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方药就是必须凭执业医师或执业助理医师处方才可调配、购买和使用的药品;而非处方药则不需要凭医师处方即可自行判断、购买和使用的药品。药物作为维护人类健康的特殊物品,在研制、生产、销售、使用的各个环节都受到相应法规的严格控制,参与这些环节的组织机构或者个人都要经过政府主管部门授予相应的权限。对药品的使用者,也就是药品消费者来说,获得和使用某些药品也不是任意的。根据消费者获得和使用药品的权限,目前国际均将药品分成处方药和非处方药。
处方药(Rx),是指有处方权的医生所开具出来的处方,并由此从医院药房购买的药物。这种药通常都具有一定的毒性及其他潜在的影响,用药方法和时间都有特殊要求,必须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迄今为止,西欧、北美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已经建立了比较成熟的处方药和非处方药的分类管理制度。中国《处方药与非处方药分类管理办法》(试行)于1999年6月1日经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审议通过,并由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于1999年6月18日公布。该管理办法自2000年1月1日起施行。
非处方药(OTC),是指患者自己根据药品说明书,自选、自购、自用的药物。这类药毒副作用较少、较轻,而且也容易察觉,不会引起耐药性、成瘾性,与其他药物相互作用也小,在临床上使用多年,疗效肯定。非处方药主要用于病情较轻、稳定、诊断明确的疾病。一句话,非处方药属于可以在药店随意购买的药品。但非处方药是随着社会发展,人民文化水平的提高而诞生,所以要遵循见病吃药、对症吃药、明白吃药、依法(用法、用量)吃药。
西方发达国家对药物实行处方药和非处方药已经20多年,且制度已经非常完善。仅美国非处方药就高达3.5万余种,出现疾病用非处方药治疗的人数比找医生治疗者多4倍,而且高达92%的病人对非处方药疗效满意。大病到医院找医生,小病到药店购药治疗,体现出极大的优越性。但目前尚未实行处方药和非处方药制度,加之大众对这方面知识了解不够,抗生素、安眠药等许多绝对属于处方药使用的药物,在药店可随意买到,这在众多需要国际接轨方面是极大的缺陷。对药品实行处方药和非处方药管理,不但能保证用药安全、有效,而且还有利于节约卫生资源,提高大众自我保健意识,对推进现阶段公费医疗制度改革都大有益处,可谓利国、利民,希望尽早出台。
在药店,处方药上量是一件重要而又比较难的事情,也是药店经营中值得关注的问题之一。处方药能否上量,直接关系到药店的销售量,对药店经营影响不小。但是,近年来,有的药店在这方面的工作做得不够好,加上政策性因素的影响,处方药的销售量始终较小,工作很被动。那么,在目前的市场环境下,企业如何让自己的处方药产品在药店有一个较好的销售量呢?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4个方面着手。一是加大对处方药的宣传力度。处方药由于需要凭医生处方购买,所以在药店销售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无论是生产企业,还是药店,都要加强宣传。尤其需要药店进行宣传推广。顾客购买药物时,在凭医生处方购买的前提下,药店要让顾客认知自己所需要的处方药物,使其了解药品使用的疗程剂量,通过良好的服务,增加消费者对药店的认知度和忠诚度。
二是利用价格杠杆进行促销。消费者在药店买药,图的就是方便、价格便宜。因此,药店要保证自己销售的药品与医院销售的药品有一定的价格差,否则消费者是不会购买你的产品的。处方药也应该使用一定的降价促销手段,利用价格杠杆,增加销量。消费者对价格是比较敏感的,只要将价格降低,肯定可以吸引一大批消费者。
三是吸引医院处方。笔者认为,有许多医院的处方是可以通过一定的促销方法吸引到药店来的,药店可以抓住机遇有所作为。尤其是对到医院看门诊的消费者,药店要设法让他们在得到医生处方后,自由选择到药店购药。比如,有些药物医院药房可能没有,但有替代药物,如果能够减少消费者使用替代药物的次数,就可以增加药店的处方量。药店可以发挥自身优势,有意识地进行推广活动。
四是配备坐堂医师。从表面上看,这样做可能增加了药店的成本,但却是非常必要的。因为有了坐堂医师不仅可以指导店员卖药、消费者买药,还可以提高处方药的销售量。这样一来,一些消费者有了头痛脑热的小病小痛,他们就不用去医院,而只需到药店请坐堂医师看病开药就行了。
五是搞好服务,并向消费者派发小礼品等。这里,需要厂家与商家合作,推出向消费者赠送小礼品等活动,吸引消费者到药店来购药。
药店要让处方药上量,单靠一种手段难以奏效,应该同时采取多种方法,有的放矢地进行营销。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