦经济形势调整,量大面广的产品市场需求缩减,那么此前谁的规模大、谁的产能投资大,谁的日子就不好过。”华中数控董事长陈吉红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表示。
在受访专家看来,盲目扩张导致负债累累,成为中国机床行业当时的集体困境。不仅沈阳机床亏得一塌糊涂,大连机床因多起债务接连违约被法院裁定破产重整,汉川机床破产拍卖……中国机床行业曾经的龙头,就这样一个个倒下。
“搞垮”真相:三大结构问题解决不了
一位机床行业人士认为,机床行业黄金十年结束,不仅市场销量结束了高速增长,更重要的是市场结构也发生了变化。包括沈阳机床在内的国内机床龙头企业走向衰落,除了经济环境的影响外,这些机床厂自身的产品技术、产品结构落伍也是重要原因。
中国机床工具工业协会人士介绍,2011年前后,伴随着需求结构不断变化,市场对中档产品的需求明显增加,国外以高技术为先导、用高技术装配的中档机床产品大量涌入,迅速占领国内机床市场,对我国发展中的中高档数控机床产业产生巨大竞争压力,国产中档机床产品在技术水平和产业化上的诸多短板也被充分暴露。
工信部发布的2011年我国机床工具行业经济运行情况显示,2011年我国机床进出口逆差进一步拉大,进口大幅增加达到历史之最。不仅高端产品还是以进口为主,中档产品的产业化也亟待加强。
前述行业人士说,在此期间,包括沈阳机床在内的众多国内机床龙头企业也有过积极探索,升级产品以满足国内市场对中高端产品的需求,但总体而言,转型普遍太慢,成效并不突出。
知情人士介绍,这两年社会上有很多声音,争议沈阳机床是怎么把自己搞垮了?对此,关锡友不止一次表示,沈阳机床之所以垮掉,就是结构问题没有解决好。产品结构、企业结构和资本结构三大结构性问题突出,但这三个沈阳机床都改不了。
当时关锡友力主淘汰老的机床,但很多人并不同意,因为老机床当时仍有市场,为此他遭受较大阻力。“关锡友当时也很无奈,说我们很惭愧,我们老祖宗留下的老三样到现在我们还在生产,已经70年了。”
不仅是产品结构问题,企业结构同样突出。大部分工业装备企业都是一枝独大,带来的是大而全的企业结构。中国机床行业的“十八罗汉”,基本上每一家都是从铸造开始做起,然后零件加工、组装、开发设计,差不多都是一个路子,这违背了机床行业特征。
“机床是离散工业,离散工业是不能够从头到尾都自己做的。它是个集成创新,集成创新就意味着通过各个独立个体的创新来集成一个产品的创新,如果大家都在一个怀抱里,会导致两个后果:第一,你全听我的,你的创新主动性没了;第二,财务效率太低,或者说资产效率太低。”相关专家介绍。
此外,资本结构也是一大掣肘。以沈阳机床为例,1993年重组成立的沈阳机床,用的是世界银行贷款2亿美元,加上国开行的5亿人民币配套贷款,钱是借来的,企业一出生就背着大包袱,债务一直到2002年才偿还完。资本结构无法打开,导致企业结构无法撼动,离散工业的离散性创新就难以做到。
一位受访专家认为,从资本结构到企业结构再到产品结构的体制之囿和低端锁定,正是中国机床企业普遍市场竞争力缺失的症结所在。
“怪现象”背后:i5大卖却带来了更大危机
为走出困境,沈阳机床曾有过惊心动魄的殊死一搏,那就是i5智能机床。
知情人士介绍,关锡友对i5机床研发孤注一掷,要钱给钱,要人给人,“他对朱志浩说,一旦启动这个项目,我的生命就在你裤腰带上。”
在关锡友看来,i5机床是一把能让沈阳机床改头换面的钥匙。i5机床的确赢得了内外的广泛喝彩,有媒体评价,“i5数控机床将是一个改变世界的机器”,沈阳机床内部则认为:“沈阳机床i5的应运而生,正式把中国工业升级的步伐直接拉到与世界制造强国竞争的同一起跑线上。”
i5机床也很快为沈机打开了一片新天地。2014年上市后,i5机床销量连年大增,即使是在全球机床工业都在经历衰退、中国机床产能严重过剩的2015年,i5机床也出现了“爆炸性的市场需求”,为此沈阳机床不得不一再提升产能。公开数据显示,高峰时i5机床在市场上运营达1.6万台以上。
但是,一个“怪现象”紧接着出现了。
2015年以来,一边是i5数控机床的销量逆势上扬,另一边却是沈阳机床亏损与负债的连年攀高。i5机床的大卖,并没有为沈阳机床带来转机,反而让它陷入一场更大的危机当中。
对于危机的出现,关锡友进行了自我检讨,他说:“我们做得太超前了,也太着急了。”他的着急在于,为了能尽快看到效益,i5机床的商业化步子迈得有些大。这也是i5机床至今仍被诟病的重要原因之一。在沈机内外一些人士看来,关锡友一手打造的i5新商业模式,加速了沈阳机床的“滑铁卢”。
简单理解,i5新商业模式的典型特征,就是租赁。
2014年6月,沈阳机床成立金融业务板块,同时推出金融租赁等服务。“机床设备价格很高,中小企业买不起,那怎么办?可以通过租赁,让他们获得使用权,放弃所有权。”关锡友当时表示,通过i5新商业模式,沈阳机床可以实现从机床生产商向服务提供商和生产服务商的转型。
按照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路风的分析,机床采取租赁方式并不容易,最难的是无法对用户进行准确的成本核算,租金难定。但i5数控机床以其智能、互联的特性解决了这个难题,所以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可以采用租赁方式大批量供货的机床。
此外,沈阳机床还与多个地方政府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联手打造“5D智造谷”。按照公开说法,基于i5技术升级的“5D智造谷”,是包含数字系统、工业数据、数字化、即需即在、数字经济在内的智能制造转型升级新平台,以委托、融资、分享等多种方式,由沈阳机床联合地方政府为创业者提供在线生产力共享服务。
然而,一位行业观察人士说,无论是租赁模式还是“5D智造谷”,虽然都带来机床的市场需求量大增,但由于财务成本较高等原因,沈阳机床的利润和收入并未有效增加,反而还带来了一系列资金风险。比如租赁机床,沈阳机床承受了巨大的坏账甚至死账风险,债务雪球因此也越滚越大。
“5D智造谷”也是如此。媒体报道显示,2017年以来,沈阳机床先后与全国各地签约了23个智造谷,但真正具备运行条件的只有建湖、马鞍山和沈阳三个谷,总共投入机床近2000台。与此同时,i5机床开工率很低。以建湖智造谷为例,800台机床最高时开工率为50%,大多数时候则只有25%,很难真正带来利润。
技术成败争议:技术创新败给了商业创新
这场始终伴随着争议与质疑的先锋改革,因为沈阳机床的司法重组戛然而止。
多位受访专家认为,i5机床和新商业模式至今被广泛质疑,是因为这项技术本身的局限性,决定了它并不代表未来产业方向,同时也注定其新商业模式无法落地实施。一定程度上讲,新模式带来的大跃进,让积重难返的沈阳机床雪上加霜,最终“埋葬”了自己。
不过,也有不少专家不认同这一观点,在他们看来,i5机床在商业化尚未充分展开之际就遭遇沈阳机床重组危机,它的技术应用和市场价值并未得到展示,即使是现在,对i5机床和其新商业模式下失败的结论都为时尚早。
据了解,2019年,最终被中国通用技术集团重整后,沈阳机床内部对于i5技术也曾有过类似的争论,一种观点认为i5数控技术并不成功,但也有观点认为,i5技术是成功的,需要的仅仅是修正和完善。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4月在北京举办的第十七届中国国际机床展览会上,中国通用技术集团携旗下7家机床企业重磅亮相,发布了8款新产品,其中就包括沈阳机床全部采用i5智能数控系统的五轴机床。这也从侧面说明,i5技术在中国通用技术集团内部获得了肯定。
朱志浩告诉记者,i5本身的技术是成熟的,但i5是一个组合品,体现在用户端的不仅仅是i5的技术功能,还有信息、控制等系统,以及不同场景下的用户使用习惯等,这些都会给机床使用体验带来差异。从推广使用情况来看,i5在市场上有成熟稳定的使用表现,当然它也有持续迭代和完善的空间。
“i5量产推广的时候,生产、组织、管理、营销等方面都有欠缺,我认为是存在的。但由此否定i5的技术水平和能力,我是不能同意的。”他说。
朱志浩同时认为,在技术路线选择上,到目前为止i5还是领先的。“现在大家所走的技术路线,和我们几乎是一样的,技术上没有超出我们目前达到的水平。”
知情人士介绍,对于i5机床的技术领先,关锡友始终高度自信。在关锡友看来,i5机床最关键的问题还是商业化之路没有走好,这也与商业创新本身比技术创新更难有关。“技术创新和商业创新不是同一个量级的。为什么我们有这么多的技术创新,产业化却这么低?就在于我们轻视了商业创新。商业创新面对的是市场的诸多不确定性,需要企业家来洞察,并和社会建立广泛联系。可以说,对商业创新的重视不足是行业发展的一大制约。”关锡友表示。
一位业内专家说,i5机床的适用性还需要在市场中验证,单靠一个技术或产品,短期内看也许并不能改变企业或行业,但沈阳机床率先发力,在机床行业深度应用互联网思维,力图打造机床行业的生态平台,从这一点看,思路是清晰的,也是有眼光的。
他认为,从更深层次来讲,沈阳机床通过研发i5机床,以自主研发技术向高端机床迈进,从国外市场壁垒中突围开辟新大陆,这是应该受到肯定的。正如路风在一份i5机床的报告中所评价的:“它不但突破了中国机床工业长期处于弱势的数控技术,而且以其智能、互联的特性为中国制造业升级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