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单车的商业画布分析,探索共享经济下的盈利模式,创业者必藏

共享单车的商业画布分析,探索共享经济下的盈利模式,创业者必藏,第1张

共享单车成了2017年的热门话题,开年伊始,从大量的资本涌入,到现在共享单车的“泛滥”(上帝,原谅我用这个词,阿门)。共享单车进入了一个循环的套路中,上线-融资-造车-投放-再融-再造-再投放。人人都想成为行业里面的独角兽,这让我突然想到了,团购大战,打车大战,外卖大战,最终归位到BAT手中的结局,似乎这已经是注定的败局却有如此多的创业者类似赌徒一样的思维习惯投身其中,是为自己的人生着急画上句号吗?我不敢想象。

说到共享单车,这是共享经济下的新名词,俗一点就是,嗨,租自行车的!

自行车作为绿色环保的概念性交通工具,在PM2.5下火爆推行,以前租自行车最常见的地方在校园。绿色的出行的概念被政府引入过去,一辆辆统一色调的自行车成为了大中城市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那时一车难求的局面似乎成为了巨大的市场商机,有些概念大家都懂得,好东西会被玩坏的,是的,各种自行车车桩被损坏,大量自行车被搁置,“有关部门”看到这种现象也无能为力,本是好事情怎么越搞越乱了哪,“砖家”就提出来了,公益活动必须市场化运作,这个很有道理。有关部门的经费大把大把的投入到补贴中,让有能力的人来吧,让市场的自由来了解这场公益背后的闹剧。

由此,资本进入了,创业者进入了,补贴进入了,互联网进入了,嘿,这种局面大家都乐意看到,不过城管不乐意了,租自行车的小贩不乐意了(成都火烧共享单车,动了他们的奶酪啊),卖自行车的不乐意了。一种新物质打入到一套生态系统中是这样的,符合达尔文定律。

在共享单车火爆时,我们沉下心来,思考一下共享单车的商业模式,今天我用精益商业画布的形式从底层聊一下共享单车将何去何从。

要给共享单车找个父亲的话应该就是传统租自行车的了。他母亲就当车桩式管理下的租车方式。

传统租车以校园附近租车及车桩式租车方式为模板,分析一下他的商业模式,我在这称之为租车第一代商业模式。

精益商业模式告诉我们,一般商业模式有三个阶段。见下图。

第一阶段:已知商业模式

对已知的商业模式,主要采取执行,对流程进行创新,对已知的价格,产品,竞争对手,渠道,供应链进行不断创新。

第二阶段:已知商业模式的拓展

对已知的商业模式拓展,在于拓展新客户,拓展新的核心资源,拓展新的产品为主要方向。主要采用执行与探索。

第三阶段:未知商业模式

对未知的商业模式主要采用探索的模式,安排具有颠覆性的员工或主管进行破坏式创新。

第一代出租自行车商业模式,见下图。

商业画布中包含9个维度。

价值主张: 传统的租车行主要的价值在于租车服务,产品比较单一,提供的服务采用包时间段的方式进行。

客户细分: 校园内的客户主要是大学生,一般情侣客户居多,车桩式客户一般上班族居多。

客户关系: 校园租车的凭证除押学生证外,还有押身份z的做法,客户关系也比较松散,并未对客户进行档案管理,车桩式除等级身份z信息外,还需要缴纳一定的押金,对客户信息进行登记。

渠道通路: 校园租车主要采用校园场地及校外铺面场地,车桩式租车采用定点制,一般在人流量较大的十字路口,或公交站牌附近。

关键业务: 校园租车的关键业务是解决租赁场地问题,而车桩式租车需要政府的政策支持。

核心资源: 校园租车主要资源在于车棚场地,而车桩式租车在于他的车桩的点位。

重要合作: 校园租车的合作为校方,而车桩式租车的合作全靠之策支持,其两者都需要自行车供应商的配合。

成本结构: 主要是人力成本,场地成本,以及自行车的采购,维修,折损成本。

共享单车加入互联网概念,基于GPS定位系统,加上资本市场的亲睐,比第一代租车方式更加灵活,见下图。

商业画布包含9个维度。

价值主张: 共享单车除了看到的租车服务,打出的价值创新是解决最后一公里或最后三公里的广告语,不免让用户体验的感觉增加一些,甚至有些单车打出输出绿色出行理念也是一种价值的体现。

客户细分: 共享单车的受众群体更广,有支付宝或微信,缴纳押金,任何人都可以享受便捷的出行服务。

客户关系: 主要采用软件管理,在线支付押金,使用更加方便。对客户信息把控更加详细,后期可以利用大数据进行溢价,也其中的一个盈利点。

渠道通路: 采用APP注册制,推广方式比较单一,以点推广。

关键业务: 搞懂政策,拿到入驻通行证是扩张中最关键的核心点。

核心资源: 对于核心资源有很多,现在对于已知的商业模式来看,还是资本的力量,谁能拿到钱烧谁就可以迅速占领市场。

重要合作: 还是政府,没有政府支持的共享经济是没有法律保护的,你懂的。其次就是供应商,对于某些共享单车而言采购成本的压力在资本寒冬期是十分不利的,把固定资产轻资产化也是比较重要的一环。

成本结构: 现在看到的共享单车的成本并不比第一代的租车商业模式有突破,反而成本压力有增加的趋势,管理成本,软件成本,采购成本,维修成本,折损成本,营销成本都无形中在考验一个新物种的适应能力。

以上对于共享单车也就是创新的第二代租测商业模式的分析,不难看出不论从哪一个维度上都有不同程度的创新,制造业+,互联网+,共享经济+,公共服务+,这是时代的宠儿,也终将会被时代所考验,哪一家共享单车能拼杀出围,成为中国的另一个滴滴,我们拭目以待。

单边交易模式今天还在路上跑的各种共享单车,所使用的都属于单边交易模式:用户扫码开锁,骑行结束后自动扣费。这种模式的盈利空间是可以进行比较精准的测算的,而且天花板比较低。举例来说。比如摩拜单车,一辆车如果费用是1500元,自然折旧周期是4年,那么每年的折旧成本是不到400元,每天大约1元。如果再算上投放、维护、损坏、偷盗等运营成本,一辆车每天的运营成本大约可以是2-3元。如果每次骑行的费用是1元,那么如果每天每辆车被骑3次,则可以打平成本,高于3次则可以盈利。这种模式是典型的单边供需交易,不属于互联网平台模式,比较像传统的供应链模式:自行车厂商把车卖给摩拜单车,摩拜再来通过单次租用的方式,向C端用户提供租用服务,按次付费。这种模式实际上不算是共享经济模式,而是单边的租赁模式。对于摩拜而言,它获取到尽可能多的C端用户就非常重要,早期需要通过各种打折促销的方式把用户拉上来,然后培养习惯,再想办法提升每辆车的使用频率。如果一个城市里骑自行车的人只有100万,摩拜需要想办法把这100万人都拦在手里,它的竞争模式就是传统的服务竞争,争夺的只有单边用户,所以只能打价格战,只能想办法刺激需求。这种模式的天花板很低,可能一个城市只能运作到每辆车每天被骑3次,将将打平成本,盈利很难。押金金融模式在单边交易之外,几乎所有的共享单车平台都开启了“要使用先交押金”的模式,押金从每人99元到299元不等。我们算一笔张,如果一个共享单车平台可以拉入1000万C端用户,每人押金200元,用户每次退回押金的平均周期是6个月,那么这个平台就可以保障在半年时间里始终保持多达20亿人民币的现金储备。这么多钱不去投资真是可惜了,如果年化率是5%,那么一年下来这个平台至少可以多赚1个亿。这种空手套白狼的玩法,其实是典型的金融投资,无论银行、保险,或者一些互联网平台都是这么玩,而且风险很低。可是对于共享单车平台而言,这种盈利的天花板也很低。因为C端用户的上限决定了押金规模,本质上和第一种模式是一样的。这种模式可能可以帮助平台打平成本,但是指望它大规模盈利是不现实的。双边共享单车模式有一种假设,如果共享单车平台可以拉入足够多的C端用户,也就是说这个市场足够大了,是不是可以真正实现共享单车模式——单车不是平台来提供,而是由个人或者租车公司来提供。1、C2C式的共享单车模式假如C端用户足够多,摩拜或者ofo可以尝试将“密码锁+GPS”租给个人,鼓励个人将自己的单车投放到平台来让他人骑行使用,自己收取租用分利。这个方法很像滴滴顺风车。但是这个模式有个很大的问题,单车不是汽车。我可以让别人来坐车,但我不会把车随便借给别人,或者说得更具体一点,我不会把贵重的东西随便借给别人。那么,可能出现一个情况,大家共享出来的都是一些比较差、比较难骑的车,进而也就没人爱惜这些车,市场就会越来越乱,这有点像“劣币驱逐良币”。但仍然存在一种可能,就是我把我那价值1000元的单车租给爱惜它的人,就像Airbnb的模式,那些对骑行品质要求比较高的高端用户,他会比较爱惜我的车,而且租赁费用也比较贵,属于消费升级的范畴。但是这种模式的空间到底有多大,还需要深入分析,毕竟从广大的单车用户中挖掘出高端用户,其转化率到底多少为未可知,应用场景也和现在的共享模式区别很大,盈利空间也不好计算。2、B2C式的共享单车模式另一种单车共享模式,有可能是出现一些专门的租车公司,他们替代了如今摩拜和ofo的一些工作,专门来做供给和区域运营。这种模式比较像携程上的租车,一边对接租车需求的C端用户,一边对接本地的租赁公司。这种模式在O2O时代,有一个响亮的名字,叫做“城市合伙人”。本地运营单车,可以将风险从平台剥离,平台只专注于确保服务品质监控和平台本身的维护,有一些像淘宝的O2O化。但是这种模式的运作难度巨大,本地运营最怕地头蛇跳过平台自主运营。在中国的三四线城市,地头蛇的话语权特别大,自建区域平台是非常有可能的。此外,要想实现B2C模式,必须把所有的运营环节都标准化,并且确保本地化可以快速复制,这对于平台的挑战颇大。当然,这种模式一旦跑通,平台就会变轻,运营效率可以极大提高。当然,这种模式的变现周期会比较长,参考滴滴、易到用车,就可以看到这种抽成模式的盈利空间也不会特别大。3.C端用户增值服务模式这种模式本来不想写的,因为它不可能在共享单车中跑通。后来想想还是写出来,我们可以一起看看它为什么跑不通。所谓增值服务模式,指的是为一端用户提供专属的增值服务,然后让用户为增值服务买单。在这里,我们只看C端用户的增值服务可能。在国内的互联网中,最有名的增值服务非QQ会员莫属,各种特权,各种颜色的钻令人眼花缭乱,让付费用户大呼过瘾。后来的陌陌会员、珍爱网会员什么的,都和QQ会员殊途同归。它们都是为C端用户提供了专属的增值服务,然后让用户付费。这种盈利模式的空间巨大,陌陌在用户一个亿的时候就可以做到盈利2000万美金。可是这个模式在共享单车里基本跑不通,原因只有一个——最后一公里解决的是到达问题,而不是骑什么水平的车的问题。增值服务需要给我带来有价值的社交属性,而普通单车不太存在社交属性,除非是单车发烧友,否则很难有人需要通过单车标榜自己,所以付费意愿也就不存在。

在我看来再粗放的市场也要有赢家,起步最早的 ofo 共享单车、摩拜单车组成了共享单车的一线梯队,无论是自行车总量还是覆盖城市,都要远超小鸣单车、小蓝单车等二线品牌。考虑到共享单车的车辆寿命普遍比较长,一线品牌在北上广深的投放量可以满足人口密集区域的需求,形成车辆的稳定流动。而且每一台共享单车都是移动的广告牌,不断地吸引新用户,所以一线品牌现在已经不需要靠密集投放来获取用户。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zz/874770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4-20
下一篇 2023-04-2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