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如下:
帮主走那天,我(Andy Pan)去香港的苹果店献花,有记者采访,问对苹果最impressive的事情,我回答的其中一条是能够完美的建立人与机器之间的“情感纽带” (building emotional connection between human beings and devices)。
美国的一个小女孩的iPod坏了,自己把这个iPod埋在自家花园里。我见过女孩子把iPhone掉在地上后,拿起来心疼的亲它拍它。
这就是人和产品之间的情感。
围绕产品的情感植入,我(Andy Pan)觉得包括两方面:产品内,产品外。
产品外的情感主要在营销,这里面苹果的Think Different, 都是佳作,不一定都是煽情,也有轻松诙谐篇,苹果的PC vs. Mac就是一篇篇值得回味的让人会心一笑的作品。
产品内的情感离我最近,让我最感动的是微信上个版本启动时Michael Jackson的图片:你说我是错的,那你最好证明你是对的。
至于选择这幅图背后的故事,我不知道,但我觉得一定不是临时急就篇,大家聚在一起说“来,我们头脑风暴一下,搞个图片上流一把”(oh boy, people are doing this every day huh?)
我只觉得:“微信的MJ闪屏是长期团队气质和某种情绪积累的自然流露。”
好的情感植入和输出,本来就是主观的,个人的。如果一个产品的第一负责人自己有鲜明的个性和思想,这事儿会比较靠谱。否则,我宁愿看到一个不“情感”但是特性上有亮点的产品。因为,生硬的模仿的情感,很别扭。用的滥,很cheap用的偏,很山寨。用Ricky的话:有的感觉很受用,有的却如同怪味豆。
昨天和Ricky聊完,写了两条微博:
1. “和Ricky 聊产品,我说情感营销一定要谨慎,因为这个本来是很难拿捏,严重依赖把关人的。滥学情感营销只会生硬。让我想起「围城」里说的 "生平最恨小城市的摩登姑娘,落伍的时髦,乡气的都市化,活像那第一套中国裁缝仿制的西装,把做样子的外国人旧衣服上的补丁,也照旧在衣袖和裤子上做了。” ”
2. “有句话说:「第一个用玫瑰比喻女孩的是天才,第二个是庸才,第三个是蠢才。」微信的MJ闪屏是长期团队气质和某种情绪积累的自然流露。产品情感不是见到花花草草就眼泪汪汪 ”
你要做产品的情感植入和输出,不是靠一堆码字和公关的人头脑风暴,是:首先你问自己,你对这个产品真的有情感吗?
微软看到苹果iPod成功就攒了个团队做Zune,结果做了几坨垃圾。每次我看到Zune,我只能这么形容:When I look at this, it sends a shiver up my spine.。..
原因是什么?
乔布斯:“Whenever we have a music event, we think it‘s important to remind ourselves why we do this in the first place. The reason we do this is like you, we love music.”
信息来源:知乎网
我们常常提到营销,然而,一个能带来巨大价值的营销方案往往很难策划,多数营销都是不疼不痒,难以戳中用户的G点,无法与用户形成良性的互动,花费了时间精力,动用了很多资源,效果却达不到预期。更有些科班出身的人,一味陷在经典教材里不能自拔,没有做到结合具体情况,根据当时的场景灵活的做营销,而是动辄使用各路营销大师的理论,最终结果通常是纸上谈兵,看着很热闹,结果很冷清。
好的创意并不等于好的营销 ,创意本身并不值钱,值钱的是将创意落地,变为可 *** 作的方案。我见过不少创业公司,经常搞一些头脑风暴,把创意当成可以解决一切问题的万能钥匙,这样一番努力下来,的确能收到不少创意和不少天马行空的点子,但接下来呢?该怎样还是怎样,这些创意宛如蜉蝣,朝生暮死,生命力极弱。
好营销的一个重要标准在于调动更多人的传播和分享 ,形成多米诺骨牌效应,一切爆款的背后,都是用户主动传播。在某种程度上,爆款不是做出来,而是喊出来的。通过用户之间口口相传,借助互联网的放大效应,实现一个话题引爆社交圈的效果。
我曾经为当地一个植物性饮料做了一个营销方案,基于城镇居民对于家人平时身体健康的关注这样一个情感需求,做了一份营销方案,最终实现了三个月接近百万的销量。下面,我来分享下,关于情感输出的一些心得体会。
想要让用户去分享,首先就要 给他一个分享的理由 。用户需要清楚地知道,我为什么要分享你的东西?这里要特别注意,我们说的分享不是由上而下,不是说我们制定了一个很好的方案,然后让用户去分享,而是 这种方案本身恰好满足了用户的某种需求,戳中了其G点,让其内心有一种“不得不”的感觉。
要想实现这种效果,我们的营销方案必须能够实现情感输出。 人们愿意分享的,不是某个具体事件,而是某种特定情感。 比如前段时间滴滴出行的“辛苦一天的你,值得坐好一点”,这个时候,用户分享的并不是坐车的方便和体验,而是整天工作下来的辛苦,以及背后的事业心、责任感等情感诉求。
所以, 能不能从底层去挖掘用户的情感需求,在营销方案里清楚简洁的体现出来,决定了二次传播的效果。
我记得六神花露水曾经做过一次营销,主打的情感需求是“童年的夏天”,一下子就触动了很多人的回忆,最终引爆了当时的微博,成为一时热点。花露水本身的功能与效果再宣传也是有限的,不就是防蚊虫叮咬吗?但是六神对于很多人来说,是小时候妈妈帮我们洗澡时会在澡盆里滴两滴的回忆,这样一来,想不引起好的反响都难。
在传播的时候,一定要 明确目的 ,即我需要传播的,到底是什么?然后,要 把这个目的和用户的关注点相匹配 ,通过有力的包装,大范围传播出去。
有很多婴儿奶粉,所传播的无非就是安全无害纯天然这样一个理念,明确了目的之后,通过找一些社会形象较好的、有孩子的明星,在一些亲子类综艺节目上进行宣传,用户在这里感受到的,不仅是奶粉本身,还有父母对于孩子深深的爱,这个时候,安全就不是停留在纸上的警示,而是具有十足画面感的生活场景。
这里多插一句,很多国企在搞安全宣传的时候,大费周章,通过安全事故来恐吓、通过安全试题来考试,然而这样一番折腾下来,员工除了感觉厌烦枯燥之外,没有任何效果。原因就在于,没有明确宣传目的,更没有把这个目的和员工自身的情况相匹配,看起来不亦乐乎,实际上只是自娱自乐。真想安全宣传,可以借鉴公益广告,将那些书面语式的安全规章嵌入到员工日常生活中对应的场景中去,用故事的方式来讲述,这样员工才会印象深刻。
想要触动用户的情绪,实现基于情绪之上的传播,首先要 找到这个情绪,明确其具体意义 ,才能有的放矢。
一个人的情绪可能很难被量化分类,但一群人则可以,所以,我们可以根据人们平时生活中的常见情绪进行相应的准备。
• 情绪一:占小便宜 。许多人对优惠券、现金抵用券毫无抵抗力,甚至不惜花费大量时间去获取这些券,这时,我们在营销上就可以明确指出这些优惠,并强调,用户只有分享了我们的这个广告或者文案,才能得到优惠券。方法虽然老套,但针对特定人群十分有用,百试百灵。
• 情绪二:实用 。人们购买一件东西,一个核心的诉求就是有用,而且效果越清楚越好,越显著越好。很多英语培训机构的口号都是:30天让你摆脱字幕看美剧、60天让你扔掉词典读原著等等。这种表达方式可以将实用性非常显著的呈现出来,让用户产生明确的心理预期。
• 情绪三:展示 。人们总是乐于向朋友展示自己的优势,这种优势可以非常实在,比如经济地位、职业身份,也可以非常抽象,比如艺术品位、审美眼光、孝心爱心。好的营销可以满足用户这种展示心理,比如卡地亚戒指在很多广告中都展现了男生对于女生浓浓的爱意,这种爱是如此纯粹,以至于完全脱离了日常生活的繁琐喧嚣。所以,人们愿意去分享这样一种纯粹的感情,通过分享,可以展示给自己的朋友看。
• 情绪四:跟风 。从众心理植根于许多人心中,但正因为如此普遍,往往被我们所忽视。最近36氪开设付费订阅专栏,我们发现很多专栏上都有一行小字:XX和XX大佬已经订阅。这就是在利用从众心理,当用户看到连雷军这样的互联网大佬都开始订阅的时候,会产生强烈的跟随意识。当年红遍整个QQ的“不转不是中国人”,其实也就是在利用从众心理,只不过停留在比较low的层次而已。
• 情绪五:同感 。让用户频繁产生类似于“我也是这么想的”的念头,比如以前互联网上流传的那句:“自己选的路,跪着也要走下去”。这句话就会让用户在遇到挫折,情绪不好的时候回想起,从而激发了他们的认同感。
仔细研究这五种情绪,营销方案就可以做到与用户零距离,能让他们主动分享。其实大家可以好好分析下朋友圈,看看你的朋友每天都在分享什么。因为朋友圈上的分享几乎都是主动的,是发自内心的,也是他们最想去分享的。将朋友圈的内容和这五种情绪相对应,就可以窥见情绪输出的套路。从而为我们的营销,做好最有力的的铺垫。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