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一个朋友开了一家巧克力糖果店,因为有特殊的渠道,所以他的巧克力。比别处的巧克力都要便宜,但是他发现来自己家店买巧克力的人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多,这是怎么回事儿。
如果想要策划一场营销活动,又该怎么样策划呢?想要解决这两个问题,就要理解背后的人性逻辑及心理账户。
什么心理账户呢?举个例子,有一双鞋你特别喜欢。但是要两千多,你辛辛苦苦攒够了钱,但是还是舍不得买。你想:我辛辛苦苦把钱攒下,最后就买了一双鞋。实在是太不值了,还是算了吧,过了两天到了你的生日,你出去逛商场,恰巧又走进了鞋垫,看到了那双你一直想要买的鞋子。这时候你一咬牙一跺脚,说,反正今天过生日就当奖励自己了,才两千块钱,难道过生日还不能买吗?于是你大手一挥。买下了这双你向往已久的鞋子,
这时候出现了一个问题,鞋子本身并没有变便宜,为什么平时觉得两千块钱太贵舍不得。今天就能舍得下心来买呢。
这就要提到我们所说的心理账户了。所谓心理账户就是
人们不仅会对物品分门别类。对于金钱也会进行各自归类的区别对待,在心里为他们建立各种各样的账户。
一开始你舍不得卖鞋,是因为两千块钱是你辛辛苦苦转下来的,存放在了值钱且重要的辛苦钱账户,这些钱是不可以随便乱花的。
但是生日这个特殊的日子,让你在心里把这两千块钱转移到了,可以花的自我奖励账户。
于是同样的价格。在你的心理体验上就感觉到不那么贵了。再举一个例子,双十一到了,蓄势已久的你在淘宝上买了许多东西。花了好几万块钱,你很开心的说,因为这天的东西便宜啊,不买白不买。可是随即你就发现,其实双十一的东西,并不比平时便宜,而且今天的花销这么大,买的有用的东西却并不多。
但即使你发现了这一点,依然是无所谓的。双十一就该多买点东西,为什么你平时舍不得买,但是双十一就舍得剁手了呢?因为双十一这个特殊的节日。让你把钱存放在了自我满足的心理账户里。这个时候你花钱就会变得大手大脚,甚至觉得自己占了便宜。
现在我们可以回答开头的两个问题。
为什么自己的巧克力很便宜,但是依旧没有人来买呢?
如何策划一场售卖巧克力的活动呢?
首先,巧克力如果只是当做普通的糖果来卖。那么就会被存放在饮食账户这个心理账户里来,购买的大多数都是喜欢吃巧克力的吃货,但是吃货毕竟是少数。还有一部分人并不喜欢吃巧克力,所以无论价格便宜与贵,他们都不会来买巧克力。这个时候你要去寻找一个最适合把巧克力卖出去的心理账户。
比如两性情感账户,把你的标题改一改,改成得到你是我一生的幸福。出自德芙巧克力,想要策划一场营销活动。不仅可以利用两性情感账户,还可以利用亲子情感账户。
在六一儿童节的时候策划一场买巧克力就送小玩具的活动,而小玩具的作用就是调整用户的心理账户。让他们从亲子情感账户中掏钱。
下面我们说一下方法论,想要让用户掏钱就要找到他最容易掏钱的那个心理账户。
为你总结了几个
第一个情感维系账户,从这个账户里涉及到了父母、亲戚、子女、爱人为自己在乎的人掏钱。许多人就会大方很多。
第二个意外所得账户,当你辛辛苦苦赚了钱,你可能不会随便胡乱花。但是当你从地上捡了同样多的钱。你可能就会随意花掉,这就是意外所得账户。许多店家会给你发优惠券,会让你觉得这几块钱是意外所得,花起来也不心疼。大不了自己加几块钱,其实就是中了商家的套路。
第三个零钱账户,不知道你有没有发现?当你有一张一百块钱的整钱,你就不会轻易花。你把整钱破开就会花的很快。因为我们会认为零钱不算钱,这就是零钱账户。
为什么很多商家会有分期付款?既然你不舍得花整钱,那你分期好了,分期花的都是零钱,这时候你就会掏钱下单。
第四个,自我投资账户。如果你买了我的课程,就是中了自我投资账户这个套路。当然为什么设99块钱而不是100块钱,这是利用零钱账户的心理。
还记得费列罗的文案吗?身为费列罗是女人的你该为自己献上一盒。
最后我们小结一下,
所谓心理账户,是指我们会把钱分门别类的存放在不同的心理账户里的人性弱点,有的账户重要且值钱,有的账户不重要且不值钱。想让用户掏钱就要找到他最容易掏钱的那个心理账户。
我为你总结了四个,分别是情感维系账户、意外所得账户、零钱账户。和自我投资账户
有一个思考题,你还发现哪些日常生活中的心理账户呢?期待你的留言。
很多年前的二月十四号的早上,睡梦中的我被一个电话吵醒,电话那头传来老板的怒吼声:David,今天早上晨会,你怎么又没来?你丫又睡过头了吧?我靠,我又没听到闹铃,在给老板赔过不是之后,我赶紧仪式性的抹了抹脸,刷了刷牙,跑到全家,买了一块6.5元的德芙巧克力当早饭打发了。
到了中午,我又突然想起来今天是情人节,可我还没有给媳妇准备礼物,想到她知道我情人节不给他准备礼物的嘴脸,一阵冷汗从背后冒起。
于是,我到礼品超市开始淘货,最后,我买了一盒价值180块额GODIVA巧克力。
正在付账的时候,我突然想起早上囫囵下去的那个巧克力,那不是才6块5毛钱么?为什么这个巧克力却要180块呢?更恐怖的是,对于这天价的巧克力,我丝毫没有感到心疼。
这是为什么?我一直想不明白。直到我开始做marketing。
其实这背后的机理非常简单,营销学也专门给这个现象赋予了一个名词——心理账户。
心理账户指的是,在你脑子里,其实对于不同的花销,是有不同的预算的。
比如,同样对于一顿饭,如果是工作餐,那你的预算就是20到30块左右,可是如果是和关键客户吃一顿饭,那你的预算一定远远高于20这个数,可能是1000。
同样是一只狗,如果你只是把它当做看家护院的门卫,那你估计也就愿意付个200块钱,可是如果你把它当做未来十年陪伴你的同伴,付个2000块应该不成问题。
营销中充满了这种案例,比如,日本有一个公司对马桶做了一个小小的改进,就是他们把冲马桶时的水声给消除掉了,那这个改进有什么作用呢?有大作用。
营销人员在给客户介绍这款无声马桶时会说:先生啊,一看您就是个孝子,我们这款马桶可是太适合您了,您想啊,你父母二老岁数肯定也不小了,睡眠肯定不太好,那要是用一款有声的马桶,他们两个人晚上谁起个夜,一冲马桶,另外一位肯定会被吵醒啊。可是如果你用了这款马桶,二老就一定能睡个安稳觉,这用来当礼物就再合适不过了,30000块,买二老的好睡眠,贵么?
你看,相同的产品,当把它放到普通的心理账户——用来方便的工具时,以及把它放到一个孝子想要孝敬老人的拳拳之心这个心理账户时,那结果是完全不一样的。
看到这,你可能会说,你这不就是你们这帮搞营销的人用来忽悠我们的伎俩么?我们学它有什么用?
其实,心理账户的用处远远不止这些。
有两位经济学家做过这么一个实验:
研究者让高中生当志愿者,挨家挨户敲门搞募捐。其中高中生被分为三组:
对第一组学生,研究者主要给他们精神鼓励:这个捐款很重要,能帮助很多人!
对第二组,研究者给他们一个金钱奖励:你募集来多少捐款,我们给你相当于1%捐款的奖金。而且这个奖金是我们给,不从捐款里出。
对第三组也是给奖金,但力度更大,是10%。
现在,请你猜猜哪一组干活最卖力,募集到最多的资金?
结果可能出乎你的意料,第一组,也就是那些没有任何奖金,纯粹为了帮助别人而去募捐的人,走家串户最卖力气,拿到的捐款也是最多的。10%奖金组的成绩排第二,而1%奖金组募来的捐款最少。
这就很奇怪了,为什么偏偏不给钱的那组最卖力呢?难道这些高中生傻么?
其实这个问题也可以通过心理账户来解释:
在第一组的高中生脑子里,虽然完全不拿钱,但是他们觉得这个事情是有利于社会的,他们募捐是在帮助大家,募捐就落在了帮忙的心理账户里。而那些能拿1%佣金的人,则不这么看问题,在他们眼里,这不是公益活动,而是门生意,募捐这事就落在了“生意”的心理账户里,可是,他们觉得1%也太少了,作为一门生意,实在是没有吸引力,所以动力当然就不足。
那这个心理账户如何使用呢?举个例子:
如果你今天是个老板,你要想办法激励你的员工好好干活,那你有两种选择:
如果你手里预算很多,你就先跟员工先把规矩讲明白,说,你如果达成什么样的业绩,这一万块就给你当奖金。
可是如果你手里的预算很少,你可千万别给员工说“你如果达成什么样的业绩,这五百块就给你当奖金”,员工肯定觉得你是个傻子。相反,你应该先把这五百块买成礼物,然后把礼物亲手递给小李,然后望着他的眼睛说:小李啊,最近你工作辛苦了,公司给你买了点东西,拿着。然后再找个机会请小李帮忙,此时,他脑袋里肯定不会觉得这五百块是场交易,他会觉得,这是公司对他的器重,他要对的起公司这份器重。
总而言之,小钱要当成情谊,大钱要当成交易。
是这篇文章吗?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