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云社的营销手段之返场

德云社的营销手段之返场,第1张

从营销角度看,德云社的“返场”是一次典型的“峰终定律”的应用。

这跟宜家出口处1块儿的冰淇淋、迪士尼最后的烟火秀、求婚时的钻戒,道理是一样的。

把每个细节都做到最好,那是几乎不可能的,何况是相声商演,形式上还是比较单一的,听众还是容易产生疲劳。

这就要想方设法把有限的资源,进行最优化调配,特别是在“冲向巅峰”和“即将结束”的时候,给用户不一样、超预期的享受,在观众有预设的地方,不让观众失望,在观众没有预设的地方,经他惊喜,制造峰值、终值,就能得到最好的效果。

不知道德云社是有意为之,还是无心之举。返场、封箱、纲丝节,这些活动的设计,都是非常厉害的营销手段。细思极恐,德云社的成功,不是没有道理的。

相声演员逗哏和捧哏之间的收入分配问题,目前来讲还不能一概而论。因为,绝大多数的相声演员,还在体制内。他们是由国家按照演员级别发工资的。比如,当初少马爷马志明和谢天顺先生裂穴,并不是因为二人收入分配问题,而是职称问题。而体制内的职称,就意味着工资级别。这需要组织评定,谁也说不算。

还有姜昆和戴志诚组合,二人也不存在收入分配问题。都是体制内演员,姜昆无论从资历还是知名度,或者是政治地位,都非戴志诚能比。二个收入差距应该很明显,但这同样是组织决定,而不是分配问题。逗哏和捧哏演员的收入分配问题,只能体现在体制外的相声团体中。比如,解放前的侯宝林和郭启儒两位老先生,他们分账竟然是九一。

侯宝林拿九,而郭启如拿一。看似是对捧哏演员极大的不公平。但实际情况却不是这样。因为,当时的侯宝林已经是大明星,绝非撂地摆摊的相声演员可比。凭借他一个人的号召力,就能拿到相声界最高的报酬。即便只给郭启儒一成的收入,也远高于郭启儒和别人搭伙,对半分的收入。

想当年,赵本山和范伟搭档演出,老赵拿二十多万,只分给范伟七千,估计也是这个原因。但后来,范伟名气大了,在收入分配上,还是如此悬殊,搁谁心里也不会好过的。而就目前来讲,国内最大的体制外相声团体,非德云社莫属了。于是,重点就来了,德云社目前的相声组合,是怎样分配收入的呢?

德云社逗哏和捧哏之间的收入,很简单,就是五五分成。首先说德云社的扛把子郭德纲和于谦吧。 郭德纲曾经亲口说过这件事,而德云社总教习高峰也肯定了他们的分成方式。可能大家认为郭德纲名声更大,舞台上更卖力气,台下还要负责段子的创作。凭什么要和捧哏的于谦这样分成呢?一方面,相声内行说过,三分逗,七分捧。虽然对于捧哏的演员,有过誉之嫌,但也从侧面上反映了捧哏演员的重要性。逗哏演员可以撒开了演,但捧哏演员却要控制节奏,保证作品能顺利完成。

另一方面,捧逗之间的搭档,比对象还难找。前面提到的马志明先生和谢天顺先生裂穴后,三年没有找到搭档。最后,只能潜心培养黄族民,使其从一个素人起步,最终成为少马爷后半生的搭档。

郭德纲此前也和很多人搭档过,先后就有王月波,范振钰,王文林,张文顺和李菁等。但都没有象和于谦这样心有灵犀。即便是为了以后的合作,五五分成也是必要的。当然,这个分成也只限于商演的舞台。像于谦出演电影的收入,郭德纲作为电视台主持人的收入和德云社的股东分红之类,对方就不会参与分成了。

而像岳云鹏、张云雷、孟鹤堂、张鹤伦、烧饼等人,他们和捧哏演员之间,同样是五五分成。比如岳云鹏、孙越二人的商演,一般报价单场在100万左右。这其中要为公司,也就是德云社贡献两成利润。剩下的八十万左右,再把其中的七成拿出来,岳云鹏和孙越一人一半。剩下二十多万,会分给助演、剧务、主持等其他工作人员。

张云雷也开玩笑说过,搭档杨九郎,一场相声下来,也没几句台词,钱跟他拿的一样多。由此也可以看出,德云社演员,也都是五五分成的。但是,演员凭借个人魅力,做节目,接广告的收入,同样也是不参与分成的。

另一对知名相声演员苗阜和王声,他们同样是采用五五分账的。早在十多年前,两人刚开始合作时,就定下来平均分钱的原则。甚至当时为了维持生计,二人不得不接一些婚礼主持,所得收入同样是五五分成。通常都是主办方把装钱的信封直接给苗阜,而苗阜再把信封交给王声,让他把自己那份数出来。估计现在的付款方式,也该是银行转账了吧。但两人从未在钱的问题上闹过分歧,这一点是肯定的。

说到底,相声演员为了相声这门传统艺术的延续,也为了自己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对待钱的问题,看得都比较开。这五五分成,看似是逗哏演员做出了让步,其实,也是对捧哏演员的一种鼓励。大家说,是不是这样呢?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zz/906648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4-24
下一篇 2023-04-2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