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第一阶段——资本的原始积累阶段:企业经历了创业的艰苦磨练,初步打下了发展的基础,产品主要以电器产品为主,部分产品为重汽、川汽、陕汽、济汽等汽车制造厂进行配套。
阶段大事有:
1.1987年9月,于瑞安北门头创建瑞安红旗汽配厂;
2.1989年9月,从北门头迁址杨家桥;
3.1991年9月,更名为瑞安市重型汽车配件厂;
4.1993年1月,成为一汽(解放)公司配套商。
二.第二阶段——企业的初具规模阶段:企业不断发展壮大,并初具发展规模,逐步在行业内确立了良好的企业形象。
阶段大事有:
1.1993-1996年,累计投入3600万元的技改资金进行技术改造;
2.1994年1月-1995年7月,在红旗工业区先后兴建了3幢5楼的标准厂房;
3.1997年5月,企业从杨家桥迁址到红旗工业区,同年又修建了一幢9层楼的厂房;
4.1998年1月,成立浙江瑞立实业集团;
5.1998年4月,被全国汽车配件“双百”推展委员会列为首批推荐企业;
6.1998年9月,在温州主办浙江省汽车配件销售联合体会议;
7.2000年5月,在温州承办了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制动专业委员会第九届年会暨技术交流会。
三.第三阶段——企业的持续发展阶段:企业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全国汽车零部件行业得到了广泛认可,其生产和销售的年均增长保持在40%以上,并积极尝试资本运作,推进企业可持续发展。
阶段大事有:
1.2000年12月,占地54亩的瑞立工业园奠基;
2.2002年5月,位于瑞安经济开发区的工业园通过验收并进行搬迁;
3.2002年9月,电涡流缓速器产品被列为温州市首批国债支持的国家重点技改项目;
4.2002年10月,晋升为无区域企业集团;
5.2003年11月,经瑞安市人民政府批准,在瑞安经济开发区征地361亩,规划建设瑞立汽车零部件出口基地;
6.2003年12月,在上海嘉定区征地168亩建设瑞立集团科技研发中心和物流管理中心;
7.2004年3月,瑞立将气制动系统公司剥离与香港福特国际投资控股有限公司合资成立瑞立集团瑞安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
8.2004年7月,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成为温州地区首家境外上市民企。
四.第四阶段——企业的规模和品牌迈上新台阶阶段:企业的规模效益和品牌效益日益凸显,进入了全国行业百强。出口保持强劲增长势头,主导产品被评为中国名牌,资本运作取得重要成果。瑞立的“集团化模式,多元化经营,专业化管理,品牌化运作”格局效益明显。
阶段大事有:
1.2005年7月,瑞立“汽车制动元件和转向助力泵项目”被列入“2005年第二批用地省重点建设项目;
2.2005年10月,企业技术中心升级为省级企业技术中心;
3.2006年4月,瑞立正式在纳斯达克市场主板挂牌交易,股票代码由SAUP改为SORL;
4.2006年4月,企业信息化“863”计划项目通过科技部验收;
5.2006年6月,瑞立首次进入“中国汽车零部件百强”行列;
6.2006年7月,瑞立被科技部认定为“国家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
7.2006年8月,瑞立被国家商务部、发改委认定为“国家汽车零部件出口基地企业”;
8.2006年9月,瑞立汽车制动系统被国家质监总局评为“中国名牌”;
9.2006年10月,瑞立被国家统计局评为“2006年度中国大企业集团竞争力500强”;
10.2006年11月,瑞立首次成功增发新股公募3600万美金;
11.2006年,瑞立首次实现产销超10亿元,出口同比增长80%以上。
12.2009年,瑞立在香港成立国际控股公司(SIH),构建全球营销网络;进入全国民营企业500强;
13. 2010年,瑞立产品成功为上海世博会、广州亚运会新能源客车配套;瑞立成为浙江省汽摩配行业商会会长单位;
14. 2011年,瑞立“牵手”中航615所,成立上海大潮电子技术有限公司,合作开发高端汽车电子产品;
15. 2012年6月,瑞立顺利通过全国企事业单位知识产权工作考核验收,成为全国知识产权试点企业;
16. 2012年9月,瑞立获评“中国汽车出口AAA级信用企业”;
17. 2012年12月,瑞立总部和生产厂区整体乔迁至位于瑞安经济开发区拓展区的瑞立出口基地厂区;
18. 2012年12月,瑞立三个商标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
19. 2013年8月,瑞立获准设立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20. 2013年8月,瑞立被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评为“中国民营企业制造业500强”。
公交线路:瑞安102路,全程约13.3公里
1、从瑞立大酒店步行约1.1公里,到达客运中心站
2、乘坐瑞安102路,经过15站, 到达瑞安火车站
3、步行约500米,到达瑞安高铁站
回:民营经济起步早、发展快、比重高、贡献大,是温州经济的重要特点。这几年,党中央、国务院作出了关于西部大开发、国有企业改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等一系列战略决策,浙江省委、省政府也提出了“八八战略”和建设“平安浙江”的重大决策,并采取了推动民营经济新飞跃的一系列新举措,这些都给温州市民营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和动力。根据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战略部署,市委、市政府坚持从温州实际出发,采取积极措施,加强引导、服务和管理,促进了民营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从温州情况看民营经济的地位和作用
l. 民营经济是推动温州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力量。改革开放前,温州的经济基础非常薄弱。这20多年,温州的经济发展很快,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5%,经济总量、财政总收入在浙江省的位次,分别由改革开放初的第4位、第7位,上升到现在的第3位。温州用了20年的时间,完成了从“生存命题”到“发展命题”的跨越,主要靠发展民营经济。现在,全市个体工商户24.3万户,民营企业3.7万家,民营企业的数量、工业产值、上交的税收、外贸出口额分别占全市的99%、96%、75%和95%。
2. 发展民营经济是解决就业问题的根本出路。温州是浙江省人口最多的地区,人多地少矛盾十分突出,就业压力很大。这些年,通过发展民营经济,产生了“3个200万”的效应,就是有200万农业劳动力向城镇和二、三产业转移,有200多万外来人在温就业,有200万温州人在全国各地和海外经商办企业。值得—提的是,走出去的温州人又给当地创造了成百上千万的就业机会。现在,温州民营企业从业人员占全市企业职工总数80%以上。温州之所以没有其他一些城市那样大的就业压力,主要得益于民营经济的发展。
3. 发展民营经济是实现共同富裕的有效途径。从温州的情况,落实“两个大局”思想,使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然后先富带后富,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最主要、最有效的途径是发展民营经济。现在,温州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已经分别达到16035元和5548元,在浙江省的位次,分别由改革开放初的第7位、第10位,上升到现在的第l位和第5位。目前,温州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反映居民生活水平的10项指标在全国均名列前茅。这些年,先富起来的温州人,积极参与西部大开发、参与东北老工业基地建设、参与外地国有企业改制、在全国各地创办市场,在实现自身更好发展的同时,也促进了当地经济的繁荣和发展。
4. 发展民营经济是坚持以人为本理念的实现形式。发展民营经济,把发展“为了人”和“依靠人”很好地结合起来,最大限度地发挥了人的主观能动性,激发了人的发展欲望,满足了人的物质和精神需求,也增强了温州人的风险意识和创业意识。“人人想当老板、人人争当老板,人人都有创业冲动”,这是温州发展的动力源、活力源。温州能有今天的局面,最重要的一条,就是把群众的创业热情激发出来了,使每个人都有强烈的创业冲动。
5. 温州发展民营经济也为全国其他地方提供了有益的启示。过去,温州发展民营经济的路走得比较艰难,不仅是摸着石头过河,有时候还要背着包袱过河,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沉痛的教训。不管是经验还是教训,都可以使其他一些地方在发展过程中少走弯路,减少成本。通过自己的不断探索和实践,不断地给他人以启示,这也是温州的一个贡献。
二、当前温州民营经济发展的新态势
1. 民营经济增长方式正在加快向质量型、集约型转变。其主要表现:一是产业集群发展优势更加明显。已有“中国鞋都”等26个国字号生产基地;鞋革、服装、电器等10个重点行业产值已经占了工业经济总量的四分之三;重点行业中有8类产品全国市场占有率在50%以上,金属外壳打火机高达95%。二是企业规模不断发展壮大。近三年,规模以上企业数量翻了一番,规模企业产值比重已经达到45%以上。已有企业集团180多家,跻身中国企业500强的有3家,跻身全国民营企业500强的有36家。三是企业技术创新氛围日益浓厚。全市企业与国内外1000多家高校、科研院所建立科技合作关系,有800多家民营科研机构,29个省级企业研发中心和重点实验室,3个高新技术产业基地,8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四是产品质量和品牌附加值明显提高。已经获得8个中国驰名商标,16个中国名牌产品,206个省级著名商标和名牌产品,有8个品牌成为2004年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在全国同类城市中名列前茅。
2. 民营企业制度创新正在迈出具有方向性意义的步伐。一是强强联合。温州的民营企业已经逐步由过去的“由合到分”走向“由分到合”。比较典型的是,温州市8家制锁龙头企业共同组建 “强强集团”,成为国内最大的制锁企业,65个家具企业以协议形式成立经济联合体,成为一种新的企业组织形式;十多家不同行业的龙头企业共同出资,分别组建“中瑞”、“中驰”财团控股公司,这是民营企业整合资源的一个积极举动。二是内外合作。已有一批民营企业与国外知名企业进行技术、资本、市场、品牌等多种方式的合作。比如,夏梦服饰公司与意大利杰尼亚集团全面合资合作;嘉利特实业公司与世界最大的泵业制造商日本荏原公司合作成立了全国最大的石化泵生产企业,大大提升了产业层次和企业竞争力。三是企业上市。今年,华峰集团、瑞立集团两个企业已分别获准在国内和美国上市,实现了温州民营企业上市零的突破。另外,还有一批企业正在积极运作争取上市,民营企业发展开始摆脱过去主要依靠自身积累、银行贷款的单一渠道融资的状况。
3. “走出去”已经成为温州民营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走出去”包括温州人走出去和温州企业的跨地区流动。温州人走出去,促进了资本的跨地区流动。目前,在全国各地创业的温州人有170多万人,在外累计投资1700多亿元,创办工业企业近2万家,去年实现工业产值1600亿元;创办商品交易市场240多个,年贸易额达2800亿元。其中,在东北三省发展创业的就有近20万人,总投资达150亿元。资本跨地区流动所获得的收益,又有相当一部分反哺温州本土经济,从而实现了“温州人经济”和温州经济的互动发展。企业的跨地区流动,主要是到外地收购兼并企业,建立生产基地、研发中心和营销网络,属于增量流动和功能性流动,这有利于企业实现低成本扩张和做大做强,可以在更大范围内配置和享用资源,从而进一步放大了温州经济。
4. 民营经济自我发展能力明显增强。民营经济是在特殊的体制环境下创业和成长起来的,多数民营企业具有先天性的弱点,特别是中小企业无序竞争、经营行为不很规范等问题比较突出,致使一些本来发展前景很好的行业和企业很快衰落,一些地方还出现了假冒伪劣等负面问题。这几年,温州市加强行业协会(商会)等中介组织建设,先后建立经济性行业协会(商会)110家,在加强行业自律、整合提升行业、开展自我服务、协调各方关系等方面发挥了很好的作用,促进了民营经济的健康发展。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应对贸易壁垒案件中,行业协会(商会)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我国入世以来,温州共遭遇国外贸易壁垒案件24起,行业协会(商会)已出面应诉17起,胜诉7起。
三、对进一步发展民营经济的几点思考
1. 如何坚持从实际出发选择产业问题。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是民营经济发展的一条主线。产业总的要向高级化方向发展,但在不同时期、不同地方,应该从实际出发,正确处理发展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之间的关系。在产业定位上、在产业技术上不一定都要追求最高,而应该是最合适的;在企业规模上不一定都追求最大,而应该是最经济的;在产品种类上不一定要求数量最多,而应该是最有特色的。像温州这样一个人口多、区域优势不明显、资源禀赋条件差、高层次技术人才比较缺乏的地方,还是要从实际出发,适当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从现有基础看,温州的轻工产业具有比较明显的优势,所以要注重在这方面进行强化,努力保持自己的特色。
2. 如何保持区域经济形态的个性和活力。温州经济格局比较独特,经济形态也有自己的个性。温州有个不太恰当的比喻,称它为“地瓜经济”。其含义有三个方面:一是温州民营经济虽然不是很起眼,企业规模不是很大、档次不是很高,但生命力很强;二是温州民营经济善于利用外面的资源和市场,就像地瓜藤—样,藤叶四处延伸,占领外面的空间,吸收阳光雨露和养分,具有很强的扩张能力;三是最终的果实还是在根部,最终受益的还是温州和温州人。温州民营经济的特点与地瓜的生长规律很相似,如果给它提供更大的空间和舞台,如果注意加强规范和引导,温州民营经济会发展得更好。
3. 如何引导民营企业更好地“走出去”。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走出去”包括到国外去、到国内其他地方去发展,这是大势所趋。事实证明,凡是发展得比较好的企业都有走出去的因素,凡是走出去的企业一般都发展得比较好。尤其是像温州这样一个要素资源比较缺乏、人口压力很大的地方,必须跳出温州看温州、跳出温州发展温州,把“走出去”作为一个重要战略来实施。特别要引导优势产业的核心企业、龙头企业、重点企业,在继续做大存量部分的基础上,对外实行功能性的拓展和扩张。同时,加强与在外温州人的沟通和联络,通过举办联谊活动等方式,不断增进乡情、亲情、友情,鼓励和引导他们回乡投资创业,努力把温州人经济转化为温州经济。
4. 如何为民营经济发展创造更好的环境。这些年,我国发展营经济的环境总体上越来越好,但也有一些需要进一步完善和规范的地方。又比如,一些地方无序竞争、恶性竞争现象比较严重,的地方打着“零地价”、“零税收”等幌子,开展各种各样的招商引资活动,致使一些民营企业和各类资本非理性、非正常地流动;比如,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非禁即入”原则,但是实际 *** 作层面还有不少障碍。这些都需要在法律法规和具体政策上加以规范和落实。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