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9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八次会议表决通过《反
食品浪费法》,防止食品
浪费从此有法可依。该法第十二条规定,超市、商场等食品经营者应当对其经营的食品加强日常检查,对临近保质期的食品分类管理,作特别标示或者集中陈列出售。此条款规范的是“临期食品”问题,非常必要也非常及时,这是反食品浪费的重要一环。有媒体记者在一些糕点店调查发现,临近闭店时柜台内还有不少未卖出的糕点,店员表示,当日剩下的食品会
销毁扔掉,公司不允许降价处理。此前,也曾有某鲜生商家晚间丢弃临期食品的微博引发热议,卖不完的食物大规模丢弃,顾客提出拿走或者购买都不可以。据了解,销毁临期食品是业内通行做法,很多知名连锁快餐品牌几乎都是如此。临期食品直接销毁扔掉,这显然是一种浪费,但与朋友聚餐浪费、旅游团餐浪费等又有所不同,包含着一些复杂因素。动机方面,销毁方式处理临期食品不是恶意挥霍,而是为了保证食品安全和品质,似乎无可指摘;利益方面,销毁临期食品直接损失的是商家的经济利益,但凡有更好方式,其必然不会愿意产生这样的浪费;措施方面,销毁临期食品本身是企业自主经营,也难以通过行政手段强行干预。按照一般理解,避免临期食品浪费的首选方式是降价促销,这能达到避免资源浪费、减少商家损失和让利消费者的多赢效果,然而,商家之所以不这样做,背后有着经济原因。从短期来看,低价销售临期商品会取得一定利润,但一旦消费者预期商品会在某个时间降价,就可能故意等待降价时购买,于是影响正价商品销售。将临期食品向养老院、福利院或困难群众进行捐赠也是一种避免浪费的途径,但现实中则存在 *** 作困难。单个企业每日产生临期食品数量不多,捐赠再分配的运输、管理和人力等成本,甚至超过食品价值本身。而养老院等单位对食品卫生标准要求较高,出于“免责”等考虑,往往也缺少接收临期食品捐赠的意愿。笔者认为,临期食品处理中存在的浪费现象,涉及商业规律,治理上要有绣花功夫。要在尊重市场的同时加强引导,促进形成市场与道德兼顾的社会新风,其中关键是加强协调,减少信息不对称。一是在进货方面,充分运用大数据资源。利用大数据做出购买量预测,根据门店情况动态调整订货量,同时发挥客户预定机制作用,做到精细化生产制作,减少销毁临期食品的无奈之举。这方面应发挥集群效应,购物商城乃至政府部门都应利用所掌握的数据,为商户精准生产、精准订货提供
临期食品走红体现了物美价廉的优势、反映了年轻人消费观念的转变,也打破了面子消费的束缚,临期食品发展潜力巨大,想要未来前景光明,还是需要监管部门的监督和相关部门的支持。
临期食品的走红从购买人数比例上来也只是一个相对概念。无论是消费的升级和降级,消费的性价比都是大多数理性消费者最看重的东西。在这一点上,全世界人民都没有差别。临期食品不但帮助吃货们丰富并改善生活,同时也避免和减少了食品、资源的浪费。
当然选择临期食品是有底线的,底线就是食品安全。
1.特别注意保质期,尽量避免购买临界保质期,购买前要注意食物外观、颜色、包装有没有缺陷,不能有破损变质的情况。
2.线下购买优先于线上的购买,大品牌优先于杂品牌,网络平台购买要计算好物流和过期的时间。
3.控制好采购量,不要贪图便宜而超量购买。
面子消费是移风易俗也好,是观念的转变也好,是要持续很长时间的。当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每个人的消费水平到达了一定水平不需要虚头八脑的这些来撑门面,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不要被面子消费绑架了。维持一个正常的社交就好。要是纯粹的利己主义,钱都花给自己了,最后就没人和你玩了。要是没有富贵命得看富贵病,什么都想用最好的,这就是过度的面子消费了。
面子是要靠自己争取来的。不是出手大方、消费高就有面子,中国人好面子其实是在意人如何看待自己。有钱人总是大大方方地抠门,没钱人才小心翼翼地充面子,面子消费绑架的背后是内心对自己的不够自信。
随着时代的发展,如今我们国人已经改善了很多,我们习惯在价值判断上偷懒,以貌取人。其实面子就像首饰和服装,适当得体就好。在意面子最聪明做法就是适当适度装点自己以视对别人的尊重。我们做人还是要有一定的原则和底线以及底气。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