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提取物行业主要上市公司:博瑞生物(872404.NQ)、康隆生物(872213.NQ)、华康生物(870480.NQ)、岳达生物(834891.NQ)、天然谷(833760.NQ)、欧康医药(833230.NQ)、红星药业(832045.NQ)、康恩贝(600572.SH)、晨光生物(300138.SZ)、莱茵生物(002166.SZ)、海正药业(600267)
本文核心数据:中国植物提取物政策、进出口数据、市场份额、市场集中度等数据
行业概况
1、定义
植物提取物是以植物为原料,按照对提取的最终产品的用途的需要,经过物理化学提取分离过程,定向获取和浓集植物中的某一种或多种有效成分,而不改变其有效结构而形成的产品。植物提取物是生物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
2、产业链剖析:行业受上游原材料影响大
植物提取一般以农业劳动密集型农产品作为原料,经过高新技术的加工,提取健康食品和药用的原料,广泛应用于药品、化妆品、保健品和食品饮料等生产领域,故行业全产业链的地区分布范围极广。
具体分析产业链各环节情况,植物提取物上游主要为植物原材料领域和植物提取物生产检验设备,其中植物原材料领域直接影响植物提取物行业发展,上游成本结构中原材料成本占比超过90%,行业发展受到原材料价格影响十分巨大,行业对上游原材料议价能力较低,当上游植物原材料出现短缺或价格波动时,植物提取物行业会受到极大影响。相较而言,植物提取物行业对制取设备议价能力则相对较强,由于植物提取物设备制造厂商较多,因此行业产品选择余地较大,可选择范围较广,买家优势较为明显。
植物提取物是下游各行业产品生产的重要原材料,如医药、化妆品、食品饮料等各个行业都或多或少会使用到植物提取物,因此某一单一市场波动对植物提取物带来的影响较小,植物提取物对下游行业议价能力较强。同时,随着植物提取的范围增多,其在下游应用的领域也在不断拓宽,而下游对植物提取物的需求则会因此提升。近年来,随着人们对天然植物提取的关注度增加,植物提取物的市场需求或将迎来较大增长,从而对行业发展带来较大利好。
前瞻具体分析植物提取物行业产业图谱,得出植物提取物生产加工代表企业主要有晨光生物、莱茵生物等,下游应用领域代表企业则有桂林三金、宝德生物、双汇发展等企业。
行业发展历程:行业正处于黄金发展期
我国植物提取物行业源自传统中草药行业,总体发展时间较晚。20世纪70年代,部分中药厂开始采用机械设备提取植物成分,但仅作为生产的一个环节,未形成独立的行业随着国际“回归 自然潮”的兴起和我国对外贸易的兴起,上世纪90年代,我国植物提取物行业进入起步期到21世纪,随着更先进的植物提取物技术如酶法提取、超声提取、超临界提取、膜分离技术、微波萃取等技术采用,植物提取效率得到极大提升,我国的植物提取物行业进入黄金发展期。
行业政策背景
植物提取物作为大健康产品原料,被广泛应用于保健食品、原料药等与公众营养健康息息相关的行业,近年来,出于提升国民身体素质的目的,国家政府针对保健食品、原料药品等领域出台了多项政策,也促进植提行业的规范发展。
行业发展现状
1、受新冠疫情影响行业入局者有所减少
截至2021年,我国植物提取物生产存续和在业企业数量合计10144家,新注册企业数量在2011-2019年呈现逐年上升趋势,2020年受疫情影响,注册企业数量有所下降,仅为1261家,同比下降37.63%。
2、对外贸易情况分析
——受疫情影响首次出现进口下降
据中国海关数据显示,2010-2019年我国植物提取物行业进口额始终呈逐年增长态势,2020年受疫情影响较大,植物提取物进口总额7.7亿美元,同比下降9.31%。
——出口整体呈波动增长趋势
2010-2020年我国植物提取物行业出口额呈波动增长态势。其中,2010-2015年处于行业出口增长高速发展期2015年以后,出口增速有所放缓,但仍旧保持增长势头。2019年,我国植物提取物行业出口额达23.72亿美元,同比增长0.2%。2020年,我国植物提取物出口总额24.5亿美元,同比增长3.29%。
3、行业投融资热情高涨
IT桔子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9月,中国的植物提取产业投融资笔数先升后降,投资规模则呈现波动上升趋势,2020年产业投资规模达到15.07亿元,达到近十年来峰值。
行业竞争格局
1、区域竞争格局
截至2021年我国植物提取物注册企业主要分布于广东、陕西和湖南,该区域植物提取物相关企业数量分别为2974家、1412家和1338家。其次为山东省,分布数量为522家。
分析行业代表性企业分布情况,陕西省、湖南省分布上市企业较多,陕西省相关上市企业包括:蓝晓科技、三达膜等植物提取物技术企业,天然谷、岳达生物等植物提取物加工企业湖南省分布有康隆生物、华康生物等植提加工企业、九典制药、九芝堂等基于自身药品业务布局植提业务的综合性药企。
2、企业竞争格局
我国植物提取物企业大体上可分为四个梯队,第一梯队包括莱茵生物、晨光生物等A股上市公司,技术先进、规模较大、知名度高第二梯队包括部分新三板挂牌公司,如岳达生物等,有一定知名度、规模持续扩大第三梯队包括绿色金可、骄王股份等受到业内认可的企业,其余是相对弱势的第四梯队企业。
由于植物提取物细分产品多样,应用领域广泛,部分细分领域出现龙头企业,如世界最大辣椒红素生产商晨光生物,业内企业多基于自身业务纵向产业链布局,故即便是植提业务竞争力较强企业,其市占率也较低,加之业内大部分为中小型规模企业,整体市场集中度极为分散。前瞻根据营收统计口径测算,得出2020年晨光生物为中国植提业务市场市占率排名第一的企业,其次为莱茵生物、欧康医药。
基于上述行业市场份额分析市场集中度情况,得到2019-2020年中国植物提取物行业市场集中度有所上升,CR3由6.58%上升至8.16%,头部企业竞争优势有所增强。
行业发展前景及趋势预测
由于产业整体仍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具备明显优势的龙头企业尚未完成形成,前瞻结合国家相关政策以及较具代表性的企业投资动向情况对行业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分析如下:
近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使得植物提取行业逐渐向着工业化发展。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人类“崇尚天然,回归自然”的呼声越来越高,植物提取行业作为一个新兴的行业,在欧美国家率先兴起。凭借丰富的植物资源优势,2010年后随着色素和甜味剂等植物源食品添加剂受到消费者的推崇,植物提取行业快速发展成为备受关注的大健康原料行业。另外,随着人类生活水平的提高,回归自然的理念不断增强,食品、医药、保健品和化妆品等日益趋向绿色、天然、无污染的产品,根据Markets and Markets相关统计数据,预计到2025年全球植物提取物市场规模将达到594亿美元。本文通过分析全球植物提取物技术竞争格局以预见未来行业发展趋势。
行业主要上市公司:博瑞生物(872404.NQ)、康隆生物(872213.NQ)、华康生物(870480.NQ)、岳达生物(834891.NQ)、天然谷(833760.NQ)、欧康医药(833230.NQ)、红星药业(832045.NQ)、康恩贝(600572.SH)、晨光生物(300138.SZ)、莱茵生物(002166.SZ)、海正药业(600267)
本文核心数据:技术来源国、专利申请人排名、专利申请新进入者、市场最高专利价值
全文统计口径说明:1)搜索关键词:植物提取物及与之相近似或相关关键词2)搜索范围:标题、摘要和权利说明3)筛选条件:简单同族申请去重、法律状态为实质审查、授权、PCT国际公布、PCT进入指定国(指定期),简单同族申请去重是按照受理局进行统计。4)统计截止日期:2021年9月23日。5)若有特殊统计口径会在图表下方备注。
1、全球植物提取物技术区域竞争格局
(1)技术来源国分布:中国占比最高
目前,全球植物提取物第一大技术来源国为中国,中国植物提取物专利申请量占全球植物提取物专利总申请量的58.66%其次是韩国,韩国植物提取物专利申请量占全球植物提取物专利总申请量的12.74%。美国和日本排名第三和第四,但是与排名第一的中国专利申请量差距较大。
统计说明:①按每件申请显示一个公开文本的去重规则进行统计,并选择公开日最新的文本计算。②按照专利优先权国家进行统计,若无优先权,则按照受理局国家计算。如果有多个优先权国家,则按照最早优先权国家计算。
(2)专利申请趋势:中国断层式领先
从趋势上看,2010-2020年,中国植物提取物专利申请数量遥遥领先,2020年,中国植物提取物专利申请量为936项。韩、日、美三国植物提取物专利申请发展趋势相似,韩国小幅领先其他两国,但2020年三国相关专利申请量差距极小,依次达到48、34、45项。
统计说明:①按每件申请显示一个公开文本的去重规则进行统计,并选择公开日最新的文本计算。②按照专利优先权国家进行统计,若无优先权,则按照受理局国家计算。如果有多个优先权国家,则按照最早优先权国家计算。
(3)中国区域专利申请分布:广东位居榜首
中国方面,广东为中国当前申请植物提取物专利数量最多的省份,累计当前植物提取物专利申请数量高达1742项。江苏、安徽、山东当前申请植物提取物专利数量均超过700项。中国当前申请省(市、自治区)植物提取物专利数量排名前十的省份还有浙江、广西、北京、上海、湖南和四川。
统计口径说明:按照专利申请人提交的地址统计。
趋势方面,2010-2016年期间,主要专利申请省份数量差距不明显,然而自2016年后,广东逐渐拉开距离,并一直位居榜首,近年来各省份均成下降趋势,但广东仍有断层式领先优势。
统计口径说明:按照专利申请人提交的地址统计。
2、全球植物提取物技术申请人竞争格局
(1)专利申请人集中度:市场集中度不高,CR10波动下降
2010-2021年9月,全球植物提取物专利申请人CR10呈现波动下降趋势,由2010年的11.33%波动下降至2021年9月的8.85%。整体来看,全球植物提取物专利申请人集中度不高,且集中度呈现下降趋势。
统计口径说明:市场集中度——CR10为申请总量排名前10位的申请人的专利申请量占该领域专利申请总量的比例(其中,有联合申请时,专利数量不会被去重计算)。
(2)TOP10专利申请人
——总量及趋势:诺薇雅夺得桂冠
全球植物提取物行业专利申请数量TOP10申请人分别是诺薇雅、一丸自然美健有限公司、花王株式会社、株式会社资生堂、狮王株式会社、株式会社爱茉莉太平洋、欧莱雅、株式会社LG生活健康、宝丽化学工业有限公司、株式会社高丝。
其中,诺薇雅植物提取物专利申请数量最多,为150项。一丸自然美健有限公司排名第二,其植物提取物专利申请数量134项。
注:未剔除联合申请数量。
趋势方面,2010年株式会社爱茉莉太平洋一枝独秀,申请量达到10项,大幅领先其他企业,2013年后,全球前十大植物提取物专利申请人申请的植物提取物专利数差距缩小,直到2018年,诺薇雅开始出现领先之势,但总体而言top10申请人申请数绝对值均较小,差距不大。
——专利技术分布:H04L29细分领域布局较多
目前,全球植物提取物行业专利申请数量TOP10申请人技术主要布局在A61K8细分领域,其中全球植物提取物专利申请量第一的诺薇雅在该细分领域专利申请量达到137项。
(3)市场价值最高TOP10专利的申请人:GW制药公司独居鳌头
全球植物提取物市场价值最高TOP10专利中,有2席由GW制药公司占据,并且其拥有全球植物提取物市场价值最高的专利,两项专利价值总计超过1400万美元。
注:最有价值的专利是指该技术领域内具有最高专利价值的简单同族。当前统计口径按每组简单同族一个专利代表的去重规则进行统计,并选择同族中有专利价值的任意一件专利进行显示。
(4)专利申请新进入者:四大新进入者
全球新进入者有四位,分别是广州赛莱拉干细胞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大江生医股份有限公司、广东盛美化妆品有限公司和芜湖扬展新材料科技服务有限公司,并且这四大新进入者于2017-2019申请植物提取物专利较为活跃,其中广州赛莱拉干细胞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申请的植物提取物专利数量最多,2017年达到25项。
新进入者定义:仅在过去5年内才提交专利申请的申请人。
—— 更多行业相关数据请参考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植物提取物行业市场需求预测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
文| AI 财经 社 刘雪儿
编| 孙静
连续两月GMV落后竞品
天猫彩妆第一渴求线下
北京海淀黄庄不仅是线下教育的圣地,也潜藏着不少美妆品牌店。完美日记北京第一家店就位于欧美汇商场一层,店铺两面墙都是临街的玻璃橱窗,五六个柜台上摆着形色各异的眼影盘、粉底液、口红等彩妆。
听说有“满299减100”的活动,一个女孩问:“怎么这么便宜?我以前都在网上买。”导购解释称,线下活动比较多,5月开业以来人流量一直挺大的,尤其底妆、眼影、刷子卖得很好。
图/视觉中国
作为天猫彩妆的头部国产品牌,完美日记一头扎入线下的重生意。根据官方介绍,截至8月11日已开店160家,其中今年以来新增120家,到年底的目标是200家,2022年要超过600家。
完美日记财大气粗。8月17日, 科技 媒体The Information报道称,完美日记正在寻找新一轮1亿-2亿美元的融资,成功后估值为40亿美元。而今年3月初,完美日记刚完成1亿美元融资,投后估值约20亿美元。就最新融资传闻,完美日记对AI 财经 社称“不予回应”。
据银泰百货内部人士透露,完美日记正在和商场沟通大面积铺设专柜,此外毛戈平等彩妆品牌也开始入驻线下商场。除了美妆品牌自己开店,集合多品牌的纯渠道美妆集合店也在撒网,刚拿到融资的KK集团旗下的集合店调色师,在疫情得到控制后的两个月内,抄铺近100家,预计8月底要开满200家。
彩妆品牌Venus Marble创始人陈建邑发现,国产彩妆今年开始发力线下,但由于疫情,各家近几个月才集中发力。“完美日记就是线上彩妆的天花板,他们去年做了30亿元,但线上已经基本饱和。”
完美日记曾是不折不扣的天猫国产彩妆第一品牌。在其2019年第二次参加“双11”时,总成交额便超过MAC等国际品牌,成为首个登顶天猫“双11”彩妆榜的国货品牌。曾有欧莱雅内部人士向AI 财经 社透露,他们的研究名单中已经剔除了韩国的爱茉莉,而新增了完美日记。
但今年以来完美日记逐渐增长乏力。华创证券的商社组给出数据,在线上销售上,5月,完美日记GMV为2.02亿元,以300万元之差落后于同行花西子;6月,完美日记GMV为1.98亿元,落后花西子3700万元。
AI 财经 社分别向两家求证这组数据的真实性,双方都没有回应。另一彩妆品牌的创始人则表示,“数据属实”。
线上增长放缓和获客成本抬升,给了网红品牌延伸线下的动力。
化妆品行业管理专家白云虎告诉AI 财经 社,现在多数社交媒体的流量算法已经从获客转变为投入产出比,原来只算买多少流量,现在要算引流后的实际下单率,“线上消费者饱和,获客成本已经很高,大部分品牌商投1元能获得1.2元、1.5元甚至2元的销售额都是效果好的,顶级的能做到10元。”
这对完美日记影响不小。它主要靠早期流量成本不高时,借新兴渠道起来,增长黑盒Growthbox公号曾统计过完美日记的发家史:14万篇小红书笔记、1.3万场淘宝直播、近万条信息流广告素材,以及成千上万条抖音、B站和快手视频。
一家彩妆品牌创业者苏子夏吐槽完美日记的打法,“MCN机构都被完美养坏了,完美不还价一直买,MCN会觉得彩妆类报价就这么高,直接影响到腰部品牌,现在的采买价是2018年的5倍以上。”他透露,粉丝200万以上稍微能带货的抖音红人报价已涨到50万元以上。
这直接影响到完美日记的毛利水平。据时代周报今年5月报道,完美日记公关部人士表示公司毛利目前低于行业水平,更有报道称单完美日记的营销费用就占到收入的40%-50%。
完美日记对AI 财经 社的求证尚未回应,苏子夏认可完美毛利行业垫底的说法。据他了解,完美日记的毛利应该不到10%,而他家品牌的渠道店毛利超30%,天猫店毛利达48%-49%,“营销费占收入的30%左右是 健康 的”。而国际品牌的毛利率一般在70%以上,以完美日记对标的欧莱雅为例,其2019年销售费用占比仅为20.3%。
线下流量成本实际比线上低——这是Noisy beauty创始人麦子的结论。他家的化妆品集合店容纳了以国潮为主的彩妆品牌,及以欧美和日本为主的护肤品牌。“我们匡算过,品牌方做线上大量赔钱,流量成本占到销售额的40%-50%甚至更高,而线下天然喜欢帮品牌方维护自己的价格体系,不希望你降价,因为线下讲究坪效,很注重客单价。”
从更大意义上说,线下寄托着完美日记走出天猫的野心,它决定和无数淘品牌一样选择出走,不甘于只做天猫美妆第一。那么,线下能帮助完美日记迎来第二春吗?
线下突围有多难?
“淘品牌要想走出一片天空,线下相对靠谱,但这条路对单品牌来说不太好走。”投资人肖云这么看。
他认为完美日记开店有两个不利条件:一是彩妆用户的品牌忠诚度不高,主要图好看,而非像护肤品那样注重成分和产生依赖;二是单品牌的SKU较少,两相作用就导致用户在店里没有比较,单店销售额会受影响,投资起来并不划算。
图/视觉中国
五岳资本合伙人钱坤认为,零售行业很多单品牌都没法独立开店,尤其主打预包装产品的品牌。肖云进一步分析称,“玩得转的要么是现制现售、有体验有服务趁新鲜吃的,如喜茶、星巴克及其他餐饮;要么是高客单价的品类,如服装鞋帽等百货,但彩妆在零售的盘子里占比很小,尤其还是一个单品牌,所以独立开店不容易。”
而国际品牌多以专柜为主、单品牌门店为辅,比如欧莱雅集团旗下的巴黎欧莱雅,2017年才走出百货专柜,在华开了三家单品牌店。即使做专柜和单品牌店的线下渠道,步伐也很谨慎,比如欧莱雅旗下的兰蔻入华21年后,终端渠道才272家;注重渠道的雅诗兰黛集团,进入中国27年来门店加专柜才近千家,相当于每年开30多家。
“线下大规模开店本质上不是品牌想要的,而是资本想要的,只是拔苗助长。”在白云虎看来,零售是一个系统,需要靠时间和经营增强竞争力,只靠资本快速拓展几乎没有成功案例,他甚至不看好线上品牌通过单独开店进行的线下转型。
“原因在于基因不同,渠道的经营策略、利润分配模型不同,就会出现价格管控矛盾。”白云虎补充说,“线下的运营成本和难度远高于线上,本质是to B生意,而线上擅长to C经营,从toC到to B更难走。”白云虎下了个甚至有点悲观的论断——线上品牌往线下走,如果用传统经营方式,几乎没有做成的。
苏子夏也认为这更多是烧钱打法,“线下店是建立品牌的最好方式,但能否帮完美日记找到第二条增长曲线,坦白讲我不怎么看好,因为用户要比较(产品),但完美的产品没啥不一样。”
麦子则看好完美日记的调整,“全渠道是品牌的标配打法,天猫是打出声量和速度,但品牌的根还在线下。完美的团队实力、增长速度、融资实力都能撑起线下布局。”
不过麦子也承认,年销售过亿的品牌都开得起线下店,但不一定管得好,“如果不开个三五十家甚至100家,根本覆盖不了成本。”
麦子算了笔账,以200平米的店铺为例,讲究点的装修要100万元,加上押金得150万元,商品备货得六七百万元,房租每月2万-200万不等,加上人工等费用启动资金得小1000万元。他经营的Noisy beauty化妆品集合店平均80-150平米,启动需要几百万元,正常六个月回本。
而完美日记的店铺只卖自家产品,最大的成都店有1000平米。完美日记方面相关负责人告诉AI 财经 社,其标准门店在100平米左右,会选择年轻用户爱逛的商业体,目前以购物中心为主。
除了高额开店成本外,线下的管理难度也不小。“怎样在松散的状态下保持每天高效工作是最大的挑战”,麦子自己甚至借用当兵时的军事理论,采用“铁三角”管理方式:政委负责统一思想,参谋长来出谋划策,军长则是统一管理协调,保证专人专事,把复杂执行拆成一个个标准化模块。
骨感的现实下,很多新兴国产彩妆选择进入彩妆集合店,而非自己开店。而完美日记财大气粗,自然有能力开店,但开店后的经营管理和效率还是一个大问号。
国产彩妆的护城河在哪里?
既然线下很难成为完美日记再次翻牌的筹码,那么还有其他出路吗?这似乎是国产彩妆品牌共同的疑惑——走出营销制胜的光环,以完美日记为代表的国产彩妆的真正护城河在哪里?
图/视觉中国
完美日记诞生于国产彩妆爆红的2017年。钱坤发现,随后几年短视频在小红书、快手、抖音上爆发,大大降低了彩妆教学门槛;而短视频用户以学生等低龄人群居多,国货产品较便宜,直接将化妆人群从25-40岁拉升到15-40岁,于是2018年整个大盘子比2017年翻了快一倍。
陈建邑还记得最初创业时的涨势:萨德事件影响了中韩贸易,韩妆生意受阻给了国货机遇,他家的大理石眼影2017年8月上线,四个月后GMV超6000万元,2018年6个SKU揽下近3亿元GMV。
这是以往国产彩妆不可想象的。研究化妆品行业多年的白云虎告诉AI 财经 社,中国本土化妆品品牌发展有三个阶段:1995-2015年,主抓三四线城市的化妆品店的低端渠道,趁用户对市场行情不了解,用渠道营销驱动,定高零售价格,如珀莱雅、卡姿兰、自然堂等品牌。
2015年至今是第二阶段,移动互联网打破了信息不对称,用户购买变得理性,传统渠道优势被削弱,品牌开始以线上做突破,更注重品质感和性价比。
如今,国产彩妆遇到新瓶颈,白云虎将方向指向第三阶段即未来阶段,“中国品牌要想长久不衰,需要两方面突破,第一是产品品质,加大科研投入和原配方创新,第二是打造品牌认知。”他补充说,中国很多本土品牌挺不过第一个生命周期(12-20年),就是因为不注重品牌和品质,而本末倒置看重渠道营销、不合理的性价比等。
白云虎指出,国际品牌的科研投入一般占收入的3%-5%,中国占比较高的品牌如珀莱雅能有2%左右,但收入基数不同,差距也较大,如欧莱雅2019年研发投入高达9.85亿欧元,全球20个研发中心有近4000名研发人员,平均每年申请近500个专利。
完美日记也在发力,今年3月宣布与OEM公司科丝美诗合资建厂,投资7亿元建研发和生产基地,预计2022年投产,未来产值可达20亿元。科丝美诗是全球数一数二的代工厂,与迪奥、欧莱雅、香奈儿等都有合作。
白云虎认为科丝美诗科研有一定竞争力,在产品配方上投入也挺大,但不一定是顶尖,完美日记在当下作此选择,倒也符合这一阶段的发展诉求。
“你今天真好看”App首席配方师Gigi透露,代工厂研发更看重市场潮流,上新速度较快,而品牌方的研发看重品牌调性。配方师小K补充说,代工厂的配方师每天疲于应对客户需求和产品仿样,很难像品牌方配方师一样沉下心打磨最优配方产品。
Gigi和小K分别曾在欧莱雅、强生工作过。他们透露大公司的产品研发周期往往长达两三年,原因之一是测试较齐全。小K告诉AI 财经 社,跨国公司的研发中心一般分纯配方开发和前端(基础)研究两块,前者针对区域市场消费偏好研究地域配方,这些产品往往需要经历好几个月的稳定性测试、微生物检测、刺激性检测及功效评价,后者重点研究5-10年后可能爆发的前沿 科技 。
在化妆品领域,护肤品注重成分,功效性更强,对研发要求高,但研发是否同样是彩妆的护城河,对此业内一直颇有争议。
钱坤透露,他没有投彩妆品牌的一个核心原因,是产品层面没有本质差别。他认为在产品区分度不强、品牌选择众多时,渠道价值就会凸显,照此逻辑,他所在机构投了彩妆集合店调色师。
Gigi认为,彩妆领域除了粉底液等底妆产品对研发要求较高外,眼影、腮红、口红等要求不高,更多是潮流取向。“彩妆的侧重是紧跟潮流,一般大公司的产品稳定性没问题,他们更希望是引爆一个热点,说白了核心是市场营销。”小K补充说。
在流程上,消费者也更容易受到营销的影响,同步看,消费者的新需求也会最终反馈到研发端,再由后者设计出符合消费者新需求的产品,比如让配方师选择消费者更青睐的原料,这也是市场上出现很多“成分党”消费者的原因之一。
这意味着,完美日记在线下店之外,后续发力的研发也困难重重。
当然完美日记没有停止折腾,从彩妆延伸到护肤的多品牌策略成为又一条出路。2019年完美日记陆续推出多个护肤产品。今年3月,全新品牌“完子心选”入驻天猫,涵盖护肤、彩妆、美容仪器、个人护理、饰品、美瞳等品类,4月又有传闻说其收购指甲油品牌“小奥汀”。
白云虎不大看好这种延展,“本土品牌做得成功的,基本是在做产品。某个品类做得好,但品牌还没有打透时,延伸到其他品类,消费者可能不会认。”
天猫店显示,完子心选除了王一博代言的面膜月销过万外,其他产品月销集中在一两百。而完美日记店铺里,月销过万的有30件单品。
不可否认的是,作为国产彩妆品牌,完美日记开了社交化营销制胜的先河,为国产彩妆杀出一条血路,但在爆红和增速瓶颈后,无论是线下铺渠道、建厂做研发,还是多品牌策略,寻找第二春都成为新的难题。
在资本助推后,如何保持品牌初心,走出中国本土品牌的生命周期魔咒,也是时间赋予完美日记的答卷。
(应采访对象要求,苏子夏、肖云为化名)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