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没有网络宣传途径的情况下,宋代的商人们为了招揽顾客绞尽了脑汁。
01 茶肆
为了吸引消费者,商家非常注重对经营环境的打造。
宋代人偏好饮茶,上至达官显贵,下至平民百姓,都好喝上两口。
所以,街上茶肆林立,同行竞争激烈。
可光靠着幌子和招牌,不足以取悦更多的客人。
于是,很多茶馆开始注重对内部环境的装修装饰,不惜奢华以吸引顾客眼球。
他们不仅仅“插四时之花”,还“挂名人画”,重金打造出优雅品位的饮茶环境,从而达到“勾引观者,留恋食客”的效果。
《喻世明言》中就记录过汴梁城的一间茶肆,悬挂了成都秀才赵旭作的一首词“句语清佳,字画精壮”,并不惜重金装裱,还因此引来了微服私访的宋仁宗。
很多商家安排了鼓乐等娱乐表演活动,从视觉和听觉等方面进一步刺激消费。
可并不是所有的店家都能承受的起高额的费用,聪明的商人们还选择从营造艺术氛围上做文章。
据《梦粱录》中载,“汴京熟食店,张挂名画,所以勾引观者,留恋食客。今杭城茶肆如云,插四时花,挂名人画,妆点店面。以鼓乐吹《梅花引》曲破卖之,用银盂杓盏子,亦如酒肆论一角二角。”
02 酒肆
有爱喝茶的,就有好喝酒的。
除了茶肆,酒肆的商家也很注重酒店的装修环境布置。很多客人不愿让人见到自己的醉态,所以很多酒肆都摆有白色的屏风。
有些酒肆除了保持雅洁干净,还在素屏上做起了文章,上面题有名人诗词,可以让顾客彰显高雅的逼格。
自古商业都是攻心为上,揣摩消费者的心理,激发他们的消费欲望,才是能够在激烈竞争的环境之中生存下来。
尽可能最大限度的去开发客人潜在的精神需求,这是社会经济和商业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手段。同时消费环境的打造程度,也很大程度上代表了店家的实力。
据《风入松》中载,“御舟经断桥,桥旁有小酒肆,颇雅洁,中饰素屏,光尧驻目称赏久之,宣问何人所作,乃太学生俞国宝醉笔也。”
03 药铺
宋代药商在经营的时候,也是煞费苦心。
药铺不仅也将许多山水画家的作品装饰到了墙壁上,更是在广告词上下足了功夫,宋朝的商业广告中不乏这方面的上乘之作。
中医药学博大精深,很多专业词汇都是晦涩难懂。但是,我们来看这样一则专门推销 “治暑泄药”的药方广告:
“暑毒在脾,湿气连脚,不泄则痢,不痢则虐。独炼雄黄,蒸面和药。甘草作汤,服之安药。别作治疗,医家大错。”
仅仅40个字,便把这款“治暑泄药”的特色、成分、制作方法以及注意事项,都交代得明明白白,这样的广告自然很受患者的欢迎。
这篇广告词就记载在洪迈《夷坚志》中。
04书商
书商本就是做文墨买卖的,他们怎么推销自己的产品呢。
且看这样一篇广告“本铺将古本《莲经》,一一点句, 请名师校正重刊。选拣道山场钞造细白上等纸札,志诚印造。”
这家书商将宣传的重点,没有放在印刷内容上,而是强调该书是经聘请请名师校正,并且由大师们标点句读,从侧面保证了书刊的内容准确性。
同时,宋代读书人不仅是为了读书而买书,更多的还为了收藏,那么书籍的品质就显得更加重要。这则推销词之中不忘告诉潜在的客户们,这本书选用上等细白的纸张印造,
无论是从书籍的内容,还是印刷的品质,都十分符合读书人的口味,怎能不受他们的欢迎。
05 糖果商
宋代的糖果商们,不仅在提高糖果品质的上下功夫,更是在如何叫卖的问题上巧妙设计。
特别是在南宋时期,一些卖糖果的商人在叫卖的时候,特意模仿开封口音的叫卖方式,在文献之中就记载过“杭城(杭州)食店,多是效学京师人”。
精明的商人们巧妙的利用了人们在特殊环境下的思乡情愫,大量从北方南渡而来的人们,在听到熟悉的乡音后,思乡之情油然而生,免不了上前来买几颗糖果尝尝。
南宋吴自牧所著《梦梁录》中载,“更有瑜石车子卖糖糜乳糕浇,亦俱曾经喧唤,皆效京师叫声。”
06 试吃
卖小吃的惯用一些类似“先尝后买”的小伎俩。
我们来看这样一篇宣传广告,“谨请贤良:制造诸般口味,薄海馒头饰妆, 请君来日试尝。伏望仁兄早降。今月初六日至八日。”
这则推销饮食的广告相当的高明,颇有现代商业营销的技巧。
广告之中,先将潜在的顾客们恭维为“贤良”,并称呼大家为“仁兄”,这样亲切的称谓,不知不觉间拉近了与顾客的距离。
随后,又紧紧抓住了人们矮占小便宜的心理,利用 “试尝”这种形式招揽顾客,同时顺势推出了限时优惠,相信销售成绩不会差。
07 染铺
染坊里自然会调制各种颜色的染料,宋代的染铺玩儿起了“故弄玄虚”。
南宋洪迈《夷坚志》卷十五“诸般染铺”中载,“见一人推小车,车上有瓮,其外有花门,门小牌曰:『诸般染铺』,架上挂染色缯十数条。又以尺纱欲染茜,亦投于中,及取出,成茜纱矣。他或黄、或赤、或黑、或白,以丹为碧,以紫为绛,从所索求, 应之如响, 而斗水未竭。视所染色,皆明洁精好,如练肆经日所为者,竟无人能测其术。”
一通天花乱坠的表演过后,居然“竟无人能测其术”, 用这种类似于变戏法之类的方式,表现出此店中染匠的手艺高超。
这种方式相信能在极短的时间内引起顾客的好奇心,谁都会觉得“就算不买东西,看看戏法也总是好的”,等人聚多了,还愁卖不出货吗。
08 卖惨
宋代的一些小商贩在销售产品的时候另辟蹊径,他们没有选择大张旗鼓的叫卖,反而是选择了“卖惨”的方式。
他们一副愁眉不展的样子,口中不住的念叨“赔啦”,“ 亏本啊”。
很像相声之中经典段落,“掌柜的,别让了,再让就赔啦!”
其实,他们只是在利用人们急着来占便宜的心里,往往更能吸引来顾客。
宋人庄绰《鸡肋编》中载,“尝有环饼者,不言何物,但长叹曰:亏变亏我吧!谓价廉不称耳。人莫不笑之,而买者增多。”
其实,买的没有卖的精,自古有之。
09 名人效应
利用名人的影响力,在扩大产品的知名度同时,还能够为产品增值。
苏轼的一位朋友以制作扇子为生,这一年自从开春以来就一直下雨,天气十分寒冷,这谁还会去买扇子啊?
眼看生意越来越惨淡,我们的苏轼大人前来解围,他在扇面上简单画了一些竹子和石头,并随意写上了几笔,最后题上了字。
这下可了不得了,苏轼亲自画的扇面。结果千金一扇,顷刻售完。
扇子不值钱,但是因为有了苏轼的书画,价值陡增。
据《宋元笔记小说大观》中载,“某家以制扇为业,适父死,而又自今春以来连雨天寒,所制不售,非故负之也。”公熟视之也,曰:“姑取汝所制扇来,吾当为汝发市也。”须臾扇至,公取白团夹绢二十扇,就判笔作行书草圣及枯下竹石,顷刻而尽, 即以付之,曰:“出外速偿所负也。”其人抱扇泣谢而出,始逾府门而好事者争以千钱取一扇,所持立尽。后至而不得者,只懊恨不胜而去。遂尽己所欲”。
结语
我们可以想象的出,千年前的宋朝是何等的繁华。
随着商业的发展,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寻常的销售手段已经不能够刺激民众的消费欲望。
宋代的商人们已经很成熟的开始运用各种商业技巧,这些都是长期商业运作下积累出来的经验。
时至今日,我们还可以从故事中学习到宋人的商业智慧,希望对大家能有更多有益的启发。
宋初精心设计的制度带来了稳定的政局,稳定的政局带来了繁荣的经济。宋朝经济的一大特点是商业发达。影响古代商业发展的一大障碍是交通成本。今天小编带大家聊聊历史吧!
古代陆上运输的成本太高了,像粮食、矿产这些不易运输的货物,陆上的运输成本常常是货物本身的几倍、几十倍,商业的利润都被巨大的运输成本抵消了。唯一的解决办法是水运。因此在古代,只有在河流、海港旁边才能形成商业城市。杨广把大运河修好后,运河沿岸的城市都开始繁荣起来。五代十国时,很多政权都把首都放在开封,就是因为开封的水运十分便利,可以方便地从南方运粮食过来。北宋定都开封,也有这个原因。开封城位于中国水上交通的中心点,光城内就有四条穿城而过的河流。
这些河流、运河以开封城为起点,伸向中国的四面八方。南来北往的货物在这里交汇。再加上商业税是宋朝政府重要的经济来源,朝廷对商业颇为支持,因此宋代的商业是中国历史上最为发达的,开封是当时全中国,乃至全球最繁荣的商业城市。宋元以后的明清两朝都采取抑制商业的政策,除了明末有短暂的商业繁荣外,民间的商业活动都受到政府的打压。中国的商业真正复苏,那要等到清朝末年了。可以说,宋元时期的商业繁荣在中国古代史上是空前绝后的。
商业活动有个让统治者很讨厌的地方,就是会导致自由散漫,这是鼓励商业必然的代价。宋代的商业繁荣,影响之一就是结束了唐朝城市的“里坊制”。唐朝的城市是封闭型的,稍微大一点的商店只能开设在专门的“市”里,一到了晚上市的大门就会关上,大家都要停业。显然这样的规定太不利于商业活动,商人不愿意,老百姓也有意见。到了唐朝末年,长安城东西市的时间限制就已经没人遵守了里坊制的废弛,是商业活动越来越繁荣的大趋势。宋朝刚建立的时候,也想在开封城内采用里坊制,毕竟这样便于管理。
但是到了宋仁宗的时候,随着商业繁荣,里坊制已经无法维持了。里坊制一取消,城里就再也没有深宅大院一般的坊和市,宋代的城市就像我们现代城市一样,是完全开放的了。房子可以紧邻街道,商店可以随处开设,到了晚上老百姓也可以随便闲逛。《清明上河图》是描写北宋末期开封城街景的长卷。在这幅画里,我们可以看到街边的小店支着遮阳伞,摆着方桌,方桌旁放着长凳,顾客可以在街边的长凳上吃喝休息。这场景和我们今天的街边商店别无二致。
因为没有坊墙的限制,宋代城市出现了一种我们很熟悉的现象:“侵街”,也就是商贩摆摊、老百姓私搭乱盖扩大房屋面积,侵占街道。甚至商人和老百姓还去侵占直通皇宫大门的中央大道,以至于这条大道成了当时最繁荣的商业街。宋朝皇帝好几次下旨,三令五申说要严厉打击侵街行为,结果也没能制止。最后干脆就默认了这种行为,还朝私搭乱盖的房子收税,把侵街合法化了。没有了经营时间的限制,宋代城市内有很多通宵经营的商店,也有很多可以玩乐的地方,有酒楼、茶楼,也有曲艺剧场。
宋朝的城里人晚上酒楼里吃饱了饭,可以去看戏、听曲、逛街、喝茶,夜生活和今天相比也毫不逊色。唐代之前的中国,可以称为“贵族社会”,统治社会的大都是世袭贵族,最起码也是大富大贵之家。从宋代开始,因为印刷术的普及以及文官地位的提高,普通百姓也有机会成为知识分子,进入上层社会,所谓“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权力阶层越来越平民化了。商业的普及,也让下层百姓变得更加富裕,可以过上优雅、文明的生活。可以这么说,和之前的王朝相比,宋朝是一个更加平民化的时代。
这点在唐宋的艺术作品中也可以看出来。唐朝的人物画里贵族居多,宋代的人物画就有相当多的作品是描写劳动者和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宋代百姓生活还有一大变化:人们的坐姿从跪坐变成了垂足坐。在原始时代,人类生活水平比较低,生活上是越省事越好。所以那个时候没有家具,饭碗、水盆之类的用具就直接放在地上,人也直接坐在地上。地上潮湿、脏,就在身子下面垫上一块席子,这就是“席地而坐”。席地而坐除了节约家具,还减少了建筑难度:人们都坐在地上。
平时的活动高度就比坐在椅子上低,房子也就不需要盖得特别高。在远古时代,盖房子太费劲了,席地而坐的习惯给古代的建筑师们减轻了不小的压力。世界各地的原始部落家里都没有椅子,都是坐在地上的,这是一个道理。到了周代,贵族用得起家具了。但还是延续了席地而坐的习惯,还是坐在地上,所用的家具只是一些矮几,睡觉也睡在矮床上。席地而坐是有规矩的。在正式场合,比如会客的时候,应该采用“跪坐”的方式。也就是跪在地上,臀部坐在自己的脚后跟上,上身直立。
如果不这样坐,会被认为非常失礼。跪坐具体的样子,可以参考三国题材的影视剧和日本的古装片。跪坐的时候,人的膝盖是在身体前面的,所以有个词叫“促膝谈心”。“促”是靠近的意思,“促膝谈心”的意思是说,两个人跪坐说话的时候,膝盖离得很近。说明这两个人靠得非常近,说的都是一些私密的心里话。席地而坐的时代,桌子也很矮,相当于现在的矮几,称为“案”。有一个成语叫“举案齐眉”,用来形容妻子对丈夫恭敬的样子。这里的“案”是食案,就是吃饭的时候用的小饭桌。
在宋代之前,人们吃饭是分餐制,哪怕一大群人一起吃饭,大家也不公用一个桌子,而是每个人面前有一个小食案,上面放着自己的那份饭菜。这个场景在日本的古装片里可以经常见到。因为采用的是分餐制,所以食案的体积不大,有点像现在的托盘,双手就能捧起来。“举案齐眉”说的是妻子给丈夫献上食物时,双手捧着食案举到了眉毛那么高的位置,表示恭敬。想象一下这个姿势,只有在妻子和丈夫都跪坐的时候才比较合理。如果妻子采用的是站姿举案也不是不可以,但那就太考验妻子的臂力和腕力了。
手一哆嗦就把一桌子菜扣丈夫脑袋上了。在中原民众席地而坐的同时,中国周边的民族,比如北方的游牧民族,西边的西域人民乃至欧洲人,大家早就习惯使用高足坐具——也就是椅子、凳子之类的了。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游牧民族入主中原、丝绸之路的兴盛以及佛教的传入,高足坐具开始进入上层社会。当然一开始这种习惯是不登大雅之堂的,正式场合还不这么坐。唐朝是过渡期,唐朝前期大家在正式场合还都是跪坐,到了晚唐的时候,正式场合也可以坐在椅子上了。
到了宋朝,椅子全面普及,全社会都用桌椅板凳了。在讲到赵匡胤缩小宰相权力的时候,很多书都会提到这么一件事,说五代十国时宰相在皇帝面前说话都是坐着的。有一次,赵匡胤趁着宰相站着说话的时候,叫人把宰相的椅子悄悄撤掉。宰相说完话回头一看,唉呀妈呀我椅子呢?没有办法,只能站着。
从此以后,宰相在皇帝面前就只能站着说话了。在《清明上河图》里,我们也能清楚地看到,北宋末年的街上到处都是凳子,人们都习惯高足坐具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