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单来说,“情绪价值”就是一个人影响他人情绪的能力。一个人越能给他人带来舒服、愉悦和稳定的情绪,他的“情绪价值”就越高;一个人越容易让他人产生别扭、生气和难堪的情绪,他的“情绪价值”就越低。
在物质越来越丰富的当下,许多人逐渐有了让自己保持一定品质生活的能力,对于女性来说,独自抚养孩子的能力也越来越强。经济学上有个词叫做“边际效用递减”,简单举例,就是你肚子饿的时候,吃的第一块饼和吃的第五块饼,带给你的满足感是递减的。也就是说,物质越丰富,物质的边际效用就越低,带给你的幸福感也越弱。再举个例,假如你自己已拥有各大一线品牌包包,你的另一半在你生气后又给你买了一个,你的爽感必定不如那种第一次收到大牌包的人。
这说明了随着生活条件的提升,大家会越来越不注重物质,反而更在乎精神的愉悦、心灵的舒适——比起房产证加不加你名字,你可能更在乎你的另一半是否能哄你妈开心、是否能多陪伴孩子好让你多点自由时间、是否能尊重你的爱好并包容你的作……
这种需求的改变,也体现在婚介市场上。根据某权威婚介App公布的数据,如今有30%~40%的姑娘,在择偶标准里不再硬性要求男方有房有车年薪××万(因为姑娘自己经济条件就很好呀),转而要求男方能和自己三观一致、有时间照顾家庭,还得有一份陪自己疯陪自己浪的激情和浪漫。姑娘们对男方物质价值的要求降低了,对情绪价值的要求反而上升了!
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有的长相一般、工作一般、家世也一般,整体只能打60分的人,却找到了一个长得好、家世好、收入还高的90分对象——那个在世俗条件下就打60分的人,也许在“情绪价值”这一点上能打95分!能让另一半随时保持稳定、轻松、舒适的心情的能力,可以说是一种宝贵的超能力,是用多少钱也买不来的。
这个源于经济学领域的词汇被人们关注,源于当下“恋爱领域”女生对择偶条件的要求,即把能否提供高情绪价值作为对方必须具备的“软实力”。
所谓情绪价值,一般的解释是指一个人影响他人情绪的能力。在与他人相处中,是让人感觉愉悦还是给人带来烦恼,前者提供的是高情绪价值,后者提供的是低情绪价值。最初这一概念在商业领域被提出时,是从顾客和企业之间的营销视角出发的,还有一个计算公式,即情绪价值=积极情绪-消极情绪。如果得出的结果为正数,就更容易吸引顾客,反之就容易流失顾客。
运用到恋爱关系中,特别是受到女生的重视体现了对于积极情绪的需要,就如有关报告提到的“工作生活已经很累了,恋爱就是要寻找能够提供积极情绪的对象,让自己开心。”虽然从情感互助的角度看有失偏颇。
其实,何止在恋爱中,各方面的人际交往都涉及到情绪价值的问题。现实中,我们看到有些人虽然自己遇到了不开心的事,但只要与人交往就能及时放下,用积极正向的情绪去面对。相反,有的人则总是把情绪写在脸上,摆给别人看,高兴则罢,一旦不高兴了恨不得所有人和他一起痛苦。这样的随性而为,总是给别人带来低情绪价值,社交的效果可想而知。我想,所谓情商,一定意义上就是提供高情绪价值的能力吧。
一个人的成熟,很重要的是对自己情绪的把控。每个人都不是生活中真空中,需要与人交往,喜怒不形于色做到不易,也不提倡,但让对方感受到积极的情绪,让人感到舒服是应该做到的,也有利于沟通的顺畅。并且人与人交往总是遵循投桃报李的原则,好比镜子,你对它微笑,它定会报之以微笑。从这个角度讲,情绪价值的概念对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有一定的借鉴。
生活中购买消费品包含3种观念:功能价值、情绪价值以及资产价值。功能价值即用处;情绪价值即借助这个品牌的价值观来彰显我的品味、情怀和理想,形成自我的身份认同;资产价值即包含投资的概念,比如学区房。
同品类的产品功能价值往往都差不多,除非有特殊的技术门槛,因此造成产品区隔的是情绪价值,只有情绪价值才能让品牌溢价,比如泡泡玛特强调购买过程的好玩,三顿半则是产品态度,让速溶咖啡变得更精致好玩,话梅则是创建美和美好的沉浸式环境。
营销只能帮你触达用户,而情绪价值才能帮你建立跟用户的感情和品牌忠诚度。
具体情绪价值类型分为:
治愈型价值、指导型价值、分享型价值、陪伴型价值、猎奇型价值、自娱型/炫耀型价值、怀旧型价值、自我实现型价值。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