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营销管理哲学及其演变 市场营销管理哲学或者说市场营销导向的核心就是如何处理企业、顾客和社会三者之 间的利益关系。 随着生产和交换的日益发展,企业和其他组织的市场营销导向基本经历了企业利益导 向、顾客利益导向以及社会利益导向三个阶段。
以企业为中心的导向:
1、 生产导向:生产导向的经营者认为,消费者喜爱那些可以随处买到的、价格低廉的产 品。生产导向型企业的管理层总是致力于获得高的生产效率和广泛的分销覆盖面。 消费者对可以买到产品和价格低廉的产品感兴趣,这至少在两种情况下是合理的。
第 一种情况是对某个产品的需求大于供应,因而顾客最关心的是否能买到这个产品,而 不是关心产品的细小特征。于是,供应者需要集中力量想方设法扩大生产。
第二种情 况是产品成本很高,必须通过提高生产率和降低成本来扩大市场。
2、 产品导向: 产品导向是指企业管理者特别是高层管理者对于企业生产的产品和技术非常 乐观与信息,认为只要产品质量好、性能就一定会有市场;没有从本质的层面上理解产品和 行业;一味追求现有产品的改进忽略产品的创新和企业的变革。
3、推销导向:推销导向是指消费者不会足量购买某一企业的产品。因些,企业必须主动推 销和积极促销。
扩展资料:
市场营销管理哲学的营销观念:
营销观念是一种很简单但却具有直观吸引力的营销哲学,是指企业管理者在组织和谋划企业的营销管理实践活动时所依据的指导思想和行为准则。
营销观念认为,一个组织存在的经济和社会原因就是,它在实现自己的目标的同时满足了顾客的需求和需要。它是建立在这样一种理念之上,即销售不依赖于积极主动的销售队伍,而是取决于顾客购买产品的决定。
企业的营销活动,是一种管理实践活动的过程,它必须在一定的营销观念支配下进行。顾客认为他们要购买什么——被感知的价值——决定了企业的成败。
营销观念认为,顾客之所以购买一个组织提供的产品,是因为这些产品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比竞争对手的产品更好地满足顾客的需求和需要。接受并实施营销观念的企业被称为市场导向型企业。
营销观念的发展分为两个阶段,一是以企业内部为中心的传统营销观念阶段,一是以企业外部为中心的现代营销观念阶段。“为产品寻找用户”的营销观念已经过时,“为用户寻找产品”在营销大潮中百炼成金。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市场营销管理哲学
大致经历了产品、营销、市场营销和社会营销这四个阶段。
西方营销的一个基本而显著的特点是:注重理性分析,以实证数据为基础。这一特点从其孕育之初就已显露出来。
自1923年美国人A·C·尼尔逊开始创建专业的市场调查公司,市场研究建立营销信息系统的工作就成为营销活动不可分的有机体。
30年代弗瑞德·E·拉克和C·E·克拉克把“市场信息的收集与阐释”破天荒地正式纳入营销概念。他们指出市场信息是“对事实或近乎事实的收集与阐释,或对事实的估计与推测,诸如什么产品可以买得到,销售者想卖什么,采购者想购买些什么,各自愿意付或承接的价格是多少。市场研究的活动在此时已出现了。
而两个重大事件促使了市场研究业的发展。第一是广播媒体的广泛使用,促使尼尔逊采用他的统训方法计算出收看电视和电视广告的观众总数。
如尼尔逊在30年代末,根据不同年龄、性别、家庭状况对访问对象进行交叉分析,使得不同消费者对问题回答的差异性显现出来。简单的回归分析引入市场研究。
第二,战争使得社会科学工作者投入到很多前线研究上,战前还显得不成熟的研究工具和方法被引入并经过调整来研究士兵和他们的家庭的消费行为。诸如实验设计、民意调查。
40年代初始,定性研究(座谈会)形式的研究方法在市场研究中得到应用,之后就广为流传。座谈会成为产品概念、广告概念、产品测试、产品包装测试等不可缺少的工具。
40年代末期,随机抽样的样本设计概念得到广泛认同,抽样技术在民意调查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少量的心理学家引入了产品的消费者测试技术。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