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舆情应对的方法有哪些?

网络舆情应对的方法有哪些?,第1张

一、压力面前不卑不亢当前,利益格局深刻调整,社会矛盾不断凸显,思想观念深刻变化,民众更加倾向于通过低成本的网络渠道来呼吁和呐喊,网络汇聚的各种声音汹涌来袭,网络舆论以其前所未有的影响力,得到全社会的重视与认同。网络舆情频发高发多发突发成为常态。处置网络舆情首先要适应挑战,破除传统的不理、不用、不管的思维定势,舆论压力面前不卑不亢,做到不慌、不怕、不躲、不拖、不堵、不抗、不纵。1、不要慌。舆情突发后就会被置于一个举世瞩目的境地,就会曝光于公众的监督之下,六神无主,自乱阵角,慌张应对,说话口无遮拦、主观武断、乱下结论,容易乱中出错,反而把自身置于漩涡之中,给应对带来被动。淡定而镇静地坦然接受现实,有助于理性客观化解舆情。2、不要怕。面对众声喧哗、缺乏理性的一边倒式的舆论监督所带来强大的杀伤力,畏惧害怕并不能解决任何问题,抛弃胆怯心理,勇敢面对才是解决问题的起点。3、不要躲。舆情突发后,各路媒体蜂拥而动,记者八面云集,面对种种质疑,四处躲藏,推三阻四,避而不见,只会加重舆情,谣言横飞,丧失处置舆情引导舆论的主动权。4、不要拖。采用应对传统危机的经验来处置网络舆情,“拖一拖就会过去”的思想并不能真正解决问题,而沉默只会将问题越拖越大,进而丧失自己的立场,葬送自己的公信力和网络形象。5、不要堵。舆情事件引起舆论涛天,引来无数围观网友,对事件原因经过结果不宣传报道,不释疑解惑,实施信息封锁,以灭火心态处置,只会让网友更加猜测背后的真相是什么,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舆论往往会偏离应有轨道,甚至会引发恶果,造成社会危机。6、不要抗。引起网络关注的事件一般是因为有勃于常理和常识。网络情绪面前,视舆论呼声于不顾,固执己见,不接受批评,逆网络舆论压力而行,采取与网络民众对抗方式,违民心民愿,极不可取,非智者所为,更易让真相错综复杂。7、不要纵。面对舆论带来的压力,以妥协退让思维的方式来进行“断腕切割”,或划清界线,或推卸责任,刻意纵容讨好媒体和舆论,不仅损害自己形象和切身利益,相反吃亏还不一定讨好,甚至会成为众矢之的,更会激起网络民众更多的愤怒和拍砖。

首先我们要知道舆情发展的路径,才能有效的进行舆情应对:

特根据舆情发展特点可以划分为四个发展阶段,即舆情发生发酵、舆情传播、舆情引导、舆情营销。可依据舆情走势四个阶段不同的特点,开展针对性应对方案。

第一阶段:督促实体部门尽快查清事件真相,更要挤压谣言的舆论空间。舆情发生、发酵初期,各种信息爆料会不断地出现在舆论场上,有的为真,有的半真半假,有的干脆全是假的。事实上,这个时期因受真实信息还在调查的客观条件限制,使得权威信息在这个窗口期处于缺位状态,不能满足公众对信息的需求度,导致这个时期内公众更容易接受谣言的灌输。可以想象,一旦假信息占据了舆论主流,真实信息就会不断的被边缘化,舆情处置陷入被动。那么在这个时期,除了督促实体部门尽快查清事件原委外,更要打击谣言、积挤压其舆论空间,以确保后续真实信息能够顺利地占据舆论主流。

第二阶段:官方权威发布,抢占舆论话语权。进入第二阶段意味着舆情将进入传播扩散期,这个时候传播“谁”的信息就成了舆情处置能否成功的关键,选择传播官方权威声音还是选择传播所谓“网帖”、“网曝”就会对舆情后续走向产生巨大影响,如果这个时期,官方权威声音缺位或失声,很容易使得媒体、自媒体账号采用“网帖”、“网曝”的内容,从而使得舆情信息传播充满不确定性,这个时候具有政务属性的政务官微理应扮演好自身权威发布的职责定位,及时发声,将舆论话语权掌握在自己手里。

第三阶段:针对性地邀请媒体、时评人一起见证事件真相,开展评论解读。不在具体事件所属地的媒体发表涉事评论,往往会因信息沟通不足、事实了解不全而发表偏向性评论。这时候,舆情处置应力邀本地媒体、有意向采访的媒体、部分秉持理性观念的时评人参与,撰写基于真实情况的客观评论,将事情“讲清楚”、“讲明白”。

第四阶段:对营销、利益相关者要进行干预。如果舆情发展到这个阶段,事实上对本地的负面影响已基本无可挽回,但这并不是说,可以任其发展,因为在这个时期若对一些无底线的舆情营销干预不力,就会在各地不断出现与此舆情相关的 “舆情搭车”现象。这个时期,就需要对其中利用舆情热点进行恶意营销的账号及维护者进行有效干预,干预手段也有很多,例如举报、打击、管控等。

舆情是一门课,在当下这种互联网越来越深入社会管理的形势下,舆情媒介课该提到该有的重要高度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zz/864682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4-19
下一篇 2023-04-1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