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 上期 讲了大家都比较熟悉的完美日记和花西子,那我们这期来讲一讲大家相对没有那么熟悉的卡婷 KATING、滋色 ZEESEA、奥希尼以及古早国货品牌玛丽黛佳。
不甚关注美妆行业的读者,可能对这几个品牌尤其是前三个品牌(公司)不太熟悉,但实际上他们不仅在国内有一定知名度,在海外也进行了有组织有规划地扩张。
在正式开始了解这四个品牌之前,我们先来简单地聊一下,目前美妆产品选择的销售渠道和营销方法。
销售、营销渠道千千万,适合自己的最好办
美妆品牌出海的渠道无外乎 4 个:
1、上架 Shopee、Lazada、AliExpress、Amazon 等电商平台,主要依靠平台流量、配合平台活动完成品牌搭建和产品销售。
2、自建海外独立站,配合邮件营销、Facebook 等站外引流,打造品牌知名度,建立自有流量池。
3、随着 TikTok Shop 以及 Facebook Shops 的建立和发展,也有一些品牌开始选择入驻店铺,依靠社交媒体本身巨大的用户池找到目标客户。
4、另外,也有一些品牌会入驻目标市场本土的电商购物网站或美妆垂直网站,或许客户基数不会很大,但胜在粘性高、对口性强。
而营销方法则更加多元化:
1、在电商平台投放站内广告;
2、在 Google 以及 Facebook 等广告渠道投放广告;
3、在 TikTok 以及“海外小红书”等新兴社交媒体平台做品牌推广,这种形式其实和在 Facebook上推广有些类似,不过可能消费者的参与度和流通度会更高一些。 还有就是 Pinterest 上做推广,这也是很多出海品牌容易忽视的一个渠道,但实际上在 Pinterest 的美妆内容非常多,而且很多北美、拉美以及西欧用户有在 Pinterest 搜寻妆容的习惯。
4、在目标市场的当地知名建筑物投放广告,例如日本涩谷、美国纳斯达克大屏等;
5、在当地电视台、报纸投放广告,不要觉得听起来很奇怪,之前曾有出海创业者反馈中国台湾的电视广告投放效果有时会出乎意料地好、很多印度用户仍保留看报纸和电视的习惯。
6、和 Instagram 以及 YouTube 的 KOL 合作,录制产品介绍或者使用体验视频;
7、和海外明星合作,深度绑定和自己品牌定位合适的明星。
8、电商直播,目前仍处于比较早期的状态,转化率还和国内水平有一定差距,可以持续观察选择合适的时机入局。
9、也可以将自己的产品寄给一些测评编辑或者测评网站, 他们还是非常愿意尝试的,而且是免费的呦...
10、参加类似 Cosmoprof 等国际美容美妆展览。
11、另外,笔者个人感觉,如果能和海外做得比较不错的美妆盲盒合作,也或许是一个不错的机会。想了解美妆盲盒的可以阅读笔者此前文章《海外才是万物皆盲盒?全球神奇盲盒盘点》
那下面我们来顺着上半篇来继续聊一下,滋色、卡婷、奥希尼以及玛丽黛佳的出海。其中卡婷、奥希尼和玛丽黛佳基本上都可以归到代工厂自己做品牌出海这一类,而滋色则延续了昨天我们说的营销基因明显的品牌风格。
卡婷·无差别、重注出海
卡婷有两个不同:1、和目前市场上的中国美妆品牌大多只有不到 5 岁不同,卡婷诞生自 2007 年已经走过了 14 个年头;2、和很多国货品牌大多寻找科丝美诗、创元这类代工厂生产产品不同,卡婷的母公司广州卡洛莱自 1998 年成立以来提供海外品牌 OEM、ODM 代工服务,而且也是彩妆原料的重要供应商。这也是国货美妆品牌出海的另一个代表路线。
目前国货美妆出海基本可以划分为: 以完美日记和花西子为代表的成立时间短、营销基因明显的新势力,以及以卡婷和玛丽黛佳为代表的代工厂或供应商自己孵化 ToC 品牌的 Old Money 两个势力。
目前卡洛莱旗下只有卡婷一个自研美妆品牌,而品牌风格也正如上图,具备非常明显的国风色彩,但卡婷也并不是一开始就找到了自己的风格,笔者“考古”了其 2014-2017 年的口红外观图,画风是这个样子的......
虽然网上不能检索到卡洛莱到底是哪个品牌的代工厂,但是通过早期产品画风来看,笔者怀疑可能会有得鲜、Pony、Kissme 等日韩品牌
到了 2018 年 5 月,眼影开始有国风元素,7 月蜜粉开始国风化,到了 8 月口红也国风气息明显,至此卡婷主产品的外包装基本完全改为国风元素。后来又和颐和园、清平乐等 IP 合作推出古风联名款。 找到合适的品牌定位和品牌外观对于每一个品牌而言都十分重要,而品牌定位很多时候并不能一步到位,依照市场和 社会 环境不断调整直到找到真正适合自己的,也是一个不错的方法。
而 2018 年也可以说是国风复兴最火热的一年,至于火热原因可能和《延禧攻略》的热播有关。2018 年也涌现了很多中国风的美妆品牌,甚至连故宫都和润百颜合作推出了故宫系列口红,但到了2021 年这些品牌似乎一致遁形,而究其原因还是和这些品牌质量不过关有关,假滑、膏体不流畅、容易脱妆等声音不绝于耳,自然也就断了前路。
而卡婷能存活下来并不断向前发展,和其背靠经验丰富的代工厂有密不可分的关系,而玛丽黛佳和奥希尼能够不断壮大恐也与此有关。据笔者了解,这些代工厂每年或者每个周期都会拿出一笔“巨款”来采购新的机器。
国内市场竞争日趋激烈、投放买量成本逐渐高涨,卡婷也将目标瞄准了海外市场。
电商平台、独立站,每一样卡婷都在认真做
根据卡婷阿里巴巴主页数据,卡婷的产品目前已经覆盖了加拿大、墨西哥、东南亚、日本、俄罗斯、中东、欧洲等 7 个国家和地区。
而出海的渠道,据笔者不完全统计包括亚马逊、速卖通、Shopee、淘宝海外以及官网。而且,卡婷在广告投放上十分舍得花钱,不论是亚马逊的站内广告、Google 上的官网广告,基本都可以做到只要用户搜索“卡婷、中国美妆、以及其他出海的美妆竞品”等关键词时都会d出卡婷的产品。
我们下文着重说一下卡婷的海外官网。
首先 ,非常明显打开官网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一张看起来非亚裔的面孔,虽然没有办法判断其具体的种族,但可以肯定的是这是一个非中国面孔的模特。
通过观察,其发布的内容来看,和其他产品并无很大差别,基本也都是产品图,但不同的是, 滋色上传的图片都很高清、而且都有非常舒适的调色和构图,简单来说就是美观。
3、独立站,做得也很认真和美观。另外一个值得注意的是滋色官网的一级菜单的第一个是品牌联名,这是一个很聪明的做法, 在自己品牌知名度还不够的时候利用联名 IP 的影响力。据不完全统计,滋色联名的 IP 至少有埃及女王、爱丽丝、大英博物馆、毕加索、故宫等 5 个,而且每一个都是全球知名 IP。
另外和完美日记以及卡婷的海外官网一样,ZEESEA 也支持选择语言和币种,分类方法也比较清晰易懂,不过不同的是滋色添加了一个“一定要买”的选项,听起来还蛮有 探索 欲的。
最最重要的是, 滋色似乎为海外专门上线了一套产品 ,就是上文提到的故宫联名款,产品外观以龙和凤做了装饰,也符合多数外国消费者对中国文化的最初认知。目前该产品已在官网、亚马逊、Shopee 等多个渠道上架,但在中国市场还没有发布,不知道是专供海外,还是有一个上市时间差。
不管怎么说,滋色不直接照搬国内产品到海外甚至专上线一套产品的做法,还是非常值得借鉴的,但对于本就被国内市场牵扯很大精力的多数国货美妆品牌来说,因地制宜的成本过高可能是另一个阻碍。
上下两篇文章,共统计了观察到的 25 个出海品牌中的 6 个,一个直观感受是,国货美妆品牌中确实有一些为了出海下足了功夫,而且出海的全球化程度和本地化程度都较早几年有明显提升。
这几年,“颜值经济“成就了当下炙手可热的互联网行业,美妆、护肤等产品一时间成为大热门。在这场全球女性共同参与的美丽修炼中,跨境美妆行业迎来急速发展。
在此契机下,国内涌现出一批优质彩妆品牌,正迅速地冲击国外蓝海市场。可谓是中国跨境电商美妆行业的新元年。
当美妆成为下一个跨境蓝海,各大平台新一轮的洗牌也在悄然进行着:占据半壁江山的亚马逊,美妆销量持续上涨但有减缓的趋势;沃尔玛增长量则远超亚马逊;专业零售商sephora和ulta的线上销售量不断增长;中国第一大跨境B2C电商平台速卖通快速扩张,目前已开拓6000家美容 健康 类店铺;美妆行业的独立站也不甘落后,新成员Glossier年销售量破一亿美元。
未来的美妆市场,将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呢?
美妆电商巨头与专业平台的正面交锋
毫无疑问,作为美国最大的美妆零售电商,亚马逊在线上美容销售方面占据一定的主导地位。据分析公司1010Data数据显示,亚马逊占有美妆市场21%的市场份额。其销售额也在持续地增长。仅在2018年第二季度,亚马逊的 健康 与个人护理和美容产品的总预计销售额为190万美元,同比增长23%。
(2018年6月亚马逊美国站各品类销售额)
近年来,亚马逊也在加速蚕食美妆市场,除了与露华浓等国际大牌达成合作外,今年还发布了自有彩妆系列Find Beauty,以及推出首个护肤品牌Belei。
然而,亚马逊的美妆领域最大的限制,来自于高端品牌的“缺席”。目前亚马逊主要的美妆产品仍局限于大众市场品牌以及一些年轻的独立品牌,而缺乏价格较高的高端美妆。因为许多化妆品公司担心,在亚马逊上销售他们的高端产品会降低其声望,这在很大程度上会让亚马逊丢失很大部分的美妆消费者。
亚马逊的最大竞争对手——沃尔玛,在美容销售上也紧追亚马逊。据营销分析平台Jumpshot数据显示,与亚马逊相比,2018年沃尔玛的几种消费品类别增长速度飙升,其中美容类的销售额同比增长42%,而亚马逊的增长仅为8%。这个大幅度的增长可归因于沃尔玛2016年收购Jet.com及其大型实体店,使得零售商在亚马逊之前获得了更高效的运输能力。
同时,美妆行业的专业零售商丝芙兰和Ulta也在不断弥合线上与线下的差距,给亚马逊等电商平台带来很大的威胁。
丝芙兰主要追随奢侈品牌,吸引高端客户,而Ulta则拥有高端品牌和大众消费品牌,不过两者都拥有比电商和百货商店模式更吸引购物者的友好环境,尤其是丝芙兰的店内体验在零售商中脱颖而出,独有的Skincare iQ、Color IQ计划,能帮助消费者为他们的皮肤找到合适的护肤品和化妆品。而且丝芙兰把全渠道作为其战略的核心,在线销售也迅速发展。
Ulta的在线销售额也相当稳定,在2018年第三季度增长了63%,正在成为行业中的主要竞争对手。据Fung Global Retail and Technology称,他们发现尽管沃尔玛和亚马逊在美容方面做得很不错,但18-34岁的人更有可能购买Target、丝芙兰和Ulta的护肤品和化妆品。
因而,如何借助技术来提升在线美妆产品的购买体验,或许会是未来吸引更多消费者的一大突破口。
新平台的崛起与扩张
当老牌电商与专业零售商还在暗自较量,新兴平台已经摩拳擦掌,准备好抢占这一市场。
阿里巴巴旗下的跨境电商平台速卖通,目前已积累6000家美容 健康 类店铺,其中600多家实现100%的年高速增长。据官方提供的数据,在2018年下半年美妆行业在线商品数增长率超过50%,主营商家数量增长率超过35%。接下来还将不断快速扩张,今年3月,速卖通宣布将重点推进美妆品牌扶持计划,孵化1000个全新的国产美妆品牌,并推动至少100个国产品牌出海。
虽然,目前海外的美妆市场,被亚马逊等电商平台捏在手上,速卖通在美妆销售份额上仅占很小的一部分,但随着市场的拓展、物流的完善,会成为撬动这块市场的一大平台。
而这几年强势发展起来的独立站,在美妆领域也表现出很大的杀伤力。
美妆品牌的新成员Glossier,前身是创始人Emily Weiss的美容博客,分享美容秘诀并与消费者进行互动,花了很长的时间去掌握客户的偏好,以此推出个人产品,不断完善产品体系,如今一路高歌猛进,出海到加拿大、英国、爱尔兰、法国、瑞典和丹麦等多个国家,年销售破一亿美元,最新估值高达12亿美元。
美国Top5美容电商零售商,Glossier销售增长量排第一
Glossier品牌,最开始源于其千禧年创始人Emily Weiss的美容博客,名为“Into the Gloss”,Weiss在这个博客上分享美容秘诀并与在线的网友进行互动,在这个过程中收集到消费者的第一手资料,了解到她们对传统美容品牌的诟病。因此,在2014年推出了Glossier最初的四种产品系列,包括清洁剂,底漆保湿霜,润唇膏和雾化喷雾剂。
至今,Glossier的产品已拓展至约40个SKU。主要专注于护肤品、彩色化妆品和香水,并且建立了一批狂热的追随者,在Instagram上约有150万粉丝。
Glossier的成功,一方面来自于通过社交媒体挖掘出消费者的真实需求,从而推出天然、无妆感的产品,更符合新一代年轻人的追求。同时,在产品的调性上也贴近消费者的喜好,产品的设计和色彩乍一看有“网红”爆款的气质。采用当下很流行的“ins粉”,但偏灰的莫兰迪粉,加上有质感的设计,又不会凸显出粗制滥造的廉价感,整体官网的色调和设计给人的感觉就很清新舒适。
回顾Glossier的成长路径,我们会发现与国内创立个人品牌的黎贝卡非常类似,她们都同样是通过社交媒体积累起忠实粉丝发展起来的小众品牌。
这些小众品牌,通过直接面向消费者,收获了一批忠实的追随者,客户的粘性往往很高,随着独立站的发展、社交媒体传播力的强化,这些品牌也在迈开海外市场的步伐,给市场带来一定的冲击。
当前,许多中国卖家也在意识到这个问题,通过转型独立站,能够建立与消费端直接对话的通道,因为独立站能够积累高价值的用户数据,并运用它们树立起贴近目标消费者的品牌形象,从而做好长期的品牌沉淀。
【版权提示】跨境@米show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或本公众号的内容。本文部分引用资料只代表原作者意见,不代表本网站www.amishow.com或者本公众号『跨境阿米』任何立场,如发现本站文字存在版权疑问,请联系我们「微信号:amishow01」处理,转载不得删除本公告。
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雨果网立场!
有任何亚马逊问题,请关注微信号【cifnewspayoneer】
意思是在海外设立的营销店。美妆海外专营店指的是在海外设立的营销店,该店用于海外营销市场的拓展和开发新的海外市场。海外专营店也是属于在海外销售的商品的品牌授权店,在海外专营店里面销售的商品也都是有商品的授权的。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