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剧中的“诈骗式营销”有哪些?

影视剧中的“诈骗式营销”有哪些?,第1张

很多的影视剧为了吸引观众们的目光,所以前期会做一些和影视剧根本无关的营销。等到观众正式追剧了才感慨大呼上当了。那么这就是影视剧中常见的诈骗式营销,这种手段具体都有哪些呢?

一     预告和电视剧质量完全不一样

有些剧会把预告剪辑的非常动人,吸引观众的注意,这样子前期给观众带来了极大的好感。等到观众纷纷追剧时才发现和想象中的一点都不一样,这种都是为了收割观众的流量,所以欺骗大家去看这部剧。

二   前期的营销和剧情根本对不上

这里我一定要提名盛夏未来,当时看这部电影铺天盖地宣传的都是吴磊和张子枫满满的CP感,所以很多人因为他们俩纷纷走进了电影院。但是你在观看电影的过程中才发现,原来这两个人之间只是单方面暗恋的关系,男主明明有自己喜欢的对象,而且还是一个男生,但是因为一些原因没有办法播出,所以特意打着男女主角之间的CP感来做宣传,主要还是盯了男女主之间的流量,这一点让被骗到电影院的观众是非常难以接受的。

三    生图式营销

大家在看一见倾心之前都非常的期待这部剧,因为男女主之间的生图被放到在网络中,很多人都感慨陈星旭的颜值。但是在追剧的时候整个人都觉得幻灭了,陈星旭被优酷的滤镜磨平了,整个人看上去完全没有了剧照中的帅气,反而有一丝丝的油腻。

四     前期优良后期疯狂注水

这种作品也是非常的缺德,前面几集表现的非常的优良,从演员到制作都是很不错的,因此很多观众为了追剧都会开平台,甚至自愿交钱超点。但是接下来几集就开始疯狂注水,同时也有一些资本辅助女二上位,开启一些不属于剧本的线,让整个剧情一塌糊涂。

以上这几种都是诈骗,是营销常用的手段,希望大家都可以擦亮双眼避开这些套路。

1、电影本身永远是最先考虑的。

说到营销,总不免有些所谓的成功学灌输类似于”没有卖不出去的产品””营销与产品无关”这样的论调,从道德层面讲,这是很可恶的。把不好的产品卖给人们享用这种事本身就不仅仅是忽悠那么简单,那是实实在在的危害消费者。所以,在谈到电影营销时,作为产品的电影本身,永远都应该放在首先要考虑的位置。我们在做电影营销时,第一步不是谈怎么做,预算多少,而是在简短寒暄后直接看电影成片。认真看完之后,不管客户讲得如何,心中都已经有个标尺,好与坏先做判断,然后再决定是否进行营销推广。在这一点上,金钱诱惑往往起到很大阻碍的作用,但为了对观众负责,我们基本上只选电影质量至少合格的做,这是原则,对观众负责,很重要。

2、选择营销平台,主要以新媒体为主。

由于无法和4A公司竞争,也不好和公共机构拼,传统的预告片和广告铺盖以及发布会等公关活动都不参与,专注于新媒体领域,以微博、微信以及社交网络平台为主阵地,展开创意策划,执行营销战略。目前选择的主要平台为新浪微博、微信、豆瓣小站以及部分论坛。这些被称为新媒体的平台很适合主体观影人群的接受品味。

3、研究电影本身,挑亮点和槽点。

你经常在微博微信上看到的某部电影的精彩片段、台词、幕后故事等之类的,都是有经过精心挑选和策划的。比如我们在挖掘出一部好莱坞大片中诸多富有哲理的台词后,通过制作话题以及长微博,集聚所有打动人心的台词,在微博上扩散传播。在影响力没有到位的时候,通过微博意见领袖的辅助发声,迅速让话题得到迅速扩散,实现大量的曝光,增加了电影曝光后,直接让票房大幅提升。当然,也不局限于亮点,电影不是十全十美,必然有不足之处,把它揪出来,通过策划以及完美的文案表现,将槽点制作成全民讨论和吐槽对象,辅之以微博大号的协助推广,形成广泛传播。总之,所有的料都围绕电影本身挖掘,不管电影内容还是主创还是幕后甚至竞品,有料就有聊,策划和创意跟进后,进行平台传播。

4、事件营销热点跟进,让电影大面积亮相。

微博上每天都有层出不穷的热点事件,有正能量的有负能量的有无可奈何的有轻松搞笑的,这些热点吸引着网友的眼球,是一个巨人。我们的工作就是巧妙的把自电影元素和热点事件结合,站在巨人肩膀上。类似于郭美美这样的娱乐事件,是电影最好结合的对象。站好位置取好角度后,积极参与到网友讨论中,发出有特点的声音,从而吸引眼球。实在没有合适的事件结合时,那就创造事件,制造舆论讨论。比如在推广某大片时,同事模仿电影人物造型,形成有趣的模仿热潮,再通过大号的助推,形成自制的微博热点。

5、有节奏的配合电影上映和发行安排,借助资源进行助推。

在关键节点,一定要配合电影整体的宣传计划,大量微博意见领袖和微博大帐号草根大号微博红人等资源的运用,往往使营销事半功倍,覆盖粉丝比广告位更具效果。

6、关于水军和僵尸粉。

不是不用,但一定是有节 *** 的使用,这是一种必需,微博和豆瓣等平台的属性决定了某些策略的产生。当然,所有的前提都是电影本身质量过硬。如前所说,一切都要建立在电影本身。

先回答这么多吧,才疏学浅,资历不深,不到位之处,请多拍砖指正!

【Ronnie Xiao的回答(5票)】:

我觉得电影营销最有趣的地方在于营销的产品本身,他是文化娱乐产品,但是他不同于类似唱片,书籍(不管是电子书亦或是实体书)或者影碟(影碟的营销和电影营销应该是区别开的)或者游戏,因为在影院看电影是一次性的消费,而上述的都还可以重复使用;同时他也不同于类似演唱会,话剧,音乐会或者戏曲等现场演出,因为除了首映会之外的多数演出都不具备在现场观演所有的“看明星“或者是在演出同时你无法在其他演出场所看到的当下的专属唯一性。

而电影产品一次性的消费特色,更让购买冲动显得重要,同时其中也暗藏着(只要把观众先骗进电影院,看过后悔不退票,钱也赚到的这种心态)。所以在做电影营销的时候,就是要通过各种方式,将影片的卖点,关注度,话题性,粉丝效应(针对导演、原著和明星)以及优势无限放大。

目前针对电影营销的主要渠道无外乎传统的预告片(但是预告片的播放媒介选择很重要),一些片花和具备病毒效应的视频(主要通过视频和社交网站传播),传统的平媒以及户外的平面宣传(主要就是海报和各色物料),影片的首映会,合适的新闻点制造和媒体公关稿,通过负面新闻制造关注度(类似绯闻、不和、意外等)。随着现在国内专业化影迷网站和电影网站的成熟(类似时光网、豆瓣),以及社交类网站产生的新型信息传播方式,所谓口碑营销(就是水军)在现下的一段时间也将是各大片方需要攻克的重点,不过由于被开发过渡,目前口碑营销的作用在网民群体里的引起的反抗效应也颇强。

目前有小黄人力压暑期档所有电影,同期又有强IP强阵容的《悟空传》迅速吸金,《大护法》的排片量非常少,上映首日只有13%左右,第二日《喵星人》上映后,《大护法》的排片更是不足9%。

在这样的压力之下,截至今日,《大护法》上映3天入账2000万,票房与口碑的对比着实有些尴尬,线上的讨论也非常有限。关于《大护法》的内容方面,本篇不做展开,仅从其宣发的角度来看看,动画电影都有哪些套路,而这些套路现在到底能否奏效。

从《大圣归来》的成功开始,光线似乎就认准了同一套动画电影宣发模式:全国路演+口碑营销+众筹衍生品+三次元明星参与,后来的《大鱼海棠》、《你的名字。》和近日的《大护法》,宣发模式大同小异。如果说两年前情怀还值9.5亿票房,如今,光线带着主创团队全国做路演点映讲故事,似乎已经不那么容易让观众买单了。

依靠导演往期作品和众筹吸引核心粉丝

《大护法》的导演不思凡,从闪客时代开始就以强烈的个人艺术风格打动了核心的动画爱好者,拥有了一批最初的导演粉丝,从《黑鸟》、《小米的森林》到《妙先生》系列作品,都收获了良好的口碑,在豆瓣上评分远高于多数国产动画。

2015年,不思凡开始筹备《大护法》,同年1月开通了官方微博@电影大护法,并由好传动画主导在美国众筹网站Kickstarter发起了项目众筹,一共获得了2万美金的支持。

Kickstarter上的《大护法》众筹页面

与《大圣归来》和《大鱼海棠》一样,《大护法》众筹是其宣传的重要方式,在国际舞台上发布了海报、人物设定和一些场景图片,制作人海格提到,《大护法》的第一批粉丝都是从当时的众筹开始关注这部作品的。同时,依托于Kickstarter成熟的推广渠道,《大护法》通过众筹反响在初期就掌握了作品的市场反馈,灵活调整后续创作。

这个阶段,《大护法》所吸引的都是核心粉丝。2016年里,《大护法》还举行了数次小型的路演活动,面向的都是动漫行业的专业人群,直至今年4月,电影开始面向大众人群进入密集宣传时期。

全国路演,重点攻略高校年轻学生

从4月起,《大护法》陆续发布了海报、PV等物料,并邀请到戴荃、周深、蔡琴、关晓彤献唱。

至6月时,《大护法》又开始在全国范围内路演,首轮路演走过沈阳、成都、云南、广州、上海、武汉、西安、济南八个城市的高校,之后又在杭州、北京等地举行首映,共有近万名观众参与其中。这与《大圣归来》、《大鱼海棠》、《你的名字。》的全国路演类似,都是导演及主创团队在活动现场与观众交流。

在活动现场,《大护法》每次都会放出一些新的宣传物料,如发布新的主题曲,公布新的宣传PV,放出新的海报等。除了主创之外,活动还会邀请当地的知名动画制作人参与宣传。

结束后,《大护法》官方又会将现场活动照片及参与观众评价做成合集长图,希望形成口碑效应在受众间自发传播。

不过从结果来说,也许是对路演营造口碑的套路已经免疫了,也许是路演活动宣传受众具有局限性,总之远远比不上像《大圣归来》时全微博热捧的盛况,也不及《大鱼海棠》上映后毁誉参半的激烈讨论。除了在少数参与的观众之间有所交流之外,并没有将《大护法》传播给更广泛的受众。

电影衍生品众筹,与《大圣归来》等作品联动

在电影上映前,《大护法》开启了衍生品众筹预售,这又与《大鱼海棠》的策略相同,不过《大护法》的衍生品品类较少,不超过10类,集中在毛绒玩具、手办等收藏性质的衍生品类,合作方也有限,而《大鱼海棠》的衍生品超过了20类,包括各类手办、雨伞、帆布鞋、各式首饰、手机壳、VR眼镜等日用品类。

从销售情况来看,光线电商的淘宝旗舰店内,《大护法》卖得最好的存钱罐和毛绒玩具,月销量600左右,其他手机壳、门帘、笔记本等,销量只有数十份。对比一下已经上映一年之久的《大鱼海棠》,现在其手机壳月销量还能达到300。

有业内人士认为,这是因为《大护法》在衍生品方面没有下足功夫,特别是手机壳、门帘等日用品类,外形不够亮眼,颜色搭配、图案设计都欠考虑,因此对销量影响很大。

同期《大护法》另一项比较有特色的宣发策略,是与《大圣归来》、《大鱼海棠》、《昨日青空》联动,推出了宣传海报,还得到了《星游记》、《魁拔》、《茶啊二中》等有人气基础的国产动画声援。

这一系列宣传算是《大护法》宣发的高潮,唤起了许多动画爱好者关于国产优秀动画的回忆,更是打着“延续大字号国产动画电影”的招牌将情怀卖到了极致。

宣传始终未能突破二次元用户

《大护法》宣发最大的问题在于,始终未能突破二次元用户的范围,当然,这也与题材内容有关,《大圣归来》是全年龄向的合家欢动画,《大鱼海棠》和《你的名字。》是受年轻女性喜欢的青春恋爱故事,都适合广泛传播。

但是从宣发的策略和实际效果来看,《大护法》确实缺乏三次元受众基础,购票平台上显示的想看人数很不理想,与其他话题片的差距非常大。

举个例子,从邀请的歌手阵容来看,《大圣归来》邀请了汪峰和陈洁仪,《大鱼海棠》邀请了陈奕迅、徐佳莹和周深,除了周深是主要面向二次元用户的歌手之外,其他都是三次元受众所熟知的流行乐坛大牌明星,具有很高的认知度。而为《大护法》献唱的戴荃、蔡琴和关晓彤,虽然也是三次元明星,但在年轻人中的号召力还是有限,而且他们与动画电影的搭配,实在让粉丝觉得有些违和感。

路演活动也是同样,虽然面向的是全国高校,但一方面,参与路演的中传学生、清北二次元观影团等,本就都是动画爱好者,尽管为电影口碑打下了基础,其宣传范围和口碑影响却都非常有限;另一方面,《大护法》虽然是动画的形式,但其内核还是比较深刻,自主分级PG-13,有观众认为应该提到PG-18,《大护法》照搬光线此前动画电影宣发的经验,在年轻学生群体中做大量宣传,这些观影人群不一定完全匹配作品。

而在线上的宣传,无论是与《大圣归来》、《大鱼海棠》推出联动海报宣传,还是《茶啊二中》、《魁拔》等国产动画官博,卢恒宇、颜开等资深从业者的支持,包括使徒子、非人哉、幽灵等微博大V条漫作者的声援,都像是圈子内部互相打气支持。

再以三文娱参加的《大护法》北京首映礼为例,哪怕现场邀请到了《从你的全世界路过》作者张嘉佳、《绣春刀》导演路阳、《分手大师》导演及编剧俞白眉等影视圈名人,《大护法》却没能有效利用起这些资源来,在社交平台上几乎未见他们的个人账号为电影做任何宣传。

当然,需要强调的是,《大护法》票房的失败并非仅仅因为宣发不足,也并非质量上有重大瑕疵,主要还是在于题材过于小众,难以在大众人群中掀起热度。既不是老少咸宜的合家欢电影,也不是年轻受众青睐的爱情题材,而是晦涩难懂的政治寓言,无疑大大提高了观影门槛。

除此之外,也有其他原因,比如虽然有猫眼平台的票补,但院线方面没有达成合作,排片量非常有限;内容不够商业性的同时,其艺术性又没能在宣传时很好地传达出来等等因素。

在经历了上映前两天的票房失败后,从昨天到今天,已经陆续有Sir电影、视觉志、独立鱼电影等自媒体为其发声,无论他们是自来水还是属于《大护法》宣发的一部分,至少都起到了一定效果。

《大护法》真正代表了中国动画新的可能性——新的视觉风格,新的题材,新的内核。票房只是一部电影商业价值的体现之一,三文娱期待,将来还能有更多勇于尝试的中国动画,而不全是彻头彻尾的爆米花电影。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zz/872995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4-20
下一篇 2023-04-2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